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知识论(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柏拉图的知识论(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柏拉图的知识论 绪论有关知识论的探讨,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那时,很多哲学家就已经开始提出有关知识论的几个问题:人能否认知?人如何认知?人的认知所能达致的有效范围和程度是什么?真理极其标准是什么?虽然说有关知识论的探讨很早就已经存在,但是一直没有对于认知问题做过深入地讨论,也没有为知识论专门写过一部著作。柏拉图亦是如此,没有把知识论当作专题来处理,虽然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没有一篇有系统地专门处理知识问题,但我们可以在特亚特陀与理想国中看到柏拉图对知识的论述。下面就让我们从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回忆说、洞穴的比喻、知识的等级和知识的传达五个方面来探索柏拉图的知识论:一、
2、 知识的定义 关于知识是什么,柏拉图很难给出一个详细而又正确的答案,但是柏拉图首先告诉我们知识不是什么!从知识的反面去看知识的定义。1、知识不是感官知觉知觉是借感觉器官的功能而把握外在事物的经验,就是我们的感觉经验。而知识不是感官经验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是可以残缺的,这个世界上有聋子瞎子坡子,如果知识是感官可以经验的话,那岂不是说知识是可以改变的吗?而知识应该是“恒常不变”的和“正确无误”的。而且被我们感官所知觉的对象也是易变的,有错觉的可能。“知识是因人而异的,事物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对于你又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洪汉鼎 陈治国主编知识论读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第58页”例如
3、一阵风吹,我感到冷,你却感到舒畅,同样的食物,病人感到反胃,而健康的人感到有味。所以知识不是感官知觉。当然在柏拉图说知识不是感官知觉时,并不是说知识中没有感官知觉的成分,而是说知觉不是知识的全部,当我们感知到一个事物时,我们并不能确定该事物是否存在,所以我们要借反省、理解和判断来确定该事物。只靠知觉本身不能构成知识,我们还要靠反省来把握知识,感觉知识只是达到知识的一个过程而已。2、知识不是正确的判断当我们给一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时,这并不代表我们熟悉该事物,也许是偶然也许是误打误撞也许是歪打正着也许是巧合。总之,正确的判断不一定是知识。3、知识不是正确的判断加上一份说明或解释因为一份说明或解释可
4、以有三种可能:它可以是语言表达,是一份出自个人信仰的语言表达,一份被表达的信仰始终是信仰,它不因为被表达而成为知识本身;它可以是对判断的内容的各个部分的检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因而认识到判断的涵义;它可以是特点的陈述,一份说明可以是把一事物的特点凸显出来加以陈述,但是那些特点早已包含在你的判断内容之上,去强调它们并不见得对你的知识有所增加。所以知识不是正确的判断加上一份说明或在解释。4、知觉加上正确的判断也不是知识当我们看到一个蘑菇时,我们可以以瞎猜的方式判断这个蘑菇可以食用,也许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知觉加上这样的判断就是知识。虽然很难给知识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柏拉图还是在诡
5、辩家一书中对知识是什么做了正面的回答。他指出:认知的关键时刻在“直观”到事物的“普遍形式”;“形式”又名“观念”,它蕴含事物的本质要素、普遍性、不变性、不错性;换言之,它是事物的本质;人借此可以为事物下定义。二、知识的回忆说“回忆说是柏拉图对我们思考普遍概念和普遍真理,并获取关于它们的知识的能力的说明,其中普遍概念被理解为型相,而普遍真理则是关于型相的事实。” 泰勒主编 从开端到柏拉图 韩东晖 聂敏里 冯俊 程鑫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第426页 柏拉图认为我们所有知识的学习研究都只不过是回忆罢了,因为灵魂是不死的,灵魂在进入我们的身体前,已经轮回转世很多次了,有时候轮回到感官界,
6、有时候轮回到理念界,而灵魂在轮回的时候已经在理念界知道了一切知识。所以对于人来说没有什么新鲜的事物,而学习只是为了人回忆前世已经知道的知识。那么为什么我们生下来却没有知识呢?这是由于我们的灵魂在进入肉体时,由于受到了肉体的玷污而忘掉了,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而重新回忆起来。因此学习的作用就是使人回忆起忘掉的知识,这些知识就是理念,因而认知的对象也就是理念。三、 洞穴的比喻 在理想国的第七卷,柏拉图以“洞穴的比喻”来解释他的知识论。柏拉图让我们想象一些人住在一个巨大的洞穴中,从小就被锁链锁住了颈项和腿脚而动弹不得。因为他们甚至没法扭头,所以只能看到他们前面的东西。在他们后面是一块高地,隆起于这些人被
7、囚的地面之上。在这个高地上另有一些人,他们扛着人造的东西来来回回地走动,那些人造物包括用木头、石头和其他各种材料做成的动物和人的形象。在这些走动的人后面是一团火,在后面是洞穴的出口。那些被锁住的人只能往他们前方洞穴尽头的洞壁方向看,既看不到彼此,也看不见那些走动的人及其后面的火。囚徒们唯一能看见的是他们前面洞壁上的影子,这些影子是人们在火前走动时被火光投射到洞壁上的。囚徒们从来没有看见过扛着东西的人和那些东西。他们也没有意识到那些影子只是其他东西的影子。当他们看到一个影子并听到从洞壁传来的某个人的回声时,就认为声音来自那个影子,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其他任何东西的存在。如此一来,这些囚徒所认作实在
8、的只是在洞壁上形成的影子。他们终其一生都处在“幻想”的状态,他们对于世界的看法是错误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居住在洞穴的黑暗中,我们的思想都是与模糊不清的影子的世界相适应的。教育的作用就是引导人们离开洞穴进入光明的世界。教育不等于将知识灌输给本来没有知识的灵魂,正如视觉不等于将景象置入本来失明的眼睛。只是就像视觉一样需要一个对其有接受能力的器官。囚徒不得不把他整个的身体转过来以使他的眼睛能看见光明而不是黑暗。与此相类,我们也必须彻底的摆脱这个充满了变化和欲望,使得理智变得盲目的似真实幻的世界。所以,教育乃是一种转变从现象世界到实在世界的彻底转向。对柏拉图来说,知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它
9、事实上也是确实可靠的 。知识之所以确实可靠,是因为他以最实在的东西为基础。 (美)撒母耳伊诺克斯通普夫 詹姆斯菲泽著 西方哲学史 匡宏 邓晓芒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修订第八版)第43页四、知识的等级 在线段的隐喻中,柏拉图更详细的述说了知识的等级,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事物都对应着一种使之可能的思想。这些事物以及他们向相对应的思想类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y事物思想类型 (善)理智世界善(理念)知识知识数学事物思想(太阳)可见世界事物信念意见影像想象 X第一阶段是想象:“想象是精神活动最肤浅的形式,处于线段的最底端。” (美)撒母耳伊诺克斯通普夫 詹姆斯菲泽
10、著 西方哲学史 匡宏 邓晓芒等译(修订第八版)第44页其对象是可感事物的影像,如影子、水中的影像、艺术作品等,是一切自然物、人造物的影子和摹本。柏拉图认为当我们的心智处在想象的阶段时,我们只能看到事物的影子和摹本,并且以为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事物的理型。想象之所以是认知的最低形态就是因为在这一阶段它还不知道它面对的是一个影子或一个影像。如果一个人知道它是影子,那么他就不再处于想象的阶段。洞穴的囚徒们陷于最深的无知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看见的是影子。除了影子之外,柏拉图还认为艺术家和诗人虚构的形象也是不可靠的。他认为艺术家所呈现的形象至少要和实在隔了两层。他的理想国中之所以不允许艺术家和诗人的存
11、在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都是模仿。 严春友 著西方哲学新论上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第138页诗艺与修辞术对柏拉图来说是为害最严重的幻象来源。 人的心灵不能停留在想像的阶段,因为这种想象不能把握真理。但也不能一下子上升到最高的理念本身,而必须沿着认知发展的阶段逐渐向前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信念:“当我们观察到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时,我们容易很强烈地感到一种确定性。然而对柏拉图说,看见只会形成信念,因为可见事物的许多性质还要取决于他们周围的背景条件。” (美)撒母耳伊诺克斯通普夫 詹姆斯菲泽著 西方哲学史 匡宏 邓晓芒等译(修订第八版)第45页 信念的对象是可感事物的影像的原物,如找出影
12、子的事物本身,艺术品的理型是一切感性事物本身,是感官面对的有形的东西。这个阶段相当于被释放的囚徒越过高地,看到火光照耀下的人和模具。当他首次看到这些原物以后,感到头晕目眩,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才能逐渐习惯看原先影子的原物。这是他的心灵状态就由想象转向了信念。这个阶段的认知对象都是特殊的、个别的事物,只认识到个别的事物,但没有认识到事物的理念。“柏拉图说信念即使是以目睹为基础,也仍然处于意见的阶段。可见事物所引起的心灵状态很明显处于一个比想象更高的水平上,因为它以实在的一种更高的形态为基础”。 (美)撒母耳伊诺克斯通普夫 詹姆斯菲泽著 西方哲学史 匡宏 邓晓芒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修订第八版)第4
13、5页 第三个阶段是思想:当我们从信念转到思想时,我们就从可见世界转到了理智世界,从意见领域转到了知识领域。它所对应的学科是数理科学,如算术、几何学、天文学等。这一阶段所处理的对象处于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之间,处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人们以现象界的图像为辅助来认知他们,柏拉也清楚说明“推想”介于“意见”与“纯粹理性”之间,作为推想的、以假设为前提的数学知识是低于理型的。 第四个阶段是理性:“认知的对象是理念。理性的这个层次实际上是纯哲学这个层次”。严春友 著西方哲学新论上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第141页只要我们还要追求对事物的更完满的解释,我们就永不会满足。但是拥有完善的知识将
14、要求我们把握所有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看到实在之整体的统一性。有了完善的理智我们就彻底地摆脱了感性事物的束缚。在这个层次上,我们直接和理念打交道。 “柏拉图用下面一段话来概括性的总结了他关于知识的等级的讨论,现在你可以把心灵的这四种状态对应于四个部分:最高的是理智,第二是思想,第三是信念,最低级的是想象。你可以按照这种关系在一种比例中安排他们,每一个都配以与他们的对象拥有真理和实在的程度相对应的清晰度和确定性。他说,较之影子、倒影和可见事物,最高程度的实在是理念。” (美)撒母耳伊诺克斯通普夫 詹姆斯菲泽著 西方哲学史 匡宏 邓晓芒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修订第八版)第47页五、知识的传达
15、在克拉底鲁斯篇中,苏格拉底就探讨是否有“名副其实”这回事?名词能否正确地描述事物?关于名词能否正确无误的描述事物的本质,有三种不同的理论。 肖合说,也叫自然符应论。是指事物的名称很早以前就已经被神所命名,人现在所指的事物的名字是不过是人找出了神所命的名。名字是神所赋予的,人只是恰当的把他找出来,人只要找出这个名字,这名字也必然是正确的。因为名字是神所命名,所以名字和事物之间有不容分割的统一性,而且名字支配事物的本质,名字的改动会影响事物的命运,所以名字是不能够随便改动的,名字与事物有深层联系和肖似。名字不是由个人或团体创立,名字是由神所命名。但是肖合说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因为无法面对名字的可变性
16、和多元性,无法解释“名不副实”的事实。 约定说认为名字完全是后天人为的约定。约定说认为名字和事物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和统一性,名字只是人加给事物的,是人为的产物,名字和事物没有原初内在的统一性。约定说认为名字可以随意改动,不会对事物造成影响,名字是可变和多元的,名字的的改动全靠个人的心意,没有任何的约束。但是约定说的不足之处确是,如果名字可以随便改动,就会有“指鹿为马”的现象,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些名称不正确,不恰当。 折中说是结合肖合说与约定说而成的,折中说认为名字既有“约定俗成”的一面,也有“自然符应”的一面。名字和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关系,本身并不随意,人不能随意的改变。我们发现“语言”与被
17、指示事物的事物有距离,有字不应事,词不达意的现象,所以名字和事物之间并没有原初内在统一性。而且“名字制造者”会创造出一些不恰当的名字。所以名字有“约定俗成”的一面。 结论柏拉图的基本学说可以用洞穴的比喻和线段的比喻来说明:洞穴的比喻说我们人类只看到现象,而看不到真实的理型,或者说只看到模仿,而看不到真实的事物;线段的比喻说我们的认识分“意见”和“知识”,前者是错误,后者是真理,意见再分想象和信念,而知识分思想和理智。而对于柏拉图的回忆说,后人是不赞同的,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对于他的知识的回忆说而提出知识来源于经验。总之,柏拉图有关知识论的观点有些是被后人所接受,有些却不接受,但不管怎么说,柏拉图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甚至现在我们仍然继续着柏拉图的一些观点。参考书目1、严春友 著西方哲学新论上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2、洪汉鼎 陈治国主编知识论读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3、泰勒主编 从开端到柏拉图 韩东晖 聂敏里 冯俊 程鑫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4、撒母耳伊诺克斯通普夫 詹姆斯菲泽著 西方哲学史 匡宏 邓晓芒等译 邓晓芒翻译策划 何兆武作序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修订第八版 2009) 陈雪帅 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