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铁路旁地铁基坑围护结构及土方开挖监测施工方案(共36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既有铁路旁地铁基坑围护结构及土方开挖监测施工方案(共3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既有铁路旁地铁基坑围护结构及土方开挖监测施工方案(共36页).doc(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XX站基坑及地铁XX号线铁路南站站监控技术方案1、工程概况1.1基坑工程概况XX南站站房改造工程位于XX站既有站场内。里程范围为XX146+904XX147+028;站房共设3层,地下1层,地上两层。地铁XX号线车站位于XX车站下方为地下二层,与车站走向一致呈南北走向,属XX火车站的地下交通配套工程,与XX车站一体化共建。如图1-1所示,拟建场地位于XX市XX区现火车南站,北侧为现火车站南站北广场,北广场北侧为南站西路;场地南侧隔XX路为XX市XX园,东西侧均为现有铁路轨道。XX号线车站位于火车站(地下一层)南北联系通廊的地下,呈南北走向。XX号线有效站台位于XX站场
2、中心,XX号线站台中心线轨面相对标高为-21.25m。图1 铁路南站站位置图XX号线铁路南站设置在铁路南站下方,为33.3米宽岛式站台地下二层车站(车站上方为XX出站厅,即地下一层),局部设夹层,标准段为四柱五跨砼框架式结构,地铁车站结构外包宽度为43.7m,站中心底板埋设为21.16m,车站净长为249m。车站主体基坑开挖深度约18.924m。XX号线XX南站共设置出入口4座,风亭8座。并与规划中的地铁四号线换乘。1.2地质状况1.2.1工程地质1层:填土(meQ)杂色,以灰黄色为主,松散稍密,成分杂,主要由碎块石、粘性土等组成,局部混少量建筑垃圾,碎块石大小混杂,均一性差。碎块石径一般约5
3、15cm,大者大于30cm,一般上部碎石含量高,下部粘性土含量高。表部局部地段以混凝土为主。该层场地均有分布,土质不均,厚度为1.32.4m,局部厚度可能较大,一般在暗塘地段。2层:粘土、粉质粘土(m)灰黄色,可塑,下部渐变成软塑,厚层状构造,含有铁锰质斑点,粘塑性好,韧性高,干强度很高,无摇震反应。岩性以粘土为主,局部相变为粉质粘土。该层场地局部分布,大部分地段缺失,物理力学性质较好,俗称“硬壳层”,具有 中高压缩性,顶板标高1.401.87m,厚度较小,为0.60.9m左右。1层:淤泥质粘土(m)灰色,流塑,厚层状构造,含少量植物碎屑,粘塑性好,韧性高,干强度很高,无摇震反应,局部地段相变
4、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及粘土。该层场地均有分布,层位较稳定,高压缩性,顶板高标-0.251.70m,厚度为2.44.3m。2层:淤泥质粉质粘土(m)灰色,流塑,薄层状构造,单层厚210m,层间夹粉土薄膜,粘塑性较好,局部岩性为淤泥质粘土,韧性高中等,干强度中等 ,无摇震反应。该层场地均有分布,物理力学性质差,具高压缩性,顶板标高-3.60-1.59m,层厚3.04.8m。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m)灰色,流塑,鳞片状构造,夹不规则粉砂薄膜或薄层,粘塑性较高,局部岩性为粘土或淤泥质粘土,韧性高中等,干强度中等 ,无摇震反应。该层场地均有分布,物理力学性质差,具高压缩性,顶板标高-6.85-5.80m,层
5、厚3.06.0m。1层:粉砂、含粘性土粉砂(al-m)灰色,稍密,饱和,厚层状,混杂粘性土团块,粘性土含量经占1015%。韧性低,干强度低,摇震反应明显。该层零星分布,主要分布于场地的东南侧及西北侧,本次场地内未揭露,顶板标高-9.699.60m,层厚2.53.5m。2层:粉质粘土(al-m)灰色,流塑,厚层状构造,粘塑性中等,性质不均匀,夹粉土团块较多,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实测标贯平均击数为3击左右。该层为1层粘质粉土的相变层,零星分布,具高压缩性,顶板标高-12.19-9.43m,层厚2.94.7m。1层:粘土、淤泥质粘土(m)灰色,流塑,鳞片状构造,含粉团块,土质不均,局部岩性为淤泥质
6、粘土。韧性很硬,干强度很高,具油脂光泽,无摇震反应。该层大范围分布,物理力学性质差,具高压缩性,顶板标高-15.09-10.35m,层厚2.04.7m。2层:粘土(m)灰色,流塑软塑,细鳞片状构造,土质较均一,韧性硬,干强度高,无摇震反应。含少量半碳化物,粘塑性较好,岩性总体以粘土为主,局部为粉质粘土。该层大范围分布,层埋深较浅处缺失,物理力学性质差,具高压缩性,顶板标高-15.10-14.09m,层厚4.67.3m。1层:粉质粘土(al-l)灰绿色、灰黄色,可塑,局部硬塑,少数呈软塑状,厚层状构造,含铁锰质结核,韧性高,干强度高,无摇震反应,岩性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为粘土。该层场地均有分布,
7、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具中等压缩性,顶板埋深和厚度变化较大,顶板标高-20.40-14.70m,层厚2.37.1m。2层:粉质粘土(al-l)灰绿色、灰黄色,可塑,局部软塑,一般上段厚层状,下段薄层状构造,薄层厚26m,层间夹粉土薄膜,含铁锰质结核,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震反应。该层场地均有分布,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具中等压缩性,顶板埋深和厚度变化较大,顶板标高-26.60-20.99m,层厚1.69.5m。1层:粉质粘土(m)灰色,软塑,局部流塑,薄层状构造,层厚26m,局部层面附粉土,部份地段下部为厚层状,粘塑性一般,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震反应。局部粉粒含量较高。该层场区均有分布,层位
8、稳定,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具中偏高压缩性,顶板标高-30.53-26.69m,层厚4.09.1m。2层:砂质粘土(m)灰色,软塑,局部流塑,薄层状构造,层厚26m,局部层面附粉土,部份地段下部为厚层状,粘塑性一般,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震反应。局部粉粒含量较高,相变为含粘性土粉砂。该层场区仅零星分布,层位不稳定,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具中等压缩性,顶板标高-37.30-34.49m,层厚2.54.1m。3层:粉质粘土(m)灰色,软塑,局部可塑,厚层状构造,粘塑性较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震反应。局部相变为粘土。该层场区均有分布,层位稳定,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具中偏高压缩性,顶板标高-38.8
9、3-34.80m,层厚2.29.4m。层:粉质粘土(al-l)灰黑色、灰黄色、灰绿色,可硬塑,厚层状为主,韧性高中等,干强度中等高,无摇震反应,岩性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为粘土。该层场地均有分布,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具中等压缩性,顶板标高-43.90-41.03m,层厚一般6.112.4m。1层:粉砂(al)浅灰色,中密,饱和,厚层状构造,局部地段上部夹粘性土薄层,砂土颗粒一般上细下粗,一般以粉、细砂为主。该层全场均有分布,物理力学性质较好,顶板标高-51.70-48.09m,层厚1.03.7m。2层:细砂、中砂(al)浅灰色,中密,饱和,厚层状构造,砂土颗粒一般上细下粗,上部以粉、细砂为主,下部
10、以中、粗砂为主,含少量砾石。该层全场均有分布,物理力学性质好,顶板标高-53.43-51.35m,层厚3.76.1m。1层:粉质粘土(al-l)灰绿色、灰兰色、灰黄色,可塑硬塑,厚层状构造,粘塑性较好,韧性中等高,干强度高,无摇震反应。该层场地均有分布,层位稳定,物理力学性质好,中等压缩性,顶板标高-58.80-56.65m,层厚6.114.3m。2层:粘土(al-l)灰色,可塑,厚层状构造,韧性中等高,干强度高,无摇震反应。该层场地均有分布,物理力学性质较好,顶板标高-70.00-64.13m,层厚4.010.0m。层:圆硕(al)灰黄色、浅灰色,饱和,密实,厚层状,砾石径0.22.0cm为
11、主,部分大于2cm,含量5060%,余者细砂及少量粘性土,局部粘性土含量较高,相变为含粘性土圆砾。该层场地均有分布,层位稳定,物理力学性质好,顶板标高-75.85-73.99m,层厚10.012.2m。层:中风化凝灰质砂岩(XX3)浅灰绿色,凝灰质结构,层状构造,岩石风化中等,岩质较硬,一般锤击不易碎,岩芯呈短柱状。该层场地均有分布,层位稳定,物理力学性质好,顶板标高-86.50-84.79m,本次最大揭露厚度5.5m。1.2.2水文地质勘探期间测得地下水位埋深0.91.2m,受气候影响,水位有一定的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根据附近场地水质分析成果,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
12、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孔隙承压水对钢结构具中等腐蚀性,孔隙潜水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根据地下水含水层介质、水动力特征及其赋存条件,场地范围内与工程有关的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两类。孔隙潜水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场区表部填土和粘土、淤泥质土层中。表部填土富水性和透水性均较好,水量较大;浅层粘土和淤泥质土富水性、透水性差,渗透系数为1.010-64.0710-7cm/s之间,水量贫乏,单井出水量小于5m3/d。场地内孔隙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竖向渗补给和地表水的侧向入渗补给,多以蒸发方式排泄。水位受季节及气候条件等影响,但动态变化不大,潜水位变幅一般在0.51.0m之
13、间。本次勘察测得潜水位埋深一般为0.91.2m,标高为2.10m左右。孔隙承压水根据本区钻探资料及附近水文地质孔资料,拟建场地埋藏分布有三层孔隙承压含水层,主要为浅部1层含粘性土粉砂及2层粘质粉土微承压水,深部承压含水层可划分为第含水组(Q3)和第含水组(Q2)。(a)孔隙微承压水浅层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1层含粘性土粉砂及2层粘质粉土中,含水层厚一般为13m,局部夹较多粘性土薄层,透水性一般,水量相对较小,单井出水量在610 m3/d,砂质较纯、厚度较大的地段出水量相对较大,水位埋深在1.82.5m左右,渗透系数在4.210-63.7910-5cm/s,水温在19左右,水质为微咸水,地下水基本不
14、动。(b)层孔隙承压水第层孔隙承压水赋存于层粉砂、细砂层中,透水性好,平均渗透系数约30.5m/d,水量丰富,单井开采量5001000 m3/d,含水层顶板埋深一般为48.055.0m左右,含水层厚度1018m,层位稳定,水位埋深4.55.5m,动态变化不明显,基本不流动。透水性较好,水温为19.520.2 ,水质为微咸水,水化学类型以CLS04-NaCa型为主。(c)层孔隙承压水第层孔隙承压水赋存于层圆硕层中,透水性较好,水量较大,单井开采量一般为10001500 m3/d,是市区主要淡水开采层之一,水温为20.521.0,原始水位略高于第含水层,水位埋深3.55.0m。目前XX市地下水的开
15、采已得到严格控制,2008年年底市区开采井全部关掉。2、组织机构及监测目的与范围2.1测试目的XX铁路枢纽工程是XX铁路局及当地政府的重点项目,其施工能否快速、安全地进行,对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基坑施工期间对结构工程及施工沿线周围重要的地下、地面建(构)筑物、重要管线、地面道路的变形实施监测,能够为相关人员和部门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用以评定本工程在施工期间的安全性及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在地铁施工期间进行适时监测意义重大。为了满足深基坑基坑监测工作的需要,项目邀请XX铁道学院XX博士任现场技术顾问,协助XX完成本项目的各项任务
16、。为本项目设置两个组,即内业组和外业组,各负其责,在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的管理下分别开展现场测试、数据分析及报告编写工作;同时邀请隧道及岩土工程界铁道部专家XX教授、XX教授将作为顾问参加监测工作。2.2监测的范围XX站深基坑及XX地铁XX号线铁路南站站1-1区。2.3监测采用的规范和标准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3、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XX/T8-2007;5、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7
17、、城市测量规范CJJ13-87;8、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10、国家或行业其它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1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5002693);12、XX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13、XX地铁基坑工程施工规程(XX市市政工程管理局);14、XX市工程建设规范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15、本工程相关勘察资料及设计图纸。3、车站基坑监测项目及监测频率3.1监测项目根据本工程特点确定的量测项目有:1、围护结构测斜监测(测斜管);2、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
18、3、横支撑轴力监测;4、坑内外潜水及承压水水位监测;5、坑周地表沉降监测;6、建筑物沉降及倾斜监测;7、铁路便桥沉降及位移监测8、立柱沉隆监测;9、坑底土体回弹监测;10、车站基坑周围邻近的地下管线位移监测;11、围护结构裂缝及渗水情况监测。3.2监测频率基坑测点,自施工围护结构到基坑开挖前,每三天测一次;开挖阶段所有测点每天至少测一次,底板浇筑完毕后每两天一次,特殊阶段增加测试次数。具体测试频率见表1。表1 基坑开挖及地下室结构施工阶段监测频率监 测 频 率工况 监测项目周边环境监测围护结构监测支撑体系和立柱监测使用阶段结构监测围护结构施工阶段1次/3天土方开挖至底板完成至少1次/天至少1次
19、/天至少1次/天浇好垫层浇好底板1次/2天1次/2天1次/2天浇好底板后7天内1次/3天1次/3天1次/3天浇好底板7天后30天1次/周1次/周1次/周浇好底板后30d180d内1次/15天1次/15天1次/15天拆撑时至少1次/天注:1、监测频率可根据数据变化情况作调整;2、当测量数据报警或有突变时应加密测试频率;3、延续观测的持续时间根据监测数据情况并召开由业主、设计、测监中心、监理、总包及监测单位等各方参与的联系会议最终确定。3.3警戒值警戒值应根据现场具体地质及周边情况确定,表2为量测项目警戒值参考值,供施工初期参考,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情况予以修正。表2 XX南站站监测项目警戒值监测
20、项目报警值围护墙测斜孔XX南北通道基坑侧累计25mm,每日3mmXX南北通道内的地铁车站基坑累计40mm,每日4mm地铁车站基坑南北端累计45mm,每日5mm围护墙顶沉隆与位移测点XX南北通道基坑侧累计15mm,每日2mmXX南北通道内的地铁车站基坑累计25mm,每日3mm地铁车站基坑南北端累计30mm,每日4mm地表沉降测点XX南北通道基坑侧累计15mm,每日2mmXX南北通道内的地铁车站基坑累计25mm,每日3mm地铁车站基坑南北端累计30mm,每日4mm砼支撑轴力测点第一道第四道支撑报警值分别为4000(5000)、9000、9000、10000XXN/根坑外地下水位测孔累计750mm,
21、每日200mm地下连续墙与立柱之差异累计10mm,每日2mm立柱桩绝对隆沉测点累计20mm,每日5mm相邻立柱桩差异隆沉测点累计10mm,每日2mm地下管线沉降与位移累计10mm,每日2mm3.4测点布置及测试方法3.4.1监测控制网的布设监测控制网分两种:平面控制网用于水平位移监测;水准控制网用于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施工前埋设,并经观测确定其稳定后,方可投入使用;2、在施工场地影响范围外设置3、监测期间,应定期联测,检验其稳定性。1、车站基坑周围平面控制点布设平面控制点计划布设8个,编号为P1P8,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为使测距、测角误差在横、纵坐标上均匀分布,网形
22、为闭合导线网,引测外方向为施工用平面控制网。点位设在稳定、安全的地方,有条件可采用固定观测墩;通常在地面埋设钢钉点,顶上刻划“+”字。2、车站基坑周围水准控制点布设水准控制点计划布设8个,建立闭合环,编号为BM1BM8。在较安全的地方沿基坑四周布设,埋设按浅埋点要求进行设置。控制点具体布设情况将在进场后根据现场条件进行布设。3.4.2车站基坑根据相关规范、条文及本工程的各项技术文件之要求,结合车站实际情况,监测测点的具体布置详见附图1附图2(附图中仅为基坑-1区见测点布置图,如若今后-2、-3、-4、-5区也属于本工程项目,则我们会再进行补充设计,增加补充方案),现将各项测试内容的测点布置原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既有 铁路 地铁 基坑 围护结构 土方 开挖 监测 施工 方案 36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