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全套教案设计(共100页).doc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全套教案设计(共10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全套教案设计(共100页).doc(10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1 第一单元 学会聆听2 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一) 运用“音乐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美化自己的人生。(二) 演唱演奏音乐主题,在音乐中联想,听赏、分析、描述音乐,理解音乐和其他人文艺术或人文艺术之处的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理解音乐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三) 在欣赏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的表现手段,逐步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聆听、学会分析、学会理解。二、教学重
2、点、难点重点:聆听第六(悲怆)交响曲,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难点: 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表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产生了哪些联想与想象,揭示了哪些社会内容。三、教学内容安排本节课聆听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为重点曲目,森吉德玛为拓展曲目。四、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课本和配套的课件资源。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用舞蹈或戏剧等形式,表演乐曲的主题内容。五、教学方法与指导策略(一)教学方法: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点评引导为辅。(二)指导策略:运用比较法,分析两首作品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的音乐情绪以及音乐要素发挥了哪些作用?六、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
3、计意图导入一、 听音乐片段高山流水二、 让学生说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三、 翻开教材第4页。四、 思考:为什么这些名人如此热爱音乐?学生聆听,并说出故事内容。学生看引言部分。随着老师接下来的课,思考问题。引趣在音乐中,寻找答案。新知探索一、欣赏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一)欣赏草原放牧1简要介绍草原小姐妹故事背景。2欣赏全曲。3提问:这首作品基本情绪是怎样的?(二)欣赏第六(悲怆)交响曲1引用作曲家的一段话:“我肯定地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特别是最真诚的一部,我从来没有像爱它那样爱过我的任何一部作品。”介绍作品背景。2欣赏全曲3提问:这首作品基本情绪是怎样的?4、教师总结二、作品
4、分析(一)分别播放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1两首作品的第一、第二主题,分析主题所表达的情绪。2指导学生演唱乐曲主题。(二)认识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三)结合主题,认识音乐的形式要素在作品中,发挥的作用。三、引导学生思考:两部作品思想内涵及社会意义提问:你喜欢哪部音乐作品,为什么?教师总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热爱它学生欣赏作品学生说出故事情节学生思考回答具有民族特色,抒情性与叙事性相结合听老师介绍背景学生思考回答:缓慢的哀歌学生互相交流,分析音乐主题草原放牧第一主题:“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第二
5、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具有内蒙长调的抒情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主题:哀伤的情绪第二主题:明朗、抒情的情绪。学生演唱、感受了解音乐要素的内容: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师生共同探讨,对比两首乐曲中形式要素,发挥的不同作用。说出作品名称,谈谈喜爱的原因。对理解音乐起辅助作用了解曲目创作的时代、背景,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情绪。运用比较法分析作品主题,对比性强,理解更透彻、直观深入理解作品主题情绪学生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以及理解作品的能力拓展一、将你想像中两首作品最深刻的内容用散文或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二、你能用其它艺术形式来表现草原放牧、第六(悲怆)
6、交响曲的音乐主题。三、聆听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提问:这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联想乐曲的音乐形象及意境,并分析形式要素在音乐当中的运用。学生绘画或写作学生用戏剧或舞蹈等形式来进行表演。聆听、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像乐曲的音乐形象及意境,分析其形式要素上的主要特点及其变化。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欣赏乐曲的方法本课小结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感情、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我用一句话来结束本课:“语言停止的时候就是音乐。”总结本课,为将来的音乐鉴赏打下基础。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聆听草
7、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像力,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并将音乐的形式要素溶入到作品分析中。初步学习鉴赏的方法,逐步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用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音乐,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3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4 第二节 高亢的西北腔一、学习目标:1、聆听两个版本的脚夫调,比较舞台演出与原生态演唱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认同民歌的艺术价值在于对人们普遍存在情感的真挚表达。2、认真细致的聆听脚夫调、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情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3、对民歌的基本概念有
8、初步的认识;对西北民歌尤其是对“花儿”、“信天游”要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二)教学难点:探究西北民歌的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三、教学内容:脚夫调(陕西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刨洋芋(山西民歌)、四、教学资源建议:(一)人音社现有配套音像资源及教材资源。(二)网上资源:直接搜索花儿及信天游、山西民歌等关键字。有关青海花儿的论坛:陕北民歌网址:及等。(三)影视音乐中的陕北民歌。如:血色浪漫、信天游等。(四)教师能亲自演唱的西北民歌。(五)学生搜集到的资源。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
9、策略建议: (一)教学方法1发挥教师个人魅力,展现个人专业技能,直观给与学生感受音乐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民歌产生兴趣。2充分利用教学课件与视频资料,多给与学生提供民歌的信息资料,逐渐形成对民歌的情感,以提升审美、鉴赏能力。3建议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歌或问题导入,在此基础上去多听、多唱、多想、多比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多用对比赏析法与体验法。4用好课后的拓展与探究题。如:教材的“拓展与探究”的第4题,可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西北五省的地理位置写上简称;探究的环节可直接用书后的第二题与第四题,引导学生的体验活动也可用第一、三题等。(二)学习指导策略教师尽量指导学生用好教材,认真阅读课本上的知识
10、点,可带着书后相关问题去体验、探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歌曲导入播放阿宝演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引出课题听音乐走进教室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走进西北民歌一、 了解信天游1. 聆听两个版本的脚夫调比较舞台演出与原生态演唱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播放)2. 教唱脚夫调,体会信天游的特点(教师要尽量用方言教唱,从方言演唱、装饰音、体裁等方面引导学生去感受)3. 概括信天游的风格二、 走进“花儿”1. 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集体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2.感知音乐的表现手法,再次聆听歌曲,请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1) 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2)节奏怎样?
11、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花儿”的特点三、 欣赏山西民歌刨洋芋聆听旋律,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找出句与句之间相同的地方。四、引导学生总结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聆听感受聆听讲解,进一步感受模唱,特别是方言在老师的引导下概括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风格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节奏自由学生应能找出第一第二句:头相同,尾不同;第二第四句:尾同头不同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西北民歌高亢悠长,起伏大;节奏自由、舒展。采用听想观看讨论的程序,了解各首民歌风格特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西北民歌拓展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民歌资料展示自己课下搜集的民歌,并让同学辨别出哪一首是西北民歌运用所学知识,自我检测音乐作品创编引
12、导学生进行西北民歌创编1. 学生根据西北民歌的特点创编歌曲2. 展示本组的创编作品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创编西部放歌在西部放歌的音乐声中教师总结:西部民歌有着丰厚的底蕴和鲜明的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音乐中结束本课引导学生喜爱西部民歌七、教学评价设计:(一)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率与积极性,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注重引导好学生参与实践表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带学生们多模仿方言演唱民歌,在亲身感受与体验中形成对民族音乐的感知、兴趣、审美情感。(二)可通过知识问答、演唱展示、创编、鉴赏、交流、等各种活动检测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5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一) 聆听辽阔的草原、
13、宗芭朗松、牡丹汗,感受、体验蒙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民族风格,认识了解“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二) 初步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语音等因素之间密切的关系,是形成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三) 学唱几首民族歌曲,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优美的旋律中体味其民族风格及特点。二、 重点、难点 重点:以蒙古族牧歌、辽阔的草原、嘎达梅林为欣赏重点,在聆听、延长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的民歌风格。难点:能主动分析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风格,并能学会对民族音乐风格进行判断。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关注少数民族民歌。,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条件及原因作适当研
14、究。三、 教学内容安排(一) 聆听、演唱蒙古族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区别认识长调、短调。理解蒙古族民歌音乐风格及题材形式。(二) 聆听少数民族民歌,通过对比的形式掌握囊玛、维吾尔族的爱情歌曲的相关知识;对三个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及民间音乐分类知识要有所了解。(三) 对民族音乐产生、发展的条件及原因做适当的探究。四、 教学资源建议(一) 教师课前准备充分相关文字资料和影音资料(二)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注重挖掘学生中的教学资源。(三) 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初中和小学阶段已学过的少数民族歌曲及相关音乐知识。(四) 利用视频资料,让学生多角度的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如舞蹈动作,民
15、俗文化等)五、 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一) 充分利用教材,布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及参考资料(二) 对少数民族的民歌,中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因此,要保证必要的音乐时间活动。在聆听、模唱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认识、以及民族风格。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音乐术语对民歌进行描述与情感的表达。(三) 教师必要的少而精的讲解,在音乐时间活动中,由学生提炼、归纳、总结。六、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教 学 意 图导入调查: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蒙、藏、维三个少数民族的代表歌曲并进行哼唱(抢答)提问:请在服饰、风俗等方面描述以上三个民族的典型特点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回答问题
16、初步了解这三个少数民族展开教学环节蒙古族:1、 欣赏牧歌的第一段(长调)提问:感受长调的特点。(结合旋律、节奏、音乐情绪)2、 简要介绍蒙古族民歌。(色彩区、长调、短调)3、 结合教材,聆听辽阔的草原、噶达梅林进行对比。藏族、维吾尔族音乐1、 听辩牡丹汗、宗巴朗松两首歌曲对比第一首第二首名称宗巴朗松牡丹汗民族藏族维吾尔族节奏平稳律动欢快旋律(情绪)典雅优美、细腻抒情明朗奔放、起伏跌宕主要民族乐器札木聂手鼓、调式中国民族调式维族特有的民族调式(丰富)相关知识藏族民歌(囊玛)维吾尔族民歌教 师 活 动欣赏歌曲,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并进行比较学 生 活 动对长调、短调可以进行简单的辨别学生主动对比欣赏
17、可以掌握这两个少数民族简单的音乐特征教 学 意 图深入1、 再次聆听辽阔的草原,跟随歌曲哼唱旋律,问题:总结长调的特点2、 根据歌词蒙语音标进行试唱。思考:蒙、汉两种唱法的感觉是否一样?3、教师通过歌词、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用二胡演奏长调)和民族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仔细分析作品4、学生自学嘎达梅林学生唱、跳结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演。进一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音乐作品拓展欣赏三个少数民族的舞蹈视频舞蹈体验:教学生几个蒙、藏、维吾尔族三个民族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结合课后第3、4题,听几个乐句,回答是什么民族的音乐,具体回答是什么表演形式?(声乐、器
18、乐附图)总结:体验、实践思考回答问题通过舞蹈动作的学习感受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巩固学习的知识作业1、 认真思考课后第5题2、 课后搜集整理喜欢少数民族歌曲,编排一段简单的舞蹈并表演。完成小组作业引导学生在原由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七、 教学评价建议鉴别检测:对于少数民族乐器的图片、音色、名称、所属民族以及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歌曲风格学生能进行正确的分辨。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6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一、 学习目标(一)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与地方风格。(二)探究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对比鉴赏孟姜女哭长城与孟姜女,认识民
19、歌的变异性特征。(三)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认识民歌民歌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聆听、感受体味中原民歌的音乐风格,了解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难点: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和“起承转合”,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三、教学内容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好汉歌四、教学资源(一) 人音社现有配套音像资源及教材资源。(二) 网上资源:直接搜索山东、河南、河北民歌。河南民歌 赶嫁妆(河南民歌).Wma锡剧 十二月春调 黄梅戏 十二月调 (三) 教师能亲自演唱的中原名歌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四) 学生能唱的、家里有的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音版 高中 音乐 鉴赏 全套 教案设计 10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