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共30页).doc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共3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共30页).doc(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例1 阅读下面甲 乙两段文字,完成14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谈笑有鸿儒 鸿儒: 人不堪其忧 不堪:2翻译下列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
2、不愚。3.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 ,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2008年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我们济宁市的“文言文阅读”采用课内与课外放在一起来比较考查的做法已经持续好几年了。我想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既能注意到课内,又能兼顾课外,便于比较,既可考查“异”,又可考查“同”,容量很大。课标中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008年的试题设计,对这一要求做了完美的诠释。什么是“浅易”?一是篇幅上不宜长
3、,消除学生考场上阅读的畏惧心理;二是选材上与课内学过的文章有相近之处,方便学生在“读法”上借鉴;三是所涉及到的文言词语大多是课内学过的,若没有学过一定要有注释,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选文的主要内容。用这样的标准来验证试题,试题的命制可说“中规中矩”。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实词的掌握,一个课内,一个课外。“鸿儒”,可以运用“分解”的方法,“鸿”是大的意思,“儒”是儒家,借指做学问的人,合在一起就是指“博学的人”。“不堪”可以采用“成语验证”的方法,现代汉语中有“狼狈不堪”,这样一联想,答案就出来了。第2题考查句子翻译,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硬功夫。翻译的要求就是“信”“达”“雅”,即忠实于原文,准确
4、通畅,尽量文字优美。在第题中要抓住“斯”“惟”“馨”这三个重点词;第题要抓住“省”“私”“发”这三个词。第3题考查的是“写法”和“内容”,切中了学习重点,“托物言志”的写法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也是课标中的阅读要求。第4题既是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答案:1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无法忍受。 2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课余(我)考查颜回私下里的言行,(发现他)也算得上能够充分发挥(我课上讲的内容),他并不愚钝。(意思对即可) 3.托物言志 倾听、思考、记忆(意思对即可) 4刘
5、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东施效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选自庄子天运)【注释】东施:越国的丑女。西施:越国的美女。病心:心口疼。颦:皱眉。里:乡里。【相关链接】 邯郸学步寿陵馀子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选自庄子秋水)选文大意:有个寿陵人,听说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很好看,就赶去邯郸学习人家的步法。可是,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技巧,反而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也忘记了,结果只好爬着回家。1解释下
6、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挈妻子而去之走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译文: 3阅读上文及链接材料,请针对东施和寿陵人失败的原因,给其中一位提一点建议。 ,我想对你说: 。(2008年广西南宁中考语文试题)解析:这是一道单纯的课外文言文阅读题。选文符合课标“浅易文言文”的要求,选则的两则材料具有相同点,也是学生平时较为熟悉的,为学生在考场上能够顺利答题铺平了道路。凡是有“疑点”的地方,命题人都给予了人性化的指导,如“注释”和“选文大意”的提供等。第1题的两个词语解释,一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个是古今异义词,“考点”的选取可谓颇费了一番心思。第2题的
7、句子翻译,里面含有的关键词是而”“所以”,又都是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再与第1题联系起来看,更佩服命题人的“匠心”,一个侧重实词解释,一个侧重虚词考查。第3题也是“一箭双雕”,结合语言运用来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答案:1.认为美 离开 2. 她(丑女)只知道(西施)皱眉很美,却不知道(西施)皱眉显得美的原因。 3.提示:建议对方从实际出发,取人之长,不可盲目效仿;语言中肯。(如有其他建议,言之有理也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8、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委而去之委: 去: 亲戚畔之畔: 3翻译下列句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含义:事例:(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委:放弃;去:离开 畔:通“叛”,背叛3.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关键词
9、“非”,不是;“池”,护城河。)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关键词“至”,极点;“顺”,归顺,服从。) 4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 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 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0、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词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编号:111词词义例句出处入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草色入帘青陋室铭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1.在国内 映入 进入 2.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3.共同
11、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惠子相粱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谓惠子曰欲代子相非梧桐不止于是鸱得腐鼠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3.请揣摩“庄子往见之,曰:”中庄子“曰”的神态或表情,用一个词描摹。4.本文比喻巧
12、妙贴切,请你说说“鵷鵮”和“鸱”分别比作什么?( )1. 有人 想 栖息 在这时 2.惠子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3.冷笑(或嗤笑、愤怒、鄙夷)(意思符合即可) 4.鵷鵮比喻庄子(或志向高洁之人),鸱比喻惠子(或贪求名利之人)。( )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韩非子喻老)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三易马而三后先则恐逮于臣2.翻译下面的句子。术已
13、尽,用之则过也。3.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1.换,更换 被 2.技术是全教了,使用就出错了。 3. 示例: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患得患失,否则做事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译文:赵襄子(晋国国卿)跟王于期学习驾御马车,不久和王于期比赛,三次换马但是三次都落后。赵襄子说:“您没有将您的技术全部教给我。”回答说:“技术是全教了,使用就出错了。凡是驾御所应该重视的,是马的身体与车统一,(驾御的)人心和马协调,这样才可以跑得快跑得远。今天您落在后面的时候想追上我,在我前面的时候怕被我追上。凡是驾着马车抢道比拼,不是先就是后。但是您领先或落后时心里想到的都是我,您哪能和马协调呢?这就是您为什
14、么会落后啊。”(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 明史张溥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俄顷立就日沃汤数次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如是者六七始已。3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完成 热水 2.像这样(先抄后烧再重抄)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3.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言之有理即可)( )楚人养狙刘基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
15、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选自诚意伯文集卷二,有删节) 注狙(j):猕猴。部分:此处指分派。 寤:同悟。 术:权术。 道揆:法度,准则。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山之果,公所树与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使老狙率以之山中言未既,众狙皆寤2翻译下面的句子。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
16、乎?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3本文通过楚人养狙的故事,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1. 种植 等待 到去 尽、完 2. 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依靠他并被他驱使呢? 世上也有依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大概就像狙公一样吧? 3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是迟早要遭到反抗而灭亡的。(意思对即可) 罴() 说柳宗元鹿畏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罌火(),而即之山。为鹿呜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
17、) 挽() 裂而食之。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注释罴: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 貙(ch ) :兽名,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 寂寂:悄悄地。 罌火:用瓶子装着火。婴,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 捽(zu):楸住。 搏:搏击。 挽:拿来。1用“ / ”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3 处)。貙 走 而 虎 至 愈 恐 则 又 为 罴 虎 亦 亡 去。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点燃 快步行走 3.那人害怕了,就模拟
18、老虎吼叫的声音来吓唬貙。 4.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或: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 参考译文:鹿怕貙,貙畏虎,虎又怕罴。罴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样站着,非常有力并且会吃人。湖南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吹出多种野兽的声音。有一次,他悄悄地拿着弓箭和火种来到山上。首先,他模仿鹿的叫声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点燃火种向它射去。貙听到了鹿的叫声,很快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貙,很是害怕,就吹出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
19、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罴听到了自己同类的叫声就出来寻找,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他、抓他、扯他、撕他、最后把他吃掉了。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不被罴吃掉的。(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彩,而不极于色,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寓言 哲理 文言文 阅读 3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