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共9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建筑工程学院20132014 学年 第二 学期研究生课程读书报告 题 目: 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考 核 科 目: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分析 所 在 院 系: 建筑工程学院 专 业: 结构工程 姓 名: 刘继龙 学 号: 目录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摘要:介绍了抗震设计概念的发展过程,分析了近100年来提出的五种主要抗震设计方法的优缺点,并重点论述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以促进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更好地做好结构设计。Abstract:It introdueces the development of aseismatic design,analyzes advantages
2、 and disadvantages of five aseismatic design methods of recent one hundred years,puts great emphasis on the designing method based on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of structural anti-quake capability and make better job of structure design.Key words: aseismatic design,structural compo
3、nent,ductile index1 引言对应于地震动和结构反应分析研究的发展,人们的抗震设计概念经历了基于承载力基于延性+承载力基于性能的过程。这个过程从以结构承载力分析为主,发展到兼顾承载力和结构变形,再到全面分析结构的承载力、变形、损伤和耗能。这些设计方法在实际结构的设计当中常常融合在一起,下面按照他们侧重点的不同分类,虽有偏颇,但能体现出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人们对于结构抗震性能的认识水平和要求的逐步提高。在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致提出了以下几种主要抗震设计方法。2 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抗震设计采用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地震分析属于等效静力分析阶段,以
4、结构构件的强度或刚度是否达到特定的极限状态作为结构是否失效的准则。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建立在静力分析理论之上。静力法和早期的反应谱法都是以惯性力的形式来反映地震作用,并按弹性方法来计算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该方法的缺点在于无法准确描述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的表现,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控制不够。3 基于延性的抗震设计方法20世纪60年代,人们认识到对于一般的房屋结构、土体结构以及地基等,需要利用结构体系的非线性变形来充分考虑结构物的抗震性能。1973年1976年,纽马克和霍尔总结当时的经验,提出了用延性概念来概括结构超过弹性结构时的抗震能力。他们认为在抗震设计中除了重视强度和刚度外,还必须重
5、视加强延性;并提出了延性系数将弹性反应谱修改成弹塑性反应谱的方法,并建议用于实际结构的抗震计算。1979年,他们计算了10个地震动作用下的非线性反应谱,从而归纳出确定非线性反应谱原则、方法和数据,以及相应的机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非线性的大小用延性系数来表示和分别为所考虑的整体结构或部分结构的最大容许变形和此变形的弹性极限值。强调结构延性对抗震的有利作用,强调结构变形反应,并且把它简化为可以在设计中采用的简单形式。实际上,由于计算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的困难,在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小震情况下按弹性反应谱计算的结果设计构件,然后根据震害经验,采取构造措施来保证结构进入非弹性阶段的变形能力,以适应结构非弹
6、性地震反应的需求。这是目前各国使用的主要方法。4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是指在一定水准的地震作用下,以结构的位移响应为目标设计结构和构件,使结构达到该水准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要求。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DBSD)这一概念出现的标志是发表于1992年的文献1,2。作者指出地震中引起结构和非结构损坏的根本原因是过大的位移,因此在设计中应当从基于强度转变为基于位移,以控制接哦股在大震下的位移和层间位移角,使结构的塑性变形能力能够满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同时还评述了用于估算位移的幅值和分布的各种方法,通过与基于强度和基于延性的设计相比较,说明了基于位移的设计不仅有效,而且简单。 目前基于位移
7、的设计方法可以分为三类:按延性系数分析的方法、能力普方法和直接基于位移的方法。4.1 按延性系数设计方法即通过建立构件的位移延性系数或截面曲率延性系数和塑性铰区混凝土极限压应变的关系,由约束钢筋来保证核心区混凝土能够达到所要求的极限压应变,从而使构件的延性系数符合要求。这种方法在新西兰等国家得到应用并称之为“能力设计”方法。该方法三个关键措施为:用剪力增大系数增大梁端、柱端及梁柱节点等的抗震组合剪力值,即“强剪弱弯”措施;通过相信构造措施保证可能出现塑性铰的部位具有所需要的塑性转动能力和耗能能力,其中“强柱弱梁”措施是“能力设计法”的关键。这个方法的问题在于,用位移延性系数描述构件的弹塑性变形
8、能力时,如何定义结构或构件的屈服位移和极限位移,不同的定义得到的延性系数可能相差很大。另外,延性系数这样的量化指标是在假定屈服机制、全部塑性铰同时出现且铰位置固定的前提下求得,这种情况实际上很难实现。4.2 能力谱方法这种方法的概念最初有freeman等人在1975年提出,后来做了改进。它将静力弹塑性分析得到的力和位移的关系曲线转换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加速度位移关系的能力谱,并按照对结构的延性需求将规范设计反应谱折减后转化为反映加速度位移关系的需求谱,把能力谱和需求谱放在同一坐标系中相比较,来评价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表明,对于结构的抗震反应主要由第一振型控制,基本周期在2s以内的结构,能力谱法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震 设计 方法 发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