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3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共17页).doc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3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共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3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共17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3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1一、选择题1、“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这说明汉朝 A、基本沿用秦制 B、创设皇帝制度 C、改革中央官制 D、明确诸侯国君的地位2、刘邦建立的汉朝,最大的贡献是“汉承秦制”。主要表现为A、重建了大一统的帝国 B、继续实行法家的统治C、延续了皇帝的称号 D、继续打击匈奴的入侵3、陆贾说:“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秦任刑法不变,卒灭。”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A、只有恢复古代制度才能长治久
2、安 B、运用刑法治国是秦朝灭亡的主因C、文治和武功结合才能使国家兴盛 D、只有彻底放弃暴力国家才能兴旺4、“汉承秦制”说明了汉初延续和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然而,秦短命而亡,汉却经休养生息逐步恢复经济,这是因为A、中央官制不同 B、地方行政制度不同C、皇帝权力不同 D、政令施行方式不同5、刘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差别是 A、地方机构 B、中央机构 C、皇帝权力 D、独尊儒术6、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 B、实行郡、国并行制度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削藩”命令“滇王之印”7、如图是考古出土的一方
3、汉印的印文。该印是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的印信8、“帝裔里的近亲,亦即刘家的叔伯、兄弟、从兄弟等封为王,功臣中之卿相则封为侯。他们的领域和直隶于中央的郡县犬牙相错。”文中的“帝”是指A、周武王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光武帝9、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同时又分封了一些同姓子弟为王。采取这两大方面措施的相同之处是 A、直接原因 B、主观愿望 C、客观效果 D、历史影响10、史家评论:“汉高祖刘邦在继承秦的郡县制时,犹豫不决,进两步退一步,在郡县制与封建制之间采取折中主义。”刘邦之所以这
4、么做是因为A、郡县制被证明是失败的 B、分封制在当时有其合理性C、刘邦本人性格比较犹豫 D、这样便于结合两者的长处11、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反映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12、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13、汉朝礼制规定,唯有皇帝才能用金
5、缕玉衣。右图是1973年在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的中山怀王刘修的殓服金缕玉衣。根据已学知识推断,此人所处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末年 B、西汉初年 C、汉武帝时期 D、西汉末年14、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发动了“七国之乱”,这场叛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无为而治”政策导致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B、封国不满朝廷推行黄老之学C、汉景帝的御史大夫晁错提出“削藩”主张 D、封国实力日益增强,与中央分庭抗礼15、清赵翼论某时期政制之变云:“迨至七国反后,又严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诸侯王惟得食租衣税,又多以事失侯,于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材料论述的是哪一时期的史事A、战国B、秦
6、C、西汉D、东汉16、判断下面关于汉初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汉初继承了秦代郡县制度统治者从“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出发,实行分封封国与中央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导致“吴楚七国之乱”郡国并行极大地提高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 B、 C、 D、17、1937年末,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等四篇帛书古佚书。据考证成书于战国中期,为现存关于黄老之学的最早著作。据此判断,黄老之学的兴起不会晚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西汉初年18、汉初黄老之道盛行,正如庄子让王:“如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话 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体
7、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 B、 C、 D、19、汉初民谣云“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一”。从这首民谣中可以折射出丞相曹参的施政思想是 A、只用道家“无为”思想 B、只采用法家,恪守法制C、只采用儒家的礼仪制度 D、道家为主,礼法并用20、贾谊的过秦论,总结秦亡的教训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认识与西汉的哪一政策相呼应? A、世卿世禄 B、独尊儒术 C、反击匈奴 D、与民休息21、汉书礼乐志有这样的话:“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其中的“拨乱反正”的直接措施是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铲除异姓王的势力
8、 D、大封同姓为诸侯王22、“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风俗笃厚,禁网疏阔”。材料所描述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刘邦建汉 D、汉武雄风23、汉初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A、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 B、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出现C、汉初经济萧条,百废待举 D、汉初王国问题没有解决24、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A、秦亡教训,收揽人心 B、文治天下,鼓励生产C、人心思治,让利于民 D、经济困难,稳定统治25、以下与“文景之治”时期统治思想相一致的是A、不学礼,以无立 B、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C、存天理,灭人欲 D、省苛事,薄赋
9、敛,毋夺民时26、“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对此段文献资料评述恰当的是A、客观真实,无需考证 B、史家之言,有史为证C、背离实际,不足为信 D、溢美之词,不足为信27、史记平淮书载:“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其中“太仓之粟”是指A、太仓县的粮食 B、洛阳私仓粮食 C、长安国库粮食 D、开封宫仓粮食28、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一现象发生在A、汉高祖执政时期 B、汉文帝执政时期
10、C、汉武帝执政时期 D、光武帝执政时期29、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有一股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也越来越凸现,这种势力是 A、商人 B、豪族 C、军人 D、贵族30、“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尚书被中书取代 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31、“诸侯王请予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其中的“朕”指的是A、周武王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光武帝32、(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
11、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汉武帝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欲施恩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D、满足诸侯子弟晋爵的要求33、“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A、什伍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34、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天下分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官禄600石。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B、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D、监督诸侯王和地方官员35、西汉“不行黜陟(意为废除、取消)而藩国自析”来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A、“削藩” B、颁布推恩令
12、 C、创设刺史制度 D、推行内外朝制度36、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37、“欲天下之治,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国小则亡邪心。”贾谊治安策。这段话反映了贾谊的治国观点是 A、再次实行分封制 B、夺取王侯的爵位 C、削弱和分散王国实力 D、剥夺王国的权利和封地38、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 B、剥夺王国的封地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39、(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
13、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之所以说主父偃的建议是“计”,是因为 A、它不仅有利于刘姓政权而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B、它既提高了诸侯国的地位又满足了诸侯子弟 C、它以宣仁孝之道为名而行削弱诸侯力量之实 D、它用加强地方权力的办法来巩固中央的控制40、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4
14、1、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人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董仲舒之所以受到如此礼遇,主要是A、帮助汉武帝成功地解决了王国问题 B、对汉武帝击败匈奴积极的献言献策C、在思想文化领域提出了宝贵的国策 D、提出盐铁官营积极的为汉武帝理财42、“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是 A 贾谊、汉景帝 B 晁错、汉文帝 C 董仲舒、汉武帝 D 魏征、唐太宗43、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上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经学时代”盛行的是A、道家传统 B、儒家学说 C、
15、法家思想 D、墨家理论44、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统治思想凡三变,依次为A、法家,儒家,道家 B、儒家,法家,道家C、道家,法家,儒家 D、法家,道家,儒家45、有学者评论某思想家时说:“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这位思想家是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46、两汉期间,山东的邹、鲁流行一句俗谚:“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这里的“经” 主要是指A、医卜历算 B、诸子百家 C、诗书易礼 D、佛教经典47、西汉以后,儒学开始走向“经学化”,这是指这一时期的儒学 A、成为了专门阐释少数经典的学问 B、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产生了“三纲五常”等僵化原则 D
16、、成为了谋取官职的唯一途径48、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49、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50、史记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数丈,天狗过梁野。”对此现象的
17、理解,正确的有反映汉代观念,认为天象与人事相互感应 是司马迁独创的写史笔法这些天象记载大多荒诞不经 这些记载可供现代科研做参考A、 B、 C、 D、51、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52、汉光武帝时期,学生要进入最高学府接受儒家教育,应到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建康53、“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演变成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
18、的普遍追求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西汉前期 C、西汉中期 D、东汉前期54、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表明汉朝执政理念是 A、推行礼仪仁政 B、奉行无为而治 C、采用严刑酷法 D、实行儒表法里55、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是A、西周 B、秦朝C、西汉 D、唐朝56、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帝国的行为表现在A、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 、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19、通婚和亲57、秦皇汉武是中国古代两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其共同点是A结束分裂局面,创建统一帝国B对内控制思想,对外抗击匈奴C取缔诸侯王国,加强中央集权D依赖丞相决策,强化君主专制58、右图是西汉的疆域图,其中“河西四郡”所在位置是AA、B、C、D、59、“他少怀大志,乘绿林、赤眉起义之机,顺应时势,进入义军,逐步掌握领导权,积极网罗人才,纵横天下,权柄中央,治理社稷,成为一代圣明君主。”他是 A、刘秀 B、刘邦 C、刘备 D、刘彻60、“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这是总结历代君主治理国家的情况而得出来的一种结论。历史上出现了“与天下安”的时期依次是 汉武帝 汉文帝 汉高祖 光武帝 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练习题 分册 单元 两汉 南北朝 分合 1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