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共10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本病经空气传播,儿童发病略高于成人。 流脑流行病学特点 带菌者和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10天具有传染性。由于典型病例易被发现而且数量少,故可作为传染源,但患者远不如带菌者重要,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达50%以上,带菌者多为短期或间歇带菌,慢性长期带菌仅为少数。病原菌能过咳嗽、喷嚏等经空气飞沫直接传播,同睡、喂乳、接吻等密切接触对2
2、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人群普遍易感,15岁以下多见,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现次患病者罕见。本病冬春季多见,3-4月份为发病高峰。(一)护理评估 1、流行病学资料 询问有无与流脑者密切接触史,近期是否接种过流脑疫苗,既往是否有过流脑。同时注意患者的发病季节和发病年龄。 2、身心状况 (1)症状评估。注意询问早期是否有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情况,重点评估随后出现的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流脑的临床表现 1、普通型 临床上最多见,占90%,病程经分四期,即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但临
3、床难以截然分开。少数患者可以低热、咽痛、鼻塞、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而起病,多数起病急,高热、寒战,体温迅速升至39-40,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燥不安、精神委靡等症状,重者昏迷、抽搐。体检可见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症阳性。 2 、爆发型 此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病热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在24小时内危及生命。除上述普通型症状体征外,全身皮肤黏膜出出广泛的瘀点、瘀斑,可迅速融合成片并伴中央坏死,早期有循环衰竭表现;或同时出现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深,反复惊厥,可发生脑疝、呼吸衰竭,病理反射阳性。 (2)护理体检。注意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症情况,是否有锥体束症、休克体征等。检查婴幼儿时
4、注意前囟是否隆起。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瞳孔变化。 (3)心理社会状况。本病起病急,病情重,短期内变化迅速,常使患者或家属感到恐惧焦虑;败血症和休克使患者迅速出现精神委靡。评估时注意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流行及预防等方面的认识情况。 3辅助检查资料 注意收集: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是否明显增加,一般在20X109L左右,中性粒细胞占0.80.9。是否脑脊液检查有压力增高,外观混浊或脓样,白细胞常数大于1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显著提高,而糖和氯化物含量明显减少血液或脑脊液检测能否查到脑膜炎球菌。血清或脑脊掖中的细菌抗原及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是否呈阳性。(二)护理诊断及医护合
5、作性问题1、体温过高 与脑膜炎球菌感染导致败血症有关。 2有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皮肤受压有关。 3组织灌注量改变 与内毒素导致微循环障碍有关。 4、潜在并发症 颅内高压、脑疝。(三)护理目标 (1)体温维持于正常范围 (2)皮肤无破溃,瘀点、瘀斑消失。 (3)血压稳定、组织灌注量正常。 (4)意识清楚,头痛、呕吐减轻或消失,无潜在并发症发生。 (5)知道流脑的相关知识,心理健康。(四)护理措施 (1)按呼吸道隔离,隔离患者至体温正常后3天,病室内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流通,定期紫外线消毒。嘱患者卧床休息,注意保暖。 (2)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疾病症状及治疗方法,给予心理支
6、持,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 (3)给营养丰富、清淡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协助进餐。呕吐频繁不能进食则静脉补充。昏迷者给鼻饲。 (4)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如给予冷敷头部及大动脉,32-36温水擦浴;体温过高,头痛重者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剂;高热反复惊厥者遵医嘱给亚冬眠疗法。 (5)观察和评估瘀点、瘀斑的部位、大小及消长情况,加强皮肤护理。应保持床铺清洁平整,皮肤清洁干燥,大小便随时清理。保护瘀点、瘀斑,避免使其受压或摩擦,必要时可垫以气垫或空心圈。瘀点、瘀斑知吸收过程中常有痒感,应剪短患者的指甲、避免抓破皮肤。瘀斑破溃后,先以氯化钠水溶液洗净局部,继之用红外线灯隔适当距离
7、进行烧烤,局部可涂抗生素软膏,完毕后局部敷以消毒纱布。患者所用尿布及内衣裤换扣宜煮沸消毒再用。 (6)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注意观察疗效及副作用。如使用磺胺类药治疗,应按医嘱同时给予等量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鼓励患者多饮水,使成人每日尿量保持在1200ml以上,注意有无过敏、是否血尿或尿中出现磺胺结晶,定期复查尿常规,以防出现肾损害。如使用青霉素治疗,应注意用药剂量、给药次数、间隔时间及过敏反应。如使用氯霉素治疗,应密切注意对骨骼的抑制作用。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观察血压、脉搏、皮肤温度,如发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血压下降,或瘀点、瘀斑迅速融合成片,应立即报告医生并休克
8、患者进行护理。如出血情况严重,血小板减少,疑有DIC者,应备好肝素和鱼精蛋白,及时按医嘱进行抗凝治疗。肝素静脉滴注时应注意滴速缓慢,并且不能和其他药物混合。必要时按医嘱输注鲜血、血浆和凝血酶原复合物以补充消耗的凝血因子。发现意识障碍加重,有抽搐先兆,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眼球固定,瞳孔缩小或散大,或忽大忽小等颅内高压症状或脑疝征象;呼吸快慢深浅不均,呈双吸气、叹息样等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应用脱水剂和呼吸兴奋剂。若患者呼吸停止,应配合医生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施行机械通气。 案例3-5 患儿,男性,9岁,因发热、头痛2天,伴频繁呕吐1天,于2005年3月10日入院。体检:T
9、39,P120次/分,R/30次/分,BP 90/60mmHg,神志清,精神差,右下肢及臀部有散在瘀点、瘀斑,劲项强直,心、肺无异常发现,腹部平软,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实验室检查:血WBC25109/L; 脑脊液外观混浊,白细胞0.89109/L,多核细胞0.94,单核细胞0.06,蛋白质0.72g/L,糖类1.4mmol/L,氯化物92mmol/L。请判断: (1)根据以上病情你考虑患儿患了哪种疾病? (2)写出此病的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8)预防和健康教育 1)开展有关预防流脑的宣传教育,如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流行季节外出戴口罩,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
10、所;对6个月至15岁的易感人群应用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进行预防接种。2)流行期间应着重宜讲流脑的主要临床、预后等,提醒社区群众在冬春季节发现小儿有感冒症状,尤其是高热、头痛、呕吐、劲项强直、皮肤瘀点等,应及时就诊;患者应住院,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至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3天或不少于发病后7天;密切接触者可用磺胺嘧啶(SD)预防用药。在流脑流行时,凡有发热伴头痛,精神委靡,急性咽炎,皮肤、口腔黏膜出血等四项中两项者,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防止流行。3)少数留用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患者,应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切实可行的功能锻炼和按摩等,以促进患者尽早康复。(五)护理评价 (1)患者体温是否正常。 (2)皮肤
11、有无破溃,感染情况。 (3)组织灌注量有无改变或是否恢复 (4)患者是否了解本病的相关认识,是否心理健康。 (5)有无潜在并发症发生。 流脑的预后使用磺胺药、青霉素G等抗生素药物以来,病死率降至5%-15%,甚至低于5%,以下因素与预后有关:暴发型患者的病程凶险,预后较差。年龄以2岁以下及高龄的患者预后较差。在流行高峰时发病的预后差,末期较佳。有反复惊厥。持续昏迷者预后差。治疗较晚或治疗不彻底者预后不良,并且易用有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小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冬春季常见。临床上以普通型多见,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
12、膜刺激症。婴、幼儿偶可出现暴发型。临床治疗以抗菌和对症处理为主。临床护理问题主要是体温过高、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组织灌注量改变及颅内高压、脑疝等潜在并发症。护理措施应以加强皮肤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是否有潜在并发症,正确指导预防及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为重点。疟疾患者的护理(一)护理评估 1、流行病学资料 评估时注意询问是否到过或生活在疟疾流行区、当地蚊虫密度,近年有无疟疾发作吏以及有无近期输血史。注意疟疾发病以夏秋季较多,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常年都有可发病。 2、身心状况 (1)症状评估。评估时注意找出疟疾病发作的周期性和间歇性特征人,即发热前有无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的畏寒或寒战,发热是否定时
13、出现或有一定规律性,是否大汗后体温骤降至正常,症状消失。通常疟疾经若干次发作后,临床症状渐次减轻,有自愈趋势。 (2)护理体检。注意测量体温,观察溶血性贫血的表现(一般贫血的程度与发作次数成正比),观察是否有脾大、肝大等体症。 (3)心理社会状况。评估时注意处在疟疾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状况,疟疾初发作时,因为起病争骤,患者常感紧张;寒战、高热时,患者精神委靡;凶险发作时,患者恐惧;反复发作时常有焦虑的表现等。 3、辅助检查资料 收集:血常规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单核细胞相对增多。血及骨骼穿刺涂片染色查到疟原虫。B超可查及肝脾肿大。(二)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1、体温过
14、高 与疟原虫感染、大量致热源释放入血有关。 2、活动无耐力 与发热、出汗、贫血有关。 3、潜在并发症 脑水肿、脑疝、黑尿热。黑尿热 黑尿热为疟疾患者突然发生的急性血管内溶血,表现为寒战、高热、腰痛、尿量减少并出现酱油色尿,贫血、黄疸,严重者发生急性肾衰竭。其发生可能由于红细胞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或其他红细胞酶缺乏;抗疟药;疟原虫释放出的毒素;人体过敏反应。(三)护理目标 (1)体温下降至正常。 (2)活动无耐力等症状减轻。 (3)无并发症发生或并发症症状减轻。 (4)患者无紧张焦虑情绪。(四)护理措施 (1)病室内要有灭蚊、防蚊措施,加强日常生活护理。发作期卧床休息,间歇时也应注意休息,减少
15、机体能量消耗;给予高热量、高蛋、高维生素和富含铁质的食物,补充消耗,纠正贫血,发作期间进流质、半流质饮食,间歇期可进普通饮食,鼓励患者多馀水,必要时静脉补充液体。 (2)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发冷时注意保暖,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退热剂,出汗后温水擦浴,擦洗后避免受凉。 (3)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疟药物,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立即停药,并报告医生处理。(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脑肿、脑疝及黑尿热。如有惊厥、昏迷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按惊厥、昏迷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按惊厥、昏迷常规护理;发生脑水肿、脑疝、遵医应用脱水剂;发生黑尿热时,立即停用奎宁、伯氨喹、阿司匹
16、林等可能发溶血反应的药物,保证每日液体量3000-4000ml,每日尿量不少于1000ml,遵医嘱应用糖皮质激素、5%碳酸氢钠溶液等药物,以减轻溶血和肾功能损害,贫血严重者,可少量多次输血;准确记录出入液量,发生少尿或无尿等急性肾衰竭进,按急性肾衰竭处理。 (5)预防和健康教育:积极宣传预防疟疾的有关知识,及时发现并彻底治疗患者及带虫者,以控制传染源;消灭蚊虫是预防疟疾的重要途径;采用防蚊措施,流行地区预防用药来保护易感人群。嘱咐患者治疗后定时随访,有反复发作时,应速到医院复查;对1-2年内疟疾发作史及血中查到疟原虫者,在流行季节前1个月,进行抗复发治疗。以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直至2年内无复发
17、为止。(五)护理评价 (1)体温是否正常。 (2)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 (3)有无并发症发生。 (4)患者是否心理健康。小结 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临床特点为间歇性发作的寒战、高热、继以大汗而缓解。护理疟疾患者时,首先要正确评估,常见的护理问题有体温过高,活动无耐力等,同进要密切观察并发症,一时发生脑水肿、脑疝、黑尿热,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正确的护理措施,以缓解症状,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指导患者坚持用药,以求彻底治愈。同时还要做好社区健康教育。血吸虫病患者的护理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而引起的疾病。急性期表现为发热
18、、肝大、腹泻或痢疾样大便,血中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有腹泻与肝脾大;晚期以门静脉高压、巨脾和腹水为主要表现。(一)护理评估 1、流行病学资料 评估时注意询问当地是否有类似患者,询问有无在流行地区、好发季节与尾蚴污染的疫水接触史。注意询问患者的职业,因为本病多见于农民、渔民。 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患者和病牛是主要传染源,其它家畜或野生哺乳动物被感染后亦可成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皮肤与含尾蚴的疫水接触而感染。在传播途径的各个环节中,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钉螺的存在以及群众接触疫水,是三个重要的环节。在多数流行区,年龄感染率通常在11-20岁升至高峰,以后下降。 血吸虫病分日本血吸虫病、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流行性 脊髓 患者 护理 1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