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共14页).docx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共1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共14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五讲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语法的三个平面指语法的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汉语语法学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理论拓宽了语法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语法问题的认识,为语法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三个平面理论的萌芽 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明确区分句法、语义、语用,最早见于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 具有选择关系的两个实词,依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常常能表达某种句法关系。在这里,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你看我”和“我看你”的含义不同,是由于在“A看B”的格式中代入了不同的 词,句法关系并没有
2、改变。这里的语序改变是语义上的。 “你哥哥来了吗?”和“来了吗,你哥哥?”有不同的色彩,后者是因为说话的 人的情绪比较紧张,行为的本身最先浮现在意识里,所以先说出来。这种语序的差别 是语用上的,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客来了”和“来客了”、“雨下了”和“下雨了”的差别,才属于语法上的。 这里由“名动”(主谓关系)变成“动名”(动宾关系)。 这一论述可以看作三个平面语法观的萌芽。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既是一个方法问题,同时又是语言本体的问题。最初这种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还欠精确,并且是仅就语序而言的。(二) 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1982年
3、,胡裕树和张斌在中国语文第3期上发表句子分析漫谈。这篇论文标志着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初步形成。文章正式将“语法、语义、语用”改为“句法、语义、语用”,不仅再次指出语序“有的属于语义,有的属于句法,有的属于语用”,而且将分析扩展到虚词,指出虚词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分别。文章还区分了一般主语和话题主语,区分了语用成分和非语用成分,指出独立成分、提示成分都是语用成分。句子分析漫谈中多次谈到“句法分析不是自足的”,单依靠层次和结构关系的分析还不能完全达到了解语义的目的。这篇文章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三个平面,但是其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三)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全面形成1985年,胡裕树和范晓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
4、2期发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长篇论文,全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第二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第三部分论述“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第四部分论述“三个平面的区别和联系”。文章指出:“ 要使语法学有新的突破, 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地把三个平面区别开来, 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时, 又要使三者结合起来, 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这样, 语法分析也就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这篇论文标志着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全面形成二、三个平面理论的主要内容三个平面的具体内容是指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其中句法是基
5、础,语义通过句法表现,语用要在句法和语义的基础上才能体现。(一) 句法平面的研究句法平面的研究,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句法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分分析,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并进而归纳句型,与此密切相关的是结构关系的判别,研究一个组合体属于什么样的结构类型。二是句法结构的层次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指出句法结构中词语的关系。(二) 语义平面的研究语义平面的研究,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句子中的词语,除了符号之间的相互结合关系之外,还可以反映符号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义的 。比如: 1、他买毛笔。2、 他写毛笔。对于动作行为“买”而言,“毛笔”是受事;对于动作行为“写
6、”而言,“毛笔”是工具。而两例中的“他”都是动作行为的施事。显然,这种语义关系与词的概念意义无关,语法平面的语义必须从句法结构中去探寻。语义平面研究的主要内容,胡裕树、范晓先生认为有七个方面:动核结构(述谓结构);动词的“价”;名词的格,即名词在语义结构中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语义指向;歧义;词的语义特征;词义的选择限制。(三)语用平面的研究 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进行交际。句子中的词语与使用者(符号与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属于语用的 。语法分析中讲词类、讲句子成分、讲句型、讲施事受事工具等等,都只是停留在对语法进行静态的分析或描写。语用是偏重于讲表达的,所
7、以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比如: 他骑走了自行车。 / 自行车他骑走了。 语用平面的分析包括: 主题和述题;表达重心和焦点; 语气; 口气; 评议; 句型或句式的选择。三、三个平面的关系 (一)三个平面都很重要,任何一个句子都是句法、语义、语用的结合体。 (二)三个平面互相制约,互相联系。 (三)句法是句子的基本结构;语义通过句法表现;语用要在句法、语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四、三个平面理论的意义 三个平面的学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是国外语言学理论影响和国内汉语语法研究自身发展综合作用的一个必然结果。三个平面的学说不是单一的语法形式分析,也不是单一语义关系分析,也不是单一的语用意义分析,而是同时注重
8、句法形式、语义关系、语用意义的区别与联系,因而汉语语法研究的视野拓宽了。三个平面既是语法的本体观,也是语法分析的方法论。句法、语义、语用是语法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法分析必须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进行透视,才有可能更充分地观察、描写和解释语言事实。黄伯荣现代汉语分析实例: 老王有个儿子很骄傲。 老王有个儿子很孝顺。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差别? 1、词类序列相同。 2、是歧义句,不是。 原因: 1、结构不同:既可以是兼语句,又可以是连谓句;只能是兼语句。 2、语义特征不同:“孝顺”有晚辈的语义特征;“骄傲”没有。 3、语义指向不同:“骄傲”可以指向“老王”也可以指向“儿子”;“孝顺”只能指向“儿
9、子。” 春天了。| 夏天了。| 秋天了。 |冬天了。 沙发了。| 桌子了。| 椅子了。| 凳子了。 上面两类组合是否都成立?试加以分析。 第一类成立,第二类不成立。 “春天”等具有顺序 的语义特征,每个词都是顺序义场中的一个实例,“了”表示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其语法意义跟“春天”等词的语义特征相容。“春天”等词跟“了”结合,表示已然的变化。“沙发”等词没有顺序 的语义特征,不能跟“了”结合。试结合三个平面分析下面的句子: 狼咬死了他家的羊。 狼把他家的羊咬死了。 他家的羊被狼要死了。 参见黄伯荣现代汉语P104. 试结合语法的三个平面回答同学们的一个问题: “他住在川师。” “他在川师住。”,有
10、何不同? 1、句法平面:句法格式不同。(同学们自己分析) 2、语义平面:句式语义(高层次语义关系)不同。 他住在川师/他躺在沙发上/他走在路上 他在川师住/他在沙发上躺/他在路上走 “S+V+NPL”句式具有致使义,存在空间是由动作行为引发的“S+NPL+V”句式没有这样的句式语义 。 3、 语用平面: (1)时间的逻辑顺序不同。 他住在川师/他在川师住 他跳在马背上/他在马背上跳 他跑到川师/他到川师跑 (2)信息焦点不同。 他住在川师 他住在哪儿?*他干吗在川师? 他在川师住 他在哪儿住?他在川师干吗? 4、 关于语用学语用学有大语用学、小语用学之分。大语用学,即交际语用学,是言语交际学的
11、一部分,旨在揭示言语交际的本质、规律,对言语交际中的整个过程中的原则和规律进行研究。例如会话研究、言语行为研究等都属于交际语用学。结构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法中的语用平面上的现象,即与特定的句法结构、句法表现形式有关的语用现象的。如关于句类的语用功能的研究,就属于结构语用学研究的范畴。讨论:从更广阔的角度看“三个平面” 关于现代汉语“副词+名词”现象的讨论 一、“程度副词+名词”是一种新现象 青岛啤酒,很德国,很德国! 芙蓉古镇,很中国,很成都。 两种评价态度:(一)不合规范,应该否定。 1、语言学的任务在说明,而非判决; 2、注重既有的规范,忽略了语言的演变; 3、注重静态的规则,忽略了语言中
12、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突破。(二)是正确的说法,是淡化语法形式的结果。 1、不懂得什么是语法形式; 2、不懂得什么是淡化语法的要求; 3、语法是客观存在,不可能按教学理念或教学要求而改变。 一个经典的实例:Its me和Its I 。 (三)是一种新的语法现象,需要加以研究。 (一) 判断新现象的条件 1、不是很难理解; 2、可以有限地类推; 3、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必备); 4、有独特的语用价值(必备)。 回答第一个问题: “程度副词+名词”显然不难理解,如上述两例。 回答第二个问题: 很德国:很日本、很中国 37岁的克利斯婷来自瑞士。问她来中国前做 什么工作,她竟很中国地回答:“在邮局当干部。”
13、很成都:很上海、很广东 学员高岗,籍贯广东,模样长得也很广东。 可以有限类推。 回答第三个问题(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两个途 径:一是广泛搜集语料;二是采用问卷调查,不过问 卷调查的方式可能有局限性。 通过上述两个途径,我们可以对第三个问题作出肯 定的回答。 注意:这种使用范围显然排除修辞上的词类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 老栓,就是运气了你! 第四条(有独特的语用价值),答案也是肯定的。 后面做专门讨论。二、 “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基础 1、词的本质义与属性义 英国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将意义分为七类,其 中一类是内涵义。我们不妨将内涵义称为属性义。 葛朗台 表指称。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主人
14、公。(本质义) 性格特点:吝啬(属性义) 绵羊 羊的一种,公羊多有螺旋状大角,母羊。 性温顺。现代汉语词典 “性温顺”是属性义。不过属性义通常不反映在词典 的解释当中。 试分析“雷锋”的本质义和属性义。2、名词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基本条件:人们对该名词属性义的认知程度 很绵羊 很雷锋 很葛朗台 *很山羊 *很板凳 *很桌子 柠檬?很柠檬? 李老师?很李老师 柠檬果汁,非常柠檬(增加语境提示出属性义)三、副词对名词的规约作用1、凸显名词的属性义 淑女 英雄 喜剧本质义 很淑女 挺英雄 非常喜剧属性义2、对名词蕴含的属性义做量(程度量)的评价三、 “程度副词+名词”的语用价值 1、什么是语
15、用 (1)狭义的(表现为一定的语法形式) 看,满山的枫叶都红了。(独立语、陈述) 怎么了,你?(易位句、疑问) (2)广义的(即所谓“大语用”:语境、交际主体、修辞活动等,不一定表 现为特定的语法形式) 2、“副+名”的语用价值 (1)补偿作用 他的长像很中国。 中国人的长相缺少必要的形容词来描述。可以感知,却没有特定语言符号。 (2)增大信息量 高逸十分男子汉,成了众多异性倾慕的对象。 男子汉:勇敢、沉稳、义气、敢做敢为 可感知,可描述,难以用一个词去概括。 (3)避开特定的感情色彩。 学员高岗,籍贯广东,模样长得也很广东。 (4)新奇俏皮 37岁的克利斯婷来自瑞士。问她来中国前做什么工作,
16、她竟很中国地回答:“在邮局当干部。”五、从词类功能游移到词性的最后分化 1、缺少形态,为词类功能游移提供了方便。 2、词类功能游移有语义基础、有语用价值、有句法表现。 3、从语用到语法的转化,主观性到主观化(句法化)。 词性的最后分化 规矩、传统、道德、科学、权威、时尚 容易被分化的词主要是抽象名词。分化之后,其意义分别 表示名词、形容词的本质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语用色 彩被消磨。 注意两个不同的“非常”: 非常时期、非常局势、非常人物、非常时间、非常现象、非常举动、非常会议、非常男女汉语语法学界在认真吸取国外诸多语法理论之长结合汉语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胡裕树、范晓)。
17、尽管对三个平面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对汉语语法结构进行句法、语义、语用多角度的观察发掘句法、语法、语用多方面的因紊,已成为语法学界的共识。最早从理论上区分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胡裕树、范晓合写的(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正式提出并从理论上阐述了“三个平面”。该文的意义在于:第一明确提出“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语法的分析中,全面、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一新的研究课题。第二,分别对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研究的主要任务、对象、范围、方法作了探讨并特别指出:语义平面要通过表层的句法关系挖掘深层的语义关系;语用平面要
18、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动态分析。第三阐述了三个平面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第一个理解模式:“两翼模式”(即把句法平面比作句子的躯干把语义和语用平面比作两翼;以句法基础,同时双兼顾语义和语用分析使三者有机结合),并提出了进行分析的几项原则意见。按照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主语、施事、主题分别属于句法范畴、语义范畴、语用范畴。三者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然而,目前对汉语句子的分析事实上存在着许多分歧。如:他很好。红楼梦)我读过。前面来了一个人。一般地说,的“他”是主语兼施事(广义)兼主题;的“红楼梦)”是受事,“我”是施事;的“前面”是处所。“一个人”是施事,关于中的主语是什么。有不同的意见。对于有人认为“红
19、楼梦)”是大主语。“我”是小主语;有人认为“我”是主语,“(红楼梦)”是宾语前置;有人认为“(红楼梦)”是外层结构成分,还有认为,“红楼梦)”既是主语又是宾语(参看下文“苹果我吃了”分析)。对于有人认为“前面”是状语。“一个人”是主语。争论的原因在于。汉语的主语至今尚未找到明确的独立的句法标准。这一方面是因为汉语的主语等没有形式标志。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尚待深入。范开泰先生()说得很透彻:在主语问题上,印欧语可以把句法(标记是“主格”等)语义主语(宽泛意义上的施事)和语用主语(主题)三分而鼎立。而对汉语的分析却往往“不归于杨则归于墨”。吕叔湘先生在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甸子的分析一文中也对此作
20、过精辟的分析。朱德熙先生()在语法答问)中评论年代主宾语问题的讨论时。曾指出当时出现的许多糊涂想法根源于把三个平面的概念混淆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至今尚未见到有单独的句法标准的主语定义和分析法,有的学者做出了尝试。但实际上多采取综合标准,仍对三个平面纠缠不清。严格区分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区分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的句子,弄清各个平面的各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汉语语法中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而且可以深化对汉语系统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范晓先生在三个平面的理论基础上。又提出了建立句系学的理论:在句法平面可抽象出句型(根据句子句法结构特征抽象出来的句子类型);在语义平面可抽象出
21、句模(根据句子语义结构特征抽象出来的句子类型);在语用平面可抽象出句类(根据句子语用表达特征抽象出来的句子类型)。一个具体的句子称为句例,任何句例都可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归类。任何具体的句子都可上升为抽象的句子,任何抽象的句子都可分析出句型、句模和句类。具体的句子和抽象的句子都是句型、句模和句类结合体或综合体,抽象句是在大量感性的具体的句子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可称之为句样(或称句位)。句例和句样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句例是具体的句子,句样才是真正抽象的句子。作为某种语言的抽象的句系,严格地说。它是指该语言的句样系统或句位系统。某种语言的句样系统实质上是该语言的句型子系统、句模子
22、系统和句类子系统互相结合、纵横交错形成的一个网络系统。研究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分析它的语法单位、语法结构或各种语法现象,其最终目的,就是建立该语言的句系。从现实来看,无论教学还是高科技研究,都需要现代汉语的句系。构建现代汉语的句系已成为当前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对各有关概念的理解和解释还众说不一,因而对汉语句子的语法分析也就难免各持一端,缺乏应有的统一性;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汉语的教学和信息处理等方方面面。1、 萌芽期 三个平面理论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7月至1956年3月关于主语、宾语大讨论,已有意无意间涉及到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此时的讨论尽管“百家争鸣”,但从客
23、观上使人们意识到只从句法平面或从语义平面去分析主语、宾语是片面的。许多学者如张志公、张其春、周祖谟、陈望道、高名凯、胡附、文炼都认为,在语法研究中应坚持形式与意义的统一。讨论中,尤为称道的是岑麟祥先生指出的“讨论主语、宾语的问题,要把逻辑、语法修辞加以区别。”这可以说是三个平面理论的雏形。接着,由于语义研究的深入,而导致对语用的研究。最早对语用层面展开研究的是朱德熙先生,他在说“一点”(1959、9)和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1979)中对“差点没”的研究是语用分析的典范,“差点没”有两种相反的意思。如:(1)差点没赶上早车。(赶上了,表肯定意义)(2)差点没吓死。(没吓死,表否定意义) 朱德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个 平面 语法 1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