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有答案(共4页).doc
《中国音乐史有答案(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音乐史有答案(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音乐史有答案1 三分损益法:中国古代的一种弦乐器生律方法。记载在管子一书的地员篇补注中,原文是:“凡将起五音,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音,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徴,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而去其乘,以是生角。” 上述文字若列成算式即为:计算先后程序 所合的音 算式 (2) 徴 8143108(4) 羽 724396(1) 宫 1(3)481(3) 商 1082372(5) 角 962364计算出来的五音,按其高低排列起来是:徴羽宫商角。吕氏春秋音律篇记载了用同样方法计算出的十二律2 相和
2、歌:我国汉代在北方兴起的民间歌曲形式。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它不仅取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而且加入了乐器伴奏,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奏性乐器节。由此可知,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它的内容和形式均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它还是魏晋时兴盛起来的民间音乐清商乐的先声。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汉魏时的大型歌舞套曲相和大曲。3 清商乐: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
3、乐发展而成的俗乐总称。清商乐的形式结构略同相和诸曲,其宫调系统亦与相和诸曲相同,并称“三调”。今存清商曲辞,多为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人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歌和西曲。4 曾侯乙编钟:编钟艺术发展到战国时代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峰。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显示山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整套编钟共64枚。钟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为编钟的主体,也分三组。这三组钟形制各异。这套钟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七声音阶,其间中部音区可演奏十二个半音。这套钟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许多钟上有铭文刻有与当时通用律名相对应的曾
4、国使用的律名,为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了实证资料。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响亮、最有色彩感的旋律性乐器,由此可推断出被称誉为音乐时代的战国,旋律己经相当丰富。5 法曲: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至隋称为法曲。法曲保存了汉族传统音乐、佛教音乐并吸收道教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发展过程,但法曲积淀了华夏音乐的精华,在唐代燕乐中具有很高的地位。6 虞山派:我国明代中叶兴起的一种古琴流派。创始人为严澂,他作过三年知府,在京师曾向琴人沈音及民间琴师学琴,失意后退居山林,又向徐门弟子陈星源学琴。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在常熟虞山组织琴家结社,名琴川社或为琴川派,因地处虞山,又
5、为虞山派。严段曾主持编印了松弦馆琴谱,收入他弹过的29曲和撰写的文论琴川谱汇序,文章强调琴艺应发挥音乐本身的表现力,认为“盖声音之道微妙圆通,本于文而不尽于文,声固精于文也”。曾使“一时琴道大振”。虞山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徐青山(上瀛),是严澂的师兄弟,两人关系甚驾,但演奏风格不尽相同,严激提倡“清微淡远”,要“取其古淡清雅之音,去其纤靡繁促之响。”而徐青山则认为“调之有徐必有疾”,将严澂未曾收录的乌夜啼、雉朝飞、潇湘水云等优秀琴曲继承下来,所传30余曲,由他的弟子夏溥在清康熙十二年编印成大还阁琴谱。 徐青山还著有表演美学著作溪山琴况共总结了“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
6、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二十四况。作者对每“况”都作了较详尽的阐述,以第一“况”和为例,他讲到弦与指、指与音,音与意相合,即乐器,演奏技巧,音乐的表现等方面要合为一个整体。在况与况之间,或每况的论述中,徐青山继承和发展了道家和嵇康等先哲的见解,强调孤高寡和的情调,追求静穆古雅的风格。7 朱载堉(15361611):我国明代伟大的乐律学家、历数学家。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子,河南怀庆府(今沁阳)人,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他的学识来自外舅祖何塘所遗著作与父亲的直接传授。青年时代因悲其父无罪而遭禁锢,筑土室于宫门外19年,潜心数律研究。厚烷复爵后,他虽以世子身份复入王宫,但已视功名利
7、禄若浮云。潜心学术研究。晚年辞掉王位,自称“道人”,以著述终老。其主要乐律学研究成果大都收入其乐律全书。该书共47卷,其中汇刊的主要乐律学著作有律学新说、乐学新说、算学新说、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等。“新法密率”的计算成果最早见于律历融通(1581年作序)。 “新法密律”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造成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朱载堉凭他精深的数学、律学造诣,用开方的方法来计算律的长度,使十二律间的音程达到严格的均匀性,这就是他的有别于三分损益法的“新法”。这是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其律学理论的另一成果是“异径管律”理论。8 新法密律:我国明代数学家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计算
8、理论。最早见于其律历融通(1581年作序)。“新法密律”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造成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朱载培凭他精深的数学、律学造诣,用开方的方法来计算律的长度,使十二律间的音程达到严格的均匀性,这就是他的有别于三分损益法的“新法”。他用81档大算盘,通过两次开平方,一次开立方的律学计算,求得了相邻两律间的长度比值,即朱载堉“密率”,实际上他求得了项数为12的等比数列的公比,从而实现了在学理上利用等比数列的方式,将一个纯八度的振动体长度均匀地分为l 2份比值相等的“十二平均律”原则。这是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9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
9、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10 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11 黄河大合唱: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创作(1939年,光末然词),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取得较高艺术成就、享誉中外里程碑式的杰作。全曲由九个乐章组成。以朗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贯穿。备乐章的顺序依次为: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友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音乐史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