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常建诗歌中“琴”的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常建诗歌中“琴”的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试论常建诗歌中“琴”的意象与情趣的契合摘要:琴棋书画自古以来都是中国文人眼中的高雅活动。对琴的偏爱是文人情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偏爱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已经形成了质的变化由对琴声的清丽高雅的喜爱转向对琴这一形象的钟情。于是,琴作为一种意象开始在文人们的文学作品中广泛的出现。唐代诗人常建便是其中之一,在他的诗歌中“琴”这一意象作为诗人寄托情思,表达情愁的载体频频出现,或表现道德情操,或抒发离别是凄凄戚戚伤感之情,或与其它意象共同表现自己清高脱俗的精神品质。常建,是“琴“写诗的大家。关键词:常建、琴、意象、情趣一、“琴”成为意象的渊源。琴作为一种乐器的历史是很早的,春秋
2、的时候就有伯牙鼓琴的典故。琴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中,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传统文人情趣向来讲求的“琴棋书画”兼通,琴则代表了个体的音乐素养,这种素养与其文学素养是相辅相成的。儒家倡扬社会教化时,极为推重琴的心理整合作用,白虎通“礼乐就认为“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在比德观支配下,琴瑟不仅是士人们抒发情感的器乐,更是其人格的某种符合礼乐原则的象征。 许慎说文解字称“琴者,禁也。” 早在吕氏春秋本味中的伯牙子期故事,就展示了借琴这一纯器乐表现与领会心志的功能。由于琴这种器乐特有的心志表现力和清远音质格调,古人很早就对其寄予厚望,标举雅致。东汉至晋,博毅、马融、荣岂、稽康、成公绥等人
3、都写过琴赋。此间隆盛的隐逸文化中,隐士们更是把弹琴作为清高心曲的寄托所在琴及其相关的演奏技艺、美学探讨,是古代音乐美学中最有代表性的课题,以致出现了独康琴赋、朱长文琴史、成玉四琴论、刘籍琴仪、陈敏子琴律发微,直至明末徐上瀛溪山琴况这样较为深刻全面探讨演奏美学的专门著作。琴与士人生活有更为密切的关系,仍似从魏晋时期开始。仅从史籍明确记载看,我们知道阮籍、阮瞻、谢鳃、秘康等人都好弹琴。秘康作有琴赋,说:“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可以说,琴是他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自魏晋以来,琴作为一种意象的功能是日臻成熟,甚至是掩盖了它作为乐器的本
4、质功能。在文人的眼中琴已经成为清高脱俗的化身这,正是唐代文人诗歌出现琴这一意象常有的色彩。唐代文人诗歌描写琴,就常常和他们闲逸宁静的生活情趣联系在一起,例如:王维酬张少府:“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孟浩然洗然弟竹亭:“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还有刘长卿听弹琴等等。而其中的佼佼者则非常建莫属。在全唐诗中,常建存录的作品仅五十一首,但当中就有八首明确的提到了琴这一意象,如此高的比率在唐人诗中实为罕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常建对于“琴”这一意象的钟爱,而根据上文所提到的琴作为清高脱俗的精神寄托的意象功能,我们又可以从中窥探出诗人对于这种清新俊逸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与神往,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自身的
5、精神品质与道德情操。二、琴的意象在常建诗歌中的具体体现与分析。常建存录于全唐诗的作品中,总共有八首明确提出了“琴”这一意象。它们分别是:送李十一尉、江上琴兴、张山人弹琴、高楼夜弹筝听琴秋夜赠寇尊师、西山白湖寺后溪宿云门、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而根据诗歌意象与情趣契合的程度不同而各有高下。1、意象与情操之间的完美契合。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月白风清的秋夜,诗人在江边挑弄玉琴。每一根琴弦的颤抖,都能使人感觉到神清气爽。当吧这七根琴弦一一弹遍,但见在月光的沐浴下,万树碧绿倒映于江水之中,那么的幽静、神秘、美妙。妙在静谧里,诗人
6、听到梦般恍惚迷离、轻纱般的琴声。如清人吴雷发所赞赏被指的“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的灵境。诗人以奇妙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写琴声能能使江月更加的洁白,江水更加的清深,从而未免传神的写出音乐能够净化人心的巨大魅力。这是一首被后人所广泛称颂的关于描写琴的诗。王昌龄称道此诗,说是“感兴势者,人心至感,必有应说,物色万象,爽然如有感会”,并引以为例。我国著名的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称赞此诗时说道:“艺术的境界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唐代诗人常建江上琴兴一诗最能写出艺术这净化深化作用。”(美学散步)全诗呈现出一派清新脱俗之感,这种感觉不仅存
7、在于空灵的琴声上,也表现在诗人的内心中,这是本诗最大的亮点,也是将意象与情趣高度融合的高超技巧的体现把音乐的美妙这一主题升华到对内心的净化与沉淀。境界十分高远。同样表达诗人自身道德情操的,还有一首张山人弹琴。音乐背景置于芳草萎美的春晓,诗人逐步山间小径已是悠然得令人倾慕。忽然远处传来张山人明快悠扬的琴声,心为之振奋。诗人用“了然云霞气,照见天地心气”极其微妙地把音乐美感通过俞象诉诸读者。琴声宛如东方破晚,云蒸霞蔚,别有气象,宇宙的灵魂为之照亮。“玄鹤下港空,期期舞松林”,黑色的仙鹤宛自九天飞来,在松林间捆捆起舞,这一喻象是随眷音乐的变化而设置,使人有更加广阔的境界可想,接着又以飞龙吟啸强化了音
8、乐的旋律,让人感受到扣击人心的艺术憋力。诗人引来实境之物融以空灵之思,喻象贴切,兴象深微。2、送李十一尉:琴音的凄凉与分别时的感伤高度融合。泠泠花下琴,君唱渡江吟。天际一帆影,预悬离别心。 以言神仙尉,因致瑶华音。回轸抚商调,越溪澄碧林。这是一首赠别诗。送别之景向来以悲伤凄凉之感见长,此诗也不例外。琴这一意象在这里起到了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首句“泠泠花下琴”中的“泠泠”本有清脆欢畅之意,这本是令人感到心旷神怡的音乐,但是当其被和以友人深沉而又苍凉的“渡江吟”,而且又是发生在离别的悲凉之时,这本来欢快的音乐正好起到了反衬的作用,以乐景衬哀景,则哀情更进一层。尾联中,诗人又写到“回轸抚商调”,这是
9、诗人与友人离别后之景。“最苦离别时”,送走了友人,只剩其一人,孑然一身,孤寂而处,此情此景,处处都在散发一种浓浓的伤感,如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所说:“商,伤也”。诗人此时弹奏起悲伤的商调,正好契合了诗人此刻内心的孤独凄然之感。分析全诗,诗人以琴起始,然后又以琴收尾,这种收尾呼应的方式不仅体现在结构上,同样也展现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虽然未在诗中大书离别之情,但凡度此诗之人,通过这种由琴声的传达出,定能够清晰的感受这种贯穿全诗的离别伤感。自古以来的众多文学作品中,描写离别之景,抒发离别之悲的不在少数,而能够像诗人常建这般将离别之殇幻化成音乐之美来警醒传达和表述的实在是不多见,可谓别出心裁。3、月与琴两
10、种意象的完美组合。在西山、白湖寺后溪宿云门、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高楼夜弹筝这几首诗中琴这一意象的运用有着十分明显的共同之处,就是都与月这一意象的搭配。“月”作为一种意象的运用在唐代的文人诗歌中更为普遍,如,大诗人李白就十分的钟情于对月这一意象的运用,在他的诗歌中,月常被用来寄托其清高俊逸,桀骜不屈的精神追求和孤独寂寞,悲凉凄然的落寞处境,这同样也是许多唐代文人使用“月”这一意象常有的感情色彩。显然,这与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关于“琴”的意象寄托是相通的。所以,当二者同时出现在某个作品中时,往往能够起到强调或突出情感的作用。白湖寺后溪宿云门中,诗人对于景色的描写从傍晚一直写到次日凌晨,主要描写的是云门
11、的优美绝伦的夜景,着重突出一个“静”字,这个“静”不仅写的诗自然,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沉静。诗人在逐层描绘出节奏流动的时空合一的境象之后,在结尾直接引入天筋之声或人为之乐音,全诗仿佛顿时“响”了起来,音乐境界全出,产生一种余音易恩不绝如缕的艺术效果,而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惊喜、沉醉、豁然开朗、眷恋不舍等感情及其变化也话现于纸上。这是诗人创构音乐境界的“点睛”之笔。常建有不少名篇佳作都是“篇终传音”的。再如: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这是一首游仙诗,诗中描写了诗人在仙人得道处借宿时的心灵感应,颇有仙风道骨的意味。同样在诗的结尾处,诗人以一句“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来全面的概括和表述此诗的心境,新月和琴
12、都有清高脱俗的意象寓意,符合了诗人此诗的心境。而常建还有一首诗与此诗有着同样的结构技巧,便是西山。在诗中,诗人将自己化身为一叶轻舟,在青山绿水问悠游,把黄昏到深夜的美妙景色一一收摄进诗的画幅之中。他逼真地、多层次地、细致地表现各种自然景物的形态动静,色彩与音响的变幻,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生命脉搏的跳动,并同时体验了诗人的情绪由悠然、欣然到冷然、子然的微妙变化。显然,诗人意在通过捕捉自然生命的律动来传达自己的内心律动。这样,诗中便自然流淌出一种音乐般的节奏韵律。于是便有了那句与“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圆月逗前蒲,孤琴又摇曳”,孤清的琴音,在夜气森森的江上摇曳,从而烘托出一个凄凉
13、幽邃而又有感情起伏流动的音乐境界。在高楼夜弹筝中,月与琴的组合意象再次出现。这首诗的基调由“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琴”一句中的“苦”字来奠定。而这“苦”字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未给出具体的解释,只是把它融入到音乐之中,任由读者去体会,去品味。于是诗人写到在江畔高楼之上,开帘弹筝,音乐强烈的节奏感,变幻看这里的时空,山问的猿啼与空中的雁鸣与之相呼应,任我们想象那里激越的情景,任我们的心灵与艺术世界纵情地对话,音乐带给我们的隐俞、暗示、象征都因欣赏者的审美水准而一一到位。诗人把灵魂容入音乐,音乐的节各里表达着诗人内心世界的涌动和宁静。后记:常建对音乐仿佛有特殊的敏感。他有着高超的鉴赏力。欣赏他的诗,不仅带给我们以精神上的指引,还能给予音乐上的熏陶。音乐美可以通过阅读他的诗点点浸染,而他带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只能由我们自己去品味。参考文献:1彭定求等.全唐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2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王立. 琴意象与中国古代悼祭文学J. 中文自学指导.1997(5)4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等.唐代文学研究年鉴Z.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