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第2课时)(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翁亭记》教案(第2课时)(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醉翁亭记教案(第2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文章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2.体会文中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齐诵全文。2.听写。师:上节课,我们被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文本,感受其精妙的内涵。【设计意图】夯实基础,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阶段:自主探究(一理解文意。1.通读全文后,讨论:全文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学生思考,请两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鼓励、点评、补充。明确:乐字。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
2、具体的人和事?讨论后指名试答。教师归纳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1)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指名朗读相关句子,想象其画面。(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教师激励、点评、补充。明确:第1段,作者从空间着手,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2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
3、然。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写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3.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会有人来欣赏。课文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的呢?指名朗读第3段,思考:人们的欢乐表达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之后的情态是怎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教师点评、补充。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是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二)探究主旨。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中太守的醉呢?朗读第3、4段,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第3、4段,感受作者的情怀
4、。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然后归纳。1.思考:假设仅表现山水之乐,第1、2段的山水画似乎已经足矣,那么第3、4段是写什么内容呢?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明确:我们看第3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算一句,假设以一句话为一幅图,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2.思考:这几幅图画与醉翁之意不在酒有怎样的联系呢?提示:可以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思考太守周围的人情景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弯腰曲背的老人、天真活泼的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在他所治理的这一方水土上,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山水之乐,也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3.思考:在第4段
5、中,列出了四种乐,分别是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很显然,文章着意表现的是太守之乐。结合全文来看,请你总结他的乐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明确:太守的乐有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作为被贬至滁州的太守,作者娱情山水排遣内心的郁闷,也得到了山水之乐,更主要的是他所治理的滁州,政事清明和谐,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景色之乐,更沉醉于与民同乐。与民同乐是他的理想,也是他在失意中仍坚守自己的理想之后所得到的心理慰藉。这种乐也许并不全为别人知晓,也不需要别人知晓,他能够自得其乐便心满意足了。(三梳理结构。根据以上梳理,你认为文章结构有
6、何特点?1.文章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提挈全篇,而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游人乐禽鸟乐太守乐。2.文章讲究结构上的前呼后应:第1段提出太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第3段描写太守在宴席上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文章一开头,只云醉翁,只说是太守自号,但太守是谁,并不点破,以下几段也只反复用太守作为代称,共用了九个之多,直到最后一句才道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使读者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这都增加了本文结构上的妙趣。【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此环节,让学生感受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体会作者与民同
7、乐的政治抱负。第三阶段:合作探究(一)赏析美句。师:醉翁亭记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散文,秀丽多姿,富有诗情画意。请大家就课文景物描写的内容,重点诵读,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一下。课件出示:例如: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幅山水画。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有亭踞临泉上。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朝暮变化之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
8、,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也有分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那么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还有四季变化之美,动静对比之美等。只要选出适当的句子并加以扩充、描绘,教师就要予以充分的肯定。(二)体会写作特色。教师讲评,学生效仿,互相点评,然后归纳总结如下: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者按空间顺序,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写享受山水之乐的人,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皆可纵情山水。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
9、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2.句式灵活,骈散结合,长短相间,形式和谐,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易诵易记。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 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文章显得潇洒自如,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设计意图】层层深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将结构、内容、情感、语言一一落实,完成本文的学习目标。第四阶段:检测小结阅读下文,回答以下问题。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10、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
11、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以下句中加线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醒能述以文者:述说B.已而夕阳在山:不久伛偻提携:扶植,携带C.泉香而酒洌:清 觥筹交错:酒杯D.颓然乎其间者:精神不振的样子 临溪而渔:捕钓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本文是欧阳修写的一篇游记,文章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秀丽的自然风光
12、,把作者的山水之乐包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给人以美感。B.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生动地写出游人归去后山林的情景,以禽鸟之乐巧妙、自然地引出乐,为下文人之乐蓄势。C.这篇文章把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2段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D.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并无多大关系。4.本文在语言上以散句为主,又兼有骈句,这样骈散结合,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请你就这一特点,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_检测小结答案:1. C
13、2.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3.D4.文章在语言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如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出语自然,无雕琢痕迹,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为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醉翁亭记是一篇传唱千古的经典美文。在教授时,教师应立足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品味,在诵读中领悟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手法,在诵读中感悟作品诗一样的语言和画一般的意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阅读体验探索中感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加深对美文的理解,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养。在分析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多角度地展开思维活动,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长足发展。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