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教案(共3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教案(共35页).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开设院系:风景园林学院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使用专业:城乡规划专业 主讲教师:韩玲 1、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2、授课对象: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专业3、学时学分:共68个学时,4个学分4、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使用教材: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9月第四版。 参考书目: 1.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三版。 2.城市和区域规划,英P霍尔主编,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1985。 3.现代城市建设,冯文炯 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8月。 5、考核方式:考
2、试6、授课的类型:采用讲授、分组讨论、课堂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7、教学目的: 本课程包括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等问题。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并掌握包括城市与、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专业的学习提供更好的辅导。8、
3、教学重点:(1)城市与(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3)城市总体规划(4)城市道路设计(5)城市居住区规划9、 教学重点:(1)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2) 城市居住区规划10、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讲授+课堂示范绘图11、 教学手段: 传统讲授+多媒体讲授+手绘示范12、 教学内容: 见各章节具体内容13、 思考题或作业练习: 每章节课后布置14、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1) 教学理念更新:实施模块的、弹性的、多层次教育、突破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传统内容和方法。(2) 教材内容合理: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把控,以“够用、适用、实用”为原则,精选理论内容,力求做
4、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3) 教学形式新颖:采用深入浅出,亲自示范并指导个人的教学形式,并相互参与讨论与学习,交流经验。(4) 安排课外写生:一学期中安排几次室外写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然并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15、 课后反思: 详见每个章节专心-专注-专业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一、 教学目的 了解城市产生的根源及原因,了解城镇化的定义及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教学内容 1.1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2城市化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城市的产生与定义难点:城市化四、教学方法 讲授+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讨论五、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示范绘图第一节 城市的产
5、生及定义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居民点(聚落)的形成 (1)出于生存安全与交流目的,人类以群体为单位的活动方式在某地永久性停留下来,产生最初的定居形式村落。(2)周期性祭祀活动可能形成定居,反映了聚落形成过程中精神和文化因素的作用。(3)人类早期的原始聚落主要分布在农业文明发达地区。大多靠近河流,位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 例:我国的西安半坡遗址(约公元前4000年)。群居文化宜居2、城市的形成A,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聚居地)B,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C,早期城市的职能: 非
6、农人员聚居地;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D,城市的选址1)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淮南子原道训2)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 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3)环境容量(用地、人口)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得。 礼记王制4)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7、管子乘马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阳宅十书二、近代城市的发展1、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1)工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2)工业革命使生产与城市的发展不再受动力、原料等的限制,人口也出现了短期内由农村地区向城市集中的“城市化”现象。1850年左右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后,总人口2750万,其中,城镇人口2062万,农业人口688万。 3)自18世纪中期开始至19世纪下半叶,先从英国开始,继而法国、
8、德国、比利时、荷兰,接着是美国与加拿大,西欧和北美相继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在这100多年间,也是西方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2、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P9) 城市呈圈层式向外扩张; 由于大量工业原料与产品的储运出现了仓储用地; 城市中商务贸易活动中心的形成; 大量的对外交通运输改变了城市结构布局; 城市类型增加,如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等。工业革命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引起城市的畸形发展,市区地价 昂贵,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化。 2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9、3. 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商业金融机构在市中心集聚,城市中阶级对立,两极分化极端严重。 4. 城市盲目扩展,布局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货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阻塞。5. 城市各种公用设施提供了远比封建社会高得多的城市物质生活条件。但同时,随着工业的盲目发展,大量污水、废气、垃圾污染了城市环境。6. 城市中建筑紊乱,城市设计缺乏整体环境的考虑,建筑艺术衰退。城市环境景观质量下降。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战后重建对建筑技术与城市规划理论的挑战; 人口增长与快速城市化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 交通技术的发展对城市空间发展的重大影响; 发达国家完成城市化与发展中国
10、家的城市兴起; 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密集地区的形成; 城市永续发展与城市文化复兴。1、城镇化的含义(P12)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 (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城镇化的本质(表现特征)P12第一,城镇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人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第二,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
11、换。第三,城镇化是居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是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第四,城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第五,城镇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将建立起区别于农业社会的城市社会新秩序。附: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推拉因模式推拉因模式是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动力的一种模式。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
12、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马卜贡杰(Mabogunje)模式(1970)城乡人口迁移的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农村和城市的控制性次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它们是控制移民数量的机制。课后反思 在城市与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和解决的问题较为复杂,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类,综合当今社会发展大趋势及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确定城市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便解决城市化进程的各种矛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让同学彻底掌握此部分,下去还有搜集相关方面的资料进行了解和学习。作业练习绘
13、制并比较古代周王朝以来城市规划的模型图。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教学目的 掌握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典型城市的规划形态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掌握国外古典及近现代城市的主要规划布局模式和思想。二、教学内容 2.1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2.2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古代及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难点:古代及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四、教学方法 讲授+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讨论五、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示范绘图第一节 古代及近现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一、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其他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思想二、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现代城市
14、规划的理论渊源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巨大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日益尖锐的矛盾。 (1)传统城市问题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恶化疾病蔓延;景观破坏等。(2)解决传统城市问题的途径一是对社会制度的改革,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二是改良主义,在维持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通过立法、政府行政为代表的公共干预,改善劳动阶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况。三是理想主义的解决方案。或与现实妥协,或被现实排斥。近代城市规划的诞生 (1)近代城市规划起源:政府出面代表公权,可以强征土地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改造,可以限制私权自由来维持城市健康环境。(2)近代城市规划开端: 1848年英国公共卫生法的制
15、定。(3)近代城市规划诞生: 1909年英国住宅城市法颁布,1932年改称城乡规划法。近代城市规划,作为源于对恶劣城市环境的改造和对劳动者居住条件的改良运动,逐步演变成了政府管理城市的重要手段。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 十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P27)主张废弃私有财产观念。欧文在十九世纪初把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范畴和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研究,于1817年提出“新协和村”方案。建议居民人数500-1500人,耕地每人6亩。新协和村呈正方形围合院落,中间设公用厨房、食堂、学校、会场、图书馆等,周围为住宅,附近有机器生产的工场与手工作坊,外有耕地、牧场及果林。全村产品集中与公共仓库,
16、统一分配,财产公有。法兰斯泰尔(Phalanstere)1829年,傅立叶发表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他主张以法朗吉为单位,由1500-2000人组成,废除家庭小生产,以社会大生产代替。通过组织公共生活,以减少家务劳动。他的空想比欧文更极端,把400个家庭(1620人)集中在一座巨大的建筑中,构成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层组织。1871年,法国钢铁企业家戈定(Godin)力图把傅立叶的思想变成现实,在法国盖斯为其工人建设了“家庭斯泰尔”。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表现为: 首先,把城市当作一个社会经济范畴,提出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并期望通过改善城市物质环境实现,体现人与环境互动的质朴思想;其次,社会改造的
17、首要目标是大众阶层,其日常生活模式是未来大同社会的基本物质基础;第三,对集体生活与协作的强调,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第四,明确了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为大多数人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2、田园城市理论19世纪末英国政府以“城市改革”和“解决居住问题”为名,授权霍华德进行城市调查和提出整治方案。1898年著述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提出“城乡磁体”概念,认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乡二者的优点,这个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同时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霍华德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带动城市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资本主义疯狂扩张时期。霍华德田
18、园城市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有永久性农业用地包围城市;限制单一城市人口规模;实行土地公有,由城市经营者掌管土地,社区享有发展红利;设置生产用地,保障城市中大部分人就近就业。20世纪初,霍华德组建“田园城市有限公司”。他的田园城市思想被英国的一些忠实的追随者所发展。英国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契沃尔思始建于 1902年,由翁温(Raymond Unwin)和帕克(B-erry Parker)设计。政府采纳了霍华德建议的集资方法,即从农村获得地价较廉的土地,然后通过土地增值使新城公司按期偿还借款,再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投资于建设。莱契沃尔思位于伦敦东北64公里,征得城市和农业用地共1890公顷,规划人口3.5万
19、,但到1917年,人口才达1.8万,与设想相距甚远。 韦林田园城市 1920年建造了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距伦敦36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970公顷,规划人口 50000人, 也未能解决大伦敦工业与人口的疏散问题。 城郊居住区翁温和帕克1905-09在伦敦西北的Golders Green所建。这不是一个田园城市,而是城郊居住区。被指背离了田园城市思想。居住区内兼有各类住宅,从公寓大楼到小住宅,都经过精心设计,富于变化又十分和谐,是20世纪初英国在规划设计方面的重要成就。3、卫星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翁温于1922年出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设一书( The Building of Satellite Tow
20、ns),正式提出了卫星城市的概念。卫星城市系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它往往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1927年翁温主持大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的技术工作,建议用一圈绿带把现有的地方圈住,不让再往外发展,把多余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到一连串“卫星”城镇中去。英国田园城市协会过去曾提出过这种解决伦敦发展的办法,现在被翁温的“卫星城市”理论所肯定。4、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勒柯布西埃,新建筑运动倡导者之一,被称为“狂飙式的英雄”,把现代建筑运动乃至城市规划运动推广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承认和面对大城市的现实,并不反对大城市
21、和现代化的技术力量,主张用全新的规划和建筑方式改造城市。1922年发表明日的城市。 现代主义在建筑与城市建设上的主要设计思想是:重视使用功能;注意发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性能特点;把建设的经济性提到重要高度;主张新时代的新风格,反对套用历史上的陈旧形式;“空间-时间”的建筑构图理论。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观点主要有: 第一、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加剧,已出现功能性老朽,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第二、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换取大面积开敞空间来解决。 第三、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以减轻中心商业区压力。 第四、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
22、市交通系统(铁路、人车分流、高架等)。 城市规划五要点:a、功能分区明确 。b、市中心建高层,降低密度,空出绿地 。c、底层透空(解放地面,视线通透) 。d、棋盘式道路,人车分流 。e、建立小城镇式的居住单位 采用高容积率、低建筑密度来疏散中心;改善交通;提供大量绿地、阳光和空间是方案追求的目标。1925年巴黎中心区Voison改建设计-伏埃森规划18幢摩天大楼取代巴黎市中心拥挤的住宅,下层提供快速的交通、公园、商店和居民的户外开敞空间。规划在城市的建筑形态上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街廓形式,而是城市空间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广亩城市 赖特在1935年发表于建筑实录上的论文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B
23、roadacre City: A New Community Plan )充分地反映了他倡导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赖特在1920,30年代成为一名社会革命者,但他并未参加社会主义的左翼阵营。相反的,他呼吁城市回到过去的时代。而他的社会思想的物质载体就是“广亩城市”。他相信电话和小汽车的力量,认为大都市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家庭和家庭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以减少接触来保持家庭内部的稳定。 昌迪加尔(Chandigarh,1951年)采用格状系统模式形成清晰的交通网络,以城市形态象征生物形体,构成整个城市的总图特征。大脑为行政中心,设在城市顶端的山麓下,地势居高临
24、下处于控制和俯视全程特殊地位;商业区位于全城的中央,象征城市的心脏,公共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与之相临,成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贯穿城市上下、留成绿化的空隙象是城市呼吸的“肺”。文化区位于西边、工业区独立于城市东部,居住区基本上与以上各区不相混杂而分布于全城。这种明确的功能分区思想,反映了1933年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规整有序的布局在50年代受到广泛的称赞,但明确的功能分区加深了社会的分化,西方的城市文化显然还不能适应东方古国的生活模式。城市中心虽规模宏大,但布局过于生硬机械,城市空间空旷单调,未能形成亲切宜人的城市环境雅典宪章(P32) 1933年在雅典召开第四次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会议主
25、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集中反映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观点。 雅典宪章思想基础是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自动解决城市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最突出的内容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认为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功能分区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主要针对当时大多数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工业和居住混杂导致的严重的卫生问题、交通问题和居住环境问题等,而功能分区的方法确实起到了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的作用。另一方面,突破了过去城市规划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了城市规划向科学的方
26、向发展。5、马丘比丘宪章(P33)1977年12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利马,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 在马丘比丘山的古文化遗址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宪章正文包括城市与区域、城市增长、城市运输、城市土地使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工业技术、设计与实施、城市与建筑设计等部分。主要改进观点包括:城市环境的综合性不应机械分区而割裂;居住功能应注重各社会阶层融合;公交优先政策;应重视环境与文化保护;技术是规划手段不是目的;区域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等。 附:北京宪章1999年北京召开第20届CIAM大会,通过了由吴良镛院士起草的北京宪章。回顾了20世纪的“大发展”和
27、“大破坏” ,对21世纪“大转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给予了客观的估计和中肯的警告。问题:环境祸患;混乱的城市化;技术“双刃剑” ;建筑失魂。对策:循环体系:着眼于人居环境建造的建筑学;多层次的技术建构以及技术与人文相结合;文化多元:建立“全球地区建筑学” ;整体的环境艺术;全社会的建筑学。 6 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 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利(Clarence Perry)创建了“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理论:一种以完备生活环境和强调社区生活为主旨的居住用地组织方式。 该理论包括6个要点:(1)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2)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3)邻里公共游憩
28、空间;(4)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5)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6)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7 有机疏散思想1918年芬兰建筑师伊里尔一沙里宁(Eliel Saarinen)为缓解由于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提出了有机疏散(OrganicDecentralization)理论。他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地凝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他认为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城市的位置上,轻工业也应疏散出去。腾出来的大面积用地应用以开辟绿地。个人 “日常的活动”可作集中的布置, “偶然的活动
29、”则作分散的布置。有机疏散理论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性规划方案,而是对城市发展的哲理性思考,对其后欧美各国发展新城、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工作均起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虽然存在着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色彩,但是,他对城市的区域关系、空间结构、景观面貌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与“田园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可实践性,尤其是“城市存在向积极、消极两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的分析充满了辩证的哲理,通过重新建立“日常生活的功能性集中点”,调整城市结构关系,以“外科手术”剔除城市的衰败成分,使其恢复最适宜的用途,保护城
30、市老的、新的使用价值的构想是一种极为冷静和理智的发展策略。课后反思 60-70年代,以LewisKeeble的为代表,认为,规划方案是对城市现状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推导的必然结果。规划程序从现状调查、数据收集统计、方案提出与比较评价、方案选定、各工程系统的规划编制,步步相扣,同时辅以大量的数理模型描述预测城市发展模型,强调城市规划的理性。批判。这些都是我们城乡规划专业需要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因此,同学们可以下去多多自学这方面的方法和思维,以便打好专业基础。练习作业:学习和分析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观点第三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一、教学目的 掌握城市用地的等级评定,掌握城市用地的十大类构成,掌握城市
31、规划的三个经济指标。二、教学内容3.1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3.2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3.3 各类用地的布局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城市用地的分类与标准 难点:城市规划的经济技术指标的确定四、教学方法 讲授+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讨论五、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示范绘图第一节 用地适用性评价一、城市用地概述1、城市用地的概念(P183)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通常包括已建设利用的土地和已列入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的土地。2、城市用地的属性(P183)自然属性: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移动的特性,即有着明确的空间定位和
32、不可再生性。社会属性:城市土地必然依附于一定的拥有地权的社会权力,是政治和社会权力在空间上不同程度的延伸和表达。经济属性:通过人类社会活动而体现出的经济价值。城市用地在城市中特定的环境与地点及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形成经济潜力的差别,并可转化为经济效益。法律属性:土地的以上性质经过法定程序得到法律的认可、支持和保障,使城市土地具有明确的法律性质。 3、城市用地的价值(P184) (1)使用价值 城市土地上可以施加各种城市建设工程,用作城市活动的场所。城市用地的形状、地质、区位、高程,及土地所附有的建筑设施等状况,将影响到土地使用价值的高低。 (2)交换价值 城市土地可以作为商品或其某方面权力的有
33、偿转移而进入市场,这种价值转换通常以地价、租金或费用为其表现形式。自1987年底我国城市开始将土地使用权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使土地经济的产出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4、城市用地的区划(P184)城市地域因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1)行政区划: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依据。(2)用途(功能)区划:对城市用地各地块进行的功能和性质的划分。是城市规划成果的基本表达。(3)房地产权属区划:由地产或房产所有权所作的权属土地区划,是城市规划需要参照和慎重对待的依据。(4)地价区划:按城市用地的条件进行价值鉴定并由此作出
34、城市土地的价格或租金的区划。城市基准地价区划既是城市规划过程需要兼顾的因素,也是城市规划成果的价值外现的形式之一。5、城市用地的归属与管理(1)城市用地的归属 “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 。 “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个人使用”。 土地管理法(2)城市用地的管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1、城市与自然环境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3、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4、城市用地的选择附:1、城市与自然环境(P188)(1)自然环境条件关系到城市职能的发挥;(2)自然环境条件的变迁关系到城市的兴起,也可造成城市的衰落;(3)自然环境条件关系到城市的空间
35、形态与形象特征;(4)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工程的建设经济有直接影响。城市环境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包括地理、气象、生物等自然环境,以及房屋、工厂、道路、市政基础设施、服务娱乐生活设施在内的社会环境。 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P189-203)(1)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等。城市用地要尽可能避开地质断裂带、溶洞、采空区等地质构造。(2)水文条件:江河水文条件;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等。保持江河湖泊的自然地貌特征,维护其原始水文特征;根据不同城市建设条件及设施的重要性,确定适当的防洪标准;采用渗透性铺装、增加绿化、水面,提高下垫面透水性;结合绿化合
36、理利用自然水体,成为城市景观与休闲场所;有计划地开采、利用地下水源,建设用地布局应与地下水流向协调;选择地基承载力适于城市建设,地下水储量丰富、水质良好且不影响建筑基础等地下构筑物安全的地区。 (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与湿度等。风玫瑰图:在极坐标底图上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 (4)地形条件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P202) 地形条件影响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与平面结构; 地面高程与高差是对制高点利用、竖向规划、排水与防洪等的设计依据;地面坡度会影响排水、道路设计、工程强度等;地面坡度的大小对道路选线、纵坡的确定及土石方工程量的影响
37、明显;地形与城市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分析不同地形及与之相伴的小气候特点,有利于更合理布局建筑、绿地等设施。地貌对通信、电波有一定影响。3、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P204)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生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1)城市用地评定的要求 用地评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其内容与深度要根据不同规划阶段的需要相应地拟定;用地评定既要有建设视野,也要有人居视野;用地评定要有环境整体观,关注环境要素间作用与后果;要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
38、境背景的可能影响;因地制宜,抓住主导环境条件,并对次生、后发、联动影响作出评价。(2)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P20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31条 中心城区规划应当包括 :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在评价城市用地的建筑适宜性时,将用地分为三类:一类用地:适合建设用地;二类用地: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用地。城市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程序:明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对象;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分级标准及得分准则,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指标权重系数;计算各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并进行排序或分类。4、城市用地的选择(P206)(1)城市用地选择的
39、影响因素建设现状和使用:已有建筑物及其状态等;重大基础设施:限制或促进城市发展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 区域关系:城市与周边其他城市或者地区的关联程度。市政配套设施:用地周边区域水电气热供应网络及路桥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该用地用途规定及调整可能性;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自然背景基础和环境质量及其影响;文化遗存:遗址、文物等的存在状况及保护规划与规定;社会问题:产权归属、动迁原住民涉及的社会、民族、经济等方面问题。 (2)城市用地选择的原则(P211) 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政策、法规与规划要求; 选择有利的地质地貌条件; 保护自然生态结构及人文历史资源; 有利于城市合理布局的形成、经济发展及区域协作
40、; 有利于协调未来的发展与旧城关系。附:降低城市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有意识地避开生态敏感地带; 结合自然地形、水系特征,适当保留山体、绿地及自然状态下的水面(图底关系); 在地形条件相对复杂的地区利用山体、河流等作为天然界限,采用组团式城市布局形态。第二节、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1、城市用地的分类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国标GBJ137-90) 采用大、中、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 2011)采用大、中、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为8大类、35中类、44小类。R 居住用地( Residentia
41、l)C 公共设施用地(Commercial and public facilities)(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commercial and business facilities ) M工业用地(Industrial, Manufacturing)W(物流)仓储用地( logistics and Warehouse)T 对外交通用地( Transportation)(S 交通设施用地 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 ) S 道路广场用地( Road, Street and
42、 Square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Municipal Utilities)G 绿地( Green space)D 特殊用地( Specially Designated)E 水域和其他用地( Water area and others)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 2011R 居住用地( Residential)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Commercial and Business facilities) M 工业用地(Industrial,
43、Manufacturing)W 物流仓储用地( Logistics and Warehouse)S 交通设施用地 (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 ) U 公用设施用地( Municipal Utilities)G 绿地( Green space)第四节 城市用地的构成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出的用地形态。(P215)课后反思:自然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环境交互的集中区域。本着安全、健康、便捷、舒适、宜居的城市规划建设目标,对城市规划用地的选择必须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背景条件评价
44、,充分考虑城市用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法律诸属性提出多种方案进行比选,确定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作业练习:掌握城市十大类用地的分类及代号和所包含的小类。第四章 总体规划一、教学目的 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的层次及深度,了解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优选。二、教学内容4.1 城市结构形式4.2 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及结构形式 难点: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及结构形式四、教学方法 讲授+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讨论五、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示范绘图第一节 城市结构形式一、总体规划的作用与特点城市总体规划 :(GB)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必须遵守的公共政策,是依法对城市规划区内城市性质、发展
45、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与调控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的公共政策。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是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定依据。同时,城市总体规划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也是城市规划参与城市综合型战略部署的工作平台。1、总体规划作为战略性规划战略,源于军事的术语,指对战争全局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整体性策划与指导。后引申至经济领域。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发展战略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要解决一定时期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城市发展战略的实质并不只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适应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的高层次的“筹划”或“导向”,其研究对象是关系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城市布局、规模、建设规划、经济与工业发展、社会发展、公共设施与环保、管理、安全、人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