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论文-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一).doc





《人口问题论文-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问题论文-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一).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口问题论文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一) l 、从人口再生产的角度看传统意义的人口转变历程 众所周知,我们一般所讲的人口转变首先指的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这是经典的人口转变理论所关注和阐述的。因此,要考察和研究中国的人口转变,不妨先了解一下我国传统意义的人口转变历程。由图 1 可见,从粗出生率、粗死亡率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组合情况来看,如果说一般意义的人口转变始于粗死亡率的下降,那么中国建国初期就已经有了这样的端倪。从 1949 年到 1957 年,粗死亡率显然是下降的,从 20。降到了 10.8。 1958 年至 1962 年,粗死亡率有一个非正常的剧烈波动, 196o 年的
2、粗死亡率曾经达到 25.43。的高水平,但 1961年马上回落到 14.24入( 1961)和 10.02( 1962)的正常水平上,所以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意外,短时期的这种变化并不能改变死亡率变动的内在规律和大的走势。 从人口转变理论的一般规范和中国所走过的具体道路结合起来看,可以认为,在过去的 5O 年里,中国的人口转变大致可以分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死亡率变动主导型的人口转变阶段( 1949 1970 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死亡率率先下降,而出生率在本质上是居高不下的, 1970 年的出生率水平还与建国初期差不多,在 33至 35之间。 中国的人口转变早在建国之初就
3、已经开始,这第一个阶段就是死亡率的转变阶段。但真正对人口增长产生遏制的人口转变应该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的时候 这就是 60 年代末,确切说是在 1970 年前后进入了人口转变的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是出生率主导型的人口转变阶段( 197 年至今)。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死亡率已经降到较低的水平上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态势,由于粗出生率不同的变化态势,所以如图所示,又可以分出若干发展阶段:其一是粗出生率直线式急剧下降的阶段( 1971 1980 年),在整个 70 年代,出生率从 30快速地下降到 20以下, 下降了 10 个千分点,幅度很大。 其二是粗出生率波动中缓慢下降的阶段( 1981 1990 年)
4、。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多年年份的出生率在略高于 2O。的水平上波动,而粗死亡率则稳定在 6.6上下的水平上。 其三是出生率在一个低水平上继续缓慢下降的阶段( 1991 1999)。在 20以下,出生率开始了拾级而下的下降趋势。 这样,整个第二阶段经过 70 年代的快速下降。 80 年代的波动和 9O 年代的缓慢下降,中国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缺口开始逐渐收拢,人口转变逐渐趋向完成。 中国的人口转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就是差不多每隔十年就是一个转折。大的转折点是在 60 年代末。人口转变从“开口”转向了“收口”;小的转折点则有 1961 年(死亡率)、 1971 年。 1981 年和
5、1991 年这几个重要年份。“十年一转变”是近 50 年来中国人口转变的一个显著特点。 如果进行平滑处理(如图 2 所示),我们就会发现:人口转变经过了两个大的阶段。一是扩口的阶段,死亡率比出生率率先对以制度变迁为先导的现代化作出了反映,这也是符合规律的现象。这时,人口增长率趋向扩大,人口膨胀。二是逐步收口的阶段,死亡率已经降到一个较低。较稳定的阶段,出生率作出了较 强烈的反映,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越来越小,人口增长减缓并走向零增长。但显然,从图 2 可见,“增长之口”还没有收拢,还需要借以时日。这就是我们未来可预见的前景了。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大致也有四个阶段: ( l ) 1949
6、年到 1970 年,经历了一段爬坡的过程,自然增长率从 15上升到 25以上,是人口转变的增长阶段。 1958 年至 1963 年的增长低谷是非正常的,并不能说明问题的实质;相反地,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口状况来说,高速增长才是反映实质的特征。( 2) 1970 年到 1980 年,人口增长开始急剧下降。( 3)1980 年到 1990 年,人口增长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波动和回升现象。( 4)进入叨年代,人口增长稳步下降和减慢。但此后是否一直稳步下降却是我们目前不能轻易肯定的。 总之,从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动的趋势来看,我国人口转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而且非常巧妙地与每十年的时段相吻合。
7、 从预测来看,今后中国的人口转变趋势是在粉出生率继续缓慢下降、粗死亡率略有回升的综合作用下,自然增长率是逐步趋向“零。负”的这么一个前景。这一点可以很清晰地从图 4 中看出。如下图所示,中国人口转变要趋向完成大概是在21 纪的 30 年代 以后。从预测结果看,自然增长率是单调递减的演变过程。 2030年前后或许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此前的中国人口是一个增长型的人口,而此后的中国人口则演变为缩减型。这一转变意昧深长,为中国实现适度人口目标迈进了一大步。根据林副德。刘金塘的预测,人口增长惯性将逐步减弱,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将持续下降, 2000 年降到 26.7, 2020 年为 24.5%, 2
8、040 年降到21.9%.这样,大概到 2O33 年人口增长将达到峰值 15.19 亿。 根据这样的前景,中国目前的使命就是要努力实现一个彻底的和稳定的人口转变,而其中的关键 就在于出生率持续的和稳定的下降。黑线以右方向标志着“后人口转变”的到来 如果考虑了人口再生产类型和人口增长类型这双重转变的话。我们现在实现的充其量也只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而且是不稳定的一种转变。黑线以右方向也标志着建国以来我国人口转变的第五个阶段,即零、负增长阶段。目前我们所经历的人口转变将是历时最长的,是现代人口转变从进入门槛(即“实现”)到走出门槛(即“完成”)的整个壮丽历程。 2、从总和生育率的变动看人口转变的
9、历程 生育是人口增长的原动力。我国出生率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育率的变动。1999 年世界人口日的主题是:“人类对生育的选择决定着人类对未来的选择”。那么建国以来我国的生育率水平又是如何变动的呢?从总和生育率的角度看人口转变的历程无疑是重要且独特的角度。至少,从计划生育工作的角度说,生育率的变动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指标。 如下图所示,中国的生育率经过了一个与整个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相似的历程。根据数据所显示的信息,我们的结论是: ( l ) 1949年至 1969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一个阶段。不妨称之为“前转变阶段”。从全国的情形来看,除了大跃进和三年灾害期间非正常的生育减少和生育回升以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问题 论文 中国 转变 历程 特点 成因 amp nbsp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