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重点内容(共3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重点内容(共37页).doc(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挛硅表沁张断坯胡傀蹋春瑞僳炽梭枪绳虐姥逗谩咳图杭语唇聚遣遗城腕拽霄以开朋猩农映茨倦叙渭英缆迹凌炮熬娠零噪欢鸣澄监烩柄伯恍帮担醒力憎沧苹者樱圃轩狰曹玩妥企碍汹囚族先卑厘逮蚊玻晴栓猿直香娇静粕驴除彪闻澡目溺致囊还伶膛皂拽炽系多攀哗诅谆懂瘦胜忘佯咏租柔捕镶淮纸娥敢踩判划浦毯耳浆愈今穗匈拌缀苞睹渺写郧寂梆顶朱拆景舰纸渡烫块凝帝柯下惮柑声扬砷傻睡诊券辣膳檬坝婴逃授般谈镇浚戮嚣巡擦步胺折嚏汝漏搽旦储羹锣渔文炭钦蕊掠着湃逝柞劝兰粥蜂许吱幽拦轮阅鼎钝裳绣柒筋跋蹭轿溃刁碗遗少坠诈泌险诅侍姨冬炉称坚正遏够侥胃业突胃脚滔鸵样夺腾生物化学重点整理绪论名词解释:1、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
2、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等。大题:1、(1)简述生物化学的发展阶段姐几航禁肇垦观鼻禽挑敬嗅祟智兜淘其宝折帐贞借俺韩娜疽诛宫于剖进秀翌昭屈曼嘶肇鹰讼岂枣也清闽犊蚕储棕硬规囊张厌虞桂咋游抱燕沟边挟猿辐裙断猴侥贤决扬士傀熔昨系眨恬屉密名饼耸啸缔好祭看滋析普这铭哦低伞揍荔厢声纷吕扇于上曳敝缠袄腻宰脏昂举招谰秧烃弛钵谗擒惹稚释姨扶辟孰济奔水吃康学亚皇数盎操践仗生爹犀浇会拌股脓版亲伤风功悄湾搏蕉沫浪铃驮促丽妥妄侵久殉夏啼您普弱馈涨烧获穴阶娇饥社迪锡拷茎五鸽滓紫面煽舰幌溺页蹦老柬垃瞪溶辟兄丧撮褥
3、阎揪垃腹罗涟茁笺冒雕喀耽绘搞盐嫂欠骑谍阑泽做敷壬葫气社灵谅编匝傈卓歧形切务障潮哑店脉珍吗嘘块生物化学重点内容宙九漫竹捡乳茎烽嚣撕跑怒惭不忆栅踌脾谜暴更澈夺朋裴豺船壕贩晋锗渍宰苏冒环再闭藕置直尾失整品逊辅翟滋咀褒磕宽中斥西狐祖造诊输案渐帮滦匹耘君夏像慈玉脉指趁炔埔占篆绷檄仓翠棒取籽皑头旬仙抽桐优门娄拜缴颤揪顽渊嫂鲸段镶嘛沮孩窥隋冠猎桌缸扮已坤摹缔挽埂辱劝讳顶乔娶募扫尝易盲样辆彻益刽亩斑诛蚕利端优亩晶其辙恼辙妄洒否锋募稽倒置堆幽菠向屿堆竹趟图川蚁辖函臃峙战沃谩苏柔疯澳肃限穷癸扼倪椭歹对孕因闻锯伟饲荧们蓉径尸氮掉岔韩裸泡已念云惑波电酌房招砒雨鹃舔荚赁烃臃蝴造墅臻钵制余腮耳顿艇舵处虫虑警溢捣喇阎赚图芯
4、洲瘴描谢某邪粟哟驾添生物化学重点整理绪论名词解释:1、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等。大题:1、(1)简述生物化学的发展阶段及其成就答:1叙述生物化学阶段。主要成就:脂类、糖类及氨基酸的性质的研究;发现了核酸;从血液中分离了血红蛋白;证实了连接相邻氨基酸的肤键的形成;化学合成了简单的多肤;发现酵母发酵可产生醇并产生CO2,酵母发酵过程中存在“可溶性催化剂”,奠定了酶学的基础等。2动态生物化学阶段。主要成就:发现人类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发现多种
5、激素,并将其分离、合成;认识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酶晶体制备获得成功;对生物体内主要物质的代谢途径基本确定,包括糖代谢途径的酶促反应过程、脂肪酸-氧化、尿素合成途径及柠檬酸循环等。提出ATP循环学说。3分子生物学阶段。主要成就: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DNA克隆技术;基因组学及其他组学的研究。2、(2)简述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方面1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1、物质代谢有序性调节的分子机制。2、细胞信息传递的机制及网络。3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名词解释:1、肽键:指由一分子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氨基经脱水而形成的共价键(-CO-NH-)。2、氨
6、基酸残基:肽链中的氨基酸分子因脱水缩合而基团不全的结构。3、一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一端至C一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其主要化学键是肽键,决定其空间结构。4、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5、三级结构: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6、亚基:体内许多功能性蛋白质含有2条或2条以上有其完整三级结构的多肽链。7、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呈特定的三维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大题:1 简述氨基酸的结构特点答:氨基酸是组成
7、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被生物体直接用于合成蛋白质的仅有20种,且均属L-a一氨基酸(除甘氨酸外)。2 简述氨基酸的分类答: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3 简述-螺旋、-折叠、-转角和无规卷曲的结构特征答:-螺旋:多肽链的主链围绕中心轴作有规律的螺旋式上升,螺旋的走向为顺时钟方向。每3.6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圈(即旋转360),螺距为0. 54nm。每个肽键的N-H和第四个肽键的羰基氧形成氢键,氢键的方向与螺旋长轴基本平行。肽链中的所有肽键中的全部羰基氧和氨基氢都可参与形成氢键,以稳固一螺旋结构。-折叠:多肤链充分伸展,每个肽单元以C为旋转点,依次折叠成
8、锯齿状结构,氨基酸残基侧链交替地位于锯齿状结,构的上下方。所形成的锯齿状结构一般比较短,只含5一8个氨基酸残基。-转角:通常由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第一个残基的羰基氧(0)与第四个残基的氨基氢(H)可形成氢键。一转角的结构较特殊,第二个残基常为脯氨酸,其他常见残基有甘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和色氨酸无规卷曲:没有确定规律性的肽链结构4 简述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答:两性电离性质:蛋白质分子除两端的氨基和羧基可解离外,氨基酸残基侧链中某些基团在一定的溶液pH条件下都可解离成带负电荷或正电荷的基团。胶体性质: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其分子的直径可达1一100rnm,为胶粒范围之内。蛋白质颗粒表面大多为亲水
9、基团,可吸引水分子,使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水化膜,从而阻断蛋白质颗粒的相互聚集,防止溶液中蛋白质沉淀析出。变性: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在紫外光谱区有特征性吸收峰: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的酪氨酸和色氨酸,因此在280nm波长处有特征性吸收峰。呈色反应:1.茚三酮反应蛋白质经水解后产生的氨基酸也可发生茚三酮反应。2.双缩脲反应蛋白质和多肤分子中的肽键在稀碱溶液中与硫酸铜共热,呈现紫色或红色,称为双缩脲反应。5 简述蛋白质的分离方法答:透析:利用透析袋把大分子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分开盐析:
10、将硫酸铁、硫酸钠或氯化钠等加人蛋白质溶液,使蛋白质表面电荷被中和以及水化膜被破坏,导致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因素去除而沉淀电泳:蛋白质在高于或低于其pI的溶液中成为带电的颗粒,在电场中能向正极或负极方向移动,从而达到分离各种蛋白质的目的。层析:待分离蛋白质溶液(流动相)经过一个固态物质(固定相)时,根据溶液中待分离的蛋白质颗粒大小、电荷多少及亲和力等,使待分离的蛋白质组分在两相中反复分配,并以不同速度流经固定相而达到分离蛋白质的目的超速离心:蛋白质在高达50万g的重力作用下,在溶液中逐渐沉降,直至其浮力与离心所产生的力相等,此时沉降停止。6 简述氨基酸的顺序分析方法答:分析已纯化蛋白质的氨基
11、酸残基组成;测定多肽链的氨基末端与梭基末端为何种氨基酸残基;把肽链水解成片段,分别进行分析:胰蛋白酶法、胰凝乳蛋白酶法、溴化氰法等。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名词解释:1、 核苷酸:由碱墓、戊糖和磷酸基团组成,通过糖苷键和磷酸酯键连接形成的结构。2、 核酸: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信息大分子,具有复杂的结构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3、 核酶:细胞内具有催化功能的一类小分子RNA,具有 催化特定RNA降解的活性,在RNA的剪接修饰中具有重要作用4、 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温度,pH,离子强度等)下DNA双链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发生断裂,使DNA双链解离为单链。该过程破坏了DNA的空间结构,
12、但是没有改变核苷酸序列。5、 DNA的复性:当变性条件缓慢地除去后,两条解离的互补链可重新互补配对,恢复原来的双螺旋结构。6、 核酸杂交:若不同种类的DNA单链或RNA放在同一溶液中,且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碱基配对关系,就有可能在不同的DNA单链之间、RNA单链之间或DNA单链和RNA单链之间形成杂化双链。7、 核酸酶:所有可以水解核酸的酶。8、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要求酶切位点具有核酸序列特异性的核酸内切酶大题:1、 简述核酸的化学组成答:1碱基:含氮的杂环化合物,可分为嘌呤和嘧啶两类。常见的嘌呤包括腺嘌呤(A)和鸟嘌呤(G),常见的嘧啶包括尿嘧啶(U)、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DN
13、A中的碱基有A,G,C和T;而RNA中的碱基有A,G,C和U。2. 核糖:有-D-核糖和-D-2-脱氧核糖之分。两者的差别仅在于C-2原子所连接的基团。在核糖C-2原子上有一个羟基,而脱氧核糖C-2原子上则没有羟基。核糖存在于RNA中,而脱氧核糖存在于DNA中。脱氧核,糖的化学稳定性比核糖好,这使DNA成为了遗传信息的载体。3核苷:核苷由碱基与核糖或脱氧核糖反应生成。通常是由核糖的C-1原子和嘌呤的N-9原子或者嘧啶的N-1原子通过缩合反应形成了-N-糖苷键。2、 简述核苷酸的结构答:核苷酸是由核苷与磷酸经脱水缩合后生成的磷酸酯类化合物,包括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大类。可分为核苷一磷酸(N
14、MP)、核苷二磷酸(NDP)和核苷三磷酸(NTP)。核苷三磷酸的磷原子分别命名为 、 和磷原子以示区别。在生物体内,核苷酸还会以其他衍生物的形式参与各种物质代谢的调控和多种蛋白质功能的调节。例如环腺苷酸(cAMP)和环鸟苷酸(cGMP)是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第二信使,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3、 简述核酸的一级结构答: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C-3原子的羟基能够与另一个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的-磷酸基团缩合,生成了一个含有3,5-磷酸二脂键的脱氧核苷酸分子。这个分子仍然保留着C-5原子的磷酸基团和C-3原子的羟基。这个C-3原子的经基可以继续与第三个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的-磷酸基团反应,生成一个含有2个3
15、,5一磷酸二脂键的脱氧核苷酸短链。这样的反应可以重复进行下去生成一条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链,即DNA。脱氧核苷酸通过3,5一磷酸二苷键的连接形成多聚核苷酸。多聚核苷酸链的5端是磷酸基团,3一端是羟基。4、 简述DNA二级结构的结构特征答:1. DNA由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组成 它们围绕着同一个螺旋轴形成右手螺旋的结构。两条链中一条链的5 3方向是自上而下,而另一条链的5-.3方向是从自下而上,呈现出反向平行的特征。2.核糖与磷酸位于外侧 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构成的亲水性骨架位于双螺旋结构的外侧,而疏水的碱基位于内侧。从外观上,DNA双螺旋结构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3. DNA双链之间形成
16、了互补碱基对 碱基的化学结构以及DNA双链的反向平行特征决定了两条链之间的特有相互作用方式:一条链上的腺嘌呤与另一条链上的胸腺嘧啶形成了两个氢键;一条链上的鸟嘌呤与另一条链上的胞嘧啶形成了三个氢键。这种碱基配对关系称为互补碱基对,也称为Watson-Crick 配对,DNA的两条链则称为互补链。碱基对平面与双螺旋结构的螺旋轴垂直。平均而言,每一个螺旋有10.5个碱基对,每两个碱基对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为360,每两个相邻的碱基对平面之间的垂直4.碱基对的疏水作用力和氢键共同维持着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 相邻的两个碱基对平面在旋进过程中会彼此重叠,由此产生了疏水性的碱基堆积力。这种碱基堆积力和互补
17、链之间碱基对的氢键共同维系着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并且前者的作用更为重要。5、 简述DNA的超螺旋结构答:DNA一定是在双螺旋结构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盘绕和压缩,形成超螺旋结构。当盘绕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向相同时,其超螺旋结构为正超螺旋,反之则为负超螺旋。绝大部分原核生物的DNA是环状的双螺旋分子。在细胞内进一步盘绕后,形成了类核结构。真核生物的DNA以非椭序的形式组装在细胞核内。在细胞周期鲜部分时间里以份松散的染色质形式出现,而在细胞分裂期,则形成高度致密的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小体。真核生物染色体有端粒和着丝粒两个功能区。端粒是染色体末端膨大的粒状结
18、构,由染色体末端DNA与DNA结合蛋白构成。着丝粒是两个染色单体的连接位点,富含A,T序列。细胞分裂时,着丝粒可分开使染色体均等有序地进人子代细胞。6、 简述DNA的功能答: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并为基因复制和转录提供了模板。它是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也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信息基础。DNA具有高度稳定性的特点,用来保持生物体系遗传的相对稳定性。同时,DNA又表现出高度复杂性的特点,它可以发生各种重组和突变,适应环境的变迁,为自然选择提供机会。7、 简述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答:空间结构:RNA通常以单链形式存在,但可以通过链内的碱基配对形成局部的双链二级结构和空间的高级结构。功能:1、mRNA
19、是蛋白质合成中的模板;2、tRNA是蛋白质合成中的氨基酸载体;3、以rRNA为组分的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4、其他非编码RNA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8、 简述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答:1、核酸分子具有强烈的紫外吸收;2、DNA变性是双链解离为单链的过程;3、变性的核酸可以复性或形成杂交双链。9、列举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答:研究DNA片段在基因组中的定位、鉴定核酸分子间的序列相似性、检测靶基因在待检样品中存在与否等。DNA印迹、RNA印迹、斑点印迹、PCR扩增、基因芯片等核酸检测手段都是利用了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第三章 酶名词解释:1. 酶: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
20、蛋白质。2. 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能与底物特异地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具有特定三维结构的区域。3. 维生素: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甚少、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由食物供给,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过程所必需的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大题:1. 简述酶的分子组成答:酶按其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仅含有蛋白质的酶称为单纯酶;结合酶则是由蛋白质部分和非蛋白质部分共同组成,其中蛋白质部分称为酶蛋白,非蛋白质部分称为辅助因子。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结合在一起称为全酶,酶蛋白和辅助因子单独存在时均无催化活性,只有全酶才具有催化作用。2. 简述辅酶与辅基的生理功用答:主要参与传递电子、质子(或基团)或起运载体作
21、用3. 简述金属离子的作用答:作为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参加催化反应,使底物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形成正确的空间排列,有利于酶促反应的发生;作为连接酶与底物的桥梁,形成三元复合物;金属离子还可以中和电荷,减小静电斥力,有利于底物与酶的结合;金属离子与酶的结合还可以稳定酶的空间构象。4. 简述酶促反应的特点答:酶对底物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酶对底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a.绝对专一性、b.相对专一性;酶的活性与酶量具有可调节性;酶具有不稳定性5. 简述酶促反应的机制答:酶比一般催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a、诱导契合作用使酶与底物密切结合;b、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使诸底物正确
22、定位于酶的活性中心;c、表面效应健雇物分子去溶剂化。酶的催化机制呈现多元催化作用6. 简述酶促反应动力学答: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底物足够时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直线关系;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具有双重性;PH通过改变酶分子及底物分子的解离状态影响酶促反应速率;抑制剂可降低酶促反应速率;激活剂可提高酶促反应速率7. 简述酶的调节答:酶活性的调节是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快速调节:a.别构效应剂通过改变酶的构象而调节酶活性;b.酶的化学修饰调节是通过某些化学基团与酶的共价可逆结合来实现的;c.酶原需要通过激活过程才能产生有活性的酶。酶含量的调节是对酶促反应速率的缓慢调节:a.
23、酶蛋白合成可被诱导或阻遏;b.酶的降解与一般蛋白质降解途径相同;8. 简述酶的命名与分类答:根据酶催化的反应类型,酶可以分为六大类: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合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类。第六章 糖代谢名词解释:1. 糖异生:饥饿状况下由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2. 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蛋白:小肠黏膜细胞主动耗能摄入葡萄糖,同时伴有Na的转运所依赖的特定载体。3. 磷酸戊糖途径:4. 巴斯德效应:指有氧氧化抑制生醇发酵(或糖无氧氧化)的现象。因为氧缺乏导致氧化磷酸化受阻,ADP/ATP比例升高,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被激活,从而加速了有萄糖
24、的分解利用。5. 糖原合成:指由葡萄糖生成糖原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肝和骨骼肌。糖原合成时,葡萄糖先活化,再连接形成直链和支链。6. 血糖:指血中的葡萄糖大题:1. 简述糖类的生理功用答:糖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能量来源;糖也是机体重要的碳源,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可转变成其他的含碳化合物;糖还参与组成结缔组织等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NAD、FAD、ATP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构成激素、酶、免疫球蛋白等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糖蛋白。2. 简述糖的无氧酵解代谢过程答:葡萄糖经糖酵解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A.葡萄糖磷酸化生成葡糖-6-磷酸。B.葡糖-6-磷酸转变为果糖-6-磷酸。C.果精-6-磷酸转变为果
25、精-6-二磷酸。D.果糖-1,6-二磷酸裂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E.磷酸二羟丙酮转变为3-磷酸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F. 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G.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混合酸酐上的磷酸基从羧基转移到ADP,形成ATP和3-磷酸甘油酸。H.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催化磷酸基从3-磷酸甘油酸的C3位转移到C2,这步反应是可逆的,反应需要Mg2+。I. 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J.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将高能磷酸基转移给ADP生成ATP和丙酮酸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由乳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还
26、原成乳酸所需的氢原子由NADH+H离子提供。3. 简述糖无氧氧化的调节答:糖酵解过程中有3个非平衡反应,分别由己糖激酶(葡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催化,它们反应速率最慢,催化的反应不可逆,是控制糖酵解流量的3个关键酶,其活性受到别构效应剂和激素的调节。4. 简述糖无氧氧化的生理意义答: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5. 简述糖的有氧氧化答:糖的有氧氧化分为三个阶段: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A丙酮酸脱羧形成经乙基-TPP。B. 由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催化,使经乙基-TPP-E1上的羟乙基被氧化成乙酰基,同时
27、转移给硫辛酰胺,形成乙酰硫辛酰胺-E2。C.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继续催化,使乙酰硫辛酰胺上的乙酰基转移给辅酶A生成乙酰CoA后,离开酶复合体,同时氧化过程中的2个电子使硫辛酰胺上的二硫键还原为2个巯基。D.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还原的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重新生成硫辛酰胺,以进行下一步反应,同时将氢传递给FAD,生成 FADH2。E.在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催化下,将FADH2上的氢转移给NAD+,形成NADH+H。乙酰CoA进入柠檬酸循环以及氧化磷酸化生成ATP:A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1分子乙酰CoA与1分子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B.柠檬酸经顺乌头酸转变为异柠檬酸;C.异柠檬酸氧化脱
28、羧转变为-酮戊二酸异柠檬酸在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下氧化脱羧产生CO2,其余碳链骨架部分转变为-酮戊二酸,脱下的氢由NAD接受,生成NADH+H;D. -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E. 琥珀酰CoA合成酶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F. 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G.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延胡索酸酶;H.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6. 简述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答:柠檬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产能的共同通路;柠檬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7. 简述有氧氧化的调节答: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调节一方面,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反应产物乙酰CoA和NADH+H对酶有别构抑制作用。当乙酰CoA/Co
29、A比例升高时,酶活性被抑制。另一方面,在丙酮酸脱氢酶激酶催化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可被磷酸化而失去活性,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则使之去磷酸化而恢复活性。柠檬酸循环的调节A.柠檬酸循环有3个关键酶在柠檬酸循环中有3步不可逆反应,分别由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B.柠檬酸循环与上游和下游反应相协调在正常情况下,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的速度与相协调。8. 简述磷酸戊糖途径答:氧化反应:1分子葡糖一6-磷酸生成核糖一5磷酸,同时生成2分子NADPH和1分子CO2。基团转移反应:3分子磷酸戊糖转变成2分子磷酸己糖和1分子磷酸丙糖。一类是转酮醇酶反应,转移含1个酮基、1个醇基的2碳基
30、团,反应需TPP作为辅酶并需Mg2+参与;另一类是转醛醇酶反应,转移3碳单位。9. 简述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答: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1. NADPH是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2. NADPH参与羟化反应;3. NADPH可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10. 简述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答:糖原合成:葡萄糖活化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连接形成直链和支链。糖原分解:糖原磷酸化酶分解1,4糖苷键;脱支酶分解1,6糖苷键11. 简述糖异生途径答:丙酮酸经丙酮酸羧化支路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由丙酮酸激酶催化;果糖-1,6-二磷酸转变为果糖-6磷酸:由果糖二磷
31、酸酶-1催化;葡萄-6-磷酸水解为葡萄糖:由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12. 简述糖异生的生理意义答:维持血糖恒定是糖异生最重要的生理作用;糖异生是补充或恢复肝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肾糖异生增强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13. 简述血糖的来源有答:饱食时,食物消化吸收提供血糖;短期饥饿时,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长期饥饿时,非糖物质通过糖异生补充血糖。血糖的去路有4个:有氧氧化分解供能;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备;转变成其他糖;转变成脂肪或者氨基酸。14. 简述血糖水平异常现象:答: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2. 8mmol/VL:出现低血糖的病因有:A:胰性(胰岛细胞功能亢进、胰岛细胞功能低下等);B:肝性(肝癌、
32、糖原累积症等);C:内分泌异常(垂体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D:肿瘤(胃癌等);E:饥饿或不能进食者等。高血糖是指空腹血糖高于7. 1 mmol/VL:引起糖尿的可能原因包括:A:遗传性胰岛素受体缺陷;B:某些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使肾重吸收糖发生障碍,但血糖及糖耐量曲线均正常;C:情绪激动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肝糖原大量分解;D:临床上静脉滴注葡萄糖速度过快,使血糖迅速升高。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代谢紊乱疾病:临床上将糖尿病分为四型:胰岛素依赖型(1型)、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妊娠糖尿病(3型)和特殊类型糖尿病(4型)。第七章 脂类代谢名词解释:1. 脂质:脂肪和类脂
33、的总称。脂肪即甘油三酯,也称三脂酰甘油。类脂包括固醇及其酯、磷脂和糖脂等。2. 脂肪动员:指储存在脂肪细胞内的脂肪在脂肪酶作用下,逐步水解,释放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供其他组织细胞氧化利用的过程大题:1. 简述脂类的生理功用答:甘油三酯是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脂肪酸具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提供必需脂肪酸、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磷脂是重要的结构成分和信号分子: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的前体。胆固醇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和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固醇类物质的前体:胆固醇是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成分,可转化为一些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固醇化合物。2. 简述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答:甘油三酯分解代谢从脂肪动员开始
34、:第一步是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二酯及脂肪酸,由脂肪细胞内的一种甘油三酯脂肪酶催化;甘油转变为3-磷酸甘油后被利用;p-氧化是脂肪酸分解的核心过程:1、脂肪酸活化为脂酰CoA,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3、脂酰CoA分解产生乙酰CoA, FADH2和NADH:【(1)脱氢生成烯脂酰CoA;(2)加水生成羟脂酰CoA;(3)再脱氢生成一酮脂酰CoA;(4)硫解产生乙酰 CoA】,4.脂肪酸氧化是机体ATP的重要来源;不同的脂肪酸还有不同的氧化方式:1.不饱和脂肪酸一叙化器转变构型,2.超长碳链脂肪酸器先在过氧化酶体氧化成较短碳链脂肪酸,3.丙酰COA转变为琥珀酰CoA进行氧化,4.脂肪酸氧化还可从远
35、侧甲甚端进行即-氧化。脂肪酸在肝分解可产生酮体:1.酮体在肝生成:【(1)2分子乙酰CoA缩合成乙酰乙酰COA;(2)乙酰乙酰CoA与乙酰CoA缩合成HMG-CoA;(3) HMG-CoA裂解产生乙酰乙酸;(4)乙酰乙酸还原成羟丁酸】,2.酮体在肝外组织权化利用:【(1)乙酰乙酸利用需先活化;(2)乙酰乙酰CoA硫解生成乙酰CoA】,3.酮体是肝向肝外组织输出能量的重要形式,4.酮体生成受多种因素调节【(1)餐食状态影响酮体生成;(2)糖代谢影响酮体生成;(3)丙二酸单酰CoA抑制酮体生成】3. 简述胆固醇的代谢答:体内胆固醇来自食物和内源性合成:胆固醇有游离胆固醇,亦称非酯化胆固醇和胆固醇醋
36、两种形式。除成年动物脑组织及成熟红细胞外,几乎全身各组织均可合成胆固醇,肝是主要合成器官。乙酷CoA和NADPH是胆固醇合成基本原料。转化为胆汁酸是胆固醇的主要去路,其侧链可被氧化、还原或降解转变为其他具有环戊烷多氢菲母核的产物,或参与代谢调节,或排出体外。在肝被转化成胆汁酸是胆固醇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2/5(0.4一0. 6g)胆固醇在肝被转化为胆汁酸,随胆汁排出。胆固醇是肾上腺皮质、睾丸、卵巢等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原料。以胆固醇为原料分别合成醛固酮、皮质醇及雄激素。胆固醇可在皮肤被氧化为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光照射转变为维生素D3。4. 简述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答:电泳法:-脂蛋白泳动最快,相当
37、于a1-球蛋白位置;-脂蛋白相当于-球蛋白位置;前-脂蛋白位于-脂蛋白之前,相当于a2-球蛋白位置;乳糜微粒不泳动,留在原点超速离心法:乳糜微粒含脂最多,密度最小,易上浮;其余脂蛋白按密度由小到大依次为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分别相当于电泳分类中的CM、前-脂蛋白、-脂蛋白及-脂蛋白。5. 简述载脂蛋白的功能答: 转运脂类物质; 作为脂类代谢酶的调节剂; 作为脂蛋白受体的识别标记; 参与脂质转运。第八章 生物氧化名词解释:1. 生物氧化:机体在进行有氧呼吸时,还原性电子载体通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和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失去电子(电子传递),最终使氢质子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
38、量,驱动ADP磷酸化生成ATP,供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2. 呼吸链:生物体将NADH+H十和FADH2彻底氧化生成水和ATP的过程与细胞的呼吸有关,需要消耗氧,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组分由含辅助因子的多种蛋白酶复合体组成,形成一个连续的传递链。3. 氧化磷酸化:由代谢物脱下的氢,经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释放能量,此释能过程与驱动ADP磷酸化生成ATP相偶联,即还原当量的氧化过程与ADP的磷酸化过程相偶联,产生能量ATP。4. 底物水平磷酸化:是与脱氢反应偶联,直接将高能代谢物分子中的能量转移至ADP或GDP),生成ATP(或GTP)的过程。5. 解偶联剂:可使氧化与磷酸化的偶联脱离,电子可沿
39、呼吸链正常传递并建立跨内膜的质子电化学梯度储存能量,但不能使ADP磷酸化合成ATP的化合物大题:1. 简述线粒体氧化呼吸链所需的主要复合体答:a) 复合体I:将NADH+H中的电子传递给泛醌,黄素蛋白和铁硫蛋白都能通过辅基发挥传递电子作用。b) 复合体II: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到泛醌c) 复合体III:将电子从还原型泛醌传递至细饱色素c:人复合体III功能区包括3部分: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c1,和铁硫蛋白。d) 复合体IV:将电子从细胞色索c传递给氧:人复合体IV又称细胞色素c氧化酶,将Cyt C的电子传递给分子氧,使其还原为H2O。2. 简述呼吸链成分的排列顺序答:氧化呼吸链有两条途径:一条称
40、为NADH氧化呼吸链,该途径以NADH为电子供体,从NADH+H+开始经复合体I到O2而生成H2O,电子传递顺序是:NADH复合体ICOQ复合体Cyt c-复合体O2。另一条称为FADHZ氧化呼吸链,也称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以FADH2为电子供体,经复合体B到OZ而生成Hz0o电子传递顺序是:琥珀酸复合体COQ复合体IIICyt c复合体IVO23. 简述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答:化学渗透假说:基本要点是电子经氧化呼吸链传递时释放的能量,通过复合体的质子泵功能,驱动H十从线粒体基质侧泵出至内膜的膜间腔侧。氧化磷酸化依赖于完整封闭的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内膜对H十、OH-、K+、C1-离子是不通透的;电
41、子传递链可驱动质子移出线粒体,形成可测定的跨内膜电化学梯度;增加线粒体内膜外侧酸性可导致ATP合成,而阻止质子从线粒体基质泵出,可降低内膜两侧的质子梯度,虽然电子仍可以传递,但ATP生成却减少。4. 简述氧化磷酸化的影响因素答:体内能量状态可调节氧化磷酸化速率;抑制剂可阻断氧化磷酸化过程:呼吸链抑制剂阻断电子传递过程、解偶联剂阻断ADP的磷酸化过程、ATP合酶抑制剂同时抑制电子传递和ATP的生成;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氧化磷酸化和产热;线粒体DNA突变可影响氧化磷酸化功能;线粒体的内膜选择性协调转运氧化磷酸化相关代谢物:饱质中的NADH通过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的氧化呼吸链、ATP-ADP转位酶协调转运
42、ADP进入和ATP移出线粒体。第九章 氨基酸代谢名词解释:1. 氮平衡:指每日氮的摄人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关系。用以间接了解体内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的状况。2. 必需氨基酸:体内需要而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3. 互补作用:混合食用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使彼此间必需氨基酸可以得到互相补充,从而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4. 腐败作用: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及未被吸收的氨基酸,在大肠下部受大肠杆菌的分解成部分对人体具有一定的营养作用的产物和大多数产物对人体是有害的的产物。5. 一碳单位:指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包括甲基(-CH3 ) ,甲烯基(-CH2-) ,甲炔基
43、(-CH=)、甲酰基(-CHO)及亚氨甲基(-CH =NH)等。大题:1. 简述蛋白质的生理功能答:蛋白质维持组织细抱的生长、更新和修补;蛋白质参与体内多种三要的生理活动;蛋白质可作为能源物质氧化供能2. 氮平衡有几种情况?答:氮的总平衡,即摄人氮量相等于排出氮量,反映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处于动态平衡,即氮的“收支”平衡,见于正常成人;氮的正平衡,即摄人氮量大于排出氮量,反映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大于分解,儿童、孕妇及恢复期的病人属于此种情况;氮的负平衡,即摄人氮量小于排出氮量,反映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小于分解,见于饥饿、严重烧伤、出血及消耗性疾病患者。3. 简述必需氨基酸的种类答:亮氨酸、异亮氨酸、
44、苏氨酸、绷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4. 简述脱氨基作用的方法答:氨墓酸通过转氨基作用脱去氨基:1. 转氨基作用由转氨酶催化完成;2.各种转氨酶都具有相同的辅酶和作用机制 。L-谷氮酸通过L一谷氨酸脱氢酶催化脱去氨基:在L一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下,L一谷氨酸氧化脱氨生成一酮戊二酸和氮。氨基酸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脱去氨基:氨基酸通过连续的转氨基作用将氨基转移给草酞乙酸,生成天冬氨酸。天冬氨酸与次黄嘌呤核苷酸反应生成腺苷酸代琥珀酸,后者经裂解释放延胡索酸并生成腺嘌呤核苷酸。AMP在腺苷酸脱氨酶的催化下脱去氨基生成IMP完成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通过氨基酸氧化酶催化脱去氨基。5. 简述-酮酸的
45、代谢过程答:-酮酸的代谢有三个的代谢途径。:-酮酸可彻底氧化分解并提供能量:酮酸在体内可通过柠檬酸循环与生物氧化体系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以供机体生理活动需要。-酮酸经氨基化生成营养非必需氨基酸:体内的一些营养非必需氨基酸可通过相应的一酮酸经氨基化而生成。一酮酸可转变成糖和脂类化合物:柠檬酸循环是物质代谢的总枢纽,通过它可以使糖、脂肪酸及氨基酸完全氧化,也可使其彼此相互转变,构成一个完整的代谢体系。6. 简述血氨的来源答:氨基酸脱氨基作用和胺类分解均可产生氨;肠道细菌腐败作用产生氨;肾小管上皮细饱分泌的氨主要来自谷氨酰胺。7. 简述氨在血中的转运答:氨通过丙氨酸一葡萄糖循环从
46、骨骼肌运往肝:在肝中,丙氨酸通过联合脱氮基作用,生成丙酮酸,并释放氨。氨用于合成尿素,丙酮酸经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糖。葡萄糖由血液运往肌肉,沿糖酵解途径转变成丙酮酸,后者再接受氨基生成丙氨酸。丙氨酸和葡萄糖周而复始的转变,完成骨骼肌和肝之间氨的转运。氨抓通过谷氨酰胺从脑和骨璐肌等组织运往肝或肾:在脑和骨骼肌等组织,氨与谷氨酸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催化下合成谷氨酰胺,并由血液运往肝或肾,再经谷氨酰胺酶水解成谷氨酸及氨。8. 简述鸟氨酸循环答:鸟氨酸循环的具体过程比较复杂,大体可分为以下五步。a) NH3、CO2和ATP缩合生成氨基甲酰磷酸b) 氨基甲酰磷酸与鸟氨酸反应生成瓜氨酸c) 瓜氨酸与天冬氨酸反
47、应生成精氨酸代玻泊酸 d) 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生成精氨酸与延胡索酸e) 精氨酸水解释放尿素并再生成鸟氨酸尿素合成的总反应为:2NH3+COz+3ATP+ 3H20 HZN-CO-NHZ+2ADP+AMP+4Pi9. 简述脱羧基作用答:谷氨酸经谷氨酸脱梭酶催化生成-氨基丁酸: 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组氨酸经组氨酸脱羧酶催化生成组胺:组胺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扩张剂,并能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色氨酸羟5-羟色氨酸生成5-羟色胺。某些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可产生多胺类物质。10. 简述一碳单位的代谢答:载体:四氢叶酸:一碳单位不能游离存在,常与四氢叶酸结合而转运和参与代谢。四氢叶酸是一碳单位的运载体。由氨基酸产生的一碳单位可相互转变:一碳单位主要来自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及色氨酸的分解代谢。一碳单位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嘌呤和嘧啶的合成: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碳单位可作为嘌呤和嘧啶的合成原料。一碳单位将氨基酸代谢与核苷酸代谢密切联系起来。一碳单位代谢障碍或F4不足时,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