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社会学视角形式社会学(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社会学视角形式社会学(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五章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本章学习要点: 社会学视角 形式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货币哲学教学重点与难点:形式社会学;文化霸权课时安排: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内容:梧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是德国早期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本人承认自己并没有创建什么社会学体系,但由于他强调社会学以社会交往形式为其研究对象,所以在社会学只上一般称他的社会学为形式社会学。 第一节 生平与著述 齐美尔出生在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还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由他家的好友、一个音乐出版社的经理作了他的监护人。母亲的冷漠和盛气凌人的态度使他与家庭的关系比
2、较疏远,幼年的齐美尔就开始感受到人世间的冷暖。 齐美尔从古典中学毕业后,在柏林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从师于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如历史学家蒙森、哲学家哈尔姆和蔡勒、艺术史学家格林、心理学家拉察鲁斯等。1881年,他以关于康德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齐美尔在大学学习期间广泛涉猎了哲学、历史和心理学等学科,这对他以后的学术生活有很大影响。1885年,他在柏林大学任哲学讲师,没有薪金,只收学生听课费。直到1901年,他取得编外教授的称号,但依然是没有正式薪金。这时,他已是一个拥有6部著作和70多篇论文的著名学者了。由于当时德国的反犹主义,齐美尔的学术能力和成果受到官僚机构和官由学术机构的冷遇。直到1914
3、年,他才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了正式教授的职位。他在该校曾讲授过逻辑学、哲学史、形而上学、伦理学、宗教哲学、艺术哲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康德、叔本华和达尔文的学说。齐美尔虽然受到官方的不公正待遇,但是他在学术界却有很高声望。他的一些著作被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波兰文和俄文,他的若干观点得到了韦伯等许多著名社会学家的赞同,他被认为是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齐美尔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生前有200多篇论文发表在大量期刊、报纸上;在社会学、伦理学、哲学和文学理论领域,他撰写了20部左右的著作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有:论社会分化(1890)、历史哲学问题(1892)、伦理学科学导论()、货币哲学(190
4、0)等。1908年,出版了他的社会学主要著作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之后,他离开社会学研究达10年之久。1917年,他又回到社会学著述上来,出版了多卷本著作社会学基本问题。齐美尔在其晚年撰写的著作和论文,大多是关于文学批评和评论、哲学史等方面的内容。第二节 社会与社会学的分类 一、社会(society) 齐美尔从对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批判中发展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社会观。和所有的社会学家一样,齐美尔也不否认作为社会终极实体的个人的存在,在他看来,仅仅承认个体的存在,如同仅仅承认树木、水滴的存在一样,是远远不够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个体之外还存在着个实体性的社会呢?在齐美尔的心目中,社会并非个
5、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他通常称之“交往”,构成了社会。 他说我们这里讨论人类物质生活领域中的微观 分子层面上的过程。这些过程实实在在地发生着联结或者说构成了宏观体系中的固有的单位或系统。人们之间相互凝视、相互嫉妒、交换信件或共进晚餐这些只不过是从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中顺手捡来的几个例子。这些关系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恒的;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可能是无关紧要的,也可能是产生重大影响的,但不管如何,这些关系都将人们毫不间断地联系起来。在任何时候,这些关系之线都纵横交错,编织在一起,这些在社会的原子层面上的互动,只能以心理学的显微镜来考
6、察。 在齐美尔看来,社会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之中,但社会一经产生便超越了个人。惟其如此,社会学才成为可能。齐美尔曾说,如果社会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研究的自主的对象,其先决条件即是,在构成社会的个体之汇集之上,涌现出一个新的实体,否则的话,社会科学的所有问题都只不过是个体心理学的问题。应当注意,在齐美尔的逻辑之中社会作为高一级的形式涌现于低一级的个体之上,涌现这一观念并不到此为止“个体之间互动的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创造更高一级的超越个体的形式取代了直接的互动力量,看起来就像是这些力量的一个独立的体现,吸收并且调控着个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产生于互动过程之中的,包括哲学、宗教、风俗等等在内的文
7、化,作为更高一级的力量,作用于个体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还会涌现出更高一级的形式,即个体和社会的终级目的。 二、社会学的分类 齐美尔在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中,将社会学的知识领域 (问题领域)划分为抽象程度不同的三个层次:一般社会学、纯粹社会学和哲学社会 学,并认为这三个层次彼此相关,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1、一般社会学(general sociology)。它以社会历史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为研究对象。 一般社会学虽然涵盖了人类存在的几乎所有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取代别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它只是企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人类的历史生活,即将社会变迁视为社会形式
8、的变迁。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发展的阶段问题;群体的 权力问题;集体和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之间的价值关系问题。 2、纯粹社会学(pure sociology)。即形式社会学,它研究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是社会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形式社会学将社会交往中的心理现象和文化价值等具体内容统统舍弃,只研究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对交往的纯粹要素的一种抽象,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齐美尔意识到要对与自然现象不同的、具有惟一性的社会历史事件进行有效的研究,就只能抛开这些事件的特殊性,而去关注构成这些事件的同一性即它们的外在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我们用来思考社会生活的一种有效范畴。齐美尔认为形式社会学和
9、几何学非常相似,因而也可称之为“社会几何学”。 3、哲学社会学(philosophical sociology)。它主要揭示社会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以及基本范畴,研究社会学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齐美尔认为,当哲学社会学作为一种认识论时,它能够为我们研究其他社会科学提供各种概念、假设、公理和预设,使我们能够将社会领域中无数零碎的知识整合成一副完整的社会图景;而当哲学社会学作为一种形而上学时,我们就能够超越日常经验的有限性,克服个别事件的不连续性和异质性,进而发掘事件的意义。上述三种社会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表现为;哲学社会学为社会学研究奠定 基础,提供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前提;形式社会学在哲学社会学
10、的指导下,对交往形式进行抽象、系统的研究,而不涉及交往过程的具体内容;一般社会学则把形式社会学得出的一般性原理同具体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对社会生活进行详细阐述。 第三节 形式社会学(social forms)一、社会交往的形式( social interaction) 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将形式与内容截然分开。在康德看来,现象世界纷纭繁复、杂乱无章,无规律可言。在此情况下,知识或者说是物理学,又是如何可能的呢?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所具有的“先天直观形式”时间与空间。人以此二者去整理繁杂的世界,使其显示出规律,这也就是所谓“人为自然立法”。时间与空间这两种形式之所以是先天的,是因为如
11、果它不是先天的,即使是最简单的观念我们也无法获得,学习也将是不可能的。齐美尔将康德的上述思想在社会学领域中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人发生互动,尽管与他人进行交往的原因可能五花八门,但人们在进行这种交往时并未感到困惑,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可供选择的形式是有限的。同时,这些形式本身是先天的,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是人们将形式强加给了互动。而社会的本质只存在于交往的过程之中。因而,形式也就在社会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社会学家的任务也就是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 什么是社会交往的形式呢?齐美尔曾说所谓社会交往的形式,即是“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通过或者说在这种方式
12、中,交往成为社会现实。”按照齐美尔的说法,社会学家和外行人(layperson)一样,都是将形式强加给了交往过程,而形式又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社会学家是否应当像一些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者那样,通过“反观”自己的内心来研究客观世界呢?齐美尔从没有肯定地回答这一问题。相反,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从具体的交往过程中呈现出交往的形式。这一点从下面的例子中可以得到清楚的阐明, 齐美尔研究了多种形式的互动,其中包括交换、冲突、统治、社会化、卖淫等,我们不妨以“统治”为例说明他关于形式的思想。齐美尔认为,统治包括“压制”与“屈服”两方面,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不可分离的关系。对许多人而言,所谓压制就是使被压制
13、者屈服,使其丧失其独立性,使其对压制者言听计从。齐美尔并不这么看,他认为作为领导者,也需要屈服者对其指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否则的话,统治这种关系也就不复存在了。 齐美尔还具体分析了几种不同的统治形式。最常见、最简单的统治是由一位领导者实施的统治。这种统治容易导致群体内部的团结,但也容易造成内部的不和或反对。消除群体内部不和或冲突的一个方式,就是使冲突双方在同样的权力地位上发挥作用,即多元的或民主的统治。相对于由一个统治者实施的独裁统治而言,民主或多元的统治可以给个人以更多的自由,更有助于群体的和谐、团结。但从另一方面看,民主的统治也易于产生争端,导致分裂。 齐美尔对统治的研究还不仅仅局限于
14、此,他还研究了在所谓客观原则之下进行的统治。在他看来,这种以所谓客观规律的名义进行的统治其实是最具攻击性、最残酷的。因为它撕下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的面纱,排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这种情形中,人们感到无助,感到自己为一种非人格的力量所掌握,一筹莫展,毫无出路。与由一个人进行的统治相比较,“在由一个人进行的统治中,尚包含有自由和尊严;而在由规律进行的统治中,所剩下的只是机械与被动的服从”,这种服从尚且不是最糟的,最卑劣的是对物体(例如偶像)的屈服,齐美尔发现,这种屈服乃是一种“使人屈辱的残暴和无条件的屈服”。因为在此情形中,个人为某种物体所操纵,“他也就在心理上降低为仅仅是一种物体”。 二、社会交
15、往者的类型(social types) 齐美尔不仅将交往划分为不同的形式,而且还将参加交往的个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Type),如吝啬者、挥霍者、穷人、贵族、冒险家等等,他所做的每一种划分都是“一个类型与其他类型,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来进行的,都包含有许多发人深省的思想。我们这里仅以穷人为例说明他的类型学说。按照齐美尔的看法,所谓穷人,是那些被别人援助或有权得到别人援助的人。他明确拒绝以某种性质或缺少某种东西(钱)来规定穷人,齐美尔从相互关系和交往的角度来研究贫困,在他看来,穷人(受赠者)与赠与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相互关系。穷人有权得到援助,这种权力减轻了他们在受赠时心理上的痛苦;赠与
16、者有义务援助穷人。齐美尔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明确提出:“援助穷人有助于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行;社会需要援助穷人,以使得穷人不至于成为社会的危险的敌人,以使得他们已衰弱了的力量转化为生产性的力量。以避免他们的后代进一步下滑。”就此而言,援助穷人乃是为了整个社会福祉。齐美尔还清楚地预感到,随着科层化的发展,对穷人的援助也将越来越成为一种非人格的机制,越来越成为一种政府行为。 齐美尔还对贫困采取了相对主义的看法。从这种观点来看,所谓穷人并非必然是社会的最下阶层,每一个阶层中都有贫困现象。他的这种观点在后来的社会学研究中被发展成了“相对贫困化”观念。一个人,即便是上层阶层的成员,他在与其同类的比较中,也可能觉
17、得自己是个穷人。政府消除贫困的努力永远不会完结,即使所有下层阶层的人们境遇都有所改善,仍然会有许多人在与其同类的比较中感到自己是穷人。 三、社会几何学(social geometry) 齐美尔社会学的另外一个颇具吸引力的地方是其社会几何学。我们知道,齐美尔是康德哲学的忠实信徒。在康德哲学中,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先天的观念使得物理学成为可能。时间前后相继地流逝,不仅使我们能够确定事件的先后,而且使我们有了“数”的观念;空间使我们能够判断事物的相对位置。数量作为研究“数”和“形”的科学,在逻辑上先于其他一门学科。齐美尔和其先驱康德一样,极为重视数学的作用,他尝试着将数学的思想扩展到社会学领域,建立起了
18、所谓的“社会几何学”。齐美尔将数学的一些最基本概念,如数量、距离、位置、权重、对称性等引申到了其社会几何学之中。下面我们择其精要者数量、距离,并以此为例,对其社会几何学作一简介: 1、群体构成的数量。(numbers)齐美尔试图研究群体的大小(构成群体的人数的多寡),对于群体中互动的性质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群体的大小对于个人和群体性质的影响。他的这种思想在对两人群体(由两个人组成的群体)与三人群体(由三个人组成的群体)的比较中得到了充分的阐释。 两人群体(dyad)。在由两人组成的群体中,互动是直接的,这是两人群体的一个最为明显的性质,其他性质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互动之所以是直接的,
19、是因为在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不可能以其他第三个人为中介来进行。在这种群体中,群体的性质完全取决于构成它的两个人的性质,不存在超出个人之外的群体结构,同时。在这种群体中,每个人都高度地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三人群体的性质与两人群体大相径庭,互动的性质、群体的结构都有根本性的变化。例如,在三人群体中,甲、乙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同于甲、丙之间的关系,甲、乙之间可能只谈论工作,而甲、丙之间则只谈论生活。个人参与群体的形式和程度已经不同于两人群体了。 三人群体(triad)。在三人群体中,第三个人可以利用另外两个人的争斗,而从中渔利,齐美尔认为,争斗乃是人们的天性,即使在毫无利益冲突的情形中,人们仍然会创造出争斗的
20、目标,体育比赛即是这种情形的一个反映。第三个人既可以是另外两人冲突的仲裁者或调停者,也可以拉拢一个,打击另一个。因而,也就有可能在群体中创造出权力或层级结构。即使三个人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以彻底的民主方式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在三人群体中仍然有人可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群体的名义,对少数派施加压力。换句话说,在三人群体中,有可能产生独立于个人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又很有可能会危及到个性的发展,这是三人群体不同于二人群体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群体中人数、群体规模的增大,这种情形将更加明显。从整体上看,齐美尔对于群体规模的作用的看法颇多不一致之处。他有时认为,群体或社会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扩展个人的
21、自由。在小群体或规模小的社会里,尤其是在历史上的小规模群体或社会中,群体从各个方面都控制了个人的自由;而在今天规模巨大的社会里,个人往往同时分属于不同的群体,例如一个人既可以是一个休闲俱乐部的成员,同时也属于某个政治组织,某个家庭等等,每一个群体仅仅从某一个方面而控制或影响着个人。用齐美尔的话说,一般而言,围绕着个人的社会圈扩展到什么程度,人之本性及行为中的个性也可扩张至该程度。但是齐美尔同时还认为,人的群体也会产生出一些在小群体中没有或不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可能危及到人之个性。例如,在一个较大的社会中,由全社会来公开、平等、民主地讨论一个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此情况下,从众心理往往占了上
22、风,一些极为简单、荒谬的想法也有可能被大众所接受,社会则可能因此进入一个非弹性冲动的状态。2、社会互动的距离。(distance)齐美尔社会几何学讨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距离”。在齐美尔看来,互动的形式,事物的意义等至关重要的问题都与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相对距离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由这一相对距离所决定的。例如,在经典性的著作货币哲学中,他提出了一条使得事物具有价值的根本的原则,即该事物的价值由其与行为者之间的距离确定。一个事物如果与人的关系太近或太远都将变得毫无意义。例如,如果一个人发现一个距我们一亿光年的完全是由黄金构成的星球,但由于其距离过于遥远,我们无法到达那个地方,因而,
23、这个星球对我们毫无价值,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空气是我们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但由于离我们太近,太容易获得,因而也没有什么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得到的东西。鉴于我们下面还将较为详尽地介绍齐美尔的货币哲学,这里不再赘述其关于距离与价值的想法。齐美尔在论陌生人这篇很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中从另外一个角度讨论了距离的意义在他看来,所谓陌生人,就是距我们既不太远,又不太近的人,如果距离太远,他将失去与我们的联系,因而对于我们毫无关系也就不是什么陌生人;而如果太近,也就成了我们的熟人也就不再是陌生人。陌生人与我们之间这种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关系,使得他与人们之间能够以特殊方式发生互动
24、;由于他不是我们的熟人,所以我们对他有特殊的信任,可以将不便对熟人谈的事情向他倾诉,这也就是说陌生人与我们之间特殊的距离,决定了他与我们之间互动形式的特殊性,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齐美尔并不把陌生人看作是一类特殊的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某方面或多或少地是他人的陌生人,“陌生”这种互动形式是非常普遍的。 第四节 文化社会学(cultural sociology) 齐美尔像所有经典社会学理论家一样,特别关心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所带来的后果,关注现代性的问题。然而,齐美尔的研究视角却与其他理论家有所不同,他始终将注意焦点集中在资本主义的文化上,竭力探讨现代生活状
25、况对个体人格的完善有何影响。可以说,这是一种研究范式的转移,即由政治经济的观点,转换为文化社会学的视角。 1、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文化冲突)(objective culture and subjective culture) 齐美尔将文化划分为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两大类。客观文化也称客体文化,指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组织、团体等;主观文化又称“主体文化”或“个体文化”,指人们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外在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中的综合体现。根据齐美尔的观点,两种文化不可等量齐观,主观文化应该是最高目标,客观文化的意义就在于为个体所内化,其价
26、值就在于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在理想情境中,主观文化影响塑造着客观文化,同时也要受客观文化的影响,此时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一一相符,两者达到和谐统一。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之问的理想关系难以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客观文化越来越朝着自主的方向发展,变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王国。它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沿着专门分工的标准不断繁衍下去;而且,它具有极强的累积能力,在数量上的增长永无止境。社会越是向前发展,这种累积过程越是迅速。但是,主观文化却不能以同样的速度和规模发展。因为单一个体的接受能力总是有限的,这不仅指个体生命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还指个体对客观文化一定是有所取舍、有所选择的。主观
27、文化和客观文化极不平衡的发展的后果,造成个体生活的很大困惑。面对客观文化的霸权,现代人的选择能力变得麻木,他从客观文化中不断地接受到的刺激,让他产生无能感和无助感,无法让他将它们用于自身人格的培养。因此,现代人不是变为优雅的有教养的绅士,而是变成丧失能力、遭到异化的怪物。总之,文化产品如同经济产品一样,越来越陷入悖论之中,尽管它们是由个体且为个体创造的,但它们却根据自己内在的逻辑而发展,远离它们的起源和目的。齐美尔将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的悲剧。 2、都市生活(urban life) 齐美尔认为,现代性展示得最充分也是个体感受现代性最强烈的地方,莫过于现代大都市。尽管城市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空间,对于
28、发生于其中的社会互动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但齐美尔明确主张,城市不是一种带有社会学后果的空间实体,而是在空间上形成的社会学实体。在他看来,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源自于个体在面对压倒一切的社会力量、历史遗产、外部文化和生活技术时,要求保持其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而大都市正形成了一种强大而杂的社会技术机制,为了不至于被耗尽和毁灭,个体必须做出抗争和调适。概括起来,都市的个体心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理智至上。造成都市人个性特点的心理基础是神经刺激的增多和精神生活的紧张。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都市生活,大都市的人是用脑而不是用心来做出反应。理智成为现代人心理能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2)计算性格。齐美
29、尔认为,现代心灵变得越来越带有计算性。都市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它具有将一切予以量化的特征。适合于货币经济的特定理智形式,乃是数学的思维方式。只有货币经济,才能使如此之多的人整天忙于估计、权衡、计算,根据数字做出决定,将定性的价值还原于定量的价值。除了货币的可计算性所导致的精确性和确定性以外,时间的标准化也是导致都市人计算性格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不守时,都市生活就可能陷人一片混乱。总之,都市的特性迫使人们在生活中分秒必争,精打细算,讲究准确,追求效率。 (3)傲慢冷漠。对于都市来说,最独特的心理现象莫过于“腻烦态度”了。腻烦态度首先源自于神经刺激的名目繁多和变化无常。无体无止的寻欢作乐的结果是筋
30、疲力尽,腻烦之感油然而生,并对一切提不起劲,从而在外表上流露出傲慢冷漠的神情。都市腻烦态度的另一种心理根源,则是货币经济。由于货币是不带任何色彩的中立之物,因此,凡是货币染过的任何事物,都是一样的沉闷和阴郁,不值得为之激动。在货币交换大行其道的都市,一切都可以成为买卖的对象,这就不可避免地诱发了玩世不恭、傲慢冷漠的态度。这种态度原本是个体适应都市生活强烈刺激的防卫手段但如此也就不能以贬低整个客观世界为代价,而这种贬低到头来又会把个体自身的人格拉扯进来,使之产生同样的无价值感。 (4)矜持保留。由于生活在大都市不得不跟大量的人(其中许多是陌生人)打 交道,如每次接触都做出热诚的内在反应,心理是吃
31、不消的,因此个体必须有所保留。另外,都市生活中多是萍水相逢的接触,个体自然会有所防范,不会轻信他人。事实上,都市生活作为由货币经济导致的社会关系客观化的一种极端形式,要求个体与其社会环境保持一种距离,要求人与人之间树立一道内在的屏障。害怕接触,保持距离,漠然地处置一切,渗透到都市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影响到人的感受方式。 (5)自我表现。现代都市的扩展使得任何个体都无法控制整个局面,但作为这种扩展的逻辑和历史的补充,使个体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人们可以追求独特性和不可比性,并将其表现在一种生活方式之中。显然,大都市的生活状况和专业化的分工,为个体之间的分化提供了结构性要求和条件。而都市人普遍缺乏内
32、在的安全感和确定感,所以需要通过不停的追逐新的感官刺激和外部活动来达到暂时的满足。时尚的风行和潮流的日益短命化,最能体现都市人的性格。不断地在表现自我的方式上推陈出新,但有可能从此迷失自我,找不到真正的归宿。这便是现代都市人面临的最根本的难题”。第五节 货币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oney) 1、主要内容。货币哲学发表于1900年,它不仅是齐美尔自身思想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对20世纪社会理论的发展也举足轻重。该书深受马克思资本论的影响,有人甚至认为该书的某些段落不过是将马克思的经济学讨论转化成心理学语言,而更多的人认为该书是对马克思著作的一种重要补充。货币哲学既不是单纯的经济
33、学著作,也不是单纯的哲学或社会学著作。有一种含混的说法,称该书方法是形而上学的,内容是经济学的,论述人与人的关系的大框架是社会学的。可以这么认为,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和韦伯的经济与社会一样,货币哲学主要阐释自近代以来的货币经济现象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从社会学角度关注货币经济对社会及文化生活产生的作用,而且显示出建立一套文化哲学、乃至生命形而上学的努力。在齐美尔看来,货币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重要的文化事件。因此,他分析货币的重点不是货币的社会经济机制而是货币及其制度化的现代发展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内在生活、精神品质的影响。 货币哲学是齐美尔少有的大部头的专著,全书分为“分析卷
34、”和“综合卷”两大部分。前者从社会生活入手剖析货币的本质,剖析产生货币的需求以及货币所满足的需求;后者则综合考察货币对整体的人类生活的影响,“对个体的生命情感、对个体命运的链节、对一般文化的影响”。他的独特之处在于,没有将货币仅仅视为一种经济交换的手段,而是将货币和整个经济交换都看作人类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着重分析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所衍生的社会后果,揭示货币对社会关系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2、货币与价值的关系。(money and value)齐美尔首先考察了货币与价值的关系。在他看来,价值存在于主客体的分离之中,即事物的价值在于它与我们之间的相对距离之中,如果距离太近、太容易得到,或者太远
35、、太难得到,那它就没有什么价值。因此,最有价值的事物,其距离既非太近也非太远。在货币出现之前,商品生产和交换只能以“以物易物”的形式存在。而货币的出现为各种不同的商品提供了一种共同的度量标准,一种普遍的价值尺度,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扩展了交换的深度和广度。3、货币的社会作用。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不但创造了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同时提供方法以克服它的限制。一方面,货币价值附着于物体之后,将物体与人类之间的距离拉大,以致人们若没有金钱就无法获得这些物体;另一方面,若人们拥有足够的金钱,就可以克服一切人类与物体之间的距离限制。总之,随着货币的出现及其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加强,导致了一个日益物化
36、的世界的诞生。同时,货币又通过两个途径增进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理性。其一,正是货币的出现使得社会对量的计算超过了对质的强调,或者说正是货币的广泛使用使得世界开始具有量化的倾向,造就了生活于其间的人们的计算性格;其二,货币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扩展,因为现代经济中的许多货币交换和转换行为,都需要有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为基础。货币消除了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质的差异,为传统的礼俗社会向现代的法理社会的过渡铺平了道路。4、货币的消极作用。当然,货币也导致了许多消极的影响。这首先表现在个人的没落。因为在一个社会里,如果将所有事物贬抑夷平成为一个共同分母金钱时,必然导致犬儒主义态度,认为每件事物
37、都有个价码,可以在市场上随意交易买卖;同时,这又导致玩世不恭的态度,使人完全丧失辨别所购买物品的价值差异的能力,只看重量的区分而忽视质的不同。货币经济另一个负面影响,是日益强化人们之间的非人格关系,我们与之交往的不再是活生生的、有名有姓的具体个人,而是一些占据特定社会位置的各种抽象的角色:邮差、司机、面包师等。这正是货币经济下社会分工所导致的一种悖谬情境:一方面,我们日益依赖其他人的地位而生存,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对占据这个位置的人知道的却越来越少。填充在特定位置的具体个人逐渐变得不重要,人格特征消失了,其他许多人都可填充这一位置,人变成可以相互置换了。与此相关,货币经济和现代文明一方面将人从过
38、去所依附的各种小圈子中解放出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又使得现代社会变为囚禁个人的铁笼。现代社会的人虽然可以只是为了特定的协议和安排而聚集一起,除此可自行其是,但他却变得孤立和原子化,独立面对不断扩张的外在强制的客观文化。其实,相当程度上个人是被他加入的组织视为某种“物”而吸收进来的,他只是组织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因此个性是多余的,自发的行为和自然的情感都是不必要的。总之,现代世界的个人,虽然解除了小团体的控制,但同时也遭受到大众客观文化的奴役。 评 价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齐美尔是最被忽略的现代社会学的主要奠基者。他的形式社会学和对社会交往的卓越研究,无疑对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重要成员
39、派克等产生极大影响,有人将他称作符号互动论的关键创建者之一;在结构功能论的代表人物墨顿关于参照群体和角色理论等研究中,也能明显发现齐美尔的影子;社会冲突论的代表人物科塞的冲突论思想更是直接得益于齐美尔的有关论述;而齐美尔对现代社会诸多领域富有成效的考察,尤其是对各种文化现象极具洞察力的分析,启发了众多社会学家的心智,鉴于他独特的研究旨趣和研究视角,不步学者视他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管他的这些论述散见争不同的文论和著作当中,但是就其逻辑系统性而言仍是完整和自成体系的理论。 概括本章以上两节的论述,可以看到,齐美尔作为西方社会学史上又一位杰出理论家。对近代社会学理论发展与成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贡献
40、值得一提: 第一,齐美尔以其高度的创造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动态的观点考察了个人、群体、社会三个层次的互动关系并将其抽象化理论化为一种社会形式,从而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互动论形式社会学。用美国社会学家DP约翰逊的话来说“齐美尔以自己的互劫论在孔德、涂尔干的唯实论与韦伯的唯名论之间架起了一种桥梁。”这不仅是齐美尔对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大开拓性的贡献,而且也是社会学理论成熟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齐美尔的互动论形式社会学理论不但突破了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对社会研究的静态方式。而且将社会学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的研究在互动论基础上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社会学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齐美尔不仅是现代社
41、会学符号互动论的先驱,而且开社会学微观宏观理论分析之先河。 第三,齐美尔对社会冲突、货币、个人的社会参与、文化及其异化的研究方面都有异于他人的独到见解。其中,他的社会冲突理论尤其引人注目,这一极富创造性的理论经后世社会学家(如美国的科塞)的发展与完善成为现代分析学派冲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齐美尔的冲突论的实践意义大于其理论意义。当然,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中也有某些不足之处。例如有的社会学家批评齐美尔的理论中某些地方比较“模糊”;特别是他经常对形式和内容进行“完全是任意化的区分”,正因为如此,在他运用社会学方法论进行分析时也就出现了形式和内容界限不清的模糊现象。齐美尔的这一缺点与涂尔干有较为严格概念的实证社会学研究形成了鲜明对比,为此,齐美尔曾在1900年遭涂尔干的批评。也有社会学家认为齐美尔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显得较为零散,从整体上讲还不能称得上全面、系统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总之,齐美尔的社会学说基本上是一系列哲理式论述或逻辑推理,所欠缺的仍然是经验或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与其同时代的涂尔干的实证社会学说比较起来尤显不足。但是这些理论缺陷并未影响齐美尔在西方近代社会学理论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本章复习思考题:1、 什么是形式社会学?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是什么?2、 如何通过货币经济的发展理解齐美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观点?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