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六级阅读及传统文化.pdf
《2022年六级阅读及传统文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六级阅读及传统文化.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4-2015 上学期六年级阅读课教学设计一、目的要求:本学期以加强学生积累, 开阔学生语文眼界, 通过阅读课, 在品味文学之美的阅读活动中,使少年儿童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二、阅读内容:传统文化 部分,旨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鲁滨逊漂流记主要是将在语文课上学到的阅读赏析方法应用到这部文学作品中,学会自主阅读,学会与他人分享,并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文字及精神涵养,积累提高文化素养。三、教学原则:本学期教学活动通过品读、 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
2、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2. 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人生信念。3.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2. 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3. 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4.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5. 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五、教法学法:自学法、点拨法、讨论法、朗读法等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3、-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16 页 - - - - - - - - - - 第 一 课论语八则教学目的:培养热爱自己的国家、 自己的民族的情感, 感悟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做人、处事的教诲。教学内容:1人物介绍: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 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 、老子 、 孟子 、 庄子 、 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八则。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
4、流。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 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 研究和传播, 他的思想和学说, 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论语是“语言的论纂” ,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
5、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论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 中庸 孟子 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并称“四书五经”。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3. 学习课文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跟师朗读 2 遍,1)小组内互读初步感知课文意思2)句意孔子说: “对于学问道行,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6、3)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4)自学第二则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的积累知识;勤奋学习,从不自满;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我是否都做到了呢? ”5)自学第三则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努力求知的人” 。6)自学第四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孔文子死后会有文这个称号呢?”孔子说: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
7、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16 页 - - - - - - - - - - “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所以他有文这个称号。 ”7)自学第五则子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做学问就像追赶什么一样,唯恐赶不上,赶上了还又怕丢失掉。 ”8)自学第六则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译文:孔子说: “我曾终日不食,彻夜不眠,去苦苦思考,结果没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9)自学第七则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
8、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人。”10)自学第八则子曰: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识之,知之次之。”译文:孔子说: “大概有一种人,自己不知不懂却生硬编造,我没这么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 多看,把细节牢记在心, 这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认知方法。”4. 作 业:流利的背诵课文,理解句意,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学反思: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所以学习本文,有必要使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大概,以及论语,这就是一种文化的积淀。通过种种途
9、径学生收集到了许多关于孔子、关于论语的资料,使学生对孔子了解更多。在此基础上,学习这几则论语,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学中,我不满足于此,又请同学收集几则孔子弟子们的话,进行迁移学习。如“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曾子曰: “吾曰三省吾身” , 回曰: “。 ”这些话也同样富有哲理,与孔子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学习论语八则,事实上又何止八则?,从“子曰”到“曾子曰”到“子路曰”到“回曰”,这不是一种文化迁移和积淀的过程吗?第 二 课大学二则教学目的: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大学的大概内容是什么?1. 作者大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学术史上一直存有争论。旧说是曾参所作,也有人认为可能
10、出自战国晚期荀子一派儒者之手,还有人认为出自于秦汉时期儒家修订的作品,这一点还是比较可靠的。 2. 大学成书及地位大学之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经过北宋程颢、程颐的鼎力尊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16 页 - - - - - - - - - - 崇,又经南宋朱熹作大学章句 ,最终与中庸、 论语 、 孟子并称“四书” 。在经历宋、元以后, 大学就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道德人文教育理论的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教学内容:学习大学二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11、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教学重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 复习内容:1)上堂课的内容:背诵2)跟师朗读3)讲解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 大学的宗旨 , 在于彰显人们的美德,在于更新人们的精神风貌,在于引导人们专注于追求善的至高境界。有所专注之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之后才能心境不乱, 心境不乱之后才能深思安和, 深思安和之后才能潜心思考,潜心思考
12、之后学问道德才能臻于极致。 凡物都有根和枝末,凡事都有起始和终结,知道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比较接近于大学之道了。(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 “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 ”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 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 将来好做事。 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 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4)自学诵读、背熟、理解意思故君子必
13、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总 结: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大学的内容是教育学生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 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互 动: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 大学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4.家庭作业:请家长帮助背诵大学二则教学反思:对于小学
14、生来说,古文学习是难点,作为古文言的大学尤其难,我着重抓住古今词义不同的字词让学生加以理解。然后让学生试说句意, 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则古文,我在课堂上反复地让学生朗读, 运用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16 页 - - - - - - - - - - 多种方式朗读, 读的面积大, 读的要求逐渐提高, 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 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 理解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第 三 课中庸二则教学目的:
15、把孝心的观念引入到小朋友的心田。教育小朋友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小朋友的感恩之心。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 ,并把中庸和大学、 论语 、 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 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 就是人性的本原, 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 “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 “中庸之道”。复习内容: 1)
16、让小朋友复习上堂课的内容: 大学二则。齐声背诵。讲解内容 1)理解译文: 上天所赋予人的一切叫做本性,依照这种本性去做叫做正道,理解并发扬正道叫做教化。道,是不可片刻背离的;如果可以背离,那就不是挣到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到他的行为时也警惕谨慎,在别人听不到他的言语时也畏惧小心。 2)自学诵读、理解译文、背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理解译文: 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
17、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 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 好奇心丧失了, 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 “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 。 “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
18、,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3)熟读小组内背诵作业:背诵课文、理解句意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5 页,共 16 页 - - - - - - - - - - 教学反思:中庸,宣扬儒家伦理思想。 “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之意; “庸” ,有常道、
19、平常之意。儒家认为人性是由上天赋予的,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充分开发人们心中本有的“道” 。由此看来,我们就是开启学生心中真善美那扇窗的人。这和现在的既教书又得育人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中庸 中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的引导在今天也非常有借鉴意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说的是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慎重地思考问题,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的去做事情。特别是提到“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了而没掌握就决不放弃。而且要“问之弗之,弗措也;思之弗得,弗措也。 ”除非你不问,问没搞明白,就决不罢休;除非你不思考, 思考的问题没弄明白, 就决不停止。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
20、习中有勤学好问的学习品质,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就如中庸中所提到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别人一次能做到的,自己做一百遍总能做好; 别人十次能做到的, 自己做一千次也能做到。果真按这种方法去做。 即使头脑愚笨的人, 也会变得聪明起来; 即使意志软弱的人,也会变得刚强起来。 我在想:如此真能使愚笨之人变得聪明吗?其实在这里一直是在鼓励学习者要勤奋努力,坚持不懈,不做则已,做就要一做到底,做完美。我想:对学生而言,此道未必使能学生变得多么聪明了,但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一次肯定比一次有进步。 具有了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不懈努力的学习精神,经过磨练后
21、自然不惧学习中的困难,变得坚强, 这对学生将来的做事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第 四 课列子汤问二则教学目的:教会学生谦虚好学是做人最根本的美德。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子。列子简介:战国前期思想家, 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 , (于前 450 至前 375 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复习:背诵上节课所学内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
22、,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讲授新课: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动。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2)理解句意: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 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 就自己说已经学完了, 于是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6 页,共 16 页 - - - - - - - - - - 告辞回
23、去。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上设宴送行;(秦青)击打着乐器,悲壮地歌唱起来, 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要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 (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举例说明: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是要虚心认真听讲。同学们有的时候,会对别人不尊重也不以为然。 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坏毛病。总结:本节主要讲述了小朋友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品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习惯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3)小组内学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
24、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译文: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美泰山,子期说: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洋洋(水很大) 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 4)课文延伸: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人的一生难得遇到知音作 业:熟读背诵复述译文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在学生熟读原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重点向学生渗透了终身学习、知己的思想观念,效果较好。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一) 设计意图:高尔基说: “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 都要归功于书。”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多读多练,是语文公认的成功之道。课外阅读
25、可以提学生的文化素质, 健全他们的心灵和人格,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总体现状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一个盲目、随意、无序的状态。因此希望通过这节课,提高学生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兴趣,同时指导阅读的方法。教学设计:一、阅读目标:1. 学会由表及里的阅读顺序,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2. 与课堂所学相结合,学会把握文学作品的精华。积累好词佳句。3.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养成好读书的生活习惯。二、阅读准备:1. 利用网络搜集有关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及其作品评价的资料。2. 准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六级 阅读 传统文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