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课程标准理念-创新教材编写思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整体特色介绍(共11页).doc
《落实课程标准理念-创新教材编写思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整体特色介绍(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实课程标准理念-创新教材编写思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整体特色介绍(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落实课程标准理念 创新教材编写思路山东(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数学特色介绍教材编写组 徐云鸿 执笔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于2002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适合五四分段教学需要的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也于2006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以下简称青岛版教材)是一套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从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出发,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借鉴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教科书 。
2、课程改革和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可。但是,这些教育教学理念怎样落实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我们认为,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重要的媒介,青岛版教材编写组力图把这些耳熟能详的理念物化在教材中,通过素材选取、结构安排、编写体例、呈现方式、栏目设计等,使抽象的理念能让教师和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使教材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载体。青岛版教材的这种探索,得到了教育部教材审查专家和实验区广大师生的广泛好评。现将这套教材的主要特色介绍如下:一、精心选取素材,构成“情境串”和“问题串”,把一个单元的内容串连在一起。“
3、情境串”是由“信息窗”构成的。“信息窗”(主题情境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独创的呈现情境与信息的形式,之所以取名为“信息窗”,是因为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象征着为学生打开的一扇了解大千世界的窗户。同一个单元通常有几个信息窗组成,几个信息窗又组成了青岛版数学教材所特有的“情境串”。信息窗中的情境所反映的事情,有的前后之间具有发生、发展的递进关系,如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反映的是学校运动会的“报名比赛领奖”的情形。有的前后之间虽然没有必然的递进关系,但各信息窗反映的是同一个主题,是相互关联的。 如一年级上册“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是由六个情境组成的:“来到花果山野餐游水帘洞小猴子下山小猴跳
4、水小猴学钓鱼”,六个情境反映的都是走进花果山的所见所闻。关于情境窗中的情境类型,因学生的年级不同而有所变化。在低年级,信息窗中情境的类型大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童趣的生活情境和童话故事,如“小小存钱罐”、“去姥姥家”、“森林里的故事”、“勤劳的小蜜蜂”和“阿福的新衣”等。高年级的信息窗中的情境更加现实,数学味更浓一些,如“高速山东”、“关注污染、“三峡工程”、“黄河掠影”、 “中国的世界遗产”等。在信息窗中,通常设计了两类问题,一类是显性问题(信息窗中呈现出的问题),多用于低年级,是对学生如何提出数学问题的引领。实际教学中,教师还是要尽量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来。一类是隐性问题(隐含在信息中的问题
5、,是需要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信息窗下面的卡通问号“?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窗中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种编写体例是青岛版教材所独有的,它对教师的教是一种指导,对学生的学是一种引领,对我们的数学课堂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如“走进花果山”这一单元,根据信息窗1中的猴子、小鸟和花的信息,通过读图、观察,学生提出了“一共有几只猴子?”“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几朵花?”等一系列问题;根据信息窗2中学生、猴子和桃子的信息,学生提出了“一共有多少个同学?”“一共有几只猴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等一系列问题这些
6、问题就构成了青岛版教材所特有的“问题串”。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10以内数加法的学习。二、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个过程。青岛版教材试图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形成这样一种叙述模式:以解决问题为基本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图示如下:解决问题框架:问题情境解决问题解释应用与拓展课堂教学环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知识与方法的探索巩固、应用和拓展练习单元栏目设置:信息窗(情境图) 合作探索自主练习(每单元结束)回顾整理 综合练习 我学会了吗 丰收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
7、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我们认为,这里“解决问题”的含义是广泛的,从内容上看,过去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从教学目标上看,正如课标里写到的,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这也远远超出了过去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的教学目标。青岛版教材为了落实“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在教材编写中,采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适当安排独立的单元来学习应用题的解答,如二上的“休闲假日混合运算”,二下的“去姥姥家混合运算”;另一种是尝试着将“解决问题”贯穿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四个领域的教学中。如前面提到的
8、10以内数的加法的学习,是将解决问题贯穿在数的认识教学中。再如,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学习,学生根据信息窗1中的虾和螃蟹的信息,提出了“一共有多少只虾?”和“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两个问题,引出对2612和1113的计算方法的学习。这是把解决问题贯穿在计算教学中。再如,一上“我换牙了统计”,学生提出“大家换牙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这一问题,从而引出对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的学习。这是把解决问题贯穿在统计的教学中。三上“富饶的大海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学生提出“做8张画需要多少个贝壳?”从而学习648的计算方法,提出“4条手链一共用了多少颗珍珠?”学习(4823)4的计算方法
9、这是把解决问题贯穿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由此可见,无论是学习数与计算还是统计,都是结合现实情境,先由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展开对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材编排思路,目的是让学生在教材的引领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正如中央民族大学的孙晓天教授说的:“数学化就是课标里说的那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就是把生活中的事儿一步步化成抽象的数学,在化的进程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过程。问题情境既是这一过程的起点又是终点,它能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问题情境中蕴含的数学概念、方法和数学的结构,经历应用数学、发现数学的数学化的过程。同时又能通过从问题情境开始的数
10、学化,使得数学的应用从一开始就与数学学习结合在一块,从传统上数学学习过程的终端,一下子置换到了起点。以前是把知识学完了再应用,现在是通过用来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师2006年第2期)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索,得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的公式、定理和法则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积淀了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和方法,以及责任心、自信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学生终生受益的本领。三、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机地整合在“双基”的教学过程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青岛版教材的编写有两条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落实 课程标准 理念 创新 教材 编写 思路 青岛 小学 数学 整体 特色 介绍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