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共4页).doc
《SPR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PR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SPR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摘要: SPR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迅速,尤其在生命科学,化学等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很重要的研究阶段,对SPR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工作原理以及它在工业生活领域的一些应用进行详细描述。并对SPR传感技术的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关键字: SPR传感器 表面等离子共振 一 SPR传感器的发展历程1902年,Wood在光学试验在发现光波通过光栅后,光频谱发生了小区域的丢失,Sommerfeld利用麦克斯韦方程和电磁场边界条件出发,导出了介电物质与金属界面处传播的电磁波的波动解。1941年,Fano发现这种现象是有金属与介电物质表面的电磁波激发了表面的等
2、离子体波造成的。1960年,Stem和Farrel研究了此模式产生谐振的条件并将其称作“表面等离子共振”1968年,Kretschmann和Otto各自利用衰减全反射的方法证实了光激发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的存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SPR在检测金属薄膜特性及实时检测金属表面反应的潜能越来越受到重视。1982年,1982年,Nylander和Liedberg将SPR原理应用于气体检测和生物传感领域中。此后,SPR传感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各种应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领域的新的SPR传感结构设计纷纷出现。由于SPR技术具有实时监测反应动态过程、生物样品无需标记、灵敏度高、无背景干扰等特点,主要应用于
3、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得到反应物分子之间每一步的键合信息,测定动力学常数等,这是其它传感器难以企及甚至无法达到的。二 SPR传感器的原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Resonance,简称SPR)是一种物理光学现象,其物理模型是一束单色光透过介质入射到金属表面,一部分发生反射形成反射光,部分光穿透金属表面形成折射波,沿着垂直于界面的方向按指数衰减,又称为消失波。其衰减的物理原因是因为导体内存在自由电子,在电磁波的作用下导体内出现诱导电流,产生焦耳热,消耗了电磁波的能量,因而振幅减弱。波的衰减方向总是与界面垂直,与入射波的方向无关,但是穿透深度与入射波的方向有关系。透入
4、导体内的电磁波传播方向都接近于Z轴,折射波不再服从一般介质情况下折射定律,仍然是横波,并且电场、磁场和传播方向互相垂直满足右手螺旋系。对于可见光而言,在金属导体中消失波的有效深度一般为100200nm。消失波导致靠近样品处金属表面电子振荡,形成沿着样品和金属表面传播的电子疏密波,也是一种电磁波,被称为表面等离子体(SP)或表面等离子体基元。在一定条件下,入射光沿X方向的分量和表面等离子体产生共振,这一现象称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电磁波发生共振的条件是两个波具有相同的频率和波矢。首先入射光和表面等离子体都属于电磁波。平面单色电磁波从一种媒质入射到另一种媒质频率不发生变化,因而消失波的频率等于入射波
5、频率。由于消失波激发而产生的表面等离子体有着与消失波的相同频率,若消失波与表面等离子体在入射光的水平方向上具有相同的波矢,则二者将发生共振。其在X轴上的分量为= (1)式中:是入射光的角频率;是支持体的介电常数;是入射光的入射角;c是光速。同时,在金属和溶液或空气的界面处,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气将被激发,产生振荡电荷,从而形成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2)式中:是金属膜的介电常数;是金属膜表面样品的介电常数;其它项同式(1)。当Ksp和Kev相等时,金属表面的等离子体激元将与消逝波发生耦合,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反射光强度急剧下降,达最小。此时的入射角sp称共振角。入射光中,只有p偏振光能激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SPR 传感器 原理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