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活动准则要点解读常见问题(2018新国标)(共4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QC活动准则要点解读常见问题(2018新国标)(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C活动准则要点解读常见问题(2018新国标)(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3.3问题解决性课题:小组针对已经发生不合格或不满意的生产、服务或管理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质量改进,所选择的质量管理小组课题.注:问题解决性课题包括现场型、服务型、攻关性、管理型4种类型.a) 现场型:以稳定生产工序质量,改进产品、服务、工作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现场环境等为选题范围的课题.b) 服务型:以推动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为选题范围的课题.c) 攻关型:以解决技术关键问题为选题范围的课题.d) 管理型:以提高工作质量,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为选题范围的课题.3.4创新性课题:小组针对现有的技术、工艺、技能和方法等不能满足实
2、际需求,运用新的思维研制新产品、服务、项目、方法,所选择的质量管理小组课题.4.1问题解决型课题4.1.1 总则:问题解决性课题目标根据来源不同分为自定目标和指令性目标.【要点解读】1活动程序图的变化:将自定目标课题与指令性目标课题两种情况的活动程序图“合二为一”. 2“效果检查”,若未达到课题目标,不是必须回到“原因分析”这一步,而是借用“原因分析”字义,分析未达到课题目标的原因,是计划阶段哪一步骤的问题,便从哪一步开始新一轮PDCA循环.3指令性目标通常是指QC小组把自己不能改变的相关要求定为目标,包括:上级以指令形式下达给小组的目标;小组直接选定的上级考核指标;强制性标准;与顾客签订合同
3、的要求等.【常见问题】自定目标是先现状调查再设定目标,指令性课题是先设定目标再做可行性分析.4.1.2选题来源:针对存在问题及改进对象,小组应结合实际,选择适宜的课题.课题来源一般有:指令性课题、指导性课题、自选性课题.小组自选课题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落实组织方针、目标的关键点2.在质量、效率、成本、安全、环保等方面存在问题3.内、外部顾客的意见和期望4.1.2.2 小组选题要求:1.小组能力范围内,课题宜小不宜大2.课题名称直接,尽可能表达课题的特性值3.选题理由明确、简洁.【要点解读】 1指导性课题是Qc小组活动主管部门将上级关注的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分解成具体的问题予以公布,小组从
4、中选择适宜的课题开展活动.2小组选择课题应该是小组成员技术上能做到、管理上能协调的,小组成员有能力完成课题活动的全过程.【常见问题】1课题综合性强,不是小组成员力所能及的.2课题名称只是定性描述,没用特性值表达. 3课题名称不简练,例如采用了“手段+目的”的形式.4选题理由多、不直截了当.4.1.3现状调查,为了解问题的现状和严重程度,小组应进行现状调查1.把握问题现状,找出问题症结,确定改进方向和程度2.为目标设定和原因分析提供依据3.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类、分层和整理4.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具有客观性、可比性、时效性和全面性.【要点解读】2.现状调查的作用是通过充分收集有关课题的数据和事实,并恰
5、当进行分层整理,说明课题的具体状态,直至找到课题的具体症结,以便为课题目标的设定和原因分析提供依据.3.对于提供数据的“客观性”指实际测量或记录的真实数据;“可比性”指数据的特性和计量单位应一致、可比;“时效性”指收集的数据能真实反映现状;“全面性”指多维度把握课题的状态数据,以及不局限于已有统计数据,也要重视到现场实地测量数据.4.该步骤中表述的“问题”,应理解为“课题【常见问题】1.对反映课题现状的数据挖掘不够充分,分层不够全面和深入.2.收集的数据不是课题当前状态的数据,而是小组成员根据经验分析的造成课题原因的数据.4.1.4设定目标.目标来源,根据所选课题,小组应设定活动目标,以掌握课
6、题解决的程度,并为效果检查提供依据.课题目标来源:1.自定目标.小组明确课题改进程度,由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的目标;2.指令性目标.上级下达给小组的课题目标或小组直接选择上级考核指标作为目标.4.1.4.2目标设定依据:1.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或要求2.顾客需求3.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4.小组曾经接近或达到的最好水平5.针对问题或问题症结,预计问题解决的程度,测算小组将达到的水平.4.1.4.3 目标设定要求:目标设定应与小组活动课题相一致,并满足如下要求:1.目标数量不宜多2.目标可测量3. 目标具有挑战性.4.1.4.4 目标可行性分析:指令性目标应在选题后进行目标可行性分析,目标可行性分析可考虑
7、:1. 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2.小组曾经接近或达到的最好水平3.针对问题或问题症结,预计问题解决的程度,测算小组将达到的水平.【要点解读】2.准则中“4.1.4.2目标设定依据”及“4.1.4.3目标设定要求”,都是针对自定目标值的;“4.1.4.4目标可行性分析”则是针对指令性目标值的.3.关于准则中4.1.4.2的e)中“问题”的理解:(1)“针对问题或问题症结”中的“问题”,应是指课题;(2)“预计问题解决的程度”中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指课题的症结,如果现状调查中不能找出课题的症结,“问题”便是指课题.4.进行指令性目标课题的目标可行性分析时应注意(1)与自定目标值的现状调查步骤一样要收
8、集数据,把握课题当前状态,找出课题症结;(2)与现状调查不同之处,是对指令性目标值进行测算分析时,可不受课题症结的限制.【常见问题】1.目标设定没有根据现状调查的相关数据设定,而是根据经验先设定目标再推算课题或课题症结的解决程度.2.对指令性目标课题,将可行性分析与现状调查相混淆:用指令性目标直接推算课题症结的解决程度,而不考虑症结以外的其他问题.4.1.5 原因分析应符合以下要求1.针对问题或问题症结进行原因分析2.问题和原因之间的因果关系清晰,逻辑关系紧密3.从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考虑,以充分展示生产问题的原因,避免遗漏4.将每一条原因分析到末端,以便直接采取对策5.正确应用适宜的
9、统计方法.【要点解读】1.“问题或问题症结”的说明:(1)前一个“问题”可以是指课题(在找不出课题症结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指令性目标值可行性分析中的症结之外,需要解决的次要问题.(2)“问题症结”中的“问题”,仅指课题.2.“逻辑关系”可以是因果关系,也可以是包含关系;“逻辑关系紧密”则指原因是逐层展开的.3.末端原因应是很具体的、可以针对其直接采取治本对策的原因.【常见问题】1.分析原因针对的对象不正确.在已找出课题症结的情况下,还针对课题分析原因.2.分析原因未分析到真正的末端原因.3.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混乱,如因果关系颠倒.4.1.6 确认主要原因,小组应依据数据和事实,针对末端原因,
10、客观地确定主要原因:1.收集所有的末端原因,识别并排除小组能力范围以外的原因2.对每个末端原因进行逐条确认,必要时可制定要因确认计划3.依据末端原因对问题或问题症结影响程度判断是否为主要原因4.判定方式为现场测量、试验及调查分析.【要点解读】1.对小组能力范围内的所有末端原因都要进行确认.是否制定要因确认计划,可由小组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既非“不要”,也非“必须”.2.判断是否为主要原因的依据只能是末端原因对问题或问题症结的影响程度,影响程度大即为要因,影响程度小即为非要因3.c)中所指的“问题”可以是课题,也可以是目标可行性分析中需要解决的次要问题;而“问题症结”则是指课题症结.【常见问题
11、】1.分析末端原因对问题或问题症结影响程度缺少相关事实和数据,仅进行定性分析、理论推导;或将全部末端原因先凭经验区分为要因和非要因,“要因”中的事实和数据具体翔实,“非要因”中则缺少事实和数据.2.仅将末端原因的数据与确认标准进行比较,符合标准即为非要因,不符合标准即为要因.3.只分析末端原因对前一层级原因的影响程度,来判定该末端原因是否为问题或问题症结的主要原因.4.在分析末端原因对问题或问题症结的影响程度时产生混乱.收集的是末端原因与问题的关联数据,却判定为末端原因对症结的影响程度.4.1.7 制定对策:1.针对主要原因逐条制定对策2.必要时,提出对策的多种方案,并进行对策效果的评价和选择
12、3.按5W1H制定对策表,对策明确、对策目标可测量、措施具体.注:5W1H即What(对策)、Why(目标)、Who(负责人)、Where(地点)、When(时间)、How(措施).【要点解读】1.“必要时”是指,要不要针对每条主要原因提出不同对策,并进行对策的综合评价和比较选择,应由小组根据每条主要原因的实际情况决定.2.对策目标必须可测量、可检查;它与课题目标没有直接关系,只与对策所针对的主要原因状态相关联,即将主要原因改善到什么程度的具体可测量可检查的描述.3.措施是对策的具体展开,应具有可操作性.【常见问题】1.对策目标只是定性描述,不可测量或检查;有的是用课题的目标直接替代对策目标,
13、或者是将课题目标分阶段化作为对策目标,致逻辑混乱.2.“对策”与措施混淆,对策不简练,措施不具体.4.1.8 对策实施:1.按照对策表逐条实施对策,并对对策目标进行比较,确认对策效果和有效性2.当对策未达到对应的目标时,应修改措施并按新的措施实施3.必要时,验证对策实施结果在安全、质量、管理、成本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要点解读】1.应按对策表中的具体措施实施每项对策;每项对策实施完毕,应及时收集数据,确认对策目标是否达到.2.当对策目标未达到时,应对该对策的具体措施做出调整或修改,然后再实施,再确认实施效果.3.是否需要验证对策实施结果在安全、成本、环保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小组应根据课题和对策的实
14、际情况决定.常见问题1.对策实施效果缺少具体数据、没有具体时间.2.实施效果只强调与实施前比较,而未与对策目标比较.3.实施效果收集数据的时长与课题效果检查时长相混淆.4.1.9 效果检查:1.检查小组设定的课题目标是否完成2.与对策实施前的现状对比,判断改善程度3.必要时,确认小组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点解读】1.效果检查的对象是两个:一是课题的目标是否达到;二是对策实施前的现状是否得到明显改善.2.是否计算小组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QC小组根据课题活动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常见问题】1.在所有对策还未实施完毕并达到对策目标时,就开始收集效果检查的数据.2.效果检查时收集数
15、据的时间段与现状调查时收集数据的时间长度不一致,可比性差.4.1.10 制定巩固措施:1.将对策表中通过实施证明有效的措施经主管部门批准,纳入相关标准,如工艺标准、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等2.必要时,对巩固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跟踪.【要点解读】1.巩固措施的内容必须是被活动证明有效的措施;巩固的方式必须是通过将这些有效措施分门别类纳入相关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这些标准和制度可以是企业层级的,也可以是部门乃至班组层级的.2.小组成员应结合课题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是否要设定巩固期,对巩固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跟踪.【常见问题】1.未能将实施有效的具体措施纳入相关标准.2.将小组活动后行政方面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QC 活动 准则 要点 解读 常见问题 2018 国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