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共8页).doc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第一,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如汉语缺少形态,用汉字来记录汉语是十分合适的;英语、俄语是有形态的语言,用拉丁文字和斯拉夫文字来记录这些语言也是合适的。另一方面,文字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系统,如汉语和日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用来记录这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字系统是相同的,即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它们。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的文字系统。如越南语原来用汉字系统来记录,后来用拉丁文字系统来记录,如维吾尔语,曾经用拉丁文字系统,现在用阿拉伯文字系统。 第二,
2、文字通过形来记录语言中的音和义。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中的音是能指,所指是语言的义。而文字是语言符号的符号。文字中的形是语言符号的能指,语言符号的音和义是所指。文字具有音、形、义三方面的要素。 第三,文字记录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有的是记录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有的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因而文字就有不同的文字体系。关于“了”的问题园子里的苹果熟了. *园子里的苹果生了. 他孙子的个子高了. *他孙子的个子矮了. 问题: “熟、生、高、矮”等形容词具有反义关系,但为何后一例不能加“了”? 答案: 被否定的初始成分可以把自身作为前时点,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这就有了个“
3、实现过程”,可以加“了”. 被否定的结果成分不能把再自己作为前时点而向时间靠后的事物或性质转化过程,不能代表一个“实现过程”,也就不能再与“了”搭配.怎样认识语言的系统性?语言学中常常使用“系统”这个词,如语言系统、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等等。然而对甚么是系统以及为甚么说语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集中论述的人不多,这里我想简单就这个问题谈一下看法。一、对“系统”的认识系统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可见系统不是由一个要素构成的,系统是由多个要素以某种关系而构成的整体。系统是以整体为前提的,客观世界中任何一种事物都离不开与自己周围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作
4、用,否则它就成为不可理解、毫无意义的东西。乌杰在马列主义的系统思想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系统,有以下原因:其一,自然界中的所有对象客体都具有着化学组成和物理属性的同一性;其二,整个世界中物理的、化学的、生命的和社会的等等不同的现象领域,都是一定的结构系统,具有着普遍的结构相似性;其三,客观世界中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物体、太阳系、银河系以至遥远的河外星界的有序排列,显示了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层次性;其四,整个世界都是在不同的具体运动形式以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生动而又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怎样认识语言符号任意性特点?怎样理解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
5、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比方说“人”,汉语说rn,英语说person,或man和woman,相互间的语音差别很大,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一样,说明不同的音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样,相同或相似的音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ai,汉语中表达的是哀、爱、矮,在英语中表达的是“我”(I);英语的bye-bye(再见)与汉语的拜拜、排排等的语音相似。人们根
6、据诸如此类的现象得出结论,认为什么样的音和什么样的义相结合构成语言符号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简称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或约定性;一般的语言学著作都用荀子的“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的“约定俗成”四字来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人们都非常推崇荀子“约定俗成”的学说,认为这一认识比西方语言学家还要早二千多年。语音发展变化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由语言新质要素的长期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不可能一下子出现质的突变。即使人为地想让它发生突变,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文字可以进行改革,而语言不能改革,只能因势利导逐渐使其规范的原因。什么是义素?义素分析的方法和程序如何第一
7、,确定对比分析的义位。 什么样的义位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条件限制的。如“电灯”和“英明”,“天”和“跑”等就不可以进行义素的对比分析,因为毫无联系的义位之间缺乏可比性。应该说属于同一语义场之内的义位因为义位之间的某种联系性具备义素分析的基本条件。也可以说语义场是义素分析的依据。无论何种类型的语义场如类属义场、关系义场、顺序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等都为义素分析提供可供对比的义位。确定义位,这是义素分析的第一步。 第二,寻找义位之间的共性特征和区别性特征。 确定了对比分析的义位之后,就要将该组义位进行对比,首先找出互有联系的共性义素,然后找出互有差异的区别性义素。这是义素
8、分析的关键性的一步。 第三,将寻找出的各种义素用结构式描述出来。 可以是文字性的描述,也可以是符号式的标记。 义素分析法将义位的内容加以分解、形式化,使语义分析在摆脱传统释义法某种随意性的同时,增加一定的科学性,而且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提供实体化、形式化的依据,这些都是义素分析法的价值表现。但是,该种方法也并非尽善尽美,一方面,在分析的过程中仍然难以避免某种主观性,如义素的选择在数量和构成方面可能会出现因人而异、因分析目的而异的情形;另一方面,义素分析法目前还停留于几种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的分析中,还无法普及到所有类型词的分析,这是义素分析法存在的局限和不足。词义的民族性语言深深地植 根于
9、文化现实之中,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始终处于一个互动的过程。一个民族文化上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往往在其语言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表达 、传承和沉淀,往往在其它民族语言中形成“空白”,形成概念、语义、词汇等方面的空缺。语言中有一些表示某 民族文化中特有 的事物 、现象 、概念的词语 ,这些事物 、现象、概念在其他民族的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因而这些词语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也是不具备的,即呈现出一种空缺状态 ,这一类 的词语最具 民族文化特色,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譬如:一些表示我国古代器物、典章、称谓的词语“鼎”、“八仙桌”“轿子”、“科举”、“贵妃”等;一些政治性色彩浓厚的词语“三个代表”、
10、“一国两制”等,这样的词语在英语中是没有的,即使把它们翻译到英语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注释说明也很难被人们所理解孤立语的主要特点孤立语最突出的特点是缺少屈折语那样的形态变化,由此延伸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词序严格,词序不同,语法关系不同,意义也不一样;第二,虚词十分重要,同样的结构,有没有虚词,意义差别很大;第三,复合词多,派生词少。汉语就是孤立语的典型代表,由于没有词形变化作为标志,词序和虚词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雷锋学习”是主谓结构,“学习雷锋”就成了述宾结构;“他们工作”是陈述句,“他们工作吗就成了疑问句;汉语词汇中,合成词要占绝大多数,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派生词只有很
11、少一部分。文字和语言有怎样的关系文字记录语言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有的是记录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有的记录语言中的音节,因而文字就有不同的文字体系。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有什么不同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本质区别在于记录语言的方式不同。 意音文字记录的语言中的语素,而拼音文字记录的语言中的音素(音位)或音节。如俄文,属于拼音文字,由于它记录的是俄语中的音素(音位),因此只要学会了33个字母的发音以及读音规则,就可以拼读每一个单词,甚而至于朗读出所有的文章。而意音文字在记录语言中的声音的同时还记录它的意义,往往用一个字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从文字的本身看不出它的读音,因为表音的部分不
12、是音素化的,它经常和一个音节相联系,并且表示一个音节的成分也不是固定的。如汉字中表示“ qi ”这样的读音的声旁有:其(期旗麒祺棋骐萁)、妻(凄萋)、戚(槭嘁)、齐(脐荠)、奇(骑琦崎绮)、气(汽)、耆(鳍)等。由于意音文字记录的是语言中语素或词,因此意音文字有助于区分同音语素和同音词。拼音文字的音素之间往往有比较复杂的组合规则,音节的类别很多,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同音语素或词。非常男女、非常可乐、非常玫瑰、非常时期、非常会议”之类的组合反映了语言与社会发展的什么关系现在我们经常看见“非常男女、非常可乐、非常玫瑰、非常时期、非常会议”之类的组合,有人说“非常”是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所以这些组合
13、都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一种临时活用,但实际上这种组合方式已经非常普遍了,逐渐被人接受,我们就得承认这种现实现象,不能简单地说这是活用,临时组合了。其实这里的“非常”,已经不是副词而是区别词了,可以说是副词“非常”在现实应用中的一种功能上的转化新生,因此“非常”可以看作是个兼类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说是语言的一种发展变化的具体反映,是社会运用的结果。什么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所谓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不是消灭现存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通过语言中新的要素逐渐积累和旧的要素逐渐死亡来实现的,因此语言不会发生突变、巨变。语言发展之所以具有渐变性
14、特点,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它。与人们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语言没有老是花样翻新的必要,同时作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它也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变化,这样才能与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使用。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促使语言发生变化以满足社会成员新的交际需要。这种稳固和变化的对立就导致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变的方式而不能是突变的方式,哪怕是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语言也不会马上产生巨变,就拿同社会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词汇来说,它也并不因为社会
15、政权的更替,一下子就发生巨大的变化,语言中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等都是逐渐实现的,语言中的新词不是一下子就产生,旧词也不是一夜之间就消失掉了的。如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权更替,并没有立即引起语言的更换。再如捷克和斯洛伐克,曾经是一个国家,但后来分裂为两个国家,语言也随之分裂,一个说捷克语,一个说斯洛伐克语。这里似乎发生了巨变,但其实这只是名分上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到语言的实质,真正的变化还是在以后逐渐发生的。什么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一种语言各个要素的发展或整个语言全局发展具有不一致性,不是齐头并进的,而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 第一,语
16、言各个要素发展不一致 语言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发展变化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发展变化快,有的发展变化慢,即使是同一组成要素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词汇发展变化最快,而语音和语法发展变化则相对较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比如现代汉语词汇,近二十年来,增加了很多新的词语,例如关于网络,与我们电大教学直接有关的词就有“网校、网院、网卡、上网”等,其它如计算机方面的新词新语,更是数不胜数,几乎每天都有新词产生。这种不平衡性不仅仅是体现在语言的三要素的比较方面,就是其中某一要素,其内部发展仍然具有不平衡性,例如语法的发展,同样有所反应,比如英语动词的形态变化,过去一般有八种形态变
17、化,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动词都只有五种形态变化,而动词be仍然保留了八种变化形式。同样是动词,在发生形态变化时,大部分都是规则变化,例如过去时在后面附加词尾ed,但是仍然有很多动词具有不规则变化形式,在词的内部发生屈折变化,例如:come变成came,speak变成spoke,make变成made,等等。形容词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规则变化是分别附加词尾er、est,但是good和well的比较级是better,最高级是best,其形态变化方式是异根。 第二,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样。 同一种语言现象,由于所处条件不同,其发展变化也是不同的,在有的地区发生变化,在有的
18、地区则不发生变化,在有的地区是这样变化,在有的地区则是另一种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例如 “目”,在古代汉语中是词,而现代汉语普通话基本上是作为一个语素使用,主要功能是构词,尽管“目”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很普遍,可以构成如“目标、目的、目睹、目击、目录、目送、目前、目光、目测、目力、侧目、触目、夺目、耳目、反目、极目、纲目、过目、面目、科目、注目、瞑目”等130多个词,但是它作为词的独立使用的身份却消失了,只能构词,可是在闽方言中,“目”依然作为独立的词使用,闽方言保留了古代汉语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如“箸”、“寒”、“食”、“曝”、“芳”、“目”、“惊”等,使人感到古奥、典雅。又如“
19、过”,在古代汉语中有“腹泻”的意思,例如汉书中有“食菜不招过,饮水不裂肠”,这里的“过”就是腹泻的意思,这个意义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已经完全消失,“过”单用时主要表示时态助词,而西南官话中则至今保留了这一意义,例如口头上说“我肚子过”,就是“我拉肚子”的意思。再如句式,现代汉语普通话比较句是把比较的成分放在主语后面,例如“我比他高”、“我比他跑得快”,古代汉语中是把比较的成分放在句子后面,例如“季氏富于周公”、“苛政猛于虎”、“子贡贤于仲尼”,这些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季氏比周公富有”、“苛政比老虎凶猛”、“子贡比仲尼贤能”。古代汉语的这种句式,普通话口语一般不用,只是在书面语中使用,如“革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字 语言 关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