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集(共80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集(共8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集(共80页).doc(8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新课标教案第七章 力教材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节、力 (1课时)第二节、弹力 (1课时)第三节、重力 (1课时)单元复习 (1课时)第一节、力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3)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4)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
2、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物体运动状态及形状的改变,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教具准备 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两辆、旱冰鞋、弹簧、钢尺(或钢锯片)、投影仪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投影图片: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押加。教师讲解:押加又称为大象拔河,比赛中两个人通过腿、腰、肩和颈用“力”拖动布袋互拉,以决胜负,引出力的概念。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二、新课教
3、学(一)、力1、力的概念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实例:人推车,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双手拉弹簧,人用了力,弹簧受到了力;推土机推土,推土机对土施力; 磁铁吸引铁定时,磁铁对铁钉施力。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两一个是受力物体。2、分析实例:人推车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双手拉弹簧人是施力物体,弹簧是受力物体推土机推土推土机是施力物体,土是受力物体; 磁铁吸引铁定磁铁是施力物体,铁钉是受力物体。3、力的单位教师介绍: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力的符号:F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
4、约是1N.(二)、力的作用效果“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1、演示(1)、甲图用力捏橡皮泥,观察橡皮泥的形状有什么变化;(2)、乙图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用力捏橡皮泥时,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让学生再举些例子然后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效果。例如:1、射箭运动员拉弓射箭。(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2、用力捏充过气的气球。(气球形状发生了变化)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演示图7.1-2所示的实验:小铁球
5、受到磁体的作用分析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3)、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 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
6、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2、力的示意图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
7、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 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2) 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引导学生分析。2、想想做做:引导学生分析想想做做。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
8、习。五、 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P5页1、2、3、4题。六、板书设计:第七章、力一节、力(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二) 、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大小、方向、作用点2、力的示意图(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实验一定要做好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力的示意图画图时要强调先确定力的作用点、再画力的方向、最后标出力的大小,掌握这些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本节课内容。第二节 弹力教学目的1、
9、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橡皮条、钢尺、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等。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投影图片:撑杆跳、拉弓射箭等体育活动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以上动作的完成有一个共同特点:弯曲时都产生了一
10、种作用力,引出弹力。二、新课教学(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
11、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2、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3、弹性限度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二)、弹簧测力计弹簧产生弹力时,弹力的大小有什么特点?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呢?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1、制作原理它是根
12、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学生实验,教师指导。4、教师介绍其他几种测力计。(三)、阅读科学世界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13、五、 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六、板书设计:二节、弹力(一) 、弹力弹性: 塑性:(二) 、弹簧测力计1、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2、构造:3、使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于弹性和塑性的区别是难点,要多举出几个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第三节 重力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的产生;(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
14、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探索与研究而取得的。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投影图片:1、 水从高处落下2、渔网落到水中二、新课教学(一)、重力的概念让学生看课文第9页图7.3-1下落的物体。问题:1、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2、抛出去的渔网为什么会下落到水中?引导学生分析: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渔网落到水中,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肯定受到了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重力,因为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教师介绍:人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
15、:由于地球对地球上物体的吸引产生的。符号:G(二)、重力的大小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1、重力有大小人们通常把重力说成重量。平时说的大人比小孩重,一杯水比一桶水轻等,实际上就是大人受的重力比小孩受的重力大,一杯水受的重力比一桶水受的重力小。2、重力大小的测量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3、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学生做出关猜想,说明理由并与同学交流。 (2)研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
16、量的关系。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书上表格中。(3)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用实验测量的数据描点。连接这些点,看看这些 点分布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要求学生将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图像和对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分析意见与其他同学交流。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并用语言表述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4)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用g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 或Gmg介绍符号的意义及单位:说明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例题:p
17、11内容教师分析讲解。(5)用质量相同密度(或体积)不同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量其受重力,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密度(体积)无关;用橡皮泥改变形状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形状无关;将铁环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用酒精灯加热使其温度变化,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温度无关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理位置的关系。(简单介绍)(三)、重力的方向1、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挂在铁架台上。分析:线的方向跟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一致,就是我们常说的“竖直向下”的方向。2、由此可知:重力方向竖直向下。3、想想议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四)、重心1、让学生看课文第12页,使学生知道: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
18、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说明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等有关。2、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如:均匀正方体的重心在它的中心,均匀球体的重心在它的球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等。3、对于“不倒翁”现象: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它的重心较低,并且重力的作用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4、对于走钢丝演员表演时当身体出现不平衡时摆动杆的动作。走钢丝演员的重心必须落在钢丝上才不会倾倒,手中握有一根长杆是为了调整重心的方便。(五)、重力的由来1、指导学生做图7.3-8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问学生:这时,
19、你会不会觉得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让学生联想: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线拉住,也就是说,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一个力拉住才不会跑掉。天上的月亮绕地球转动也不会抛掉,是不是也有一个力把它拉住呢?答案是肯定的。万有引力不需要物体接触:万有引力大小与互相吸引的物体的质量有关;人类探索宇宙首先要摆脱地球引力,必须加大飞行速度,上一章给出第一宇宙速度(7900m/s)即航天器摆脱地球引力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神舟系列)2、物理学家牛顿对类似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跟地球吸引地面的物体,是同一种力。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
20、究成果,推而广之,找到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在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五、 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六、板书设计:三节、重力(一)、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二)、重力的大小Gmg g=9.8N/kg(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四)、重心(五)、重力的由来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重力的计算Gmg g=9.8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对于公式的应用,要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物理 下册 教案 全集 8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