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评价报告(共28页).doc
《防洪评价报告(共2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洪评价报告(共28页).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目 录专心-专注-专业1 概述1.1 项目背景万州地处重庆东部,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上距重庆327公里,下距宜昌321公里,是重庆东西部地区的结合地。万州区位于渝东北,自古以来为水陆交通要冲,是重庆市、川东北、湘鄂西、陕西、黔北等地区的物资主要集散地。重庆直辖后,万州区作为重庆第二大城市,是重庆东部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三峡库区水陆空交通枢纽,也是三峡库区重要工业、商贸和移民迁建城市。万州城区面积4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约695万人。城区用地结构形态为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由龙宝、天城、五桥三大片区,高笋塘、枇杷坪等八大组团构成。三峡水库蓄水后将对万州城区造
2、成较大的影响,根据淹没计算,淹没区人口占城区总人口的476,房屋淹没比重约48,城市一半将被淹没。目前万州城区北滨大道是现有的城市道路、港口码头、市政管线的主要大道之一,由于北滨大道临江,维护改造好北滨大道,是保持城市原有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和城市发展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北滨大道畅通也将有效地解决旧城高笋塘、枇杷坪组团在三峡水库运用后与整个城区交通骨干网络的衔接问题。苎溪河流域位于重庆市万州区中北部,界于E1080810823和N30473054之间,为长江上游干流左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万州区分水镇三正场响水沟,全流域面积228.2km2,至至河道长30.6km,平均比降8.7
3、,流经三正、李河、高粱、沙河、红光、映水、周家坝、白岩、钟鼓楼等场镇街道后于南门口注入长江。苎溪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具有治理苎溪河流域水土流失,拦截苎溪河流域泥沙进入长江干流,减少对三峡水库危害,降低库区该部分消落带影响,进行库岸整治、恢复城区功能、改善城市环境、防治地质灾害、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城市旅游资源、发展万州经济等多种功能。因此于2002年开始在苎溪河下游万安桥上游150m处设计修建天仙湖拦砂坝形成正常库容4226万m3,稳定水位169.00m(吴淞高程)以解决泥沙入库和消落带及消落滩地等问题。天仙核心区库岸整治工程位于天仙湖大坝至沙河吴家湾,总长约3.86km.该段河道两岸外侧
4、滩地形态复杂、岸线曲折、凹凸不齐,原天然主河道为不规则“V”字型,上沿为宽度不等的阶地,构成万州区三大片区、八大组团中的龙宝、天城片区之间的高笋塘、周家坝、枇杷坪核心组团地带,修建天仙湖拦砂坝形成的天仙湖将该片区主城区形成有机整体,天仙湖核心区含1号13号地块。6、13号地块位于天仙湖核心区入口段,该两地块由重庆江大苏海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委托重庆川东南地质勘察研究院进行了详细地质勘察,报告表明,该地块在三峡水库运行中各主要不利工况下处于不稳定或欠稳定状态,在6号、13号地段存在安乐寺滑坡、沙河子滑坡群等。在三峡蓄水前曾采用抗滑桩、锚索抗滑桩在自身部分进行了整治,但若不对6、13号地两岸进行整治,
5、必将引起滑坡等地质灾害或安全隐患,特别是在上述前缘引起滑坡,必将带来牵引滑坡,带来更大的地质灾难和损失。因此必须对天仙湖核心区各地块实施综合治理,通过该地块地勘报告资料分析,针对其地形地质构造特点,根据三峡天仙湖修建性详细规划,结合万州区大量移民在建工程和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和弃渣,考虑到库岸抗冲刷能力和水土流失,对苎溪河两岸前沿采用块石碾压,块石或浆砌石护坡进行回填反压,对核心区库岸稳定防冲进行治理,并对两岸后缘城区滑坡安全减少水土流失、二次污染、建筑造地、城市环境治理和交通功能起到良好作用。由于本工程兴建占据了河道部分水域,改变了工程附近河道的边界条件,将对工程河段局
6、部范围的水流运动产生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三十三条“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应当就洪水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提出防御措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时,应当附具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和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的通知(水建管2001618号),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要“严格进行防洪与河势影响论证”的要求;重庆天仙湖置业有限公司委托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就本工程建设对天仙湖河势、河道行洪及沿岸防洪设施的影响进行研
7、究和评价,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2 评价依据评价的主要依据为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设计文件及相关规程等,主要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8号公布);(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6月10日国务院第3号发布);(4)防洪标准(GB5020-94);(5)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水政1992年7号文);(6)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7)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
8、则(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办公厅,2004年7月);(8)三峡(围堰发电期)葛洲坝水利枢纽梯级调度规程(2002年5月,长江水利委员会);(9)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报告(1993年7月,长江水利委员会);(10)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04); (11)重庆市万州区苎溪河万一中段消落区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年5月);(12)三峡天仙湖修建性详细规划(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2005年8月);(13)天仙湖核心区各地块地质勘测报告(长江、川煤、川东南等勘察院,2005年2007年)(14)天仙湖核心区各地块护岸工程初步设计文
9、件(长江勘察院、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2007年2008年)(15)水土保持报告(万州水土保持站,2008年5月)(16)重庆市万州区苎溪河天仙湖核心区库岸综合治理(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17)苎溪河核心区涉河建设方案报告(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2008年5月)(18)万州区苎溪河库岸综合治理工程核心区防洪评价报告2008年5月1.3 技术路线 收集工程可行性研究等相关资料,了解工程地质勘测工程布局,工程结构及工程主要设计参数等。实地勘查工程建设场地、工程河段的基本情况及工程河段主要涉河建筑物的分布情况。收集历年来万州河段实测的水道地形图(20022007年4次)、固
10、定断面(20022007年6次)和水文泥沙资料(1951年2006年),对工程河段河床演变、水沙运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工程河段河床演变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河势变化规律,预测河床演变趋势。收集工程河段已有可研成果,对该河段已编写的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的涉河工程防洪评价研究成果,在进行本工程防洪评价研究时可作适当参考。本工程防洪评价研究方法是采用实测统计和用二维水流运动数学模型进行演算,对工程建设前后河段的水流运动变化情况进行数学模拟。在综合考虑工程兴建后对河段水流可能的影响长度,并结合现有水文资料情况,确定模拟河段范围上其原万一中至沙河大桥,全长约682m。1.4 研究内容分析工程河段近
11、期演变情况及其演变趋势,计算分析三峡水库正常蓄水后的运行初期和天仙湖拦砂大坝实施近期阶段及竣工后,工程对河道洪水水位、蓄水期水位以及流速的影响大小和范围,分析工程实施对现有的水位、蓄水期水位以及流速的影响大小和范围,分析工程实施对现有的防洪堤等水利工程以及涉水工程设施影响程度,进行工程对防洪以及河势影响评价。1.5 高程与平面控制系统说明本文涉及到的高程系统:三峡水库坝前水位采用吴淞高程,其它高程系统均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两基面换算关系为:黄海基面高程一吴淞基面高程=-1.70m;本文涉及的平面系统采用万州独立坐标系。2 基本情况2.1 建设项目概况2.1.1 工程设计布置原则根据苎溪河流
12、域综合治理项目三峡天仙湖修建性详细规划,天仙湖核心区库岸整治工程建设目的,工程需要采用护岸工程回填造地结合的形式,建设天仙湖核心区及护岸工程,以完善城市功能、增加城市用地、治理城市环境、防止库岸再造、冲刷、坍塌、滑坡、保护已建的滑坡治理工程,同时应尽量减少工程对河道水流运动的影响。因此工程研究和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工程实施以维护河道稳定,保持现有河势特点为前提,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建设发展,减少对防洪、河势、水土保持、旅游开发、河运等方面的影响。2)护岸工程需平顺河岸,包括平顺汛期和汛后蓄水期岸线,根据河道沿程地形地貌以及工程地质条件,天仙天仙湖核心区沿岸平面布置,对工程断面形态进行调整,
13、以保持整个河岸平顺。3)充分考虑三峡水库建库运用过程中情况,符合天仙湖拦砂坝形成的水域规划,基本不占用河道有效过流断面面积。4)尽量减少工程对天仙湖水库库容的影响,并基本做到回填方量最少。5)应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充分注意工程河段的环境保护,建设亲水型防洪工程。2.1.2 工程总体布置方案6、13号地块位于天仙湖核心区上游段,其位于原万一中至沙河大桥全长682m,其地理位置见区位关系图。根据三峡天仙湖修建性详细规划、6、13号地块地勘报告、天仙湖核心区综合整治工程涉河建设方案报告,该地块两岸护岸全长1349m,工程采用护岸与造地综合治理相结合方案,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拟将原河道截弯取直,河道岸线平
14、顺流畅,沿天然河道边缘或滩地布置回填反压。本工程护岸走向和布置需综合考虑各地块区域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条件。从工程区域地形地貌分析,各地块变化不一,但基本趋势为原天然河道为不规则“V”型,总体呈斜坡或斜坡加阶地形式,各地块陡缓不一。根据地勘报告分析,苎溪河位于川东褶皱复式向斜中的万县向斜轴部偏北西翼,岩层随着向河床延伸倾角逐渐变缓。因此本工程护岸岸线布置主要考虑三方面:一是尽量吻合详规,体现功能组团造型美观;二是根据水力要求形成较好水力条件,对部分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岸线保持平顺流畅;三是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在保证不增大占用库容和行洪河面宽度前提条件下,利用靠近河道基岩面平坦或反翘,将护岸工程尽力
15、向前缘布置,达到回填反压,有利岸坡稳定和滑坡治理。因此本工程主要形式为分段回填反压+碾压块石护岸+“L”型挡墙。在吴家湾两岸6号、13号地块,由于6号地块地势较陡,而13号地块(原沙河)为几个大滑坡段,采用常规护岸处理难以达到工程技术要求,在原河道上游段回填至156.3以上,采用1:3.0坡度过度,至下游段回填153.3标高再处理后,再采用以上护岸型式。护岸顶沿标高根据规划及市政建设要求,高程为177.3m,然后1:2.5放坡植花草至“L”型挡墙,“L”型挡墙顶沿高程考虑三峡水库运行水位及天仙拦砂坝和护岸影响值壅高水位定为175.3m,“L”型挡墙高5m,高程170.3m,下为碾压块石护岸根据
16、地形地质及高度构造要求,分为一级或二级放坡,坡比为1:1.51.7不等,其构成为过渡层,至堆块石碾压层、反滤层、土工布、块石或条石护坡,护岸坡角设置护脚增加稳定性,天仙湖核心区各地块护岸工程设计横断面图详见附图。2.1.3 等级划分、设计荷载组合、参数与设计标准1)工程等级及标准根据万州区苎溪河天仙湖核心区修建性详规,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1)、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01-98)有关规定,参照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要求及地方呈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确定本工程设计洪水标准重现期为50年(p=2%),校核洪水标准重现期200年(p=0.5%)。2)设计计算工况按照技术要求之规定
17、,本滑坡防治级别应定位II级。据此确定设计标准如表。苎溪河库岸防治工程设计荷载组合工况荷载组合Kfst工况I自重+建筑荷载+现状水位1.15工况自重+建筑荷载+坝前175.3m、156.6m、139.1m+20年一遇暴雨(非汛期)1.15工况自重+建筑荷载+坝前162.4m、156.6m、145.1m+20年一遇暴雨(非汛期)1.15工况自重+建筑荷载+坝前175.1m降至145.1m1.05工况自重+建筑荷载+坝前175.1m至145.1m+20年一遇暴雨(非汛期)1.05工况自重+建筑荷载+坝前175.1m骤降至170.0m,水位骤减3m/d+20年一遇暴雨(汛期)1.05按以上各工况进行
18、设计验算,设计标准为50年基准期。由于在推理计算时已考虑了荷载组合,并计入了安全系数K,故推理值为荷载效应,结果重要性系数取1.0,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取1.0,可变荷载分项系数为1.0。3)设计计算参数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根据地勘报告及试验取值,地表荷载根据三峡天仙湖修建性详细规划取值。4)地震烈度有记载来,工作区未发生震度大于3.0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工程地震基本烈度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2.1.4 排水系统天仙湖核心区各地块内侧未淹没城镇,其城市及道路排水通过市政、滨江路自身设置的排水系统流经各支沟箱涵或各地块下游部位的排水管含最后进入苎溪河,因此各地块排水是主要解决各
19、小区内部的地表水和生活用水,地表水量考虑到护岸填土造地水量入渗将降低承载入及稳定,地表将进行封闭处理,因此为设计标准下的天然降水量,生活排水量按天仙湖规划设计要求确定,地表面总体按1%坡降(湖内方向)设置。在此基础上进行排水管网布置及断面尺寸确定。排水系汇入堤岸外环路后经落水井由连接进入的D600钢筋砼涵管接出至堤岸外侧,堤岸外侧消落带采用浆砌条石跌坎消能方式排泄,对与原市镇或滨江路排水系衔接处采用原排水箱涵或管涵相同形式及结构的基础上外延至天仙湖其上进行填土护坡,再进行绿化和设置交通,将工程进行优化,使各地块连接呈一个有机整体,增加小区市政功能更符合天仙湖规划,有利美化点缀天仙湖景观效果,其
20、他采用1:2坡比明式砼跌坎排泄注入苎溪河。天仙湖核心区各地块在施工期做好施工场地排水,场地后侧设置截水沟,施工时场地应形成12%坡度顺向天仙湖,以利填土排水和天然排水,禁止逆向坡和形成凹地,造成不利施工和降低效果影响工程质量,当有外来泄水或大量降雨时,应设置盲沟施工临时排水系或设置将下部临时来水排出至堤岸外侧泄入苎溪河。2.2 河道基本情况2.2.1 河道概况6、13地河床位于天仙湖核心区入口段,河道平面形态上为弯曲单一河道,弯道曲率变化不均,根据防洪评价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河道上起原万一中,下至沙河大桥,河道全长约682m。三峡水库蓄水后工程河段位于水库常年回水区内,由于在苎溪河修建拦砂大坝
21、形成天仙湖,除受三峡水库运行影响外,主要受天仙湖拦砂坝运行控制,因天仙湖水位常年各时期水位运行在169.0m左右,河宽变幅相对较小,各河道断面水面宽变化一般小于50m左右,工程河段在天仙湖拦砂坝附近是本河段河宽最大水域,上游沙河大桥吴家湾处附近河宽相对较小。工程河段水流走向主要受两岸山地地形地质控制,主流随河流弯道变化而变动,在三峡天仙湖水库和天仙湖拦砂坝修建后主流在本工程上游及支流长生河主要沿主河槽,在中游主流受长生河水流及地势影响由一般偏向南岸逐渐转向北岸,在工程下游受地势、较场沟及拦砂坎泄流影响,一般由北岸逐渐过渡向河流中部。总体上,两岸山体地形地貌控制作用减弱,主流有改善趋中趋稳趋势。
22、工程河段内有多个小溪沟、市政排水沟,其各支沟、市政沟涵入库水量较小,不到苎溪河汛期流量的0.3%,主流长生河在天子湖大坝设计时根据万县站多年平均径流深度及水文手册推算,多年平均流量在0.070.3m3/s,其最大洪峰流量在268 m3/s左右,占苎溪河200年一遇洪水的13%。因此各溪沟及市政排水沟对苎溪河水流运动影响较小,汇水流对苎溪河的水流运动影响较小。工程河段河势见附图。2.2.2 河道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场区属于典型的低山丘陵河谷地貌区,河谷呈不对称的V字型。勘察区内苎溪河段宽1015m,长约727m。河床高程在139.00146.10之间,河床纵坡度0.8%。河谷两侧斜坡多呈阶梯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防洪 评价 报告 2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