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第九册第六课教案(共8页).doc
《国学第九册第六课教案(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第九册第六课教案(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国学第九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道与规律 第6课 相反相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需要注意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3.熟读成诵。教学重难点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2.熟读成诵。3.重点理解“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等词句。教学过程一、课文内容简介这一课内容选自道德经中的第二章功成弗居。二、诵读感悟1.教师范读课文,对于不认识和易错的字重点强调,标准拼音,要求学生注意停顿。2.学生跟着音频试读课文,提醒他们要注意上述的停顿,体会全文的节奏。3.学生练读
2、课文,自由读、男女生对读、齐读、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课文三、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对照译文理解课文【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
3、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2.重点字词解释恶已:恶、丑。已,通“矣”。斯:这。相:互相。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盈:充实、补充、依存。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作:兴起、发生、创造。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3.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单单从文字上面是没办法解读的。因为一般
4、我们都主张明辨是非、好坏、善恶,但是这里的经文怎么说:知道美,会是一种恶事呢?为什么说:知道善,也是一种坏事呢?最主要是老子深观整个宇宙人生的实相,万事万物本来就是一体没分别,但是众生却一定要用自我划分开来,然后就界定出:我要的,就是美、就是善、就是好。自我所不要的、不喜欢的,就界定为丑的、恶的、坏的,这些都是从自我的立场出发所区分的。你认为大花漂亮、小花很丑,当走过路边看到小花,于是根本就不理一眼。如果是一朵漂亮的玫瑰花,于是就很赞叹它,甚至想要摘回家、藏为私有。我们的心是常常这样:看到好的,就要抓;看到不好的,根本就不理睬。人类就把它贴上标签认定这个才是美的、那个是丑的。我们的心就不单纯了
5、,我们的心就渐渐的丑陋了,所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善不是不知道好坏、善恶的善,而是你都从自我去界定。符合我们自我的意思,就认为他是善的;不符合我们自我的意思,就认为他是恶的,就是斯不善矣。因为你的内心是从贪、瞋出发,你的内心也是丑陋、充满着贪瞋的,符合你的意思就认为是善的,不符合你的意思就认为是恶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是相对论。相对而论,当你树立出一个对的,同时错的也就被划分出来;当你树立出一个大的,则小的就被划分出来;把自己标榜为圣人,认为跟自己境界不相符合的人,就贬为凡夫。有无相生如果树立一个有出来,无就被标立、划分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学 第九 第六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