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共5页).doc
《《故都的秋》教案(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案(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郁达夫及其作品。2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3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二、过程与方法1加强诵读,训练语感。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2抓住“清、静、悲凉”这个“文眼”,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3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
2、写法。3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 悟蕴涵于“形”中的“神”。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2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2设问法。加强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虽然秋天是多姿多彩的,但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杜甫孤愁地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柳永凄苦地吟诵:“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么,秋在近代郁
3、达夫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二、介绍课题与作者1题目“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其实指的是北平,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
4、,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三、整体感知1标注段落序号2正音dn zh chun tu p ru 混沌 潭柘寺 一椽 椭圆 譬如 落蕊 z nin ln gn ln平仄 廿四桥 房檩 橄 榄 3读完课文,大家觉得作者对故都的秋是有着怎样的一种情感呢?4本文除了写故都的秋,还写了哪里的秋,在哪些段落,为什么要这么写?还写了南国之秋,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
5、。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四、深入探究1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指明读第一、二两自然段)2课文是通过哪几幅景观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11自然段,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幅景观的内容 。3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讨论这第五幅秋景如何体现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来朗诵,另一名同学来分析。注意: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品。赏析:秋院静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故都的秋 故都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