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期末(共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翻译简史-期末(共7页).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 谢天振教授以什么为依据将中西翻译史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翻译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结合人类对翻译活动认识的发展以及翻译在各历史阶段的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把中西翻译史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以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奠定了人类对翻译的最基本的认识,确立了翻译的基本理念,如直译、意译、可译、不可译等问题。 以文学(也包括一定社科)经典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丰富、深化了人类关于翻译的基本理念,并产生了针对各种文类、题材作品的翻译理论。 以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把翻译带入了职业翻译时代
2、,为传统的翻译理念注入了新的、不同于建立在宗教文献翻译和文学翻译基础上的翻译理念,同时也促进了当代翻译事业的进一步繁荣。2. 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三个阶段: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 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是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而以汉族知识分子僧徒为辅助力量。此时期的翻译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们的自主下分散进行的。 古代印度佛经原无写本,译者没有原本,所以早期翻译佛经,全凭口授。 此时的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 译经僧侣一般都采用直译法,译文晦涩难懂。 具有很强的中国化倾向,翻译中介绍的哲学名词、概念往往是从当时流行的道家著作中寻
3、找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从两晋到南北朝时期; 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选拔大批人才参加翻译活动,由前一阶段的私译转入官译,由个人翻译转入集体翻译。 佛经翻译采用传译和讲习相结合的方法,翻译同时带有研究的性质。 此阶段的翻译原本往往不止一种,这就便于相互校勘,使译文更为正确。 在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上有所进步。道安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的佛经规律,彦琮提出“八备说”,鸠摩罗什主张“依实出华”。多采用意译,译文质量较前一阶段有多提高,但有时可能会因为润色过多而导致对原文信息的变异。从隋唐到北宋时期 宗教阐释的过程与翻译的过程译经被分开,译场相当完善,但规模变小,每个参与者在专业
4、知识上极为挑剔,有专门职位,最兴盛时多达11个。 各职司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各地僧院设立翻译学校,但译主仍然借重外人。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导致中国佛经翻译活动从公元11世纪迅速衰落,译场时代随之结束,佛经翻译逐渐转为个人行为。3. 译场是如何发展完善的?唐代译场与现代的团队翻译有何异同?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此时的佛经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由外国僧人担任“译主”,背诵某一经,并详细解释文本的准确含义。一个外僧配有一个或多个口译员,翻译活动分为三部分:口译 (传言)、记录(笔受)、检验(证义)。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逐渐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规模的译场,从而产生了译场制度以及
5、译经的原则和方法,促进了译经事业的更大进步。隋唐北宋时期,译场已经相当完善,但佛经翻译的过程与从前有了明显的不同,宗教阐释的过程与翻译的过程被分开了。译场较大程度地缩小了规模,一般由不超过36名僧人负责翻译。同:集体翻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翻译有较完善的流程。异:唐代译场的主要翻译对象为佛经,译者主要是僧人,译场多受到国家支持扶助。现在的团队翻译对象更加广泛,译者多是职业化的译员,且翻译多是个人行为。4. 从圣经在西方的翻译历史来看,哪些因素影响了圣经的翻译?基督教的传播。基督教的一个中心观念就是耶稣即全世界所有人的救世主,因此基督教将圣经译本作为其传教的重要手段,传播上帝的话语。民族国家崛
6、起,使教会的中心地位开始瓦解,其标志之一就是作为中世纪通用语言的拉丁语的衰落。在中世纪晚期,欧洲一些地区的教会就尝试将圣经的一些片段译为民族语。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中的知识大考古和人文主义者提倡的自由主义促进了思想自由,圣经的民族语翻译逐渐增多。宗教改革。早期的宗教改革借圣经的新译本传播其宗教思想。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对圣经的垄断权,出现许多圣经民族语译本。由于考古学和圣经手抄本研究带来的新发现和新见解,出现了欧洲主要语言的大量圣经修订本和新译本。随着欧洲的殖民征服,出现了“第三世界”国家语言的新译本,为新的传教任务服务。5. 圣经翻译对西方宗教改革起了什么作用?在宗教改革期间出现了哪些重要的
7、圣经译本?它们有何特点?圣经翻译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甚至有人说宗教改革实质就是是否可以用民族语翻译圣经之争。早期的宗教改革借圣经的新译本传播其宗教思想,而由于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译为民族语的圣经得以广泛流传。圣经翻译在宗教和政治斗争中被用作反对当时罗马教廷的武器,促进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也促进了民族语的发展完善。马丁路德译本:第一部现代民族语圣经译本,促进了现代德语的形成威克利夫译本:第一个完成的英语圣经译本,文字浅显流畅,琅琅上口,使用了大量当时流行的方言,推动了英国民族语言的统一。打破了教会阐释的垄断特权,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廷代尔译本:第一部印刷出版的完整的英文圣经
8、译本,是学术性、文学性和遣词造句简单化的完美结合,广受观影钦定本圣经:用词本民族化,译文平易通俗,是文学杰作,对英国文学和语言影响巨大。特点:多是以本民族语言写成,推动了本民族语言的形成和统一。 译本面向普通人,打破了教会对圣经及其阐释权的垄断。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推动了圣经翻译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翻译理论。6. 圣经在中国的翻译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何时达到高潮?为什么? 唐朝时,基督教的一支流入中国,其为传教而翻译的圣经是圣经中译的开始。但此时的翻译往往是编译甚至是译撰,一方面是由于传教士对中文不够精通,另一方面是因为译者将圣经中的一些概念多用中文类似概念比附,还利用佛教和道教
9、概念来对应基督教概念。明朝末年,受宗教改革影响,许多天主教教士来到中国传教。为了传教,译介西方知识包括圣经成为部分传教士的日常工作。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期,圣经在中国的翻译活动处于起步阶段。一些著名传教士如汤若望、利玛窦等人的中文论述往往书籍许多有关基督教内容的翻译问题。18世纪,圣经中译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圣经译本。至鸦片战争后,圣经汉译活动进入活跃期,参与者的数量、版本数量、社会影响和持续的时间都是空前的。进入20世纪以后,译介活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最重要的事件是“和合本”圣经的出版和发行,奠定了当今汉语世界阅读和理解圣经的基础。19世纪初圣经中译达到
10、高潮。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基督教也尾随而至。1807年,罗伯特马礼逊登陆广州,揭开了基督教心焦传入中国的序幕,而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解禁基督教,使得基督教在当时中国的传播进入一个黄金时期,译经活动也因此而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不仅出现了多个完整的圣经中译本,而且发行量远超前代;不仅有各种汉语译本,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语言译本;不仅译经人数众多,而且就翻译当中的问题也进行了长期的讨论。7. 翻译在人类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中有何作用?试举例说明?科学技术方面的交流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中翻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技翻译译员不仅是传播知识的中介,还往往是知识的创造
11、者,是先进科技的启蒙者、教育者和探索者。例子: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用拉丁文所著的一部数学著作。它是欧洲数学的基础,被广泛的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利玛窦和徐光启合作,将该书的前六卷译成中文,立即引起了巨大反响,西方几何学由此开始在我国系统传播,并对我国近代数学的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而在此影响下,我国的数学家们也深入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数学发展。如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基于几何原本中多种几何模型的无穷级数建模等思想,发明了尖锥积分公式。8.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何区别?翻译目的: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是随着基督教传教士的入华传教而开始传入中国的。传教士出于一定政治目的与宗
12、教目的,翻译科技文献吸引当时的士大夫以达到传教目的。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则是“西学东渐”的第二次浪潮,是为了想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强国,救亡图存。翻译主体:明末清初的翻译活动主要是以传教士为主。清末民初的翻译活动是中国当时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有意识地组织翻译西方科技著作,在文献翻译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翻译内容:明末清初翻译的文献大多数为与宗教关系密切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清末民初的翻译文本选择范围较大,且对文本的选择受到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潮影响。鸦片战争后主要翻译西方政治、军事、地理、历史等内容,洋务运动时期翻译内容集中在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上,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潮兴起,翻译内容主要转向西方的人文和社
13、会科学上,同时也开始重视对西方文学的译介。翻译影响:明末清初时由于中国对传教限制严格,文献只在社会上层的一部分文人学者中传播,影响有很大的局限性,阻碍了西方最先进的科学理论和完整的科学作品的传入,也使得已经传入的科学知识没能得到广泛普及,仅只在天文、数学和测绘地图等方面对我国科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清末民初时期社会动荡,民众思想较为开放,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9. 请以一种欧洲语言为例,说明翻译在语言形成中的作用。英语堪称世界上最开放的语言,几乎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词汇。对拉丁文及欧洲各民族文本的翻译是英语吸收其他语言因素的重要途径。古英语时期,传
14、教士的到来使一些宗教作品开始被翻译成英语,为英语汇入了大量宗教词汇。阿尔弗烈德大帝亲自组织并参加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从而为英语和英国本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古英语时期,威克利夫的英语圣经译本结束了拉丁语的宗教语言地位,英语自此成为了英国的全民语言,与此同时出现了一批用英语写作的作家,如乔叟等。近代英语时期,英国的翻译主要包括对拉丁语作品的翻译和各个国家民族语言作品的翻译。许多学者在翻译过程中从希腊语、拉丁语中借来许多词汇,大大丰富了英语词汇,如莎士比亚就将外来语和英语巧妙结合,取得了生动的艺术效果,提高了英语的表达能力。在英语发展的过程中,翻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译者将其他文化中的重要
15、文本译成英语,不仅为英语引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也对英语语言发展产生影响。10. 请从翻译史的角度谈谈文学翻译就是追求字面上“忠实于原文”吗?1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文学翻译肯定要忠于原文,但还要考虑目标读者、译者目的等因素,因此不能过于追求字面“忠实于原文”,可根据实际需要,早原文基础上适当做出变动。佛经翻译初期,提倡尽量保留佛经原文的词汇形式,以直译为主,后来随着佛经翻译的发展,由直译转为意译,语言形式也更加多变。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更清楚地传达佛经教义,使用了口语化文体,更易于佛经传播。清末民初时,知识分子在翻译中并不总是忠实原文,而是为了翻译目的对原文进行一定变动。如林纾在翻译
16、小说的过程中,加入了许多道德色彩,如将狄更斯的小说老古玩店译为孝女耐儿传,两儿童周游法国译为爱国二童子传。林纾对西方名著进行了中国化的道德解读,使得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更好的接受了西方的小说,而林纾也宣扬了儒家思想的精华,改变了清末“唯中国有文学”的文化优越感。12. 西方对古希腊典籍的翻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有何影响? 三个阶段:古罗马时期古希腊典籍的拉丁语翻译,形成了西方翻译史上文学翻译传统和圣经翻译传统。罗马人的翻译思想是西方翻译思想的源头,是西方翻译理论的发明者。罗马人通过翻译继承了希腊文化,丰富了罗马的文学宝库,磨练了拉丁语的表现力,塑造了罗马自己的文化,促进了古代文化和文明的传承。
17、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罗马典籍的翻译。复兴古典文化离不开翻译,翻译成就了文艺复兴的名与实。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对欧洲各民族国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本民族文学的发展,丰富了本民族的语言,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语言的交流。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各国文学、哲学著作的互译,促进了各民族文学、文化的交流和互相学习。这一时期的翻译,在古典主义运动、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的交流碰撞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翻译,西方各国互相学习,在丰富自身的同时也影响他人。13. 通过学习我国对西方社科经典的翻译,你认为翻译仅仅是在语言层面“换易言语使相解”吗?请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说明。不是。翻译是以语言转换为基础,围绕语言所蕴
18、含的意义,即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交互传递与影响。与此同时,译者还要考虑译文的用途、目标读者、译文想达到的目的等因素,在原文基础上对译文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作。如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并不仅仅是 “换易言语使相解”,而是在编译的基础上加上评论,译文语言使用桐城派优美的骈文,吸引了士大夫阶层的读者;译文内容突出“社会进化”观点,迎合了当时社会上救亡图存的心理,因此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翻译策略十分奏效,译文也取得了他想要的效果,因此天演论的翻译可以称得上十分成功。14. 西方各国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翻译对象和翻译特点是什么?汉学家/翻译家的事迹给你怎样的启示? 早
19、期概况:主要翻译对象是儒家经典。法国成为欧美汉学研究中心,中文典籍的译本成为普及的盈利性出版物,体现了法国的汉学研究和汉籍译的发达和普及程度。19世纪在华殖民圈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主要翻译对象是文学作品和儒道经典。英国在汉籍外译中逐渐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译本体现出很强的实用主义特征,流通范围也主要局限于在华殖民圈。儒道经典的翻译则走上了更为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道路,体现出很强的学术性特征。20世纪上半叶:主要翻译对象是文学作品和儒道经典。汉籍外译的中心转移到欧美本土译本形式多样,有小说、诗歌、笑话等。译本融入了英美本土的文化市场,具有明显的市场化倾向。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要翻译对象是古代文
20、学经典。出现了许多全译本。译本高度学术化。译本影响局限于汉学研究和翻译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译介逐渐增多,为普通西方读者提供了认识和了解当代中国的机会。启示:翻译时要尽量注意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迎合市场口味。例如在众多论语的译本中,亚瑟韦利版因其文学性较强,比较具有现代气息,晓畅易读,影响超越了汉学研究群体,影响到了普通读者。我们做翻译时也要注意这一点。15. 为何将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翻译活动称为第四次翻译高潮?你对这一阶段出现的哪一类翻译/哪一部译作最感兴趣,能否说一说其翻译情况,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为此时与经济上的改革开放相对应的是文化交流上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氛围。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
21、外国文学翻译的数量、题材以及择取标准等都有了较大的突破,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受批判和排斥的西方现代派文学、通俗文学在新时期都得到了译介,世界经典名著的翻译呈丛书化、系列化出版,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更加广阔的范围上,更即时、充分的文化交流。我对这一阶段的通俗文学翻译最感兴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通俗文学译介长期受到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和出版界的排斥,但改革开放以来,通俗文学的翻译与出版得到了较大发展,如今已成为翻译与出版界的重要组成部门。影响: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多元化;为读者了解世界打开了窗口;推动了译介方式的突破和读者角色的改变。16. 通过中西翻译简史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1. 通过中西翻译简史的学习,我对翻译的发展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知道了翻译是如何产生、发展并逐渐走上职业化道路的。2. 以前学习翻译的时候,我对于西方翻译的发展和理论知识了解较多,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翻译情况了解较少。但通过学习,我了解了翻译是如何在中国产生的,以及许多中国翻译家,如玄奘等人,在很早的时候已经总结出来一些比较科学系统的翻译理念。3. 我明白了翻译的重要性。翻译在历史上的文明传承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未来全球化的世界中仍不可或缺。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来自不同语言的文化交流仍在继续,翻译就永远也不会过时,是一门有前途的职业。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