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共8页).docx
《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共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共8页).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发布时间: 2014-06-06 阅读:12193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但直到1940年,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当时欧美工业化国家。其后,在快速工业化带动下,城市化进程加快,仅用了5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欧美国家100年的城市化进程。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WDI,2013),在1960年,日本城市人口比重就已经达到63.3%,1975年跃升至75.9%,其后一直缓慢上升。本研究从城市人口增长、城市产业发展、城市空间变化三个角度分析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图 1 1890-2000年日本城市化率一、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1.1城市化起步阶段
2、(18681930年)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其主要特点是产业革命带动人口向城市聚集。1868年,明治天皇迁都东京,日本开始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目标。在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同时,增强军事力量和培植资本主义经济,在18681885年间,在接收幕府和各藩经营的军工厂和矿山的基础上,引进英国等西方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聘用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建设了一批兵工厂、采矿场,以及以生产纺织品、水泥、玻璃、火柴为主的民用“模范工厂”,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明治22年(1889年)开始设立市制,1890 年日本城
3、市人口约为320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 7.8%;1920年开展全国第一次国情调查时,城市人口约为1000多万,占总人口的18%;在产业革命后期,1920 年到 1930 年的 10 年间,城市人口达到了 1544 万人,占全国总人数的 24%,但当时绝大部分人仍生活在农村地区。1.2城市化停滞阶段(19311945年)这期间,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城市人口持续增加,但受“二战”影响,城市化进程受阻。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这个时期的日本城市人口继续增加,1931-1940年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1%,1940 年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达 35%。“二战”期间,大量城市居
4、民为躲避轰炸而迁居农村,1945年日本城市化率降至27.8%。1.3城市化加速阶段(19461975年)这期间,在朝鲜战争、全球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日本迎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人口加速向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都市聚集。战后恢复期(1946-1955)。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工业发展,经济获得转机,城市人口又开始大量增加,城市化水平从1945年的27.8%上升到1955年的56.1%,上升了28.3%,年均上升2.83%。加速发展期(1956-1975年)。19561973年间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人均GDP进入3 00010000美元阶段;1968年,日本超过
5、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长期保持这一地位,1968-2009年),城市化进入加速期。这期间农业劳动力平均转移量达到创纪录的水平,每年转移42.9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55年的56.1%跃升至1975年的75.9%,成为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国家。在这20年间,日本城市化发展不仅是数量的提高,更主要是城市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带来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在这段时间,日本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制造业实现了从重化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的转换。到1975年,约有76%的日本人居住在城市中。同时,从空间分布来看,日本的人口持续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集中。1965-1975年,三大都市的人口增加了1500万人,居住人口占
6、全国总人口的44.9%。1.4城市化稳定阶段(1976年以后)这期间,依托高技术产业发展,日本城市化进程以质的提升为主。20世纪70 年代,由于美元汇率制度变更,再加上1973年、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增速减缓,日本的城市化也进入稳定阶段。一方面,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开始迁离大都市,搬到农村甚至将工厂迁到亚洲、北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由于“大城市病”问题日渐突出,再加上农村地区的低廉房价和优美环境,又出现人口从大都市向外迁移的“逆城市化”现象。因而这段时期的日本城市人口增长变得十分缓慢,1996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为78%,仅比20年前高出2个百分点。二、日本城市化特点
7、2.1政府主导作用较强,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在城市化和产业发展过程中,日本政府以推动立法、制定土地开发规划和出台相关产业政策等方式引导甚至主导城市化发展方向。20世纪40年代,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国土开发纲要;1950 年颁布的国土综合开发法明确提出“以国土自然条件为基础,综合制定经济、社会、文化等相关政策,谋求国土综合利用、开发和保护以及产业布局的合理化”;随后,1953年出台了特定区域综合开发规划;并且自1962年始,先后六次制定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对国土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乃至国土利用的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日本的城市化及城市产业发展都是在日本中
8、央和地方政府的规划指导下进行的。日本的这一特色明显区别于美国、欧洲等国家,而同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有一定共性。从表面看,同我国发展也有一定相似度,但应当指出,日本总体上是在尊重市场行为主体和市场运行规律的前提下,以政府的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当前我国最大的问题是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还没有很清晰的界定,由此导致城市化进程中,既存在政府过度干预又存在政府缺位的问题。2.2产业与人口聚集协同发展,产业带动型城市化早在明治维新时代(城市化起步阶段),日本就以“产业革命”带动人口向城市聚集,一些诸如纺织、船舶等传统产业已经非常有名。二战后(城市化加速阶段),特别是1950-1960年代,日本政府十分重视
9、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期,日本政府大力支持钢铁、煤炭、电力和造船四大产业的发展;60年代日本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钢铁、合成纤维、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造纸等产业成为支柱产业。20世纪70年代(城市化成熟阶段),日本政府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加强重点领域科技研究,建立企业、大学、政府三位一体的“流动科研体制”,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如今,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已在日本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3注重利用外资与先进技术,内力、外力结合型城市化日本城市化不仅得益于自身努力,外部因素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日本城市化加速推进的20世纪五六十年
10、代,国际环境也十分有利于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外资及技术的引进加快了日本城市化的进程。尽管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本国资本为主外资为辅,但由于外资主要集中在电子、钢铁、公路、铁路、机械、石油、化工和海运业等基础生产部门,这为推动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直接动力。1950-1970年日本共引进外资126亿美元,向国外借款67亿美元,另外还有证券投资59亿美元,对日本经济的起飞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日本在购买国外先进技术方面始终走在前列。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国外技术,带动了日本技术革命,成为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大动力。2.4高度集中的紧凑型城市化在城市化过程中,高度紧张的国土空间资源、复杂的地
11、形特征、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政府主导的工业化发展历史,促使日本的城市、人口、经济增长高度集中在东京附近的关东平原、名古屋附近的浓尾平原和京都、大阪附近的畿内平原。东京、京阪神(京都、大阪、神户)、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占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约占日本国土面积的20%,2011年人口将近7000万,占日本总人口的61%,同时集聚了日本工业企业和工业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4和80%的经济总量,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枢地带。而东京又是日本人口、经济高度集中的典型代表。东京是全国最大的金融、工业、商业、政治、文化中心。一是全国金融中心,全日本30%以上的银行总部、50%销售额超过100
12、亿日元的大公司总部设在东京;二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制造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4;三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30余万家大小商店,销售额占全国的29.7%,批发销售额占全国的35.3%。四是全国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东京作为首都,有著名的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庆应大学等几十所高等学府。五是全国最大的交通中心。东京湾港口群是国内最大的港口群体;东京和成田两大国际机场构成了联系国内外的航空基地。三、日本城市化过程中存在问题3.1过度集中导致“大城市病”问题突出日本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产业过度向东京、大阪、神户三大都市集中,地价上涨、住房紧张、交通堵塞、污染严重等“大城市病”问题突出。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病中,最
13、难解决的是因人口过分中而带来的城市住房紧张问题。明治后,大量农村人口短期集中涌入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结果人满为患,很多穷人只能居住在环境相当恶劣的贫民区。即使在经济腾飞的20世纪60年代,仍然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生活在不良的住宅环境中。狭小的住房加上高昂的房价迫使大批的市民搬到地价较便宜的效外居住,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大城市中本已很严重的交通拥挤和道路堵塞问题。除此之外,城市垃圾也急剧增加,城市“热岛”效应也愈发明显,大城市尤为严重。鉴于对高度集中城市化模式的反思,自1970年代中后期,东京大都市圈开始实施“多核分散”发展的构想,努力将东京的部分城市功能分散到周的神奈川、千叶、群马、枥木诸县,构建区
14、域多极多圈层的城市化空间结构。3.2 地价飙升引致“泡沫经济”二战以后,日本地价经历了三次暴涨。一是1960年左右以工业用地地价上涨为中心的地价暴涨。池田内阁“国民所得倍增计划”和促进工业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政策增加了对土地尤其是工业用地需求。1961年全国城市地区中的工业地价上涨了50%以上,受此带动,住宅地价、商业地价也分别上涨了60.1%及61.9%。二是1972-1973年以住宅用地价格上涨为中心的地价暴涨。1972年在田中内阁“增加公共投资、放宽金融”方针的指导下,再加上快速城市化时期涌入城市的2000万青壮劳动力对城市住房的巨大需求,导致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为中心的住宅用地
15、地价暴涨;同时,高速公路网修建、新干线扩充等引发地方城市住宅地价也明显上涨;另外,1971年美国“保卫美元”紧急对策导致美元迅猛涌入日本,形成流动过剩,加剧了日本地价飙升。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东京商业用地价格上涨为中心的地价暴涨。1982-1983年东京市中心商业用地地价高涨,随后波及到周边地带及市中心的住宅用地。1986年东京市区的商业地价陡升76.2%、住宅地价陡升76.8%,幅度之大史无前例。在1955-1990年的35年间,日本消费物价指数仅增长了4.5倍(将1955年作为基准l),GNP增长了近50倍,工资增长了近20倍,而同期全国城市的地价却增长了近67倍,超过了工资增长水平
16、的3倍以上。东京市区、大阪、名古屋、京都、横滨和神户六大城市的住宅用地价格更是异常的暴涨,增长了近210倍。以1989年每平方米住宅用地价格为例:东京都世田谷区是洛杉矶的98倍,悉尼的49倍,伦敦、法兰克福的30倍。1989年东京的土地价值相当于整个美国。人均年收入购买住宅地的能力是:世田谷区为4.4平方米,洛杉矶为197平方米,伦敦为48平方米。地价飙升,给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一是国家发展动力偏差,一方面企业热衷于“以地生财”,脱离本业,将大量资金投向不动产;劳动者也因得不到社会的公正回报而消极怠工;二是高涨的住宅价格使居民住房困难问题日益突出;三是大城市的高强度开发,城市基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日本 城市化 发展 历程 经验 借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