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复习教案苏教版(共32页).doc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复习教案苏教版(共3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复习教案苏教版(共32页).doc(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操作和现实的情境,掌握把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调整为相等数量的思考过程。2、 提高学生有序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解决问题。教 学 活 动 设 计一、教学例题。1、出示情境图。2、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根据题中的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 3、提问:小军穿了多少个?芳芳穿了多少个?提出问题: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4、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彩珠摆一摆。5、启发学生把两串彩珠一一对应地进行排列。6、讨论:(1)第一种方法是怎样的?(通过增加某一串彩
2、珠的数量,使两串彩珠的数量相等,调整后的总量不变。)(2)第二种方法是怎样的?(通过减少某一串彩珠的数量,使两串彩珠的数量相等,调整后的总量不变。)(3)第三种方法是什么?你能看懂吗?(通过移多补少某一串彩珠的数量,使两串彩珠的数量相等,调整后的总量不变。)7、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8、比较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方法好。(使学生认识到动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再者,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二、做“想想做做”1、做第一题。(1)让学生按要求摆好两行小棒,再一边拿小棒一边完成填空。 (2)组织交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操作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三、巩固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2题
3、。(1)出示第(1)题的直图条,(2)让学生说一说如果要让苹果和梨的个数同样多,要先知道什么? (3)引导学生根据“梨比苹果多7个”完成填空。(4)出示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做“想想做做”第3题(1)让学生说说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2)要求一共养了多少只鸡?怎样列式计算?(3)让学生求卖掉多少只鸡后,鸡和鸭同样多?3、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先说说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先求两个数相差多少,再解决怎样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问题。学生做好后集体订正。小结。(略)四、课堂总结(略) 第一单元 表内乘法(一)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教科书第1页)设计者教者课型新课时1时间 年 月 日总课时 周 星期
4、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算式。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难点: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学具:6根小棒和18个小圆片。教学流程:我的再创造一、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加法算式。 二、探究新知1初步感知“几个几”课件演示“校园情境图”教师: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1:我看到教学楼上有许多窗子,我想问一共有多少扇窗户。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2
5、:一共有27扇窗户。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2:我是一扇一扇数的。学生3:我是一层一层数的。每层有9扇,一共3层(按学生数的方式闪动画面),9+9+9=27(扇)。(教师板书算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可能会说出:树的棵数:5+5=10(棵)。参加接力赛人数:8+8+8=24(人)。花的盆数:9+9=18(盆)。坐跷跷板的人数:4+4+4=12(人)或2+2+2+2+2+2=12(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以上算式)2初步体会“几个几”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汇报交流。学生1:都是加法。学生2: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教师:在“9+9+9=27”
6、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学生:相同的加数是9,有3个9。教师: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学生:是3个9相加。教师:其余的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略)3设置疑点,理解乘法教师:该校二年级2个同学坐一张桌子,一共坐了100张桌子,你知道该校二年级有多少同学?你会列式吗?试试看。(稍停片刻)教师:列完了吗?学生:没有。教师:你有什么感觉?学生1:太长了。学生2:太麻烦了。学生3:有没有简便方法?教师: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方法 (板书课题:乘法)4师生共同列举生活实例。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教学反
7、思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教科书第2、3页)设计者 教者课型新课时2时间 年 月 日总课时 周 星期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乘法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4、对学生进行爱树护树的教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难点: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学具:6根小棒和18个小圆片。教学流程:我的再创造一、出示挂图,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怎样列算式?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利用课件演示例1“植树图”。教师:一共植了多少棵树?学生1:一共植了32棵。教师:你是
8、怎么知道的?学生1:我是一棵一棵数的。学生2:我是横着看的,每排有8棵,一共有4排(按学生数的方式闪动画面),也就是4个8,所以列成算式是8+8+8+8=32(棵)。学生3:我是竖着看的,每列有4棵,一共有8列(按学生数的方式闪动画面),也就是8个4,4+4+4+4+4+4+4+4=32(棵)。(教师板书算式)(2)改写算式、理解意义。教师:4个8相加,如果用乘法计算,可以用84表示,也可以用48表示。教师介绍读法。84读作:8乘4;48读作:4乘8。教师:想一想,84等于多少?学生1:8乘4等于32。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1:8+8+8+8和84都表示4个8,所以都应等于32。教师:你真
9、聪明!48等于多少?学生2:48等于32。教师:看到这两个乘法算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1:用乘法真简便!学生2:用加法算要用“+”,用乘法算要用“”。教师:“”叫乘号,乘号两边的数叫“因数”,也可以叫“乘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同桌相互说一说84=32中各部分的名称。教师:4+4+4+4+4+4+4+4=32用乘法应怎样表示?学生1:用48表示。教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1:4+4+4+4+4+4+4+4=32表示8个4相加,所以可以写成48。学生2:8个4相加,除了用加法和48表示,还可以用84表示。点评:学生通过思考、观察、交流,逐步体验相同加数连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10、。同时,学生能顺利地把加法算式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使情感目标落到实处。2教学例2教师提出要求:每次摆3盆花,照这样摆6次。学生动手操作小圆片,让一名学生到展台上摆。教师:你一共摆了几个小圆片?学生1:3+3+3+3+3+3=18(个),我一共摆了18个。学生2:36=18(个)。教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2:每次摆3个,摆了6次,也就是6个3,所以可以写成36=18。学生3:6个3相加,我写成63=18。点评: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摆小圆片、列算式,在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认识乘法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三、引导发现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交
11、流:学生1:我发现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学生2:必须是相同加数的加法才能用乘法计算。四、巩固应用1完成教科书上课堂活动的内容第1题:让学生看算式,并读一读,掌握读法。第2题:同桌合作,一人摆小棒,一人说算式,然后交换角色活动。第3题:同桌协作,一人摆小圆片,一人说算式。2学生将校园图(课件出示)中的几个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3100个2相加是多少?怎样写比较简便点评: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领悟乘法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也达到了前后照应的效果。五、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学生:(回答略)。点评:让学生自己小结,既回顾了所学知识,又注重
12、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设计者教者课型练习课时3时间 年 月 日总课时 周 星期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练习,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会根据加法写乘法算式。 3、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乘法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根据加法写乘法算式教学准备实物展示台、挂图、小棒、图片等教学流程:我的再创造一、基本练习 1、读出算式,说名称 37 256434 2、摆一摆,说加法 算式、乘法算式。 每次摆4个圆,摆3次。 每次摆2个圆,摆4次。 每次摆3个圆,摆5次。 3、看图写算式。 练习一第1题。学生独立完
13、成,填在书上。全班交流。 二、发展练习 1、看图填数。 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看图填算式,再读一读。 练习一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全班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连线。 练习一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连线。4、看图提数学问题。 练习一第5题。学生观察图,小组活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全班交流。 三、游戏活动。 同桌活动。 摆一摆,说一说。 每堆摆5个,摆了4堆。54 45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1.2的乘法口诀(教科书第78页的教学内容。)设计者教者课型新课时4时间 年 月 日总课时周 星期教学目标1结
14、合具体情境,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1,2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口算1,2的乘法算式。2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类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口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2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准备实物展示台、挂图、小棒、图片等教学流程:我的再创造一、情境引入教师出示例1的情境图。教师:小兔家来客人了,看,小兔正在干什么?学生:正在摆筷子。教师:你还看到了什么?学生1:小兔正在数有几根筷子1双2根、2双4根9双18根。学生2:桌子上摆了8双筷子,小兔的手里还有1双筷
15、子,一共有9双筷子。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在家里也摆过筷子吗?今天我们也来摆一摆,好吗?二、探究新知1 摆一摆,填一填教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筷子,1双1双地摆,一边摆,一边说出摆的双数和一共的根数。学生操作小棒后,教师出示例1下面的表格。教师:小兔把它摆的筷子的双数和筷子的根数列成了表格,你能帮它填完整吗?学生填写书上的表格后,抽学生说一说7双筷子有多少根,是怎么想的。学生1:我两根两根地数,因为6双12根,往后数2个,13,14,7双就有14根。学生2:我用加法算的,多1双筷子就加上1个2,6双有12根,12+2=14,7双就是14根。教师:根据刚才摆筷子的过程,你能用算式来表示2双
16、、3双9双筷子有多少根吗?(1)学生独立写出算式。(2)小组讨论交流。(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2=42+2+2=62+2+2+2+2+2+2+2+2=18点评:例题的引入采用学生熟悉的摆筷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联,激发了学生乐于参与的动机。2列乘法算式,编口诀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加数都是2。学生2:一个算式比一个算式多加了一个2。学生3:算式越来越长。学生4:这样的加法算式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表示。教师:你们能把这些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试一试。学生写,写后展示:22=423=629=18教师:这些乘法算式的积,你是怎样得到的?
17、学生1:我是根据加法算式得到的。学生2:看着小兔的表格,也可以得到。教师:还有一种方法,你想知道吗?那就是利用乘法口诀来算。(板书:2的乘法口诀)教师:22=4,可以用“二二得四”这句口诀表示,“二二”表示2乘2,“得四”表示2和2相乘的结果是4。(板书:二二得四)教师:请同学们按这个方法试着说一说23=6,24=8,25=10可以用怎样的口诀去算。学生试说,并交流。(板书:二四得八,二五得一十)教师:请同学们听一听:“二五得一十”与“二五一十”哪句顺口易记?学生:第二句。教师:从25=10开始,乘积是两位数,为了说得顺口,便于记忆,我们不再用“得”字,直接说成“二五一十”。试着说说26=12
18、29=18的口诀。学生试说并板书。教师:观察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思考、讨论后汇报。学生1:每一句口诀的第一个数都是“二”。学生2:每一句口诀的第二个数是按照从29的顺序来写的。(后一个比前一个多1)学生3:得数一个比一个多2。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出了这么多的联系,以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这些口诀。点评:从加法到乘法,再到编乘法口诀、记忆口诀,让学生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始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构建数学知识。3教学例2教师出示滑冰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说出:2个小朋友一组,有4组小朋友,共有几
19、人在滑冰?教师:你能用乘法来计算吗?学生:24=8。教师:用哪句乘法口诀算?学生:用“二四得八”。教师:还有别的乘法算式吗?学生:42=8。教师:这个式子用哪句口诀算?引导学生说出:还是用“二四得八”。4深化理解(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摆一摆(每次摆2根小棒),边摆边说乘法算式和口诀。(2)游戏:对口令。同桌两人合作,第一种玩法:一生说口诀的前两字,另一生说口诀的后两个字;第二种玩法:一生说乘法口诀,另一生说一个或两个乘法算式。学生活动略。三、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和第2题。四、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用什么方法记忆1,2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编1,2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 上册 第一 单元 100 以内 加法 减法 复习 教案 苏教版 3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