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与细化--教师导学读本(共35页).doc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与细化--教师导学读本(共3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与细化--教师导学读本(共35页).doc(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与细化导学读本 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 吴晓楠第一部分 课程目标(共19条)一、知识与技能(6条)1、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现象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3、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4、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
2、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5、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6、会纪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二、过程与方法(6条)1、有初步的观察能力。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2、由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3、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4、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5、由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6、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条)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
4、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技绝物理问题时的喜悦。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5、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敢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6、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7、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第二部分 科学探究(7大要素,35个要求)科学探究要素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
5、要求一、提出问题(3个)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二、猜想与假设(3个)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2、对探究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3、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个)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2、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3、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4、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7个)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
6、收集数据。2、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3、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4、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5、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6、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7、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五、分析与论证(6个)1、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2、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3、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4、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5、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6、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六、评估(6个)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2、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3、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
7、问题。4、尝试改进探究方案。5、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6、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七、交流与合作(6个)1、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2、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3、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4、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5、有团队精神。6、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一、提出问题(3个要求)(一)、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利用多种方式创设能够产生物理问题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相关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发现某物理现象区别于其他物理现象的特点,发现新的物理现象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发现不经常出
8、现的新的物理现象等等。学习初期的学生不容易提出与物理现象很贴切得问题,此时不要求形成具体的、能明确用语言或文字表述的问题。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但教师提出问题时要明确说明发现问题的思路,渗透发现问题的物理思维方法,让学生懂得物理问题时怎样发现和提出的。(二)、能书面或口头表述问题首先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用“问题化”的方式进行陈述。然后对这一“问题化”的陈述作进一步的思维加工,形成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科学问题,并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述出来。(三)、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问题,才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努力寻求技绝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并对所提出的问题
9、作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这种实践体验,让学生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作用。常见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几种类型:1、根据情境提出问题(1)、根据日常现象提出问题通过实际观察或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提出问题。(2)、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明白的现象提出问题。(3)、根据已阅读资料所介绍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到的病没有亲身经历的现象,但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2、通过不同现象的比较提出问题(1)、寻找物理现象中所隐含的关系和规律针对某一物理量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提出问题。(2)、比较两种现象的共同与不同之处针对两种具有一定对应关系的不同现象提出问题。
10、(3)、寻找相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观察相同物理量在不同条件下的情况并提出问题。3、根据知识体系内容提出问题(1)、针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对于常见的物理现象,一般从现象的发生条件、规律、类型、和应用四个方面提出问题。(2)、针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提出问题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可按以下步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置情境分析归纳提出问题。4、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问题5、从“为什么?”、“是什么?”、“什么条件?”、“会怎样?”、“是多少?”等方面入手提出问题6、用转换角度的思维方法提出问题以上这些提出问题的类型的分析,目的是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受教材的制约,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对问
11、题的全面理解,而且对于改变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而使学生形成的由教师的被动提问或学生本人不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二、猜想与假设(3个要求)(一)、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做出猜想猜想是对问题的成因寻求可能的解释。可能猜想不一定时最终的科学结论,但也不时主观臆断、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一定的科学事实,经过思维推理得出的。教师应该引导下学生提出于科学结论相近或相符的猜想,也允许学生提出不知道是否符合科学结论并且有创意的猜想。从而有利于探究过程的深入和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更具有科学探究的价值。(二)、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学生
12、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不太注重,缺乏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得习惯,在进行推测与假设时,感性经验不足。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回忆与探究问题有关的事实或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相关的现象,再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及与问题相关的科学事实,推测实验结果和探究方向,提出可检验的推测与假设。(三)、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经历猜想和假设的过程,并依此制定探究计划,完成探究活动,体会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在探究活动中起引导作用。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能使探究人员明确探究方向,进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常见的猜想与假设的几种类型:1、按思维程序进行猜想与假设物理思维过程一般遵循的程序是:提出问题
13、搜寻事实归纳分析形成假设或建立模型理论解释或实践检验。确立探究课题以后,可以针对课题的内容,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寻找大量相关的事例。例如观察周围的现象;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回忆与假设有关的经验事实或查阅相关的资料等等。让学生分析已搜集到的事例或资料,找到与探究课题的共性内容和不同之处,并依此让学生提出假设或建立模型。2、按经验或事实进行猜想与假设3、用逆向思维进行猜想与假设探究问题确立以后,让学生回忆与探究问题相反问题的结论,对相反问题的结论进行相反的思考,从而提出猜想与假设。4、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猜想与假设探究问题提出以后,让学生回忆与其相似问题的结论,将这个结论与所提出的探究问题进行比较,
14、从而提出相关的猜想与假设。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个要求)(一)、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猜想所确定的探究方向,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探究方案的制定。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可能出现多种实验方案,但只要这些方案合理且可操作,就可以让学生去做。不比要求学生设计的方案和书上给出的方案相同,因此,全班学生也没有必要用同一个方案进行科学探究。(二)、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利用观察、实验、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方法收集相关信息;依据实验原理、器材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实验操作是否简便易行等原则
15、选择实验器材。提倡用日常生活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三)、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物理问题通常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结果。有时是某个因素起主要作用,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除了主要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对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四)、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验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或者为探究过程制定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分析自己的探究计划,寻找计划中的不当之处,预测它在探究过程中将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好习惯。初中物理的科学探究中,实验探究最为普遍也最为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制
16、定计划的过程就是设计实验的过程。设计实验首先要确定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操作过程,包括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常见的实验方案制定的几种方法:1、探究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是初中物理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探究内容。同时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几个物理量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我们通常运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这个物理量与每一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每次研究的方法都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用下面设计探究y(代表要研究的两)与x(代表与y相关量中的任意一个)关系得实验方案来说明:(1)、选择实验器材实验器材根据要研究的物理量来确定,主要的器材有三个:测量y的器材、测量x的器材、能使x和y发生
17、变化的器材。(2)、设计实验步骤为了探究y与x的关系,通常要测出三组数据,即:(x1,y1)、(x2,y2)、(x3,y3)。然后对这三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y与x的关系。 a、组装实验器材;b、用相应得器材y1与x1并填入记录数据表格;c、改变实验条件,测出y2与x2并填入记录数据表格;d、再改变实验条件,测出y3与x3并填入记录数据表格;e、对上述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的关系。(3)、画出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表格或图像如果是定量研究,就要准确测出三组数据。如果是定性研究,就不需要准确测出三组数据,只需定性描述三种状态下各量的变化趋势即可。有时候需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这种情况是指在y和x
18、的测量中,其中一个量是定量的,而另一个量是定性的。有些物理量不容易直接测量或无法测量,这就需要利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把不易测量的待测物理量,转换成与之等效的、可测量的量来进行研究。2、探究一个物理量在不同情况下的数值关系由于只有一个物理量,这种情况比较简单,设计方案如下:(1)、选择实验器材实验的主要器材就是测量该物理量的仪器或工具。(2)、设计实验步骤a、将主要器材与辅助器材组装起来;b、用测量工具分别测出该物理量在不同情况下的三组数据;c、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3)、画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或图像。3、探究两种现象或两种器材之间的异同点(比较研究)(1)、比较两种现象的异同点、选
19、择实验器材:主要实验器材是能够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器材。、设计实验步骤:a、进行实验,观察两种实验现象;b、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及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画出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的表格或图像。(2)、比较两种器材的异同点、选择实验器材:主要器材就是需要比较的这两种器材(A与B)。、设计实验步骤:a、观察两种器材的构造并进行比较;b、运用这两种器材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比较它们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异同点。、画出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的记录表格或图像。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7个要求)(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要求有明确的观察目标、收集信息的内容和收集信息的时间。在收集实验数据的同时,还要具
20、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会用测量工具侧一些基本的物理量。(二)、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能通过图书馆、阅览室、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广播、电视和因特网等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和信息。(三)、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从信息所反映的科学概念上评估信息的科学性;从常见物理量的数量级上发现信息中的科学性问题。(四)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能看懂关于仪器的工作条件、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的说明书,在理解仪器工作条件和操作要求的前提下,能按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正确操作。(五)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了解常用实验器材的使用要求和注意事项。会使用天平、弹簧测力计、
21、量筒、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和学生电源等常用实验仪器,明确仪器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正确观察和读取仪器所显示的示数,将实验数据正确填入表格。(六)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关注仪器的测量范围,有预测实验的安全性的意识。(七)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关注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变化,对实验过程中的失误能做出正确的分析。知道实验数据的真伪和准确度直接影响着探究的结果。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的目的是为了得出探究结论,找到事实、实例与证据。常用的收集证据的方法有观察日常现象、回忆日常经验、查阅资料、进行实验等。进行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收集证据的方法。五、分析与论证(6个要求)
22、(一)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准确地描述实验数据或现象,能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描述物理现象的特征。数据的描述可以采用文字表述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数学表示的方法。(二)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判断收集的信息是相同还是不同。如果不同,明确其不同点。(三)、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认识到原因和结果是有必然联系的,但又是相对的。从从控制物理条件后所产生的实验现象,从两个相关事件的时间先后的分析中,培养简单的因果推理能力。(四)、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寻求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征(如相等、之和、之差、乘积、比值等数学关系),关注物理现象的变化与物理条件的改变之间的关系。(五)、尝试
23、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力求客观准确地反映探究结论,并尝试解释实验结果。知道解释实验结果也是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方式。(六)、认识分析与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分析与论证探究要素的目的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得出某些规律,找到某种关系,最终完成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分析与论证的过程上,不要忙于得出结论,正确认识分析与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所起的作用。1、分析与论证的方法(1)、归纳法先分析收集的证据或数据,然后找到其共同点或不同点,最后得出结论。(2)、推理法先分析实验数据或现象,然后找到其变化的规律或趋势,最后将这种变化的趋势或规律推广到理想的情况。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物理 课程标准 解读 细化 教师 读本 3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