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关雎》《蒹葭》练习题与答案(共18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关雎》《蒹葭》练习题与答案(共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关雎》《蒹葭》练习题与答案(共18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桃花源记陶渊明一、填空1、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时期人,我国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2、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芳草鲜美()(2)屋舍俨然()(3)阡陌()(4)阡陌交通()(5悉如外人()(6)便要还家()(7无论魏晋()(8)此中人语云()(9)便扶向路()(10)便扶向路,处处志之。()(11)闻之,欣然规往。()(12)寻病终()三、选择3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C陈胜者,
2、阳城人也。陈涉世家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4.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A便舍船太丘舍去B欲穷其林子子孙孙无穷匮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D问今是何世斯是陋室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
3、.停数日,辞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8.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9.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专心-专注-专业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4、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3)初极狭,才通人。(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五、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省份(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源人)问今是何世,(桃源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六、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0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5、?(4分)11、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12、第2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4分)13、“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第三段中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15、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16、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
6、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17、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3分)18、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19、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2分)20、从表达方式看,文章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答案:桃花源记陶渊明一、1、靖节先生、东晋、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2、黄发垂髫,并
7、怡然自乐。二、(1)鲜艳美丽(2)整齐的样子(3)田间小路(4)互相通达(5悉:“全”或“都”(6)同“邀”邀请(7不要说或更不必说(8)y告诉(9)沿、顺着(10)原来的,从前的;(11)计划,打算。(12)随即,不久三、选择3B4.答案.B(交通:互相通达)(2分)5B6D7.B8.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9.答案.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四(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2).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8、。(3(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4)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5)答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6)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7)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8)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9)(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五(桃源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10第一问:渔人的行踪
9、。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11、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氛围,也为下文写更令人惊异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1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3、“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15、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
10、,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16、答: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17、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18答案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
11、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19、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20、记叙描写,虚构想象八年级下小石潭记练习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
12、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一、完成下列填空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他中的第四篇。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的气氛。二,积累运用、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篁()竹佩()环()佁()然俶()尔参()差()翕()忽斗()折悄()怆()差()互寂寥()、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凛li()翠mn()连zhu()清ch()三、结合语境,解释词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13、_、伐竹取道。伐:_取:_、水尤清冽。尤:_、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许:四、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句:_、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译句:_五、朗读课文第、段,回答问题:5.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呼应。6.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7. 按原文填空。.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这周围环境的句子是:_,_,_。.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_,_,_。文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_,_,_。.文中表现小石潭的石头千奇百怪的句子是:。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潭中鱼可百许头。5、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采
14、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阅读二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参差披拂。()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11悄怆幽邃。()12以其境过清。()二,翻译下列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句:_、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译
15、句:_三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呼应。、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和“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答:_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答:_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_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答:_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
16、要说明。答:_7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_。(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_。小石潭记讲学稿(训练稿(刘)姓名:_一、完成下列填空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他中的第四篇。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的气氛。2抒情议论散文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二,积累运用、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篁()竹佩()环()佁()然俶()尔参()差()翕()忽斗()折悄()怆()差()互寂寥()hungpi
17、hunychcncxduqiochungclio、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凛li()翠mn()连zhu()清ch()冽蔓缀澈三、结合语境,解释词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皆若空游无所依。空:_、伐竹取道。伐:_取:_、水尤清冽。尤:_、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许:向西走;往西走。以为乐。在空中游动。伐:砍伐。取:开避。格外大约来四、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句:_、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译句:_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鱼儿)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
18、轻快敏捷。五、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8.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呼应。隔篁竹9.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0. 按原文填空。.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这周围环境的句子是:_,_,_。.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_,_,_。文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_,_,_。.文中表现小石潭的石头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桃花源记 小石潭记 核舟记 关雎 蒹葭 部编版 语文 下第 单元 练习题 答案 18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13925311.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