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分析(共6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分析(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分析(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分析第九单元溶液简析与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分三个课题。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本单元的教
2、学内容除了正文外,在“资料”、“拓展性课题”等栏目中还补充了一些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留出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后填写,有些内容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本单元的许多教学内容是要求由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完成的,并在“讨论”、“调查与研究”、“习题”、“家庭小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本单元教学重点是: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究的体验。本单元教学难点是: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本单元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3、、遵循“同化”与“顺应”规律建构认知结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有关溶液的生活概念,教师一方面应了解学生已有的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溶液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引导学生把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教学过程要遵循同化(扩大“相似块”,建立连接点)、顺应(消除“结构差”,建立生长点)的规律,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例如,由糖水、盐水等生活概念(旧平衡),经过组成分析(破坏旧平衡产生不平衡)形成溶液的科学概念(达到新平衡);由水是溶剂的生活概念(旧平衡),分析碘酒的
4、溶剂(破坏旧平衡产生不平衡)形成溶剂的科学概念(达到新平衡);由水是溶剂的生活概念(旧平衡),分析酒精中的溶剂(破坏旧平衡产生不平衡),形成“两种液体互相溶解,相对而言,量多者为溶剂”的正确认识(达到新平衡)。又如,由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旧平衡),经硝酸钾的浓溶液不饱和与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浓度小的对比分析(破坏旧平衡产生不平衡),形成对“饱和”与“浓溶液”、“稀溶液”的正确认识(达到新平衡)。2、组织好“活动与探究”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教材中安排了“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饱和溶液”、“绘制溶解度曲线”三个活动与探究。为了提高学习效益,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探究点”。象中溶质溶解前后的温度差;
5、中的“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和“不能继续溶解”;中曲线上每一点表示的意义,两条曲线交点的意义,曲线形状的特点等。活动与探究最好是分组进行。各小组成员既要分工负责份内的工作,又要协作完成组内的任务;在小组内交流前,每个小组成员要独立做出探究结论并对结论做出解释;小组间交流时小组代表应随机确定;教师的评价到组不到人。这样,保证100%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保证小组内的分工合作落到实处;保证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而尽量减少生生间的学习效果的差距;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体验。3、有关溶液的计算要把握好深广度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
6、的质量分数;(2)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4)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其中第(1)类计算在填【实验9-5】和【实验9-6】的表格时已练习过,这实际上是直接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式,计算并不困难。例题属于第(2)类计算,实际上这类计算也是直接用关系式计算,只是把关系,式稍作变换。例题2属于第(3)类计算类型。这类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教会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加水稀释和配制溶液时,溶质的质量总是不变的。因此计算时要以溶质量不变为依据来建立等式关系。例如,设某溶液A g
7、,溶质的质量分数是a,稀释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B g,则有:A ga=B gb课题3习题5、6和习题7,属于第(4)种类型计算。这类计算的重点是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只是其中涉及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要求综合运用化学反应知识、溶液知识以及必要的密度关系式等。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方面的关系。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意义。例如,在20时,氯化钠的水溶液最大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是没有意义
8、的。千万不要引入过难的有关溶液的计算,以免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另外,组织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运用学科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中,看到了所学知识的用途,增强了学好化学知识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深化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利用“调查与研究”,用好“资料”,阅读“拓展性课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展性课题“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散系埋下了伏笔。充分用好教材的这几个栏目,对达成本单元教学目标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老师们切不可弃之不顾。第十单元酸和碱简析与教学建议本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
9、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本单元在内容安排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的物质,通过实验来说明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中安排了6个“活动与探究”,每个课题3个,是探究学习安排得最多的单元。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pH的意义。本单元教学难点是:从离子观点了解什么是酸、碱;活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生
10、活应用。本单元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实验发现问题驱动新知识的学习。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以问题解决为任务,驱动学生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象实验10-1说明酸碱能使指示剂变色,通过实验概括出酸碱指示剂的概念,抓住指示剂在酸或碱溶液中不同的颜色变化,结合“讨论”,驱动利用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学习。用实验10-2驱动物质物理性质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等知识的学习;用实验10-3驱动浓硫酸的腐蚀性的学习;用实验10-4驱动浓硫酸稀释过程中的热效应知识的学习;用实验10-5驱动浓硫酸稀释操作知识的学习;用实验10-6驱动氢氧化钠的潮解与氢氧化钠溶于水时的热效应知识的学习;用实验10-
11、7驱动氢氧化钠的腐蚀性的学习;用实验10-8驱动氢氧化钙与水反应的热效应与氢氧化钙的腐蚀性的学习;用实验10-9驱动学生从酸碱在水溶液中解离出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的角度认识酸与碱的共性。2、熟练运用“活动与探究”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探究学习的方法,本单元应该是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好机会。课题1中的第一个“活动与探究”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在活动与探究中,不仅要有成果制得酸碱指示剂,而且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化学模型”:原料的准备:植物的花瓣或果实,有汁挤汁,无汁取皮。制备:能挤压出汁液的,像葡萄,将挤压出的汁液用蒸馏水稀释到所期
12、望的程度即可。不能挤压出汁液的像桃子、苹果等,取其皮捣烂如泥,置于一个烧杯(可用瓷杯代替)里,加水到刚好淹没住果皮泥,在低于其沸点的温度下文火加热约10分钟,冷却,滤出溶液,用蒸馏水稀释到合适的程度。也可用酒精(或白酒)将切碎的果皮浸泡一昼夜,滤出溶液,再且蒸馏水稀释到合适的程度。实验:取新鲜的稀释液加入酸或碱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作好记录。思考理解:可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科普材料,了解花青素的颜色变化条件,理解植物花朵的颜色万紫千红的原理。对于酸、碱性质的“活动与探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类推,井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归纳和小结。酸的化学性质的“活动与探究”应重引导,从都能使指示剂变色、都能跟活泼
13、金属反应产生氢气、都能跟金属氧化物反应等方面发现其共性。抓住学生试图解释酸具有共性的原因的心理需求,把实验10-9中有关酸的内容加入进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FLASH动画辅助展示盐酸、硫酸的导电过程,发现存在相同的阳离子氢离子,归纳出酸的概念和酸的通性及其解释。由于有了酸的化学性质的“活动与探究”的经验,所以,碱的化学性质的“活动与探究”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课题2中的3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中和反应的“活动与探究”中,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盐酸的操作是为了清楚地看出指示剂的变化,课程标准中没有要求中和滴定,不必做中和滴定的实验。关于测定pH的“活动与探究”
14、,实验室中的酸和碱可根据具体情况由学生自行选择,每种酸或碱最好有两种以上不同的浓度进行比较;测定对象可在教师提示下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生活中的一些物质。3、以合理知识结构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本单元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随着学习进程的展开,逐渐建立并拓展知识网络,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框架,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把知识结构框架用关联图表示,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简析与教学建议盐的概念已经在第十单元酸、碱的化学性质中提出,本单元是对盐的相关知识作进一步拓展:课题是从生活中的食盐拓展到化学意义上的盐类化合物,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化学 下册 教材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