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商务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共20页).doc
《德州市商务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共2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州市商务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共20页).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德州市商务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4日来源:发改委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一、德州物流业发展现状回顾与总结(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德州市逐步形成了以物流园区中转为结点,过境运输和区内运输协调发展的物流格局。2010年全市已建成各类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货运场站及配送中心132个,物流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和细化。道路建设也在不断发展,201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0676.9公里,路网密度达到了全省第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同时,中铁快运、华鑫天津国际运输代理、天津强源物流、山东盖世冠威国
2、际物流、山东汇通商贸物流、山东中邮物流、宏达物流等知名企业纷纷来德州市搭建物流网络。这些企业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管理技术,对于提高德州市现代物流业服务水平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二)区域经济发展迅速,物流需求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德州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翻番,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201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57.82亿元,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645.6亿元,进出口总额19.46亿美元(其中出口13.36亿美元,进口6.1亿美元),经济发展迅速,物流需求旺盛。同时,河北、山东、环渤海地区等腹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3、也为德州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三)物流园区初具规模,聚集效应开始显现“十一五”期间,德州已经形成了一批诸如运达物流园区、九达物流园区、山东盖世冠威国际物流园区、德州资通综合物流园、庆云国际物流园等多个物流园区,其中营业收入过千万的物流园区达到24家,煤炭、木材物流园区规模和交易额均居全省前列。已建有粮食、棉花、化肥、食糖等国家级储备仓库,华南城集团、北京铁路局等国内知名企业来德州建设物流园区,仅运达物流园区一家就有170余家物流企业入驻,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对于德州市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四)物流企业不断壮大,龙头带动作用凸显“十一五”期间,德州市现代物流迅速起步,物流
4、企业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2010年,物流业收入完成305亿元,德州市物流企业达到1100多家,黑马集团等两户企业跻身山东省物流50强,资通国际、盖世冠威等3户企业被评为3A级以上物流企业,九达物流等3户企业被列入全国物流税收试点企业,物流企业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益明显。(五)宏观环境逐步改善,吸引能力不断增强德州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独特优势和政策环境。尤其是近年来,不论是国家、山东省还是德州市,都十分重视改善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国家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文件的出台,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国家物流调整和振兴规划对物流业发展进行了战略规划。关于落实国家物流调整
5、和振兴规划的部门分工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实施保障。山东省也先后出台了山东省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德州市关于加快德州市中心城区发展的意见已经实施,将商贸强区、物流大区作为中心城区的发展目标。德州市委、市政府在国家大的有利环境下,也十分重视改善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从政策、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为物流业发展壮大和产业升级提供了保障,对知名物流企业吸引能力不断增强,对于管理能力的提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好的土壤。二、德州物流业发展存在的瓶颈(一)管理机制较不完善,缺乏统筹规划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特点非常突出。由于
6、物流系统非常复杂,加之我国发展的一些历史原因,造成物流业发展的行业或部门之间条块分割问题严重,妨碍了现有物流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和其自身具有的社会化优势的发挥,束缚物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物流业的发展主体是物流企业,行业协会作为重要的行业组织应该发挥引领和示范的作用,行业自律的缺失,也会制约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二)物流资源相对分散,缺乏有序整合从德州市的产业布局来看,产业资源较为分散。汽车产业包括了武城、乐陵及德城区三个主要地区,夏津、乐陵、陵县和禹城同时形成了棉纺、毛纺产业群,新材料产业则分散在了经济开发区、德城区和武城县,而木材物流园区在德城区和宁津都有一定的聚集发展,但各为其主,很难发挥物
7、流的集成化平台效用。物流园区聚集企业多,应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具有特定的服务功能,体现集约和集聚功能。从全市来看,物流分布较为分散,物流技术装备能力低,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高效便捷的综合服务体系,没有形成有效的聚集效应,不利于物流业规模化发展。(三)物流管理人才不足,缺乏科技创新现代供应链物流管理是以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为支撑的重资产行业。历史证明,走科技创新之路,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大势所趋。现代物流产业的地位确立与快速发展不仅得力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更直接的是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目前,德州市物流从业人员约有10万人,仅占德州市总人口的1.7%,与物流业产业需求不对等
8、,并且物流从业人员中,大部分从事的是运输、保管等初级业务操作;另一方面,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也有待提高,从对83家物流企业抽样调查来看,使用电子自动订货系统系统(EOS)的42家,占了51%,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34家,占了41%,使用条形码技术(Barcode)的15家,使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系统(EDI)的14家,而对于先进的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自动分拣技术(ASS)都仅8家,比例仅为10%。另一方面,同时使用其中三项及以下的企业占了总数的76%,同时五项技术使用的不足10%。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物流技术落后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德州物流业高端快
9、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四)铁路支撑作用不足,枢纽功能有待加强作为内陆城市,无水、即无港的先天条件,制约了德州形成像东南沿海城市之“海、陆、空”全面立体交通网络的城市发展格局。铁路运输目前仍是德州陆路长距离运输的重要外部通道,是延伸、扩大与经济腹地联系最有效的低成本运输方式。但德州铁路运输的社会服务能力有限,站场及专用线等设施利用率不高,已形成德州物流业“瘸腿”局面,长此以往将有可能成为制约德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德州市虽然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交通量也比较大,但多数属于过境交通,到发货量相对较小,表明德州枢纽功能还相对较弱,物流辐射范围还相对较小,交通运输特别是区域交通对本地的引导和
10、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五)市场竞争尚不规范,物流环境有待改善由于行政区域利益主体地方意识较强,条块分割严重,导致地区间经济协调成本高,市场化程度低,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也不够畅通,使得虽然在物流行业中也出现了很多小型的物流园区,但各为其主,无序竞争严重,很难发挥物流的集成化平台效用。另一方面,从物流服务主体-物流企业来看,德州还存在着大量的中小物流企业,这些中小物流企业过多可能会由于能力弱小只能凭借“价格战”抢夺生存空间维持生计,容易形成市场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限制德州物流的壮大发展。因此,应从规范市场,培育发展的环境角度予以引导改善。三、德州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一)环渤海地区经
11、济增长迅速,提供物流发展巨大空间德州北依京津,南靠济南,西接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是华东、华北两大经济区的连接带,处于环渤海经济圈、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交汇处,有着“南北借力、东西逢源”的地缘优势。以德州为圆心,以三个小时车程为半径的区域内,涵括2个直辖市、20多个大中城市、2亿多人口,市场潜力巨大。环渤海经济区,主要是指三省两市的范围,即北京、天津、辽宁、山东和河北。由于环渤海与长三角、珠三角不同,它长期以来就是我国原材料及重型制造业的一个基地,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超过了全国的1/4,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
12、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其强大的经济总量必然带动物流需求的巨大发展。环渤海经济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单元,物流需求潜力巨大,而德州作为山东参与环渤海竞争的桥头堡,环渤海经济的增长、物流量的增加,必将为德州市的物流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二)省级物流节点城市的定位,赋予物流发展有力保障德州作为山东的北大门,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一直发挥着鲁西北-冀东南区域枢纽的作用。随着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山东省正式将德州定位于山东省七大省级物流节点城市和山东省六大物流区域核心城市,并将禹城市和齐河县确定为山东省县级物流节点城市。通过省级定位,明确确定了德州市在山东省物流业发
13、展中的地位,为德州市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三)德州经济增长及结构变化,提供物流发展有力条件“十一五”期间,德州市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全市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翻番,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657.82亿元,是2005年的2.0倍,人均GDP接近3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645.6亿元,年均增长18%,五年累计总额均是十五时期的2.4倍以上。到2010年,三产结构调整为12.7:54.3:33.0,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超过GDP增速0.9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迅速。德州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加上德州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德州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四)德州
14、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奠定物流发展良好基础在现有道路快速建设的基础上,德州交通路网在未来期间将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德州的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25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600公里;建设综合客货运枢纽场站62个是现有规模的1.5倍。特别是随着跨区道路京沪高铁、青太铁路、德龙烟铁路、京沪高速(续建)、德滨高速(续建)、德商高速、G105(改扩建)等道路的建设,对于进一步完善德州的区域路网,扩大德州的区域物流辐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五)德州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助推物流发展强劲动力国家物流调整和振兴规划对物流业发展进行了战略规划。关于落实国家物流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部门分工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实施保障
15、。而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将德州市的装备制造、化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文化旅游(体育)、城市综合体(房地产)等九大优势产业与物流业平级共同放到德州现代产业体系中一块振兴发展,并分别制定了“十大产业”打造千亿级聚集产业、推动德州跨越式发展和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的重要任务。随着德州九大优势产业与物流业的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必将提供更多的物流需求和提出更高的物流要求,这些都为德州未来物流的发展注入更强大动力。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立足“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建设幸福德州”的定位,围绕“打
16、造物流德州、建设区域枢纽城市”的目标,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与创新,鼓励物流服务功能延伸,进一步提升德州物流业发展的现代化、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高端化水平,完善高效、集约、低碳的综合物流体系,发挥物流业支撑德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城市运行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以物流促产业、以产业带经济”的良性发展。二、发展思路“一主两辅四推动”构建完善的城市物流体系,坚持“一主两辅四推动”的基本路线。即以发展区域物流为主线,以建设现代物流服务功能体系和培育分层次的物流企业集群为重要辅助,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第三方物流发展、物流重大项目建设和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一主”:以大力发展区域物流为主线,促进德州与其他经济区
17、域的战略合作,扩大德州物流辐射范围,带动德州乃至山东经济板块发展。“两辅”:(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以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为载体的物流服务网络,完善现代物流服务功能体系,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提高物流社会化水平;(2)引进和培育龙头物流企业,带动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通过专业化、差别化的定位,大中小型物流企业协调发展,形成分层次、稳定发展的物流企业集群。“四推动”:(1)推动“十大产业”融合发展;(2)推动第三方物流发展,促进低碳经济的形成;(3)推动物流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4)推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打造“数字德州”。三、规划原则(一)统筹规
18、划实现高端发展城市物流规划需要站在区域经济和产业关联的高度,面向未来需求,确保规划成果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避免在低层次低水平徘徊,在过渡及无效竞争中消耗力量。以现有物流园区发展基础结合产业发展和路网建设,以前瞻性的眼光做好德州物流整体发展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走高起点、高水平的物流发展道路。(二)依托优势实现协调发展现代物流发展模式从供需关系上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需求带动型,主要适用于工业或商业比较发达而物流相对落后的城市或地区;另一种是供给带动型,适用于物流条件比较优越但工业或商业发展比较落后的城市或地区。从德州自身的物流供需比较而言,德州本地物流需求相对不发达,而德州的区域交通优势
19、非常明显,因此德州应依托自身的交通资源特别是铁路和公路优势,吸引相关的产业进驻德州,实现以物流促产业、以产业带经济,从而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三)资源整合实现集聚发展资源整合的过程是优化现代物流系统的过程,也是对城市功能梳理的过程,在产业集中、交通便利的区域规划专业物流园区,是物流资源整合必要途径。德州物流发展不仅有京沪铁路、京台高速、石德铁路和济邯铁路周边重要的存量资源,也有京沪高铁、德龙烟铁路、德商高速等新增资源。在德州现代物流规划中,需兼顾两者,使现有存量资源单点形成整体,存量与新增资源整合形成系统,在物流整合的基础上,加快城市物流用地、设施装备、信息系统等各种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达
20、到创造相关产业需求,促进产业聚集,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目的。(四)科技引领实现创新发展充分利用山东及环渤海区域的智力和科技资源优势,加强科技创新,鼓励开展物流业关键技术的研发,提升德州物流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物流企业在现有基础上积极转型升级,推广应用绿色物流技术,加强物联网技术开发与应用,提升德州物流的信息化、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五)梯度推进实现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德州物流发展重心也会随之变化。就德州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德州应以主城区为优先发展中心,沿京沪铁路、高铁物流增长带和鲁冀边界物流促进带逐级由北向南、由中间向两边分阶段扩展。此外,发展现代物流也必须处理好与居民生活、保
21、护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形成界面友好、和谐交互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第三部分: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一、战略定位在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带动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物流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建立与德州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以集约化、科技化、专业化物流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巩固德州作为全省七大省级物流节点和六大物流区域核心城市的地位,把德州打造成立足本市、面向京津冀济、辐射华北、华东和中原地区的区域物流中心和物流基地。二、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发挥德州市作为山东省北大门和桥头堡的辐射功能,强化德州枢纽设施和物流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培
22、育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重点物流项目落户德州,形成辐射能力强、组织效率高、保障能力强的服务于德州和鲁西北-冀东南,辐射华北、华东和中原地区的区域综合物流服务体系。促进德州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山东省城市配套功能、提高德州市及山东省综合竞争能力,推动德州市和山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预期指标到2015年,物流业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实现物流业务总收入1700亿元;物流产业投入不断增加,物流产业投入320亿元;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明显,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主要指标年均增长率均在30%以上。第四部分:规划重点及建设内容一、城市物流空间布局(一)布局依据依据山东省现代物
23、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发展定位以及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山东省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和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的基本精神,统筹考虑德州市空间布局、用地属性及产业发展特征,进一步对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和完善。(二)空间布局“一核、两带、三组团”立足于德州市物流节点空间布局的现实基础,以国务院、山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为指导,坚持适应性、协调性、经济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结合“动态性、交互式、组团化”发展的城市空间定位,综合考虑货运枢纽、物流需求、交通环境等影响因素,提出在德州市规划建设物流基地、物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州市 商务 系统 十二 发展规划 现代 物流 2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