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与设计(共6页).doc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与设计(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与设计(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与设计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崭新的课程资源观引领下开发、设计、实施的一门整合程度很高的新课程,已丰富广泛的课程资源为内容源泉,以“主题”为内容呈现形式,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实施途径和方式。在其实施过程中,如何在新课程资源观指导下来进行主题的开发与设计非常关键。一、综合实践活动:崭新的课程资源观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极大地拓展了课程内容的概念,确立了开放、整合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即课程内容来源,指一切具有教育价值并能被纳入课程体系、有利于实现课程与教学目的的各种物质、精神和人力因素。其形态包括精神、事物、人员三个方面;其范围包括学校课程资源、社
2、会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三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具有主体性、开放性、整合性、地方性、实践性、生成性等特征。首先,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条线索四大领域五个方面”内容不是以传统“课文”的形式而是以若干“主题”的方式呈现出来,每一个主题又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从而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内容的呈现模式,实现了各学科知识内容的整合和融通,增进了教学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开放性。课程内容应当而且必须摆脱传统“教材”及其“知识”体系的局限,开放到学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和实践活动之中,开放到学生的实际经验系统中
3、;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参与课程的开发、主题的确定以及课程的实施全过程;学校可根据课程目标及课程实施指南所提供的内容领域,按照学习包所提供的范例,根据自身特色与条件自行选择适当内容,确定合适主题,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根据自身特色与条件,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确定合适的活动主题和活动开展方式,使课程更加适合我国各地经济建设的特点,使学校办学更有特色。第三,整合性。课程内容向学生呈现关于个人、自然、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世界,每个方面、每个领域、每个主题都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各个学科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中,不是以分割的拼盘的形式出现,而是以融合的整体的形式出现,从而实现各科知
4、识的整合,消除学科的隔阂,增强学科间的沟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形成健康和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四,地方性。课程内容不应是国家钦定、全国划一的,而应当是根据我国各地各校发展不平衡、特色各异的特点,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及教育的状况和发展需要来确定的,从学校师生的实际生活(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生活”与日常生活的概念有别,它是师生校内外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及生活活动的总和)出发,密切关注学校师生生活的社区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顾及时令、节日及政令,尽量就地取材,突出社区实际,体现地方特色。第五,实践性。课程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充分发掘校内外各种课
5、程资源,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在课堂和学校的围墙内而是在师生特别是学生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以及广袤的社会范围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并实现课程的价值。课程内容组织应有利于学生亲历亲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和实践,切实保证让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各种实际行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等操作实践性活动和“想象”、“反思”、“体验”等情感体验性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乐趣,培养和训练动手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生成性。课程内容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它应当而且必须摆脱传统“教材
6、”及其知识的局限;“主题”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它只提供一种指南和一些范例,具体内容则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去充实。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师生应当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及教育的状况与发展需要和学校及师生的实际生活来自行确定适合自己的主题,也就是说,应当从校内外、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去寻求和提出活动的主题,应当允许师生在实施过程中超越现成主题去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开辟新的活动探究领域。这种课程资源观极大地拓宽了对课程教学及其内容的认识。第一,过去,人们简单地将课程教学及其内容狭隘地理解为教学计划中规定的科目及其教科书中的知识,课程资源仅限于学校课程,自然、社会中各种有
7、教育意义的人的、物的和意识的资源均未被纳入教育资源范畴,他们的教育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第二,课程活动被认为只是学校及其人员尤其教师的责任,课程教学主体仅限于学校师生尤其是课程教材的编制人员,不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且广大家长和社区相关机构及其实践活动人员也认为课程活动于己无关;第三,课程实施即教学的范围被限制在学校课堂这个狭小封闭的空间范围内,课程教学方式被片面地理解为学校师生之间的授受“主从”式活动,从而对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开放性及其开发利用价值认识不够。由于学校教育及其课程体系的封闭性及其与社会的隔膜,社会的课程资源拥有者缺乏为学生、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不了解学生的需求,
8、不支持学校的活动,造成严重的各种校外课程资源闲置浪费现象。第四,教师、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现在,人们认识到,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广泛,同时能够根据某种教育目的或需要进行整合的,它们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丰富多样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和自主设计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在体验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二、主题及其与课程资源的关系综合实践活
9、动主要以“主题”为内容呈现形式、以“实践”活动为实施途径和方式进行。这是它与学科课程以系统知识为主要内容形式、以课堂为展开途径和形式进行的显著区别。它只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及各指定领域的实施指南,而没有课程标准、教学全国及师生通用的统编教材,各地各校可以根据指导纲要及实施指南的要求范围组织编写(也可选用外地组织编写的)适合本地本校师生分别使用的材料(教师用的称为教师指导用书,学生用得成为学习包),两者在编写体例上有很大区别,而且每个班级每个教师甚至每个学生都制订具有班级、个人特色的个性化活动方案;同时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性和活动创生性,这种资料或方案也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非执行不可,
10、而只是作为活动实施的参照而非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各科学习中、从日常生活中、从活动情境中、从各种课程资源中去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制定新的计划,并且应当承认这些新的目标、新的主题、新的计划的合理性及其存在价值。“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种具体活动的核心问题,在学习包中,类似于传统教科书中的“课文”。二者的区别在于,“课文”是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主题”则是以广泛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课文”知识是以分科的形式呈现,“主题”经验则是以融合的形式呈现;“课文”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学校课堂里封闭性地进行,“主题”的活动虽然也沿用传统“教学”的名称,但它不限于学校课堂,而是在包括社区和
11、家庭的开放性的广阔空间里进行的,而且从根本上不是教师“教授”的即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方式进行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的“实践探究发现”学习方式进行的。“主题”更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例如,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用书“学习包”中,尽管围绕课程内容的三条线索四大领域五个方面设置了一些主题,但这些主题仅仅是一种指南和一些范例性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师生应当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及教育的状况与发展需要和学校及师生的实际生活来自行确定适合自己的主题,也就是说,应当从校内外、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去寻求和提出活动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12、的实施是在主题的引导下并围绕主题展开的实践活动过程,允许师生在实施过程中超越现成主题去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开辟新的活动探究领域。课程资源只提供课程内容选择的范围,而不提供具体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以“主体”形式呈现出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课程资源提供了“主题”需要选择的广阔范围,“主题”则是其课程资源的凝练表现。主题的开发、选择与设计对于中小学校师生尤其学生来说,会感到有一定困难,不知从哪里做起。结合各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设计的经验,笔者以为,首先,必须遵循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出的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体现学校的特色,反映学校所在社区的特点和联系显示日常生活等原则。其次,应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综合 实践 活动 主题 开发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