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共11页).doc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目录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座巍峨的高峰,那就是唐诗。站在山顶两侧的: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的头始终是昂着的,他看到的是晴天的飞鹤,悠悠的白云,因此,他的诗歌汪洋姿肆,天马行空;一位是杜甫,她的头始终是低着的,他看到的是民生凋敝,生灵涂炭,因此,他的诗歌总是饱含深情,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他将浓郁的爱国之情与沉重的身世之悲,融合一起,化成笔下的文字,放声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饱受离乱的故土,他且行且歌、记录生命,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咏怀古迹(其三),就是作者流落夔州时所记所思,让我们走进课文作者那
2、浓黑的悲怨。二、明确目标1、品味语言,分析王昭君形象 2、咏史怀古,理解作者情感三、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一)文章题目是咏怀古迹,这首诗作者咏的什么古迹?明确:王昭君(二) 王昭君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谈谈自己的了解。 明确:美(三) 杜甫在诗歌中怎样写的? 读诗歌,正字音、通大意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一)分组讨论,分析王昭君形象1、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用意何在?明确:这是荆门壮阔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断,水是万壑奔流、奔腾不息,直赴天门山,一个“赴”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江山之奇,渲染烘托王昭君倜傥有英武气,这是其性格之美。2、颔联运用什么手法,
3、用意何在?明确: (1)、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句式工整,讲究对仗,善用意象“紫台”“朔漠”“青冢”“黄昏”,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寂,对比多么悬殊;“朔 漠”“黄 昏”“朔漠”指北方大馍,无边无际,黄昏可以指时间,“日之西也,牛羊下来”用日暮之景,凸显王昭君思乡之情。(2)、联想想象描绘画面,体会情感。明确:无边无际的大漠之上,笼盖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凄清、空旷,它是那样大,仿佛能吞噬一切、消化一切,唯独一个墓草长青的孤坟,它吞食不了、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呀?天地无情、青冢有恨,此恨绵绵无绝期。(3)、“一去”“独留”对仗,形成鲜明对比,将王昭君生前寥落死后孤寂情感写
4、得入木三分,写尽了王昭君的孤独,也写出了王昭君选择时的抉择之美。3、赏析颈联明确:“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画图省施春风面写出昭君悲剧原因,也写出昭君虽然骨留青冢,但仍在月明之夜回到父母之邦,哪怕只是空归。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多么强烈,这是情感之美。五、再读诗歌,体会情感1、王昭君出身名邦埋没宫中葬身塞外,对此遭遇王昭君自己态度如何?明确:文章卒章显志,主题落在怨恨上。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2、顺势提出,作者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用意何在?引导学生知人论事,自由回答他们说认识的杜甫。明确:王昭君有倾国倾城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却不为国君所识,不得不远嫁异域,终身不得归乡;杜甫有经天
5、纬地之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不受大唐君主所用,身世飘零,抑郁不得志,所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只琵琶曲所倾诉的怨,岂止是昭君之怨,也是作者之怨。而不辨美丑的君主又岂止汉元帝一人,琵琶千载,前人后世又有多少人抒发着这感世不遇的情怀!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明确:屈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这是屈原自沉之怨;“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苏轼怀才不遇之怨;对王昭君境遇,王安石写明妃曲“仪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欧阳修再和明妃曲“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让学生体会昭君美在外形又在宫内皇帝尚且不知,而这些读书人漂泊在朝廷之外,又是美志在胸无外乎王安石要
6、高呼“人生失意无南北”之千古之怨了。七、归纳总结,作业布置(一)、本节课从分析昭君形象入手,通过昭君经历结局让学生体会昭君的怨恨之情;而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土借昭君遗憾抑郁,委婉曲折表达作者才不得用、壮志难酬之感。(二)、归纳咏史怀古诗词学习方法:析史实抓情感品意图(三)、巩固所学,落实目标,作业布置1、以杜甫口吻写一篇文章给王昭君题目自拟2、运用咏诗怀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念奴娇赤壁怀古附板书设计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把握王昭君形象2.咏史抒怀,体会作者情感3.归纳咏史怀古诗学习方法昭君 杜甫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异域终生空归环珮西
7、南漂泊有家难归咏怀古迹(其三)学情分析咏怀古迹(其三)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熟悉,而咏怀古迹(其三)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怀古伤己情绪与学生隔阂较大,学生不易理解。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入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感受作者的千古同悲之愁,这应该是本堂课的第一重点。高一学生对杜甫并不陌生,小学初中已学过很多,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另外,刚刚学完秋兴八首(其一)理解了作者的寂寞抑郁、壮志难酬、孤独寂寞之情,学生知人论世能做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掌握咏史怀古诗阅读技巧应是第
8、二重点。咏怀古迹(其三)教学效果分析本次教学旨在极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前一节课结束后布置相应的与课程相关的预习内容,如王昭君、杜甫的人生经历,自己对两者的情感体悟,重在使得学生动脑动手,同时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主要体现在课程导入中。在导入之后,对情感基调的把握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小,基本能得出答案。对于文本的把握以问题方式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又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本教学设计合作探究中将讨论核心由王昭君转入杜甫,从而归纳梳理出咏史怀古这一诗歌类型,最后以课堂实战对于所学进行巩固。本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诵读,通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咏怀 古迹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