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单位1的方法(共5页).doc
《找单位1的方法(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单位1的方法(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分数应用题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找单位“1”的方法,能否很快找到单位“1”。以前,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一直沿用一种老办法,让学生在关系句中找“是”、“占”、“比”和“相当于”等这些具有标识性的词,在它们的后面,或者在“的”字的前面找单位“1”,并且让学生当公式来记,在分析和理解分数应用题时套用。结果学生还不能正确找到单位“1”,解题时频频出错,使教学走入困境。后来为了寻求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我坚持查找资料,反复思考,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时发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依据这一基
2、本理念,后来在单位“1”的教学中,大胆地尝试,革新自我,收到了显著成效。具体做法是:一、抓基本概念,找根本,从深刻领会意义入手。“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概念的教学中又明确指出:“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二者的关系相当密切。为此,我让学生熟记分数的意义,以帮助理解单位“1”。分析、理解、寻找单位“1”,关键要看是把谁平均分。把谁平均分谁就是单位“1”。如“修路队计划修路4千米,已经修了34。修了多少千米?”(九年义务教材六年级数学十一册P16练习四第1题)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画图,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3、,达到体验。再分析“已经修了34”,就是把4千米路平均分成4份,修了的占其中的3份,这里要把计划修的4千米路平均分,所以“计划修路4千米”是单位“1”。教学中反复应用,效果很不错二、抓关系句,并补充完善关系句。在实际教学中,分数应用题的叙述往往都不仅相同,也不像例题那么完整,许多习题省略了其中关键条件和问题的句子成份,造成学生理解、分析、解答的困难。为了消除学生的困惑,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补充、完善句子中缺省的成份,使其隐含的单位“1”凸现出来,学生分析、解答就容易多了。如“李师傅计划生产1200个零件,实际完成了54,李师傅实际加工了多少个零件?”(六年级数学练习册P6第3题),辅导练习中,我首
4、先提问:“李师傅实际完成了谁的54?”学生很快补充成“李师傅实际完成了计划的54”,接着提问:“把谁平均分?”这样,学生就很准确地找到了单位“1”。三、比较分析,找出一题目与另一题目的异同点。分数应用题中,有好多题型都是非常相似的,如果不注意比较,就很难分辨清楚。如:(1)一批水泥,计划每天用去15吨,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用去14吨,实际每天用去多少吨?(2)一批水泥,计划每天用去15吨,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用去14,实际每天用去多少吨?这两道题非常相似,学生难以分辨。为了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我主要抓住两个关系句中的“用去14吨”和“用去14”让学生分析、比较。通过提问:(1)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单位 方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