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共23页).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共2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共23页).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一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一) 遗传1. 概念 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2.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具体地讲:(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4) 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5)
2、 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二) 环境1. 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外部动力)(1)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 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3)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三) 学校教育1.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3、培养人的活动。(2)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2.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四)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 概念 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2. 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
4、展的决定性因素。(内部动力)中学教学一 教学原则*口诀:冯巩找阴(因)凉(量),寻(循)思理直发。(一) 直观性教学原则1. 基本涵义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多种感官、感性认识)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其意义在于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的困难,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2. 名言(1) 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缪(2) 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3) 乌申斯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3.
5、 种类(1) 实物直观(2) 模象直观(3) 言语直观4.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2)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3) 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4) 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二) 启发性原则1. 基本涵义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2. 名言(1)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3) 苏格拉底:产婆术(4) 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3. 贯彻
6、此原则的要求(1)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 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 发扬教学民主。(三)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1. 基本涵义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学科+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2. 名言(1) 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2) 孟子:盈科而后进3.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 教学要有系统性(2)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 按照学生的
7、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四) 巩固性教学原则1. 基本涵义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和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及时复习)2. 名言(1) 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2)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3.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教师首先应当保证学生学会学懂,才有可能获得巩固的良好效果。(2) 保证巩固的科学性。教师应该利用记忆和遗忘的一些规律,组织安排巩固,提高巩固的效率。(3) 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除了常见的各种书面作业,还要善于利用调查、制作、实践等多种方式
8、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五)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1. 基本涵义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身心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2. 名言(1) 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2) 学记:语知而不知,虽舍之可也3.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 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 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 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六)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1. 基本涵义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有的放矢)2. 名言 (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
9、) 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成绩、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2) 尊重学生的差异。(3) 面向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七)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1. 基本涵义 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2. 名言 (1)赫尔巴特: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3.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 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 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 要通过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 不断提高自
10、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八)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1. 基本涵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2. 名言(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 纸上得来终觉浅3.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二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运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定义: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
11、读、讲演四种方式。 讲述:教师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对教学内容作系统叙述和形象描绘的一种讲授方式。一般在人文学科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又分为科学性讲述和艺术性讲述。 讲解: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教材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论证的一种讲授方式。一般在自然学科教学中运用较多。 讲读:教师把讲述、讲解同阅读教材有机结合,讲、读、练、思相结合的一种讲授方式。一般用于语文、外语教学中,也可用于数理化学科教学。 讲演:以教师的学说或报告的形式在较长的时间里系统地讲授教材内容,条分缕析,广征博引,科学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一种讲授方式。因为讲演时间长、知识面涉及广、难度大,主要运用于大学教学中,中小学中较少运用。
12、 优缺点:能在短时间系统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及主体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因材施教。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 第二,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展开,自觉地领悟知识。 第三,讲究语言艺术。力图做到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中,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
13、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运用谈话法,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是谈话法的前提。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旧知识)和启发谈话(新知识)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新知识。 优缺点: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主动性,但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和提问的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
14、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能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程度和经验。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对直观教具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问题或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这样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3.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优缺点: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但是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
15、的基础,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年级运用较多。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第二,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中心议题发言。 第三,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对于疑难和争论的问题,教师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4.读书指导法 定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
16、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第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第三,加强评价和辅导;第四,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 定义: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的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实物或模型、标本、图片、挂图的演示。二是用连续成套的模型、标本、挂图、图片或幻灯、电影等,进行序列性演示。三是音乐、体育、劳动课上教师的示范性动作或操作等。演示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17、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让他们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第二,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演示前,教师要明确演示的目的和关键,选择好演示的教具;演示时,教师要结合讲授进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第四,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2.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
18、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它可以分为三类:准备性参观(参观发生在教学前,先参观后讲课)、并行参观(参观与教学同时进行,边参观边讲课)、总结性参观(教学发生在参观前,先讲课后参观)。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做好参观的准备;第二,参观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第三,参观后及时总结。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第二,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
19、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第三,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具有创造性。2.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第二,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教师可
20、以在实验前示范,也可以在学生实验后总结性示范。第三,做好实验小结。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要求所有学生都亲自操作;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3.实习作业法(运用所学知识高) 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实习作业法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和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4.实践活动法(运用所学知识低)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 (四)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
21、方法1.欣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包括对自然的欣赏、对人生的欣赏和对艺术的欣赏等。2.情景教学法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场景(虚拟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创设的情景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在线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等。中学生学习心理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相互作用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 U 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心理学家耶克斯
22、和多得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即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他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而需要系统又包括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理解需
23、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理解需要和审美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所谓“匮乏性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完全依赖于外界。所谓“成长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理解需要和审美需要。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刻意追求挑战;不回避紧张状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成长性需要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马斯洛认为,七种需要像阶梯一样,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情况下,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知识 能力 材料 分析 2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