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书报告(共12页).doc
《《大学》读书报告(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读书报告(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大学读书报告大学读书报告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读解】明明德:彰明“明德”的意思。治其国:治理好他的国家。齐家就是使家庭内部和睦,齐心协力。齐:治理,整顿的意思。 古时候的先贤,为了向天下彰明他的光明的道德观念,必然要先从治理好他的国家开始。想要治理好他的国家的人,必须要先将家庭管理好。 不过,自古以来,治理国家的人都没有几个家庭和睦的。盖因为利益的原因,占有一个国家的利益实在是太令人诱惑了。以至于,先贤的道理都可以不要了。这也是先贤道理的一种没落。如果,人人都有大禹的理念,世界就会大不同了。 齐家(来源:网络) 【原文】欲齐其家者,
2、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读解】修其身:提高自己的修为,养成好的品德习惯。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不心生杂念。诚其意:使自己的思想诚心实意。 想要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必须要先修养自己的品德;想要修养自己品德的人,必须要先端正自己修养的态度;想要端正自己态度的人,必须先要有诚心实意才可以。 端正心态,平心静气的生活,对现代中国人来说,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品质!怎样在金钱为纲的年代,保持自己的理想,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能够正我们的心,诚我们的意,我想社会真的会和谐。因为,我们人人内心都是平和的,世界怎么可能不和谐呢? 齐家(来源:网络) 【
3、原文】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读解】致其知:探索知识,求真理的意思。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想要诚心实意的人,必须要先探求各种各样的知识;探求知识的根本在于探究事物的真 理。 现代学术环境,可以说是越来越恶劣了。有给学生派任务,代自己发表论文的导师(北大校园里面这样的著名博导是存在的);有借导师知名,发表抄袭自他人文章的论文的学生。真的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啊。还真正有几个在“格物”呢? 儒典大学读书笔记(提纲)之二 一、孔老夫子一生所行持,实际上就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奔走呼吁,这是有当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这里不具体阐述了。此外,孔老夫子本人,他是有深厚的内修功底的
4、。因为他首先应是“修身”的典范,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否则,若没有内在和外在完美的统一,他的思想就不可能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二、简要谈谈对孔老夫子的内修境界的认识 这里仅从大学角度谈。虽然,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但后人认为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记录,传十章一般认为是对“经”的解读。本人认为,“传”十章,主要是曾子老先生为“经”一章寻找理论依据。大凡有人提出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除了引用大量事证外,一般都需要有说服世人的权威著作或言论作为理证,表示有古圣先贤的传承为依。这样更加令人可信可依可行。即使引用大量古贤言论,只能是一种论据,并不表示能够完全解读
5、作者本人治世理念的全部内核,更深度的信息不一定借用古人的话就能完全透露出来,况且“传”十章所引用资料更多是从社会功能性方面去注解的。本人这里试图从内修角度去解读三纲要乃至“修齐治平”理念。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他内德光明的一个注脚。德性,本来就是光明的体性,也就是通常说的慧性。“明明德”第一个“明”,一般作动词解释为对明德的能动认识。在经世方面,古今贤哲多解读为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故而把第一个“明”定义为“弘扬”等义,但这远远不能涵盖“明”的根本“智”性一面。所以,仅仅“弘扬”一词,内在的明德是不可能真正彰显出来的。所能弘扬的,只能是社会道德人性的一面,却不能涵盖内在修为超凡脱
6、俗的一面。若没有这一面的内德,孔子的思想就不能碰撞出如此灿烂的火花来。所以本人觉得此处更是一种明“智”的状态,这种“智”体现在大学提到的“格物”而“致知”,通过这个路子,达到对“明德”的觉悟,则“近道矣”,即通达体性之“大”(上期对“大学”之“大”的解读),它包容一切,涵盖一切,空明廊阔。 、大学之道在“亲民”。这反映了夫子教化世人的着手点,在于建立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并以远古尧舜禹,近之西周王朝为样板奔走呼吁,终身致力仁政仁爱理念。 关于“亲民”,很大部分学者根据大学所引用康诰“作新民”而注解为“新民”,所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是也。本人从内在德性修养角度,认为垢尽为新,“德润身”,光明显现为
7、新。但从行道角度讲,“亲民”不仅是“作新民”,而有更深的内涵。否则,同一篇目中,为什么不直接根据古语概括为“新民”而采用相异的词汇呢?显然,二者内涵有所不一致。即使孔子或他学生,若仅仅是“新民”涵义,他就没有必要另外创造一个“亲民”词汇。再阅读后文,大学引用康诰语“如保赤子”,这样“亲民”之意才趋于完整。“如保赤子”说的是爱护民众如同母亲护亲生婴儿般。所以,“亲民”与孔老夫子一生倡导的“仁”,即与“仁政仁爱”在内核上,极为一致。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止”字,大学.传十章第三章“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
8、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 人交,止于信。”归纳起来,于社会,就是人各安其位,秩序井然,顺乎自然。于个人,君子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这也是明了治国做人所彰所遮,所彰,即止于至善,扬圣贤明君仁政君子之道。所遮,即戒行,杜绝暴君暴政小人之行。 上述三个“在于”,即“三纲要”,分别从内证德性,外化德行,仁爱所依等三方面讲述了通达大学之道。 、紧接着,大学论述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前面分析了“止”的涵义,一是彰至善,明“君子有
9、所为”,一是遮止“君子有所不为”。水有“止”,就不起波澜,人心有“止”,心则安静,心安静则各守本分事。安守本分,则摒除物欲的蒙蔽,这便是“虑”的作用,也就是起“观”智。有“观”则有“照”,观照同时,即是“得法”,明明德之本。则近道矣。道次第颇是分明。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东方圣人孔老夫子的内修功底,真乃个人修身实践与家国天下治理理念完美统一 三、阐明“明明德于天下者”应该怎么做? 大学概括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10、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起用古人的经验。在孔老夫子眼中,古人经验是值得大写的。 首先,远古尧舜禹等,是圣君典范。当然,按历史记载,尧舜禹时代的社会背景是没有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人崇尚道德,是可能的。 本人这里插入一段假说,类似玄幻小说,供大家思考。在上一轮人类文明进程中,由于地球上毁灭性的灾难降临,地磁场受到极大的改变,大部分地球人被当时的众多灾难所吞噬,剩下极少部分人幸存下来,由于地磁场的剧变等原因,幸存下来的那少部分人类突变愚痴,记忆力基本丧失。但上轮文明中有少部分圣贤大士也留下来了,灾难不能改变他们的智力现状和智慧境界,并以留下来的少量粮食为
11、种子材料,教大家耕种和参与各种生产活动,这可能便是圣贤治国,民之“无知”的所谓远古文明之始。由于那时人烟稀少,所谓治国,其实就是带领部落群体参与集体耕种等生产生活活动。在这个漫长的时期,社会物质文明从几乎为零的起点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灌溉农业阶段。大禹治水,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整个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期间,不断有圣贤应化,他们一般成为部落首领。基于特定因缘,许多圣贤首领也许不一定经过受胎成长阶段而很可能是他方世界直接降临世间的。这些圣人大多没有留下名字,只是发展到后期,诸如黄帝尧舜禹等,名字终于留传下来了。 当然,本人这个假说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多少有些历史的内在逻辑推理和宗教情感体验。本来这段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 读书 报告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