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常用简答题(共23页).doc
《生物化学常用简答题(共2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常用简答题(共23页).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简述血氨的来源和去路。(1)血氨来源:氨基酸脱氨基作用,是血氨的主要来源;肠道产氨,由腐败作用产生的氨或肠道尿素经肠道细菌尿素酶水解产生的氨;肾脏产氨,主要来自谷氨酰胺的水解;胺类、嘌呤、嘧啶等含氮物质的分解产生氨。(2)血氨去路在肝脏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随尿液排出体外;合成谷氨酰胺参与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合成其它含氮物质2、磷酸戊糖途径分哪两个阶段,此代谢途径的生理意义是什么?磷酸戊糖途径分为氧化反应和非氧化反应两个阶段(1)是机体生成NADPH的主要代谢途径:NADPH在体内可用于:,参与体内代谢:如参与合成脂肪酸、胆固醇等。参与羟化反应:作为加单氧酶的辅酶,
2、参与对代谢物的羟化。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保护含-SH的蛋白质或酶免遭氧化,维持红细胞膜的完整性,由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遗传性缺陷可导致蚕豆病,表现为溶血性贫血。(2)是体内生成5-磷酸核糖的主要途径:体内合成核苷酸和核酸所需的核糖或脱氧核糖均以5-磷酸葡萄糖的形式提供,其生成方式可以由G-6-P脱氢脱羧生成,也可以由3-磷酸甘油醛和F-6-P经基团转移的逆反应生成。 3、试述成熟红细胞糖代谢特点及其生理意义。成熟红细胞不仅无细胞核,而且也无线粒体、核蛋白体等细胞器,不能进行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也不能进行有氧氧化,不能利用脂肪酸。血糖是其唯一的能源。红细胞摄取葡萄糖属于
3、易化扩散,不依赖胰岛素。成熟红细胞保留的代谢通路主要是葡萄糖的酵解和磷酸戊糖通路以及2.3一二磷酸甘油酸支路。通过这些代谢提供能量和还原力(NADH,NADPH)以及一些重要的代谢物,对维持成熟红细胞在循环中约120的生命过程及正常生理功能均有重要作用。4、血糖正常值是多少,机体是如何进行调节的。3.896.11mmol/L7、在糖代谢过程中生成的丙酮酸可进入哪些代谢途径?答:(1)在供氧不足时,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有还原型的辅酶供氢,还原成乳酸。(2)在供氧充足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脱氢酶系的作用下,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 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及ATP
4、。(3)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后者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下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异生成糖。(4)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后者与乙酰辅酶A缩合成柠檬酸,柠檬酸出线粒体在细胞浆中经柠檬酸裂解酶催化生成乙酰辅酶A,后者可作脂肪、胆固醇的合成原料。(5)丙酮酸可经还原性氨基化生成丙氨酸等非必需氨基酸。决定丙酮酸的代谢方向是各条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活性。这些酶受到别构效应剂与激素的调节。肝脏调节:用餐后血糖浓度增高是,肝糖原合成增加,是血糖水平不致因饮食而过度升高;空腹时肝糖原分解,提供葡萄糖;饥饿或禁食,肝脏的糖异生作用加强,提供葡萄糖。
5、肾脏调节: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但是不要超过肾糖阈。神经调节:用电刺激交感神经系的视丘下部腹内侧核或内脏神经,能促使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用电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的视丘下部外侧或迷走神经时,肝糖原合成增加,血糖浓度升高。激素调节:若是血糖浓度过高,则胰岛素起作用,若血糖浓度过低,有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等起作用。来源:食物糖、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糖异生去路:氧化生成水、二氧化碳、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核糖、氨基酸等;通过磷酸戊糖途径转化为五磷酸核糖。3。何为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之。1)有些抑制剂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
6、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2)有两个特点,一是抑制剂以非共价键与酶呈可逆性结合,可用透析或超滤的方式除去,二是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与酶的相对亲和力和底物浓度的比例,加大底物浓度可减轻抑制作用。3)典型例子是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4。比较三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1)竞争性抑制: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相似,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抑制作用的大小与抑制剂与底物的浓度以及酶对它们的亲和力有关。Km值升高,Vm不变。(2)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不相似或不同,只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因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抑制作用的强弱只与抑制
7、剂的浓度有关。Km值不变,Vm下降。(3)反竞争性抑制: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生成的三元复合物不能解离为产物。Km,Vm均下降。5。简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血糖的来源:食物经消化吸收的葡萄糖;肝糖原分解;糖异生血糖的去路:糖酵解或有氧氧化产生能量;合成糖原;转变为脂肪及某些非必需氨基酸;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等转变为其它非糖类物质。 简述糖异生的生理意义。1.维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2.乳酸是糖异生的重要原料。3.肾糖异生增强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4.协助氨基酸代谢1、乳酸循环是如何形成,其生理意义是什么?乳酸循环的形成是因肝脏和肌肉组织中酶的特点所致。肝内糖异生活跃,又有葡萄糖6-磷酸酶水解6-磷酸
8、葡萄糖生成葡萄糖;而肌肉中除糖异生活性很低外还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肌肉中生成的乳酸即不能异生为糖,更不能释放出葡萄糖。但肌肉内酵解生成的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运输入肝,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再释放入血又可被肌肉摄取利用,这样就构成乳酸循环。其生理意义在于避免损失乳酸以及防止因乳酸堆积而引起酸中毒。2、试述原核生物终止转录的方式依赖pho终止转录的方式 Rho因子是由相同的6个亚基组成的六聚体蛋白质,亚基分子量46KD。它是原核生物转录终止因子,可结合转录产物RNA3端的多聚C特殊序列,还有ATP酶和解螺旋酶活性。Rho因子与转录产物3端的多聚C结合后,Rho因子和RNA聚合酶都发生构象改变,
9、从而使RNA聚合酶停顿,解螺旋酶的活性使DNA与RNA杂化双链拆离,使转录产物从转录复合物中释放。非依赖pho终止转录的方式 非依赖Rho的转录终止主要依赖于RNA 3-端的茎环(发夹)结构及随后的一串寡聚U。茎环结构生成后仍被RNApol所包容,因而使RNA-pol变构而不能前进,polyU与模板poly A序列是最不稳定的碱基配对结试比较体外氧化和生物氧化的异同点?答:相同点:消耗的氧量,最终产物,释放的能量是相同的不同点:生物氧化是:生物体内的生物氧化过程是在37,近于中性的含水环境中,由酶催化进行CO2的产生方式为有机酸脱羧,H2O的产生是底物脱氢,再经电子传递过程最后与氧 结合生成反
10、应逐步释放出能量,相当一部分能量以化学能的方式储存在高能磷酸化合物中生物氧化的速率受体内多种因素的调节。食糖多为什么发胖(仅要求写出物质的转变过程,不要求酶)答:人吃过多的糖造成体内能量物质过剩,进而合成脂肪储存故可以发胖,其基本过程如下:葡萄糖丙酮酸乙酰CoA合成脂肪酸酯酰CoA葡萄糖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酯酰CoA + 3磷酸甘油脂肪(储存)简述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及意义?磺胺药物能抑制细菌生长,是因为这些细菌在生长繁殖时需利用对氨基苯甲酸作底物。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合成二氢叶酸,二氢叶酸是核苷酸合成过程中的辅酶之一四氢叶酸的前体。磺胺药物的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相似,可竞争性抑制菌体内的
11、二氢叶酸的合成酶,从而阻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菌体内二氢叶酸缺乏,导致核苷酸、核酸的合成受阻,因而影响细菌的生长繁殖,起到杀菌的目的。根据竞争性抑制的特点,服用磺胺药物是必须保持血液中药物的高浓度,以发挥其有效的竞争性抑制作用。DNA复制与转录过程的异同点。DNA的复制与转录的相同点:复制和转录都是酶促的核苷酸聚合的过程,有以下相似之处,都以DNA为模板;都需依赖DNA的聚合酶;聚合过程都是核苷酸之间生成磷酸二酯键;都从5至3方向延伸成新链多聚核苷酸;都遵从碱基配对规律。复制与转录的不同点:1 转录以DNA单链为模版而复制以双链为模板2 转录用的无引物而复制以一段特异的RNA为引物3 转录和复制
12、体系中所用的酶体系不同4 转录和复制的配对的碱基不完全一样,转录中A对U,而复制中A对T,而且转录体系中有次黄嘌呤碱基的引入1、简述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的种类和主要功能。(9分)1.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目前已发现有三种。RNA聚合酶存在于核仁中,转录rRNA顺序。RNA聚合酶存在于核质中,转录大多数基因(严格说是催化各种前体mRNA的合成)。RNA聚合酶存在于核质中,转录很少几种基因如tRNA基因如5SrRNA基因。原核生物只发现一种RNA聚合酶,能催化mRNA,tRNA和rRNA等的合成.2、举出二种在线粒体内进行物质代谢反应的代谢途径,再写出这两个途径的反应过程。(1)三羧酸
13、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反应过程的酶,除了琥珀酸脱氢酶是定位于线粒体内膜外,其余均位于线粒体基质中主要事件顺序为:1)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结合,生成柠檬酸,放出CoA。柠檬酸合成酶。2)柠檬酸先失去一个H2O而成顺乌头酸,再结合一个H2O转化为异柠檬酸。顺乌头酸酶3)异柠檬酸发生脱氢、脱羧反应,生成a-酮戊二酸,放出一个CO2,生成一个NADH+H+。异柠檬酸脱氢酶4)a-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放出一个CO2,生成一个NADH+H+。酮戊二酸脱氢酶5)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6)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生成1分子FADH2,琥珀酸脱氢酶7)延胡索酸和水化合而成苹果酸
14、。延胡索酸酶8)苹果酸氧化脱氢,生成草酸乙酸,生成1分子NADH+H+。苹果酸脱氢酶(2)脂酰CoA的氧化: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在脂肪酸氧化酶系催化下,使脂酰基断裂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分子比原来少了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因反应均在脂酰CoA烃链的,碳原子间进行,最后碳被氧化成酰基,故称为氧化。1)脱氢2)加水3)再脱氢4)硫解为什么说三羧酸循环是糖、脂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共同通路?三羧酸循环是乙酰CoA最终进入CO2和H2O的途径。糖代谢产生的碳骨架最终进入到三羧酸循环氧化。脂肪分解代谢产生的甘油可通过糖有氧氧化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脂肪酸经-氧化产生的乙酰CoA可进入三羧酸循环
15、氧化。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经脱氨后碳骨架可经糖有氧氧化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同时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可作为氨基酸的碳骨架接受NH3后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因此,三羧酸循环是三大物质的共同通路。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1.三羧酸循环是机体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1个分子葡萄糖经无氧酵解仅净生成2个分子ATP,而有氧氧化可净生成32个ATP,其中三羧酸循环生成20个ATP,在一般生理条件下,许多组织细胞皆从糖的有氧氧化获得能量。糖的有氧氧化不但释能效率高,而且逐步释能,并逐步储存于ATP分子中,因此能的利用率也很高。 2.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主要有机物在体内彻底氧化的共同代谢途径,三羧酸循环的
16、起始物乙酰CoA,不但是糖氧化分解产物,它也可来自脂肪的甘油、脂肪酸和来自蛋白质的某些氨基酸代谢,因此三羧酸循环实际上是三种主要有机物在体内氧化供能的共同通路,估计人体内2/3的有机物是通过三羧酸循环而被分解的。 3.三羧酸循环是体内三种主要有机物互变的联结机构,因糖和甘油在体内代谢可生成-酮戊二酸及草酰乙酸等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为某些氨基酸;而有些氨基酸又可通过不同途径变成-酮戊二酸和草酰乙酸,再经糖异生的途径生成糖或转变成甘油,因此三羧酸循环不仅是三种主要的有机物分解代谢的最终共同途径,而且也是它们互变的联络机构。1、为什么说三羧酸循环是糖、脂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
17、共同通路? 答:三羧酸循环是乙酰CoA最终进入CO2和H2O的途径。糖代谢产生的碳骨架最终进入到三羧酸循环氧化。脂肪分解代谢产生的甘油可通过糖有氧氧化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脂肪酸经-氧化产生的乙酰CoA可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经脱氨后碳骨架可经糖有氧氧化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同时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可作为氨基酸的碳骨架接受NH3后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的螺旋结构有何特点? 螺旋结构有何特点? 多肽链主链绕中心轴旋转,形成棒状螺旋结构, 1、多肽链主链绕中心轴旋转,形成棒状螺旋结构,每个螺旋含有 3.6 个氨基 酸残基, 0.54nm,氨基酸之间的轴心距为 0.15nm.。
18、酸残基,螺距为 0.54nm,氨基酸之间的轴心距为 0.15nm.。 螺旋结构的稳定主要靠链内氢键, 2、-螺旋结构的稳定主要靠链内氢键,每个氨基酸的 NH 与前面第四个氨基 形成氢键。 酸的 CO 形成氢键。 螺旋结构大都为右手螺旋。 3、天然蛋白质的 -螺旋结构大都为右手螺旋。什么是乙醛酸循环, 答:乙醛酸循环是一个有机酸代谢环,它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在动物组织中尚未发现。乙醛酸循环反应分为五步(略)。总反应说明,循环每转1 圈需要消耗2分子乙酰CoA,同时产生1 分子琥珀酸。琥珀酸产生后,可进入三羧酸循环代谢,或者变为葡萄糖。乙醛酸循环的意义有如下几点:(1)乙酰CoA 经乙醛酸循环可
19、琥珀酸等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可作为三羧酸循环中的基质。(2)乙醛酸循环是微生物利用乙酸作为碳源建造自身机体的途径之一。(3)乙醛酸循环是油料植物将脂肪酸转变为糖的途径。琥珀酰CoA 的代谢来源与去路有哪些?答:(1)琥珀酰CoA 主要来自糖代谢,也来自长链脂肪酸的 -氧化。奇数碳原子脂肪酸,通过 氧化除生成乙酰CoA,后者进一步转变成琥珀酰CoA。此外,蛋氨酸,苏氨酸以及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在降解代谢中也生成琥珀酰CoA。(2)琥珀酰CoA 的主要代谢去路是通过柠檬酸循环彻底氧化成CO2 和H2O。琥珀酰CoA 在肝外组织,在琥珀酸乙酰乙酰CoA 转移酶催化下,可将辅酶A 转移给乙酰乙酸,本身成为琥
20、珀酸。此外,琥珀酰CoA 与甘氨酸一起生成-氨基-酮戊酸(ALA),参与血红素的合成。糖代谢和脂代谢是通过那些反应联系起来的?答:(1)糖酵解过程中产生的磷酸二羟丙酮可转变为磷酸甘油,可作为脂肪合成中甘油的原料。(2)有氧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乙酰CoA 是脂肪酸和酮体的合成原料。(3)脂肪酸分解产生的乙酰CoA 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4)酮体氧化产生的乙酰CoA 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5)甘油经磷酸甘油激酶作用后,转变为磷酸二羟丙酮进入糖代谢。糖类物质在生物体内起什么作用?答:(1)糖类物质是异氧生物的主要能源之一,糖在生物体内经一系列的降解而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2)糖类物
21、质及其降解的中间产物,可以作为合成蛋白质 脂肪的碳架及机体其它碳素的来源。(3)在细胞中糖类物质与蛋白质 核酸 脂肪等常以结合态存在,这些复合物分子具有许多特异而重要的生物功能。(4)糖类物质还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氧化作用和磷酸化作用是怎样偶联的?答:目前解释氧化作用和磷酸化作用如何偶联的假说有三个,即化学偶联假说、结构偶联假说与化学渗透假说。其中化学渗透假说得到较普遍的公认。该假说的主要内容是:(1)线粒体内膜是封闭的对质子不通透的完整内膜系统。(2)电子传递链中的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是交叉排列,氢传递体有质子(H)泵的作用,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不断地将质子(H)从内膜内侧基质中泵到内膜外侧
22、。(3)质子泵出后,不能自由通过内膜回到内膜内侧,这就形成内膜外侧质子(H)浓度高于内侧,使膜内带负电荷,膜外带正电荷,因而也就形成了两侧质子浓度梯度和跨膜电位梯度。这两种跨膜梯度是电子传递所产生的电化学电势,是质子回到膜内的动力,称质子移动力或质子动力势。(4)一对电子(2e)从NADH 传递到O2 的过程中共有3 对H 十从膜内转移到膜外。复合物、着质子泵的作用,这与氧化磷酸化的三个偶联部位一致,每次泵出2 个H 十。(5)质子移动力是质子返回膜内的动力,是ADP 磷酸化成ATP 的能量所在,在质子移动力驱使下,质子(H)通过F1F0-ATP 合酶回到膜内,同时ADP 磷酸化合戚ATP。在
23、体内ATP 有哪些生理作用?(1)是机体能量的暂时贮存形式:在生物氧化中,ADP 能将呼吸链上电子传递过程中所释放的电化学能以磷酸化生成ATP 的方式贮存起来,因此ATP 是生物氧化中能量的暂时贮存形式。(2)是机体其它能量形式的来源:ATP 分子内所含有的高能键可转化成其它能量形式,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例如可转化成机械能、生物电能、热能、渗透能、化学合成能等。体内某些合成反应不一定都直接利用ATP 供能,而以其他三磷酸核苷作为能量的直接来源。如糖原合成需UTP 供能;磷脂合成需CTP 供能;蛋白质合成需GTP 供能。这些三磷酸核苷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并不是在生物氧化过程中直接生成的,而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化学 常用 答题 2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