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发展报告(共48页).docx
《中国制造业发展报告(共4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制造业发展报告(共48页).docx(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报中国制造业发展报告执笔:李金华 王青云 林玉伦 韩中 王清剑 一、 中国制造业发展新背景当今世界是一个发展的世界,同时也是充满变革、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世界。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国际新环境是国际产业大转移、全球产业价值链出现新动向,新贸易保护主义屡屡现身的时期。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国外直接投资(FDI)将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又借口环境约束、质量标准,通过“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形式掣肘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展。现在,非关税壁垒已经取代关税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同时,以环境保护形式、技术优势构建的壁垒,以及严格的产品
2、准入条件、严格的技术认证和特殊的对外贸易管理等,形成了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和产业竞争。在利用技术优势进行市场竞争的同时,发达国家的“巨无霸”跨国公司还利用产品开发、制造、运输、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以及包装品循环利用等实现着各环节的价值增值,构成了一条全球范围内的价值增值链,迫使欠发达国家的低端制造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一)国际背景 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国际背景,其特征是: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新形式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新的竞争环境。1国际金融危机促成更趋激烈的新竞争环境现阶段,全球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区域,其中东亚地区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自20
3、世纪9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比重从3%提高到2007年的13.2%。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位居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三大制造国家,被称为“世界工厂”。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这使得全球金融和经济遭遇严重打击,大量银行、企业相继破产,全球失业人数激增。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三大经济体欧盟、美国和日本几乎同时进入衰退。由于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直接和间接出口占出口总额的近60%,美欧日等主要市场的经济形势不乐观,这直接影响到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就
4、会下降5%6%。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制造业面临了更加严峻的形势。现在,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仍在产生作用,中国制造业出现了近30年来少有的困难。特别是2008年,数以万计的中小制造业企业由于外部总需求量减少加之人民币升值、银根紧缩等原因纷纷破产。面临如此严重的经济形势,因此世界各国都相继推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拉动本国的经济增长,中国也公布了一个4万亿的投资政策以拉动国内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中国经济在2009年依然取得了较快的增长速率。但是,投资的剌激作用并不能长久维系,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制造业竞争会更趋激烈。制造业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和经济跨越的依托,一直以来被各国所重视。
5、近年美国先进制造业联合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制造业仍是美国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发动机。在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进程下,中国被很多专家认为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制造业取得的重要成绩。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逐渐融入到全球生产体系之中,承接全球产业的转移,并逐渐变为世界制造大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向型制造业的快速增长。然而,中国制造业主要是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基础之上,产业竞争力弱,比较优势低。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经济逐渐进入到高成本增长阶段,过高的能源消耗与
6、依赖程度使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面临诸多领域的严峻挑战。并且,当前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劳动力成本、要素价格等低层次优势,产品的附加值明显偏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中国融入全球生产体系,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制造行业大部分是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业,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价值链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市场营销则被发达国家主导的跨国公司所控制,产品最终定价权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产品定价权的丧失必然导致财富分配权的丧失,而且这种状态有被“锁定”的危险。处于这一分工状态的中国制造业,对能源等要素更加依赖,更加强化了强势国家的控制,经济主权进一步丧失。同时,贸易摩擦增多,国际贸易谈判中会处于更加劣势地位。因
7、此,依赖于低层次优势,发展技术含量低的加工产业的传统思路已经难以继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已经是决定中国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维护中国经济安全的必然抉择。2新型的国际产业分工成为新动向新型的国际分工,是指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为主要形式,同时包含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多元的立体的分工格局,它是相对于传统的产业间垂直型国际分工而言的。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的边界已经细化到价值链层次,从而导致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产品上,而是体现在产业链条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因为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的产业边界在弱化,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的作用在提升。具体而言,就
8、是在产业链条层次,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着标志。而生产环节又可细分为上游生产(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如电脑中的芯片、微波炉的磁控管等)和下游生产(终端的加工组装),越接近于上游的生产其技术含量越高、附加值越大,越接近于下游的生产其知识技能的要求越低、附加值也越小。所以在生产环节中,由下游生产向上游生产的递进也一样意味着分工地位和增值能力的提升。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为扩张,但实际上这些国家从事的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其大部分技术和技能仍包含在进口的零部件中。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新近公布的贸易与发展报告:
9、尽管发达国家在世界制成品出口的份额现在有所下降,但其在世界制成品增加值中的份额,却在上升;而发展中国家却与此相反,虽然在世界制成品出口的份额大幅度增加,但并没有以相应的幅度提高在世界制成品增加值中的份额。这说明发展中国家所承接的加工制造环节在整个国际分工体系中始终处于较低层次,其增值能力有限,附加值较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逐步涌现,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正极大地改变产业发展的技术环境和经营条件,也改变着产业竞争的基础和商业模式。伴随着全球化,制造业的国际分工也由垂直分工逐步变为水平分工,产业链逐步得到细分。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逐步把低技术的产业转移出去,对于高技术产业领域,他们也是
10、尽力抢占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把低技术环节转移给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的国家,进一步完成价值链的分离和转移,使生产环节逐步细化。作为全球化阶段主要的受益者,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要聚集地,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竞争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的制造业通过产业内外和产品内的国际分工逐步融入到全球的生产体系之中。伴随着新型国际分工的出现,这种状况会加剧中国制造业竞争的激烈程度。3. 国际产业转移形成新格局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近年出现了一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作为外商直接投资承载主体的跨国公司凭借国外直接投资(FDI)不断进行着全球性生产布局,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
11、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在移入国或地区形成集聚。这种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特征。第一,产业链更加细化,增值环节更多。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系统正极大地改变各个产业发展的技术环境和经营条件,也改变着产业竞争的业态基础和商业模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正由垂直分工发展到水平分工,甚至网络分工,产业链被极大地细化了。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今的制造业其产品价值链上的增值环节越来越多,一些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或价值环节都可以超越国家范围进行分工,使得制造业产业链在全球延伸;另一方面,处
12、于主导地位的制造厂商越来越注重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为优越的生产区位来分配其价值链上的一些环节,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产品价值链的整合,使产品的生产更具比较优势。第二,跨国公司成为制造业国际转移的主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膨胀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它已经成为制造业国际转移的主要承担者。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目前全球共有跨国公司4、5万家,其子公司25万家,平均一个公司拥有国外子公司5.5家,这些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总值的40%50%。由于跨国公司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全世界配置资源和开拓市场的优势,因此它会成为今后国际制造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同时,为了降低成本,跨国公司在转移产业的过程中也开
13、始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对产业移入国的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开始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转移。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高度化趋势明显加强,作为国际产业转移其中一部分地制造业国际转移也出现这样的趋势。世界银行统计的资料显示:20世纪508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主要以初级产品加工和原材料为主转移产业。进入90年代以后,其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转移。以前跨国公司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消费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或一般制造业;而从2002年起,资本品制造业、重型制造业或装备制造业将成为跨国公司新一轮向中国转移的
14、重点。同时,还呈现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步转移的趋势和特点,形成了制造、研发、服务、人才一体化转移的局面。第四,产业国际转移出现组团式、集群式。国际制造业向外转移过程中,产业集群特征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竞争不断加剧,产业转移已由原来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转移转向产业链式转移,且在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中,有产业特色和配套产业基础的大型开发区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现在,国际产业转移发展越来越迅速,虽然服务业的转移开始增多,但在产业转移中占主要地位的仍然是制造业转移,且规模不断扩大。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统计:到2005年发达国家所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已由1970年的86%下降到
15、67.6%,而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则从1970年的10.3%上升至30.6%。这一变化,正意味着世界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及发达国家对目前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一调整,形成了国际制造业发展的新格局。4.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新形式伴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的出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一种新形式,即“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也叫环境壁垒,是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其惯常运用的手段是环境附加税、绿色环境标志制度、产品加工标准制度、绿
16、色包装和标签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制度等。由于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进行环境保护的能力和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种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由此决定了绿色贸易壁垒中不同国家的环境标准参差不齐,难以协调。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虽然环境标准的规定和实施非常严格,但对发达国家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却微乎其微,而对发展中国家却可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发达国家往往以环境规则和标准为借口来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出口,从而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绿色贸易壁垒是以保护世界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行贸易
17、限制和制裁措施之实。在近10年里其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成为继反倾销措施以后的又一重要的贸易措施。据欧盟环保机构的一项调查:全球共计有137个进口国采用了绿色壁垒措施,仅1998年,欧盟国家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300亿美元,其中9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涉及纺织、成衣、化妆品、日用品、玩具、家具和家用电器等几千种商品。目前,绿色壁垒措施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一方面绿色壁垒本身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断调整和补充,出现了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绿色贸易措施,包括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动植物安全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绿色壁垒所管辖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宽泛,它不仅对产品本身提出绿色环
18、保要求,还对产品的设计开发、原料投入、生产方式、包装材料、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甚至工厂的厂房、后勤设施等整个周期的各个环节提出了绿色环保的要求。这些绿色保护措施给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和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挑战。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等形式出现的贸易保护手段,其涉及的内容广泛,含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方面。由于此类壁垒大量的以技术面目出现,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现在,WTO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文件有两个,分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动植
19、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于1995年1月1日WTO正式成立起开始执行。特别是TBT的表现形式十分广泛,既涉及国际或区域性协议、国家法律、法令、规定、要求、指南、准则、程序等强制性措施,也包括非政府组织等制定的自愿性规则,涵盖范围渐趋广泛。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通过严格繁杂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复杂的合格评定程序、严格的包装、标签规则来实施,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各国要不断提高本国产品的质量、卫生及安全性能。但在现行的国际标准体系中,标准的制定者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大多是标准的被动接受者,这无疑会大大限制和束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现在,贸易技术措施涉及到贸易的各个领域
20、,如农产品、食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信息产品、家电、化工医药,包括它们的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也涉及到各个环节,如加工、包装、运输和储存等环节。从国际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看,随着传统贸易壁垒逐步走向分化,关税、配额和许可证等壁垒逐渐弱化,反倾销等传统贸易壁垒虽然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继续存在,而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会不断发展,将逐渐取代传统贸易壁垒成为国际贸易壁垒中的主体,成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和高级形式。所以,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必须要面对和适应这种发展的新环境。(二)国内背景1中国处于新型工业化阶段目前,中国制造业规模扩大,装备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
21、不断兴起,特别是重工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工业增长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从而再次出现了重化工业势头,经济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出现升级,在彩电、冰箱等传统家电类的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空调、个人计算机和通信等需求领域以更高速度增长,从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增长,促成了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特别是近两年,居民消费结构再次升级,由吃、穿、用向住、行转变,从而使得房地产、汽车等产业成为新的高增长行业。由于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产业链条长,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很强,尤其是对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业的产生了较大需求,从而加速了中国重化工业的进程。市场化改革、对
22、外开放、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工业化的推动力量。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业领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就是低成本的制造优势。国际产业发展的显着变化之一是产业分工方式的改变,即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链纵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细分化,以及由此推动的新一轮产业的国家间转移。在新一轮国际分工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凭借着市场需求巨大、低成本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智力资源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成本优势,获得了此轮产业转移的有利地位,已初步确立了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即加工、组装环节的比较优势。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趋势。不过,也应该看到在这个
23、阶段,中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仍很突出,如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工业化过程中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高,国有企业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等。所以,中国政府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方面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注重发展质量的更高要求。2产业结构面临升级压力 产业结构体现为GDP构成和从业人员的构成上。从从业人员看,1978年以后中国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间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渐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制造业 发展 报告 4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