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说课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说课稿.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尊敬的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6 节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五部分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的前后联系看:本章是继图形全等之后集中研究图形形状的内容,是图形全等内容的拓广和发展,又是今后证明线段成比例,求几何图形和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重要工具。相似形还在工农业生产、土木建筑、测量绘图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本课是探索三角形相似条件的起始课,本课中学习的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及其初步应用又是下一课学习的基础。 从作用来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
2、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领会数学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推理能力。(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纲要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情,我从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 掌握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 。会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进行判断及计算。能力目标: 通过亲身体验得出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利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进行有关判断及计算,训练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
3、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这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 的探索与应用。(我将引导学生用类比、探究等方法寻求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进行相关计算。采用基本图形的各种变式训练,层层深入,强化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应用,逐步突破教学难点。关 键 点:通过寻找等角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上采用以引导发现法为主,并以讨论法、演示法相结合,设计“ 实验 观察 讨论 ” 的教学方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情景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4、。其主要流程可以分为“直观观察-实验探究 -讨论交流 - 应用拓展”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能够直观,生动的反映图形,增加课堂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三学法指导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主要采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做一做,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充分体现我校“思悟课堂”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5、,在教学过程展开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 - - - - - - - - - - 能力,进一步理解观察、类比、分析等数学思想方法。四、教学设计: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的教学要求,本节课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制造悬念 ,引入新课设计意图:播放亮剑中的一个电影片断,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设置了悬念 战场上目测距离的情节并非虚构的,而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6、,并且这个依据就与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有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二)动手操作,探索求知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我们知道三角对应相等,三边也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也有六个元素, 但是三角形全等没有用此方法判定,回忆都有哪些方法呢?我们用定义判定相似时感觉太繁,想不想找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设计意图:从感觉本能出发,培养直观思维能力,同时启发一些理性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此也引出用类比方法探究,顺利实行旧知识到新知的迁移,为活动(2)奠定基础,问题 :若只有角相等这个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二) 、动手感知,探索结论活动二: 画一画 你能用最少的条件,最
7、简捷的方法画一个三角形与我手中的三角形相似吗?(此时,我会准备一个内角分别为60, 45, 75的三角形)(学生画好后, 在实物投影仪上把学生画的三角形与老师手中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形状是否相同。)得到猜测:如果两个角对应相等,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此时,教师进一步抓住“最少的条件”这一要求,若学生在探求过程中说出“一角相等”条件下三角形相似的问题,就可顺势利导展开讨论;若学生没有出现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反问学生这种“最少的条件”是否可行。在此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画图,观察,最后通过活动让学生用语言概括总结。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所得出的判定条件,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逻
8、辑推理能力引出判定条件1: (学生总结,教师纠正)(二)理性思维,揭示定理活动三: 刚才学生通过感官上的印象的出了结论,此时我会问: 你会用数学知识说明所作三角形为什么相似吗?1.教师出示已知三角形的六个数据(给学生留有足够时间思考,从理性推理的角度来说明两个三角形相似)设计意图:直观判断,动手实验,更需理性思考,有合情的逻辑推理给予保障,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定义进行合情推理。判定方法1 是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中产生的一种“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里,学生成立学习的主题,教师只是引路者,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原则。(三) 、例题讲解:例:如图, D、E 分别是 ABC 这 AB 、BC 上的
9、点, DEBC,(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2)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4 页 - - - - - - - - - - (3)写出三组成比例的线段。分析:本例意在渗透平行与相似的内在联系,同时,本例有意识地渗透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思想,承前启后。(设计意图:分三个问题显示,由易到难,新旧知识相结合,分散难点,让学生明白判定方法 (一)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最后设置一道课后思考与讨论,使题目进一步延伸与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三)随堂练习
10、:判断题:(让学生判断,老师用几何画板演示)(1)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2)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3)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4)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5)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设计意图:使学生加深对判定方法(一)的理解。)(四)补充练习:(1)已知: ABC 和 ABC中, B= B=75, C=50, A=55,问: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解: (1)在 ABC 中, B=75, C=50 A=55 B=B, A=A ABC ABC(2)已知 ABC和 ABC中, B=B=75, A=50 , A=55,问:这两个三
11、角形相似吗?为什么?解: (1)在 ABC 中, B=75 , A=50 C=55而在 A B C中, B =75,A =55 C =50根据判定方法(一) , ABC 和 A B C不相似。(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较这两道题中条件的异同,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判定方法(一)的运用)现再请学生回头看看引入那道题,利用判定方法(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个三角形相似, 然后再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来解这道题,这样一来可以加深对判定方法(一)的理解,二来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系列问题的设置和解决,旨在降低难度, 使难度点予以突破,同时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情况下,体验
12、成功,从而增加对数学的兴趣。(五)、总结提高:提问: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同桌对讲,畅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发言,老师总结与归纳)(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全员参与,理清了知识脉络,强化了重点,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六) 、分层作业: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4 页 - - - - - - - - - - (必做题):P119的习题 4.7 的 1、2 (选做题):如图,已知D 是 ABC 的边 AB 上任一点, DFAC 交
13、 BC 于 EAF 交 BC 于 M,且B= F, AMC BDE 吗?请说明理由。(设计意图: 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新的探索:(提高题)(4)如图梯形ABCD 中, AD BC ,ABC 90 ,对角线BD DC,求证: ABD DCB分析: 由已知条件不可能推出有关比例式时,只能找相等的角用定理 “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 时,要注意图形中的公共角、对顶角、直角、两直线平行时的同位角、内错角或等角的余角、补角等等(设计意图:旨在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同时上述问题的进一步伸展,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思维发散的平台。而且这也为下节课学习证明作了必要的铺垫。)四、教学评价: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上组织学生参与“创设问题实验观察讨论总结”这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的观点,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对学生暴露思维过程,拓展性和开放性题目的设计编排,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4 页 - - - - - - - - - -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