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共14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共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共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荆门市五三高中杨红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2.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拓展练习学习运过程与方法:1.讨论本文记人散文的结构内容,重点知识;用“形散神聚”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二教学重点1.讨论本文记人散文的结构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2.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写法;3.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三教学难点把握此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拓展练习学习运用“形散神聚”的写法。四教学设想1.文
2、言重点知识教师印发预习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整理,教师只在课堂上点拨几个重点知识以点带面;2.课堂上重点围绕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讨论分析文章的选材构思;3.在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口头小作文让学生当堂练习,学习运用“形散神聚”的写法;4.课文中有些遗漏的教学点以课后延展题的形式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五教学用具:PPT六教学时间:两课时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放幻灯片,情境导入元丰二年七月七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苏轼起了个大早,打算将自己的书画拿出来晒晒,他翻看着自己的墨竹图轴,甚是得意,不由吟诵“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廋,无竹令人俗”。放下
3、自己的作品,他又打开一幅画卷,这是表兄文与可送的筼筜谷偃竹图,睹物思人,他想起几个月前文与可刚刚去世,想到自己现在继任的就是文与可未就任的职位,想起两人的过往,不由潸然泪下。(二)诵读预习,疏通文意1、读准字音筼( )筜( )谷 近语( )士大夫蜩( )腹 蛇蚹( ) 兔起鹘( )落子由为墨竹赋以遗( )与可 袜材当萃( )于子矣笔砚( )斫( )轮 斤斧何曾赦( )箨( )龙剑拔出鞘( ) 曝( )晒烧笋( )晚食畴( )昔 少( )纵则逝 缣( )素蹑( )足 没( )于陈州 亲厚无间( )记载( 2、诵读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三)检查预习,点拨重点1、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像一
4、样,名做状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句式(状语后置,含“于”“以”常后置)3、执笔熟视:仔细 4、自视了然:的样子5、而读书者与之:赞同 7、以为口实:话柄 8、发函得诗:打开9、初不自贵重:看重,形做动; 句式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10、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句式(定语后置,名动者结构) 11、吾将以为袜:把做成 12、与可没与陈州:通“殁”,死亡(四)分析内容,把握中心1题解从题目上看文章可能会写到哪些内容?(文与可作画的缘由、经过,他人对画的评价,苏轼记此事的缘由、目的)2诵读第三段,概括段意(按事、情分类归纳)(晒画痛哭,借典见情,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
5、厚、亲密无间 )3诵读第一段,概括段意(可按人分类归纳)(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 :写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4.介绍“胸有成竹”的典故(1)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
6、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2)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5.诵读第二段,概括段意(可按事分类归纳)(第1件: 文与可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 二人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开起了玩笑,并回忆“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6.三段都与标题中的什么有关?是否与预设的写法一样?(画竹,此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写法独特)7.分析文与可的形象(为画:画技精湛,讲究神
7、似 。为人:漠视名利,恬淡、狂放、脱俗淡泊 。为官:清廉、不贪图享乐 )8.把握作者思想情感(表明二人关系亲密无间、感情深厚,抒发对亡友的痛悼之情。)9学生从第一段内容中可获得哪些启示?第二课时(一)预设情境导入我们平时说到或写到友情时都会选择哪些素材呢?(学生发言)我们今天来看看大文豪是如何来写友情的。(二)探讨选材构思特点1诵读第三段,理解有关“桥公”的课下注释,作者借用此典故有什么作用?(作者借曹操与桥玄的典故侧面从两人间的“戏笑之言”反映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厚无间。 )2文中“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有哪些?(回顾第二段的内容)这些内容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表现两人“亲厚无间”的?3为什么“戏笑之言
8、”能体现两人间的亲厚无间?(分组讨论下面问题)a与可对苏轼说“袜材当荟于子”,在与可心中苏轼会如何对待求画者?这说明两人的亲厚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b两人最后都认同有“万尺竹”,这说明两人的亲厚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c苏轼诗中假象情景和文与可吃笋情景相合,这说明两人的亲厚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看到苏轼称他为“清贫馋太守”,并夸张地说他能吃掉千亩竹子时,信中假想之情景与现实情景的绝妙巧合,竟使得文与可夫妇“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的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默契。)(戏谑调笑,相互理
9、解;心有灵犀,默契十足)4联系赤壁赋和此文中所表现的苏轼形象,想想文与可和苏轼两人形象有何关联?(由“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可看出苏轼谦逊坦诚,而由“吾言妄矣”可见文与可也很坦诚;由两人的戏谑之言可见苏轼也漠视名利、恬淡、狂放、脱俗淡泊,同时可看出两人都认同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性情相投,观点一致,坦诚相待)5第一段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写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这样写有何作用?这说明两人的亲厚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比较两人的墨竹图)(说明自己比弟弟受到文与可的影响更大更深)(耳濡目染 ,志同道合) (可以拓展到两人对竹的喜好上)小贴士:如何回答
10、“分析句段作用”一类的提问?概括句段大意(景物人的特点),分析对各个角色的作用,分析对中心思想情感的作用。6小结两人“亲厚无间”的具体体现(从不同角度阐释其内涵)(戏谑理解,耳濡目染,志同道合,性情相投,心有灵犀,坦诚相待)7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1)形散神聚:此文选材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文章看似闲散,其实有明确的线索和主旨贯穿始终。(紧扣题目和中心)(2)选材新颖、以喜表悲:作者记载往日的幽默、戏笑之谈,正是为了说明与表兄情感的深厚、关系的亲密无间。唯其如此,才可见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而文与可一旦故去,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3)
11、开头独特:文章打破了一般画记程式(记画的过程和内容、评画的得失、讲画的传世等);也突破了一般散文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先导,辅以记叙和抒情。(4)融事理情一体 (5)细节生动(五)拓展演练,学习写法许多人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朋友,尤其是学生年代的友情弥足珍贵。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和朋友间的一件小事或一个细节,来表现朋友间的“亲厚无间”。(六)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此文,我们知道了朋友间亲厚无间的真正内涵,学习了散文围绕主旨选材构思“形散神聚”的写法。当然对于此文的探讨还有一些遗漏,就留作同学们课后的探讨吧。如:收集有关竹甚至其它“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评价或名句。附: 预 习 学
12、 案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筼( )筜( )谷 近语( )士大夫蜩( )腹 蛇蚹( ) 兔起鹘( )落子由为墨竹赋以遗( )与可 袜材当萃( )于子矣笔砚( )斫( )轮 斤斧何曾赦( )箨( )龙剑拔出鞘( ) 烧笋( )晚食畴( )昔 二、文言知识整理(请写出答案) (一)文言通假 1、与可没与陈州: 2、少纵即逝矣: 3、而节叶具焉: (二)古今异义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 ;今, 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 ;今, 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 ;今, 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 ;今, 5、发函得诗:发,古: ;今: 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 ;今:7、以书遗余曰:遗,古: ;今:
13、8、以为口实:以为,古: ;今:(三)词类活用 1、( )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余因而实之: 2、( )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3、( )初不自贵重: (四)一词多义 A.文言实词 1、熟 执笔熟视: 而操之不熟者: 2、语 今语士大夫: 有“车过”“腹痛“之语: 3、过 不学之过也: 有“车过”“腹痛“之语: B.文言虚词 1、然 自视了然: 予不能然也: 然二百五十匹绢: 2、以 以追其所见: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与可以书遗予曰: 吾将以为袜: 3、之 竹之始生: 一寸之萌耳: 临事忽丧之: 士大夫传之: 而读书者与之: 4、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 与可没于陈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教案 1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