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共57页).doc





《山西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共5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共57页).doc(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山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塑区域经济增长引擎的必然选择;是做好非煤产业这篇大文章,破解“一煤独大”资源型经济困局,着力推进转型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战略抉择。根据国家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及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为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煤层气、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现代煤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是指导“十三五”时期我省战
2、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一、规划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发展现状。“十二五”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部署,通过实施“512”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等重点工程,充分发挥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产业技术水平稳步提高,产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于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全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指数监测值稳步上升,2015年排全国第17位。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和强度逐年提高,201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52.2亿元
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19%,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69.3%和提高0.2个百分点。国家级创新平台取得新的突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6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达到8家,尤其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次实现了零的突破。全省通过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重大专项,产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动车轮对组成关键零部件、水煤浆水冷壁气化炉等技术实现产业化,有望催生一批新兴产业。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近年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规模总量迅速攀升、对区域经济贡献率逐步提高的良好态势。2014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以上,产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接近6
4、%。全省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截至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20家,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超过80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38家,其中太原重工进入全国风电机组制造企业15强,装机容量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1.82%;山西晋能艾斯特生产的空冷设备制造规模达到全国第5位;智奇铁路设备公司形成5万对年总装和检修能力,国内动车组产品市场占有率在80%左右。产业链条延伸初见成效。如新能源领域,初步形成了从多晶硅、硅棒、硅片、电池、组件、电站、应用系统的光伏产业链和多晶硅铸锭炉、多线切割机、硅料清洗机、光伏电池电极电镀装置等光伏装备制造能力;形成了风电电机、发电机控
5、制装置、增速器、主轴、叶片、法兰、塔筒及整机制造的风电产业链。现代中药领域,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中药农业、富有特色的中药工业、快速发展的中药商贸流通、优势突出的中医医疗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形成了原材料、关键部件和整车组装等相互配套、较为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体系。新材料领域,形成了原镁冶炼、镁合金熔炼和镁合金深加工较为完整的镁产业链;形成了衬底材料-外延-芯片-封装-电视背光全产业链的LED垂直整合体系,并带动了室内外大屏幕显示和照明灯具等下游产业的发展。煤层气领域,形成了上游资源勘探开发、中游储运、下游输配分销以及煤层气装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目前,围绕自身资源优势、产
6、业基础,全省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核心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或产业基地。如镁合金产业形成了太原、运城、大同等三大产业基地;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形成了太原、运城、阳泉、长治等四大产业集群;光伏产业形成了长治、大同等产业基地;医药产业形成了大同、太原、晋中、运城、晋东南、侯马等以医药工业园为核心的产业集群;LED产业形成了晋东南产业基地;铁路装备产业形成了太原、大同、永济等三大制造基地;液压元器件产业形成了以榆液集团为核心的全国最大的液压产业集群;煤机制造产业形成了以太重煤机为主的太原产业集群,尤其是太原不锈钢产业集群和榆次液压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实现了零的突破。作为
7、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截至2015年,省级以上高新区、经济区达到28家,其中国家级6家。特别是太原高新区2015年科工贸总收入达到1700亿元,各类孵化器和科技园区24个,入区企业达到500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有力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我省初步具备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人才和产业条件,但与全国甚至周边省份相比,科技优势、产业基础、支持力度、发展势头还有很大差距,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上升空间很大,急需培育壮大和加速发展,急需破解一些“瓶颈”制约。一是产业规模总量较
8、小和层次偏低,重大工程实施进展缓慢,且部分项目战略性不强,主要从事的仍是技术密集程度相对较低的终端产品的加工装配,劳动生产率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竞争力不足。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极低,创新成果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2014全国科技统计监测指标显示,山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总指数仅为36.89%,居全国第27位,中部六省末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近15个百分点。三是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足,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只占7.99%,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只占5.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以上。四是高端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匮乏,2014年全省R&D人员全时当量只占全国的1.3
9、2%,国家级创新团队只有1个,两院院士不足全国总数的1%。五是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各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不明晰,产业选择与各地的区位优势结合不够紧密,部分地市或领域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六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有利于产业发展、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不宽松,成果转化、市场培育、财政支持、金融扶持等方面的制度有待完善。(二)机遇挑战。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能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逐步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对我省这样的资源型经济地区形成了强有力的倒逼机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到
10、了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面临着一系列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正处于新科技革命前夜,信息、生物、新能源等前沿技术领域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全球范围内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这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实现后发赶超提供了机遇。二是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环渤海地区合作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区域合作日益深化成为常态,山西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连接的重要过渡带,可利用区位优势、成本优势,赢得承接产业转移和布局重大项目的先机。三是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我省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宽
11、松的外部环境。四是全省上下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形成了共识,以及国家创新驱动山西行动计划、山西低碳创新行动计划、山西科技创新城、煤基科技重大专项等将在“十三五”期间进入实质性推动和创新成果释放阶段,创新驱动提档加速,这将为我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提供重要支撑。五是随着综改试验区的不断引深,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政策的落地、消化和吸收,“十三五”将进入政策红利的集中释放期,政策效果将进一步加强,这将优化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激发活力和动力。同时,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一是为抢占新一轮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和战略制高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专利、标准等手段挤压
12、我国等发展中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这导致我省长期以来建立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基础上的产业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二是“十二五”期间国内部分省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在今后一段时期利用较好的产业基础、地域优势和发展环境,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向这些地区集中,如果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以更大的力度加以支持,将会进一步拉大与周边省份的差距。三是新常态下,全国正在由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逐步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方式转变,而我省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严重不足,这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挑战。四是我省资源型经济发展仍然存在惯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13、,面临“转”和“赶”的双重压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总的看,“十三五”既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各类矛盾和挑战的凸显期,我们要用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创新意识,立足省情实际,牢牢把握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方向,科学认识和主动适应全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化挑战为机遇,加快推进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廉洁和安全发展,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推进转型发展的突出位置,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
14、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为重点,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煤层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稳妥发展现代煤化工,组织实施行业对标工程、“互联网+”提升工程、产业绿色发展工程、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工程、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布局一批创新平台,发展一批重点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引领、推动和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二)基本原则。市场主体、政府引导。把市场需求作为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更多的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要把更多的精力放
15、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努力突破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宏观调控功能,构建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集中资源、重点突破。集中力量优先支持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优势领域、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重点推进、率先突破,以点带面、以面带体,促进产业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要实、注重转化。立足创新要服务产业发展的思路,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把重点放在关键领域技术攻关上,放在创新链条的应用研究、中试、产业化等环节上,放在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上,强化开放式合作创新,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统筹布局、集聚发展。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16、展的统筹规划、整体布局,促进优势产业、优强企业和资源要素向开发区(园区)和基地集聚。支持军民融合发展,推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军民融合示范园。支持龙头和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以改革和开放的创新思维,切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突出资源特色、区位优势,制定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目录,积极扩大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强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项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大跨步发展。(三)主要目标。“十三五”时期,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年
17、均增速均力争保持在15%左右,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4500亿元左右,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左右,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一批关键技术得到有效突破,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逐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推进、健康发展的基本格局,部分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成为引领、支撑全省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力争达到3%以上,在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煤层气等领域建成省级以上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300家以上,组建15家左右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以联盟为主承担重大创新项目的机制,
18、推动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制约,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产业集聚发展特色鲜明。突出核心发展区域,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10个以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辐射作用的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销售收入突破亿元的重点产品,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以上。创新创业环境更加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准入与竞争机制、技术标准、财税激励和投融资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人才队伍建设等更加完善,培育15个左右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企业技术创新团队。三、产业发展重点及方向紧跟国际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立足省内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技术
19、创新能力,集中力量重点发展九大产业。(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深度融合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成果,培育壮大轨道交通装备、高端重型机械装备、智能煤机装备、数字化纺机装备产业,实现成套装备的智能化、高端化和网络化,加快推动“山西制造”向“山西智造”转变,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机车车辆电传动系统、电机系统、牵引系统、控制系统、制动系统、走行系统、货车等产品,完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谱系,提升配套协作能力,打造体系化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和产业集中度。强化与西门子、庞巴迪、阿尔斯通等高铁技术提供商的合作,
20、加快大轴重系列货车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国际领先的新型快捷货车系列产品,拓展专用和特种货车品种,发展轴重30吨、商业运营速度100公里/小时、载重95吨级以上货车和轴重18吨、商业运营速度160公里/小时快捷集装箱平车、快捷棚车。以高速动车组用车轴、30吨及以上重载车轴、地铁轻轨车轴、低地板转向架用车轴为重点,加快发展高端系列化铁路轮轴产品,开展高速动车组车轴空心轴及轮对、摇枕、侧架、转向架等关键零部件、部件工艺技术研究,构建整车产业链工艺技术体系。开发机车、动车组专用断路器、接地开关、高压隔离开关、高压电压互感器、高压电缆、车顶绝缘子等新型产品,加快形成系列化产品集成包。支持中车太原轨道交通装
21、备公司与大连机车车辆厂合作,共同推动地铁车辆、有轨电车、城际列车的研发、生产和制造,努力实现“太原地铁太原造”。支持太原国家级轮轴技术中心、大同国家级机车技术中心、电力机车工程研发中心建设。加快拓展轨道交通检测、维修、试验、认证等服务,为用户提供整车、关键部件设计、制造、维修、售后等一系列服务,推动太原智奇高速动车组轮对检修基地和大同和谐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检修基地快速提升检修能力,实现制造商向制造商+服务商转变。煤机成套制造。加快煤炭开采核心设备(三机一架)及关键配套件的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重点开发总功率3000千瓦左右的大型电牵引采煤机系列产品,适应特殊煤层地质条件的薄煤层采煤机、连续
22、采煤机和主动抑爆型采煤机,EBZ300以上全岩巷掘进机和抑爆型掘进机,智能化、高可靠性刮板输送机和液压支架,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抢占煤机高端市场。全面提升煤机系统集成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着力解决掘进、开采、提升、运输为一体的煤机成套设备集成技术,矿用救生舱、新型智能放顶煤液压支架制造技术等,抢占煤机技术制高点。重型机械制造。以太重集团为核心,以工程成套装备为方向,加大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力度,支持大功率、低能耗、高可靠、高安全、轻量化起重等重型设备的研发,不断提高重装产品科技含量和制造能力,带动重装整体实力的提升,重点发展系列挖掘设备、起重设备、管轧成套设备、高速线材轧机、带钢冷轧
23、主轧设备、锻压成套设备、油膜轴承、系列减速机等。煤层气装备制造。按照多元化、系列化、成套化的要求,重点发展煤层气专业钻机、钻具、站场集输专用设备、终端利用设备监控、智能排采机、LNG加注储运成套设备等钻采装备和储运装备。支持太重煤机、太原煤气化、北方机械等骨干企业加强与美国REI公司、意大利钻力公司以及国内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研发千米定向钻机、车载式钻机、新型螺杆钻机、涡轮钻具、空气锤、高韧性钻铤、抗酸性钻铤、特殊螺纹钻铤、无磁钻铤、高强度钻杆、双台肩钻杆、抗硫钻杆、压裂车组等高端产品。支持晋煤金鼎、山西江淮重工、清瑞能源、北方通用电力集团等骨干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煤层气勘
24、探开发装备、煤层气压缩装备、煤层气液化装备、煤层气管输装备、压缩煤层气(CNG)/液化煤层气(LNG)汽运装备、CNG/LNG加注装备、煤层气输配装备、煤层气发电装备、煤层气利用装备、煤层气产业安全防护装备等煤层气高端装备制造业。支持太原煤气化组建煤层气装备技术研发设计中心。加快建设太原、晋城两个煤层气装备制造业基地,满足煤层气勘探开采、生产加工、输送利用的发展需要。煤化工装备制造。以阳煤化机、太重煤化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在巩固优势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产品覆盖面,重点研发制造大型固定床气化炉、熔渣气化炉及劣质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油成套设备,高附加值的系列水煤浆水冷壁气化炉及成套装备,以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 十三 战略性 新兴产业 发展规划 5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