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全的中医诊疗方案(共99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齐全的中医诊疗方案(共9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全的中医诊疗方案(共99页).doc(9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医诊疗方案目录专心-专注-专业内一科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内一科)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常。心律失常有多种,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这、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本病常见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晕、晕感等,亦可无症状。我国中医药学的古典著作中,类似心律失常证候的描述很多,散见于“心悸”、“怔仲”、“眩晕”、“晕厥”、“虚劳”以及有关脉律失常(数、疾、迟、缓、促、涩、结、代以各种怪脉)等病篇中。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920
2、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ACCAHAESC制定,2006年)。(1)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2)心电图特征:提前出现的宽大
3、畸形的QRS波群,时限O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气阴两虚证证候: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法:益气养阴,安神定悸方药:生脉散加味。生晒参、麦门冬、五味子、黄精、百合、天门冬、生地、茯神、远志、石莒蒲、龙齿(先煎)、炙甘草。中成药:人参五味子口服液、生脉片、稳心颗粒等。中药针剂:生脉针、参脉针。2、心脾两虚证证候: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结代。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当归、龙眼肉、白术、茯神、远
4、志、木香、炒枣仁、石菖蒲、浮小麦、炙甘草。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归脾丸、补心气口服液。中药针剂:黄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3、阴阳两虚证证候: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自汗或盗汗,舌质淡红或嫩红,舌苔薄白,脉结代。治法:滋阴补血,通阳复脉。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阿胶(烊化)、桂枝、当归、黄芪、元胡、甘松、炒枣仁。中成药:人参五味子口服液。中药针剂:生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4、痰瘀互阻证证候: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舌质淡紫或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治法:化痰泄浊,活血化瘀。方药:二陈汤
5、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桃仁、红花、生地、川芎、当归、赤芍、瓜蒌、元胡、甘松、苍术。中成药:冠心丹参片、田七胶囊。中药针剂:冠心宁针、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5、气滞血瘀证证候: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目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治法:活血祛瘀,理气通脉。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当归、生地、牛膝、桔梗、赤芍、桃仁、红花、川芎、枳壳、酸枣仁、鸡血藤、丹参。中成药:稳心颗粒。中药针剂:冠心宁针、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6、 痰火扰心证证候:心悸,呕恶,口苦尿赤,痰多气短,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定悸
6、。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丹皮、郁金、远志、石菖蒲、焦山楂、全瓜蒌、胆南星。 (二)针灸治疗1、体针疗法主穴:内关、神门、心俞、膻中、厥阴俞,每次选用23个穴位。配穴:气虚加脾俞、足三里、气海;阴虚加三阴交、肾俞;心脉痹阻加膈俞、列缺;阳虚加关元、大椎;痰湿内蕴加丰隆、脾俞:阴虚火旺加厥阴俞、太冲、太溪。患者取卧位,用平补平泻法,得气为度,留针2030分钟。2、耳针疗法选穴:心、交感、神门、皮质下、肝、内分泌、三焦、肾。方法:每次选34穴。中度刺激,留针3040分钟。留针期间捻针34次,每日1次。四、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
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童,证候积分减少30:2、西医疗效判断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常见心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判断标准制定。显效:室早完全不发作或偶有发作(ECG示5次分,DCG示60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无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无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的住院患者。(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阴虚阳亢证治法:滋阴潜阳,清火熄风。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8、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柔肝滋阴。2、痰湿上扰证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白术、苡仁、茯苓健脾化湿;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3、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补血生血养心;茯苓、炒扁豆补中健脾;远志、枣仁养血安神。4、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常用药:黄芪补气健脾;地龙、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活血通络。5、肾精不足证: 治法:滋阴补肾或温阳补肾
9、。代表方: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常用药:熟地滋肾益精;山萸肉养肝滋肾;山药补脾滋肾;枸杞补肾益精;龟板胶、鹿角胶峻补精髓;菟丝子、川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常用药:附子、肉桂、鹿角胶培补肾阳、温里祛寒;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滋阴益肾,养肝补脾,填精补髓;菟丝子、杜仲补肝肾,健腰膝;当归养血活血。(二)中成药 :龙胆泻肝颗粒:2包/次,3次/日,水冲服。功能:清热解毒,泻肝经实火。适用阴虚阳亢证者。祛湿颗粒:一次10g,一日3次,开水冲服。功能:淡渗利湿,清热解毒。适用于痰湿上扰证者。人参五味子口服液:2支/次,3次/日,口服。功能:益气养阴。适用
10、于气血亏虚证者。补肾养骨口服液:2支/次,3次/日,口服。功能:温补肾阳,填精补髓。适用于肾精不足证者。步长脑心通:4粒,3次/日,口服。功能:益气活血。适用于气虚血瘀者。(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1、益气养阴扶正类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津。参芪扶正注射液 :扶正固本,益气活血。2、活血化瘀类: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四)中医特色疗法1、针灸治疗、(1)阴虚阳亢证:治法:取肝、胆两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处方: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2)痰浊上扰证:治法:以胃经、脾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可灸。处方:中脘、内关、丰隆、解
11、溪。(3)气血亏虚证:治法:以脾、肾两经穴为主,用补法、可灸。处方:百会、气海、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加灸。(4)气虚血瘀证:治法:以肝经、胆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处方:太冲、合谷、风池、血海、膈俞、膻中、太阳等。(5)肾精不足证:治法:以督脉、肾经穴为主。针用补法,可灸。处方:太溪、悬钟、三阴交、百会、肾俞。2、推拿按摩 辩证辨病使用手法。3、药物浸浴 药物组成:夏枯草 勾丁 桑叶 菊花 牛膝,每日一次,15天为一疗程。4、起居有规律,忌烟酒,保持心情舒畅,乐观,防止七情内伤。5、体育锻炼:按年龄、性别、体力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进行导引和气功有一定疗
12、效。6、饮食治疗:应严格长期坚持,饮食总热量和营养成分须适应生理需要,进餐定时定量,忌食膏粱厚味、或过咸之品。(五)西医治疗可有针对性选择联合使用西药降压、降糖、降脂、抗凝、改善微循环、改善脑供血、改善心肌供血供能。五、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学评价采用中药新药临床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的证候评分标准,动态观察证候变化,重点于评价患者已有或新发的头晕目眩、头痛等主要证候是否明显缓解。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有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无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13、 证侯积分减少不足30%;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2、降压疗效评定标准:按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判定方法。显效 1.舒张压下降10 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 mmHg或以上。 有效 1. 舒张压下降不及 10 mmHg, 但已达到正常范围;2. 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 10-19 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3. 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 30mmHg以上。须具备其中一项。无效 未达到以上标准者。内二科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内二科)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
14、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的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暖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
15、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二)证候诊断参照
16、“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暖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齐全 中医 诊疗 方案 99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