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观察-林华培.pdf
《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观察-林华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观察-林华培.pdf(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特别加以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致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广州中医药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广州中医药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2、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盔型堡遗论文导师签名日期:沙f妒年厂月吖日摘要 删目的:通过观察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探讨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给予四维牵引调曲及复位辅助治疗,从三维平衡水平全面评估其临床疗效,从根本上改善及恢复脊柱的平衡,寻求一种更优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选择符合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广东省中医院骨科住院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棘突拉钩治疗组及正脊骨法对照组,通过设计随机对照试验,以传统中医正脊骨法作为对照,两组均辅助四维牵引复位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出院当天及随访1年时间冠
3、状位Cobb角度、脊柱冠状位平衡、脊柱矢状位平衡、主弯顶椎旋转度及临床总疗效,综合分析和评定四维牵引配合棘突拉钩复位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统计方法:采用SPSSl90分析软件,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两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资料t检验,治疗前后多重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检验。结果:1、65例患者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7例患者失访,随访两组患者脊柱侧凸畸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和随访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临床总疗效评价:出院当天对照组有效率为706,治疗组有效率为93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Co
4、bb角变化不明显,PO05,无统计学差异。3、经治疗后出院当天、随访1年的主弯顶椎旋转度与各组治疗前相比较,对照组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脊柱矢状位平衡用C7矢状位比值来评价,脊柱冠状位平衡用CTPL到CSVL的距离来评价。经治疗后出院当天、随访1年两组C7矢状位比值与各组治疗前相比较均变小,PO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同时期的C7矢状位比值相比较,PO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出院当天及随访1年对照组C7PL到CSVL的距离与治疗前相比较均变小,PO05,无统计学差异,而治疗组C7PL到CSVL的距离与治疗前相比较均变小,P005,the difference h
5、as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Cobb Angle change isnot obvious,P005,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3、 On the day of discharge after treatment,after 1 year followup,thecurved roof vertebral rotation compared with each treatment before,thecontrol group P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6、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4、Spinal sagittal balance with the C7 sagittal ratio to evaluate,spinalcoronary balance with C7PL to CSVL distance to evaluateOn the day of dischargeafter treatment,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one year,two groups ofC7 sagittal ratio and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before t
7、reatment were smal ler,P005,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the two groupsafter treatment at the same time,in comparison with the C7 sagittal positionratio of P005,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On the dayof di scharge and fol lowup of 1 year after treatment in the
8、control group thedi stance C7PL to CSVL compared wi th before treatment were smal l er,P005,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the distance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C7PL to CSVL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were smaller,P16岁;4冠状面Cobb角:Cobb角兰10。,或Cobb角耋40。;5已接受其它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测者;6同时有心脑血管系统、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严重
9、疾病及癌症患者;7过敏体质患者;8妇女妊娠期、有精神疾病者;9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六)设计方案1分组、治疗方法(1)样本含量的估算按照有关公式计算,I型错误Q取005,II型错误B 01。双侧检验以临床总疗效计算:估计对照组有效率为40-60,治疗组有效率为90-一95。两组的标准差为05。每组所需例数为31例,预估可能的失访率为20,故拟纳入受试对象共72例,每组36例。实际收集病例数:治疗组31例,对照组34例,共65例,失访病例数:治疗组5例,对照组2例,共7例。(2)四维牵引调曲治疗操作规程四维牵引调曲法要求患者俯卧于脊柱四维牵引床上进行,用袖带绑紧双下肢,袖带松紧度要适宜,用袖带胸
10、于部固定上半身,从25。角度开始牵引,然后逐渐上调至45。,依据患者舒适感调节。患者下肢牵引到一定高度后,于下腰部置一个沙袋,以腰部带动双下肢开始左右摆动,腰椎逐渐伸展调曲,以便在牵引下恢复正常的腰曲。每天进行一次牵引,每次牵引时间为半小时,牵引后松开袖带,放下被抬高的双下肢,于牵引床上俯卧位休息10一30分钟。之后恢复正常活动。(3)正脊骨法操作规范:提胸过伸法患者面向前方坐于整脊椅上,双手十指交叉掌心紧贴颈部处,术者站于患者后方,双手自患者肩上伸向两侧胁部,用一膝顶上段胸椎,然后双手抱两胁将患者向后上方提拉。16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观察胸腰旋转法患者面向前方坐于整
11、脊椅上,双手十指交叉掌心紧贴枕骨处,身体弯曲向前,把胸12腰1棘突处作为矫正顶点。以胸椎棘突左偏为例,助手双手按压患者右大腿上部,术者于患者左后方站立,左手绕过患者左臂下方、至颈背处,右手放置于胸腰关节左侧腰背肌处,左右摇晃患者腰背部至患者完全放松,双手以相对方向同时发力,当关节复位时可伴有“咯嗒声。右侧操作与左侧相反。腰椎旋转法患者面向前方坐于整脊椅上,双手十指交叉掌心紧贴枕骨处,身体弯曲向前,把棘突偏转处作为矫正顶点。以棘突左偏为例,助手固定右髋,医者立于患者左侧后方,左手穿过患者左腋下至对侧肩部,右手掌固定于偏歪棘突左侧,左手摇动患者腰部,待患者放松后,双手以相对方向同时发力,当关节复位
12、时可有“咯嗒”响声。右侧操作与左侧相反。腰骶侧扳法以右侧扳法为例,患者取左侧卧位,术者于患者面前站立,右前臂放于患者右上臂及腋部,左肘及前臂放于患者右骶髂部,嘱患者完全放松,以腰椎及骶髂关节处为力的交点,双手以相对方向同时发力。左侧扳法与此相反。(4)腰大肌及腰背肌功能锻炼的体操方式:前弓后箭式以右前弓步为例,把双手叉于腰部抬头挺胸站立,向前跨出右下肢,身体保持向前倾,同时弯曲膝盖,形成前弓的姿势,向后似箭伸直左下肢,然后向后退回并伸直右下肢,左下肢自然向前形成弓步,接着右下肢向前收回并再次跨出形成前弓,一前一后反复上述动作84次。过伸腰肢式1式:作俯卧撑式:俯卧位,身体保持僵直,双上肢屈曲伸
13、直,使整个身体直上直下,各俯撑8 X 4次;2式:三点支撑式:患者仰卧位体位,屈膝并双足底着地,两手抱于胸前,挺腰抬臀,反复8X4次;3式:飞燕式:患者俯卧位,头,上半身及双上肢向后上伸展、并伸腰,双下肢后伸向上伸直,反复84次。(5)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操作规范在C臂机下定位需要复位椎体的棘突,做好定位标记,常规消毒、铺巾,戴无菌手套。以2盐酸利多卡因与生理盐水按1:3比例混匀,在需要复位的椎体棘突旁进行局部麻醉。麻醉成功后,用16号针头在棘突旋转侧扩皮,棘突拉钩尖沿针孔进入皮下、深筋膜,稍作调整,棘突拉钩尖勾住椎体棘突基底部,用左手在针眼处按住棘突拉钩弯颈(稳住拉钩,避免拉钩退出皮外),用右手
14、紧握棘突拉钩体部向棘突旋转反方向牵拉椎体,双手同时用力,稳住棘突拉钩,右手徐缓用力,此时可感觉患者椎体在棘突拉钩牵拉下旋转摇动,松解脊柱旁粘连的肌肉筋膜组织,松解完全后逐渐加大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牵拉力量,此时可感觉患者椎体在棘突拉钩牵拉下旋转复位,嘱助手用双手按住患者骨盆及肩胛部,固定患者,每个椎体牵拉2min,逐个椎体进行牵拉复位,复位完毕后消毒,贴好敷贴(在麻醉及棘突拉钩复位期间,要注意询问病人感觉,如有头晕、胸闷、恶心、欲呕等不适症状时,立刻停止操作,积极处理)。以每10天一次,一次为一疗程,三个疗程后,复查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进行各个观察指标评估。(6)分组情况及治疗方法
15、将72例纳入对象随机分为棘突拉钩治疗组及正脊骨法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艾灸(理筋)+四维牵引(调曲)+练功(腰大肌及腰背肌锻炼),每天进行一次。实验组予以棘突拉钩复位技术+基础治疗,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每十天进行一次。对照组仅予正脊骨法+基础治疗,正脊骨法每天进行一次。两组均按十天作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一天,接着进入下一个疗程。(7)疗效评价指标(1)冠状面Cobb角测量法脊柱侧弯的严重度常采用国际通用Cobb角度测量法,在标准脊柱全长正位X光片上进行。首先确定脊柱侧弯的上、下端椎,即找出以最大倾斜度侧向凹侧的椎体。其次沿着上端椎上缘及下端椎下缘各做一横切线,分别做两横线的垂线。最后二垂线的
16、相交的角度为Cobb角,侧弯角度较大时,Cobb角即为两条横切线的交角。(2)主弯顶椎旋转度采用国外学者NashMoe测量法:根据正位X光片上双侧椎弓根的位置情况,将椎体旋转度分为5级。0级为双侧椎弓根对称;1级为凸侧椎弓根移向椎体中轴线,但未越过第一格,凹侧椎弓根变小;2级为凸侧椎弓根越过第一个,移至第二格,凹侧椎弓根逐渐变小,即将消失;3级为凸侧椎弓根已旋转移动至椎体中央,凹侧椎弓根完全消失不见;4级为凸侧椎弓根超过椎体中线。(3)脊柱矢状位平衡指标用C7矢状位比值来评价,选取较为公认的Barrey测量法,采用C7PL至骶骨后上角距离(R3)与骶股间距(SFD)(R2)的比值来评估矢状位平
17、衡,称为C7矢状位比值。当CTPL落于骶骨后上角后方时该值为负数,而位于髋轴前方时则1。正常的矢状位比值范围为一09-+1。Barrey定义该比值0为理想的平衡状态,0O5为失衡。(4)脊柱冠状位平衡指标用C7PL到CSVL的距离来评价,通常在脊柱全长正位x片上引自C7椎体中心,称C7的铅垂线(C7PL)。测量并找出骶骨中心点,连线两边髂嵴,通过中心点作该连线的垂线,称骶骨中垂线(CSVL),通过测量CTPL到CSVL之间的距离,该距离的大小代表脊柱冠状面失衡的程度,距离越大,冠状面平衡越差,距离越小,表示偏离的CTPL越接近中轴,平衡性越好。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观察
18、(5)临床总疗效痊愈:脊柱生理弯曲正常,侧弯消失,功能检查恢复正常,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Cobb角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二)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比较表2两组患者年龄比较表注:两组患者年龄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三)两组患者按PUMC分型构成比较表3两组患者PUMC分型构成比比较表注:两组患者分型经X2检验分析,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四)两组患者Risser征构成比较表4两组患者Ri SS6r征比较表注:两组患者Risser征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分析,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1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届硕士学
19、位论文对照组治疗组343158712356181409263878252785注:两组患者脊柱柔韧性、Cobb角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六)两组患者治疗前主弯顶椎旋转度比较表6两组患者治疗前主弯顶椎旋转度比较表注:两组患者顶椎旋转度经两独立样本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分析,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七)两组患者治疗前脊柱矢状位平衡及脊柱冠状位平衡比较表7两组患者治疗前脊柱矢状位平衡、冠状位平衡比较表注:两组患者脊柱矢状位平衡、冠状位平衡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二、疗效分析(一)治疗前后及随访1年两组患者Cob
20、b角的比较(如表8、图一所示)表8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1年随访Cobb角比较表注:组内比较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比较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治疗前比较,PO05,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与、与比较,PO05,均无统计学意义。图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弯顶椎旋转度比较图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治疗前后及随访1年两组患者脊柱矢状位平衡的比较(如表10、图三所示)表1 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1年随访脊柱矢状位平衡比较表注:组内比较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比较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各组治疗前比较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意义;组间与、与相比较P005,与、与相比较,P005,无
21、统计学均无统计学意义。(四)治疗前后及随访1年两组患者脊柱冠状位平衡的比较(如表11、图四所示)表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1年随访脊柱冠状位平衡比较表注:组内比较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比较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治疗前比较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口、口口与治疗前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与口、与口口相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眷柱侧弯的疗效观察图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脊柱冠状位平衡比较图(五)治疗后及随访1年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的比较(如表12、图五所示)表1 2两组患者治疗后及1年随访临床总疗效比较表注:运用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分析比较,口与_,与
22、相比较,PO05,无统计学意义。图五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1年临床总疗效比较图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讨 论一、临床疗效结果分析(一)两组Cobb角治疗前、后及随访结果分析(如表5、8,图一所示)两组患者Cobb角在治疗前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出院当天与各组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改善,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Cobb角变化不明显,PO05,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棘突拉钩复位干预措施比正脊骨法措施对改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冠状位的Cobb角效果更显著,疗效更持久。(二)两组主弯顶椎旋转度治疗前、后及随访结果分析(如表6、9,图二所示)两组患者治疗前主弯
23、顶椎旋转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顶椎旋转度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出院当天、随访1年的主弯顶椎旋转度与各组治疗前相比较,对照组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棘突拉钩复位技术及中医正脊骨法均能改善侧弯椎体的旋转,两种方法临床疗效相当。(三)两组脊柱矢状位平衡治疗前、后及随访结果分析(如表7、10,图三所示)脊柱矢状位平衡用C7矢状位比值来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C7矢状位比值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为同质对象处于同一水平,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出院当天、随访1年两组C7矢状位比值与各组治疗前相比较均变小,PO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同时期的C7矢状位比值相比较,PO05,差异均无统计
24、学意义。这说明了两种治疗措施在治疗前后对脊柱矢状位平衡方面的影响微小,临床上要取得显著性的疗效,还需更长时间的干预治疗研究。(四)两组脊柱冠状位平衡治疗前、后及随访结果分析(如表7、11,图四所示)脊柱冠状位平衡用CTPL到CSVL的距离来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CTPL到CSVL距离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出院当天及随访1年对照组CTPL到CSVL距离与治疗前相比较均变小,PO05,无统计学差异,而治疗组CTPL到CSVL的距离与治疗前相比较均变小,PO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充分说明了棘突拉钩复位技术在改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脊柱冠状位平衡方面效果更优于中医正脊骨法。(五)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拉钩 复位 技术 治疗 青少年 特发性 脊柱 疗效 观察 林华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