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传媒大学初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文史哲)(共7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9年传媒大学初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文史哲)(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传媒大学初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文史哲)(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校考特辑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初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文史哲)好人啥都说百家号01-0121:22好人啥都说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初试真题解析(历史部分)1.孟子说:“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这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 B.分封明C.郡县制 D.和井行制2.汉武帝即位后,改用布表出身的公孙弘为相,又“从文学之土中选拔出严助、朱买臣、主父偃等人,让他们以加官出入禁省,顾问应对。逐渐地,以加官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停、给事中等身份侍从左右者,多达数十人。并由于时时被皇帝
2、垂询而得参大政。”汉武帝此举的目的是A.加强君主权力 B.解决王国问题C.抑制土地兼井 D.打击豪强贵族3.秦琅邪台制石)记载:“普天之下,转心揖志,器械量,书同文字。”材料中的“文字”应是A.甲骨文 B.金文 小菜 D.隶书4. 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魏北海王元顺回洛阳,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领,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时,感慨地说:“自晋、未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土族,并在中原”。 “洛阳旧貌换新颜”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的南迁 B经济重心的转移C.割据势力的削弱 D.北魏孝文帝改革5.日本学者内藤乾吉在(唐代的三省一文中指出: “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藏
3、政治,而是综合了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费族政治。门下省堪称为代表贵族意志的机关。”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A.门下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B.三省六部导致君弱臣强C.皇权受到集体宰相的制约D 贵族政治抑制朋党之争6唐玄家将(考经) 道德经金侧经并列为不坏之法.南宋孝宗说;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情治世”这能够反映!A三教合的社会潮流 B三纲五常得到强化;C佛学取代了病家经学;D陆王心学受到重视7.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所以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天宝十二载,鉴真东渡就是由扬州启碇的”出现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A.手工业的发展B. 城市经济的繁荣 C大运河
4、的开通;D海外贸易的增长8. “宋元小说话C.大运河的开通打人的倡导下,一些文人书商对流传民间的来元话话本在宋元至明代初期,都是以单以单篇的形式流传。明中叶以后,在李赞等本小说收集整理,加以刊印。”这种 情况的出现是因为程朱理学的兴盛 印刷技术的进步海禁政策的松动 通俗文学的发展A. B. C. D.9. 额炎武说:“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他指斥明末心学的弊害是“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由此可见顾炎武A.把学术研究解决社会问题相结合 B.批判宋明理学重道德轻功C.总结了天下治乱兴衰的历史教训 D.肯定人们物质欲望的合理性中国传媒大学第二部分 非选擇题31.阅读材料
5、回答问题。(12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的“乡”是当时行政系统的一个单位“乡校” 就是这个乡所设的学校,也就是乡民都可以接受教育的地方。当是针对农工商说的,说明当在说到卫文公。利农通商意工一也就是乡民都可以典问受教育的地方左传国公二年“当在说到“卫文公。利农、通商、惠工”之后,接着又说“敬教”。“劝学”,这个“教”与“学”当时是针对工商说的,也说明当时的卫国必有乡校无疑。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晋侯始入而教其民”的记载,也是郑国设有乡校的证据。随着春秋时代乡校的普及,过去的所谓“学在官所”即学术在于官府,史籍由官府世代掌守的局面。也开始有了变化。我们知道,史本是周王室和请侯国的官,春
6、秋末年,王室衰弱,灭国踵继,这种制度也随之动摇,原来在周王朝或诸使国做文官的人,因王朝衰微。诸侯之覆灭,遂流散四方,以其所学的知识传世。于是使出现了王官失守而文献四散,不能再继续禁闭而不外传的情况左传那公十七年记载,孔子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这个“四夷”并非确指四方的戎狄夷蛮,当指官府之外,处于野中的四方平民两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在社会安革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学在官府”逐渐瓦解,乡学随之普及,新士人也就应运而生了:他们在政治上不像过去的士那样“一朝委质,终身为臣”,在经济上也不再依靠奴隶主贵族的恩典和施舍度目: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也有了独立的思想,他们
7、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著书立说或发表言论,成为这一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春秋时期“乡校出现的背景及影响(12分)历史参考答案:1B 2A 3C 4D 5C 6A 7B 8D 9A31.社会背景: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诸侯失国,导致一些史官流散四方;学在官府的局面的被打破,私人讲学兴起;新的士阶层的出现,影响乡学的出现,有利于平民接受教育,从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乡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局面,从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传播;随着乡学的发展新兴士阶层崛起,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
8、定了基础。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初试真题解析(哲学部分)10. “反者道之动”是道家对事物变化规律的认识。下列说法中不能表达此认识的是A. 道法自然 B.祸分,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D.物极必反。11. 关于道,老子有这样的说法:“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道是无法命名的,是无法用语音来进行规定的。B. 道指的是最先存在的那个事物的名字。C. 每一个事物都可以有一个名字,道不是一个事物,所以它没有名字。D. 道不是一个如“桌子”“水”一样的名字,而只是一个指称。12. 孟子 公孙丑在论述“人性本
9、善”时,提出了“四端”的说法。此“四端”是指A. 是非之心,敬畏之心,辞让之心,恻隐之心B.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敬畏之心、羞恶之心C.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D. 恭敬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敬畏之心。13.王阳明学问的核心观念,可以概括为“致良知”。下列说法不符 合王阳明原意的是A. 良知就是一个人本心的表现,“致良知”是指在生活中遵从自己的本心而行事。B.良知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掌握大量的知识,最后融会贯通,才能做到有良知。C.“致良知”必须在具体的事务当中进行,而不只是在心中冥想。D.要达到“致良知”,必须先明白自己的良知,然后以诚敬的态度保持
10、它。14.庄子逍遥游的主题,可以概括为“自由”。对此主题的理解,下列说法最接近庄子原意的是A.大鹏展翅九万里,小鸟只飞树般高,但它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在飞翔,所以并没有高下之分,都是绝对自由的。B.列子并不借助人造的飞行工具,而是借助自然之力御风而飞,突破了人天生不能飞翔的局限,因而是绝对自由的。C.一个人知晓人世间的荣辱是非,但是并不受其左右,而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他是绝对自由的。D.当一个人泯灭大与小、是与非、荣与辱、人与物的界限时,他就能够做到与自然同一,顺其自然地行事,他是绝对自由的。15.儒家经典大学被认为是重要的学习入门书,其中提出的进德修身的所谓“三纲领”、“八条目”,依次是
11、指A. 亲民、明明德、止于至善: 格物、穷理、正心、诚意、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B.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 穷理、格物、诚意、正心、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C.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亲民、明明德、止于至善: 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学,是中国人心灵世界和中国文化传统最深刻的塑造者。孔子思想的魅力何在,力量何在? 孔子好学深思,体会观察内在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大道理,他并没有把这个大道理高高地孤悬在这不可及的彼岸,而是以亲切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传媒大学 初试 答案 解析 文史哲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