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背诵大作战1—14天汇总(共3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涛背诵大作战1—14天汇总(共32页).doc(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DAY1 【马原】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一、使用场景在分析题的材料当中,如果提到了比如说:自然灾害、人类的一些行为在改善环境、生态文明这样的一些说法的话。答题的时候,往往是要我们回答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二、必背得分句人与自然的两个前提,两个基础和两个方面:(对应背诵笔记P12)(1)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2)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两个前提和两个基础)(3)自然规律的存在制约着人类的实践活动。(4)人可以在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
2、性,合理地改造自然,同时改造自己。(两个方面:自然会对人怎么样;人又可以对自然怎么样。) 图片巧记三、拓展延伸句上述四点是我们必须要背熟的文字,考到必写,写了就得分。下面是给你扩展用的,当你写的不多的时候,记住下面这些文字可以帮你们写的更多,我们也可以一起背一下。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所以,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实践的规律与人
3、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四、小结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相信有这些文字,考到这类题目我们肯定是能拿分的,但是在考场上还需要大家灵活处理,把它扩充为更多更详实的答案就可以了。 DAY2 【马原】意识的能动作用一、使用场景在做答马哲论述题的时候,如果题干材料中的主人公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我们都用这个原理去进行做答: 1.人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时,开动脑子去思考解决困难的办法。一律用这个原理。他为什么会思考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就是因为他有意识,且意识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可以帮助我们去解决困难。 2.当人们利用自己的创意、设计去改
4、变生活的时候。也要用这个原理。因为我们有意识,而意识有能动性。总结:只要是开动脑子去琢磨、思考、寻找、设计、想象等等的情况,一律都用这个原理进行作答。下面这些文字必须要背熟,并且写上去。二、必背得分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对应背诵笔记P11)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
5、、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三、小结刚刚朗读的这些文字,就是我们要背熟的文字。这些文字不仅包含了一些阅卷老师想看到的必备得分句,也包括对这些得分句的扩展,每一段的【段首句
6、】都是必须要背熟的。 剩下的文字是我针对段首句的扩展,大家了解大概的意思,能够自行扩展也是可以的。 DAY3 【马原】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下面包含着四大分析题原理。 接下来我将把四大分析题原理带着大家背一遍,并且我会告诉你,每一个原理适用于哪种题目和材料。我们一个一个来:一、四大原理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应背诵笔记P17-20)原理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使用场景: 当分析题的题干提到看问题一分为二、求同存异、差异中谋求共识、矛
7、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故事:就像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等情况。这种分析题一般都用这个原理进行作答。 必背得分句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
8、,可以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原理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tip:与原理一略微不同,原理一是关系原理,原理二是作用原理。) 使用场景: 当分析题材料中的主人公逆向思考、反向思维的时候。eg:当所有的人都那样想,只有他一个人反过来做,反而把问题给解决了的情况。这种分析题往往用这个原理进行回答。 必背得分句: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
9、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原理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使用场景:当分析题材料中的主人公有以下三种情况的话,一般使用该
10、原理作答;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情况和阶段做了不同的分析2.举一反三、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等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普遍,中国就是特殊,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也是普遍和特殊的原理) 必背得分句: 矛盾的普遍性简单来说可以表述为“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矛盾的普
11、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原理四: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使用场景: 当题干材料的主人公有这样一些情况:他有两件事情要做,他做的既面面俱到,又突出重点,也就是主次都抓且更加突出主要。这种情况就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凡是遇到这类情况,一般用这个原理进行作答。 必背得分句: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
1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二、小结:今天背的内容比较多,对立统一规律下面一共包含四大分析题原理,这四个原理分别适用于四类不同的材料,每个原理适用于哪些材料都已经给大家详细的分类好了。请大家不仅要用心背,还要好好的去理解它都适用于哪类材料,把它对应好,才能最终解会这类题目。 DAY4 【马原】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一、使用场景:在做大题的时候如果遇到以下这类情况,往往用这个原理进行解答:题干材料的故事的主人公,从自己的实践出发,在实践中获得了一个认知,后来被证明这个认知是对的,那么往往用这个原理去表扬。但如果有人不从实际出发,不在实践中得到认知,从别的地方
13、得到的认知导致了错误,那么用这个原理批评他。eg:有的人从书本、从别人过往的经验出发获得了错误认知,就用这个原理批评他。所以该原理主要适用的情况,就是我刚刚讲的这些情况。二、必背得分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对应背诵笔记P31)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不外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本原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4、。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为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三、小结:还是那句话:四个段首句务必要背牢,其他的文字能背就背! 如果你自己也能展开写的话,就可以选择不去背诵这些延伸内容。 但如果你自己没有办法展开回答,请把上述内容都背下来。因为在考试答题的时候,只写四个段首句是得不了几分的,一定要有内容加以扩充。我们背好了今天的内容之后就得出一个结论:涉及到“实践是决定认识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这类的故
15、事,都用这个原理进行作答。 DAY5 【马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使用场景:感性认识指的是我们从实践中一手得来的、由感官获知的一些比较肤浅的认知;理性认识则指的是我们需要思考、归纳、提炼、抽象、总结才能获得的、比较深的认知。在考场上做题的时候,如果题干材料中的主人公发生了以下两种情况,就要用这个原理解答: 第一种情况:他只懂得读书思考,坐在家里琢磨,而不懂得出去调查研究和体验。遇到了这类故事就要用这个原理去批判他,因为他过分强调了理性认识,而忽略了感性认识。第二种情况:他一天到晚只知道出去玩,到处去体验,却不懂得去思考总结,多读书和理解。遇到了这类故事也要用这个原理去批判他,因为他
16、过多的强调了感性认识,而忽略了理性认识。二、必背得分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影响因素)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对应背诵笔记P33)一.首先我们来背概念。感性认识的概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的概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二.接下来要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第一,对象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而
17、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第二,形式不同。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而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第三,特点不同。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而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相互联系:首先,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其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最后,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这段话适合谈一谈启发)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
18、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三、小结:今天要背的内容,大概就是这一些,并且这些文字在考场上适用于分析哪类故事我也给大家都解释了,希望大家好好的消化理解,明天继续。 DAY6 【马原】认识的规律一、使用场景:认识的发展有两个规律:反复性和无限性。如果我们在做分析题的时候读到题干中有这类的故事,就要用这个原理去进行作答: eg:当科学家发现原子的时候,他们说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后来分开了;后来他们又说原子核是不可再分的,后来分开了;再后来他们又说夸克是不可再分的,后来又被分
19、开了. 他们不断的认知,不断的刷新,不断的推翻又不断的提高,达到新的认知。二、必背得分句:认识的规律(认识的两大规律)(对应背诵笔记P35)(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
20、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三、小结:以上文字就是认识的规律原理需要大家背熟的文字,遇到了类似开头说的情况的话,就用这个原理进行解答。把这些背好的文字写在卷子上,然后再结合题干中的故事,稍加论述,谈谈启发心得,就可以写成了能得高分的答案了。 DAY7 【马原】真理与谬误一、使用场景:真理指的是正确的东西,而谬误指的是错误的东西。真理跟谬误两者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超出自己的范围可能会变错,而谬误回归自己的范围可能会变对。看完上面的概念,咱们来说说真理与谬误适用的考试场景:在考试的时候,如果读到题干材料故事中的主人公以前有一个正确的东西,现在
21、换个环境变错了;或是以前有一个错误的东西,现在换了一个环境和条件,它又变对了。对变错,错变对的情况,我们可以用真理与谬误原理作答。再往下延伸一下:真理性的正确认知往往会导致实践上的成功,而谬误性的错误认知往往会导致实践上的失败。所以如果故事中的主人公成功变失败,失败变成功,好的变成了不好的,不好的又变成了好的。类似于这类故事,我们也是用这个原理进行解答。二、必背得分句:真理与谬误(对应背诵笔记P38)(1)真理与谬误的概念。真理的概念: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的概念: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2)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由于真理与谬误的区分取决于认
22、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与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相互联系:真理与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三、小结:好了要背的内容大概就是这些,文字也不是太多。以后我们做题的时候,遇到了对变错、错变对、成变败、败变成的故事,我们都用这个原理进行作答。这个原理背完了
23、之后,马哲部分的重点热点分析及原理,我们就说到这里为止。那么明天下一期呢,还没有到下一个学科哦,我将为大家整理马原部分的选择题的重点热点考点的汇总,用语音带大家去背。43997-徐涛:背诵大作战DAY8-DAY14整理.pdfDAY8 【政经&科社】选择题1. 价值就是隐藏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可以把价值理解为抽象劳动。2. 交换价值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是真正决定交换比例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3.注意: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两因素之间是因果关系。具体劳动负责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负责生产价值。4. 注意:政治经济学的大多数概念他们的本质都是“
24、关系”,要选与“关系”有关的说法。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货币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但是工资的本质要注意,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5.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而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时候可以是观念的货币,但是执行流通手段的时候,必须是现实的货币。6. 价值规律的内容是不变的,但是表现形式却是一直变化的。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
25、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7.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8. 解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商品和货币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靠的都是“交换”。9.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其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
26、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注意:成为商品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者。)10.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11.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2.计算题必备公式:剩余价值率m=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利润率=利润/成本价格=m/(c+v)成本价格=c+v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13.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伴随着剩余劳动时间的延
27、长。相对剩余价值伴随着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绝对剩余价值没有。相对剩余价值伴随着全社会的技术进步,而绝对剩余价值没有。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所有企业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14.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15.资本积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失业,导致两极分化,导致资本主义灭亡。16. 按照资本是否增值,资本家的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照资本在循环中的不同职能,资本家的资本可以区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按照资本周转的方式,一次周转的叫流动资本,多次周转的叫固定资本。17.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这
28、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18. 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结果;而超额利润是同一部门内,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因此,平均利润的形成,不否定超额利润的存在。19.不同的资本家在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是存在着竞争和矛盾的,但是在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这一点上,他们是有着一致的利益的。20.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其二,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
29、的矛盾。21.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
30、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2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五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第五种是微观规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反托拉斯法,其二,公共事业规制,其三,社会经济规制。24.国际垄断同盟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国际垄断资本的联盟。早期的国际垄断同盟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25.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第一,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水
31、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第二,贸易全球化。第三,金融全球化。第四,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26.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二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三是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27.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第四,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28.经济全球化
32、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第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第三,一定程度上了增加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经济风险。2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
33、重要作用。3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些新变化,深刻分析这些变化的实质:第一,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第二,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31.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其表现是:其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二,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其三,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3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实
34、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3. 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阐述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一是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二是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马克思曾多次强调,第一国际只是各国工人运动联络和合作的中心,而不是指挥中心。34.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首先,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次,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再次,它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
35、新高潮。最后,它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动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35. 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36.苏联模式:第一,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第二,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第三
36、,在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37.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的原因: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3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第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
37、识。第四,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可能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3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第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DAY8 【马哲】选择题以下内容很多,但不是要求你硬背下来的,是要你仔仔细细的通读一遍,深刻理解后记进脑子里的,不要强求自己背下来!马哲背诵内容1.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开放发展性等鲜明特征。其中足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所有哲学都需分开的是实践性和科学性。请注意不要将开放性的含义与发展性的含义相混淆。2. 在唯物主义阵营中,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的统称为旧
38、唯物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特点有:对物质的定义过于狭隘,没有将辩证法与唯物论结合起来。自然观上唯物,历史观上唯心,只看到了意识是对客观物质的机械直观反映,没有看到反映的能动性。3.请注意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4. 请注意区分: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空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或者劳动5.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6. 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实践或者劳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等因素起着重要影响作用。7.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8
39、.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9.辩证法谈联系,是以区别为前提的。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普遍性(万事万物都联系着,不存在孤立的事物)、多样性(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和条件性(联系需要条件,条件不同,联系会不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10.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注意,新旧事物的区分,与时间先后,没有必
40、然的关系。11.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12.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切记: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所以只能说现象表现着本质 ,不能说现象反映了本质,因为只有主观才能反映客观。13.原因与结果是前后相继的,但不能说前后相继的就是因果,发生在你之后,不一定是由你所导致。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因果联系是复杂多样
41、的,可以说有因必有果,但不能说有其因必有其果。14. 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要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15. 区分可能和不可能看的是在现实中是否有依据;区分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潜在的)可能,看的是在现实中的依据是否充分。1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质量互变定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状态,回答了事物怎样发展的问题;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归宿,回答了事物朝哪里去发展的问题。17.量变是质变
42、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8.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而不是直线上升的。19.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20. 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物质生产实践。二是社会政治实践。三是科学文化实践。其中,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
43、21. 认识的产生过程中,实践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天赋、间接经验、社会政治地位等其他因素都只是影响因素。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是对和错的区别,而是深和浅的区别。23. 真理是客观的,有两层含义: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真理什么都是客观的,至少真理的形式就是主观的。24.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因此,不能说“相对真理”是真理中错误的成份,相对真理也是对的,也是真理,它只是真理中以后可能会变错的一种趋势。25.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26. 关于“寓于”或“存在于”的说法,是不能颠倒的,考研哲学一共有这几处: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7.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28.社会存在=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性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所有制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