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电子版)(共30页).doc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电子版)(共3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电子版)(共30页).doc(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电子版)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生物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生物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生物
2、学的学科属性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高中生物学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是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相关课程的延续和拓展,其精要是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和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本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
3、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二)基本理念1. 核心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和育人价值,是本课程的设计宗旨和实施中的基本要求。2. 内容聚焦大概念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追求“少而精”的原则,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模块内容聚焦大概念,精简容量、突出重点、切合年龄特点、明确学习要求,确保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主动学习,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3. 教学过程重实践本课程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学
4、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或完成工程学任务,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而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4. 学业评价促发展本课程重视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重视评价的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致力于创建一个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既关注学业成就又重视个体进步和多方面发展的生物学课程评价体系。提倡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进学习方法,促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
5、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1. 生命观念“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 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
6、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和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3.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学生应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4. 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
7、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二)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认识到生物学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贡献;树立生命观念,能够运用这些观念认识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
8、律;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证据和逻辑对生物学议题进行思考或展开论证;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形成合作精神,善于从实践的层面探讨或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具有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意愿和社会责任感,在面对现实世界的挑战时,能充分利用生物学知识主动宣传引导,愿意承担抵制毒品和不良生活习惯等的社会责任,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认知和实践的基础。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1.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生物学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高中生物学课程开设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生物学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是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共同基础;
9、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2. 以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构建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在本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抓手。基于学生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应有的表现,精选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内容,设计各模块的教学目标及学业要求。以便全面落实生物学课程的育人功能。3. 充分吸纳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和生物学教改经验,提高课程可操作性以国内外科学教育的众多研究成果和我国十余年来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取得的经验和成就为依据,设计操作性强的课程。例如,根据生物
10、学的大概念来构建课程体系和内容框架;选取更加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在必修课程的安排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设计上,保持了与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衔接,使得教师可以在实施教学任务时,最大程度地利用自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来所获得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以及实验室建设取得的成果,持续地推进教学改革。4. 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突出课程基础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共同基础和多元发展需求,设计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选择的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是后续学习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选择性必修课
11、程所选的内容是学生未来职业与专业发展的基础,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学大概念的理解,拓展生物学科技视野,提高实践和探究能力。选修课程包括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拓展课程以及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和当地资源开设的校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兴趣和发展需要,以期为进一步学习和职业规划奠定基础。(二)结构图1展示了高中生物学课程结构。高中生物学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和“遗传与进化”两个模块;选择性必修部分有“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和“生物技术与工程”三个模块;选修部分涉及现实生活应用、职业规划前瞻及学业发展基础三个方向的多个拓展模块。图1高中生物学课程结构(
12、三)学分与选课本课程的必修学分共4分,每个必修模块2学分,每个学分的教学需18学时。每个学生必须完成2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共72学时,每周24学时,建议高一年级开设。学生在修满本课程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根据兴趣和志向学习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每个模块为2学分,选修课程每个模块为1学分,每个学分的教学需18学时。学生在完成了必修课程的学习后,可以直接学习选择性必修或选修课程,也可以不再选修本学科课程。选择生物学纳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生,应完成选择性必修所有模块的学习。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可以同时开设供学生选择,对于选修课程中“学业发展基础”类模块,教师可以提出选课的顺序或条件。学
13、生可以从选修模块中选修不超过4学分的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必修课程所选内容是学习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基础。必修课程面向全体高中学生,选择了最基本的重要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模块1分子与细胞本模块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以及细胞的增殖以及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等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促使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本模
14、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它还反映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相关的实际应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科学自然观的形成。学习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内容要求】概念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1.1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其中蛋白质和核酸是两类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1.1.1说出细胞主要由C、H、O、N
15、、P、S等元素构成,其中以碳原子为骨架形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1.1.2指出水大约占细胞重量的2/3,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赋予了细胞许多特性,在生命中具有重要作用1.1.3举例说出无机盐在细胞内含量虽少,但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1.1.4概述糖类有多种类型,它们既是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1.1.5举例说出不同种类的脂质对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1.1.6阐明蛋白质通常由20种氨基酸分子组成,其功能取决于由氨基酸序列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细胞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完成1.1.7概述核酸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是贮存与传递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1.2细胞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
16、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1.2.1概述细胞都由质膜包裹,质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能控制物质进出,并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1.2.2阐明细胞内具有多个相对独立的结构,担负着物质运输、合成与分解、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1.2.3阐明遗传信息主要贮存在细胞核中1.2.4举例说明细胞各部分结构之间相互联系、协调一致,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1.3各种细胞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但在形态与功能上有所差异1.3.1说明有些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而有的由很多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形态和功能多样,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1.3.2描述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最大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概念2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
17、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2.1物质通过被动运输或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2.1.1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2.1.2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不需要额外提供能量;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2.1.3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2.2细胞的功能绝大多数基于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发生在细胞的特定区域2.2.1说明绝大多数酶是一类能催化生化反应的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活性受到环境因素(如pH和温度等)的影响2.2.2解释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2.2.3说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从太阳光中捕获能量,这些能量在二氧化碳和水
18、转化为糖和氧的过程中,转换并储存为糖分子中的化学能2.2.4说明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2.3细胞会经历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进程2.3.1描述细胞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分裂,其中有丝分裂保证了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2.3.2说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发生特异性的分化,形成了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体2.3.3描述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衰老和死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教学提示】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好各种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
19、操作技能。结合生物个体水平的知识、化学和物理学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学习难点。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细胞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流,以丰富相关知识,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为帮助学生达成对上述概念1的理解,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应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2)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3)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4)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可结合电镜照片分析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为帮助学生达成对上述概念2的理解,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应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20、和复原;(3)探究酶催化的专一性、高效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4)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5)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6)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7)制作和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简易装片,或观察其永久装片.【学业要求】完成本模块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视角,解释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建构并使用细胞模型,阐明细胞各部分结构通过分工与合作,形成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实现细胞水平的各项生命活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从物质与能量视角,探索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阐明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贯穿着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21、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体,提供证据说明生物体由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具有多种形态和功能,但同时又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生命观念、科学探究);观察处于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细胞,结合有丝分裂模型,描述细胞生长与增殖的主要特征,并举例说明细胞的分化、衰老、死亡等生命现象(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模块2遗传与进化本模块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和生物的进化等内容。生物通过生殖、发育和遗传实现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通过进化形成物种多样性和适应性,进化的本质是遗传物质的改变。本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和变
22、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标准】概念3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3.1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3.1.1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分子上3.1.2概述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长
23、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3.1.3概述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3.1.4概述D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通过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生物的性状主要是由蛋白质决定的3.1.5举例说明某些基因序列不变但表型改变的表观遗传现象3.2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重组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有多种可能3.2.1阐明减数分裂产生只含有一半遗传信息的精细胞或卵细胞3.2.2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3.2.3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3.2.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 高中 生物学 课程标准 2017 电子版 3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