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科版小学四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pdf
《2022年教科版小学四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教科版小学四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 11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溶解教案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教材剖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 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 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开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 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 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
2、学行为习惯。二、学情剖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 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相熟。一局部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 但不知道就是白话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精确地说分明终究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精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三、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的: 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 细心观察实验过程, 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能用过滤的方法别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别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
3、习题的兴趣。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别离出来。五、教学准备:小组:烧杯 4 个、盛有水的水槽 1 个、食盐、面粉各 20 克、沙 30 克、滤纸3 张、漏斗 1 个、玻璃棒 1 根、铁架台 1 个。六、教学过程为了重点突出探究的条理性, 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 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故事导入,提醒课习题开始,我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吞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
4、出(化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11 页 - - - - - - - - - - 2 / 11(这一环节我以故事入手, 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们能以丰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二)设计实验,展开活动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活动一: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我
5、让学生利用我为他们提供的材料, 自己尝试做实验 , 自行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并将它们在水中的现象进行比照,通过研讨和报告初步渗透溶解的概念。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让学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猜测面粉在水里的情况。对于学生的猜测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验证。(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活动三: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在活动二的验证实验中学生们能很容易感受到面粉的溶解特征处于食盐、沙子两章。 种物质的中间状态,但是学生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这里
6、引出“过滤”顺理成我先拿出一张滤纸, 给学生解说它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之后我出示这样的课件:“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 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三靠( 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靠着三层滤纸那边(3)烧杯紧靠玻璃棒。播放完课件后,我把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演示完以后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对于遇到艰难的学生教师要加以指导和帮助。在实验中,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留在滤纸上的物质,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溶解了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别离出来。不能溶解的物质通过过滤后,颗粒会留在滤纸上。(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的眼、
7、耳、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过滤这个难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 理解和掌握, 播放课件后的老师演示能为下一步学生分组实验正确操作提供帮助,确保分组实验效果的成功率, 增强实验的实效性。 学生们在实验活动中, 不但能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协作精神。 )(三)课后延伸,开阔视野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标在于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去,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的练题:你还知道那些物质能够溶解?自己动手做一做油能溶于水中吗? 上网查一查什么东西应用了溶解的性质?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
8、第 2 页,共 11 页 - - - - - - - - - - 3 / 11(这样的练题的设计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综合培养, 也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的教学思想。)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材剖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一课,让学生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 第一个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第二个问习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晰的发现它们在水中迟缓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进行比较。 第三个问习题是搅拌之
9、后, 它们溶解了吗?这一课选用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相熟的几种液体让学生观察、 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 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 在充分电动学生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溶解概念。学生剖析:学生经历了三年级下半学期混合单元和溶解单元的前2 课活动以及平常的生活经验, 对溶解已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三年级科学课的学习, 学生已初步具有对现象和提出问习题的能力; 已能简略地制定计划、 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已有初步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特别是通过观察与实验获取证据)的能力
10、,理解搜集、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能对一些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和对别人的研究评价的能力;能具有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开展的意义。学生初步形成剖析的能力和综合的能力。教学目的:一些液体能平均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教具准备:醋、酒精、食用油、洗发液、胶水、两个透明杯、一个搅拌棒、三个试管、滴管、小勺、试管架、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
11、表。教学流程规范:一、复习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预备经验,引入本课探究的主习题复习学生旧知,试举一例,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我们知道有些固体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 稳定的溶液。 那么液体是否也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谈谈你们的经验。“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二、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11 页 - - - - - - - - - - 4 / 111. 老师引入:我们先来看看胶水和
12、洗发液。2. 老师发问:你打算怎样做?3. 组织分组实验:取一小勺胶水或洗发液渐渐地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实验前一定要明确观察目标。 )4. 引导学生观察: 它们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轻轻搅拌后有什么现象?搅拌后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5. 交流: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相比, 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注重描述)6. 整理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在记录单上。三、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1. 组织观察:醋、酒精、食用油三种物质。2. 预测:醋、酒精、食用油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3. 组织实验: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 毫升的水,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
13、 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老师要做好演示实验,观察要做记录。 )4. 组织交流: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5. 组织讨论:醋和酒精的溶解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雷同和不同?与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食用油在水中有什么特点?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6. 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会怎样?怎样解释这种现象?7. 整理记录:我们如何来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容易溶解的现象?三、拓展: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同学们看实验后的试管上布满了油,谁能帮帮教师想个好规定,将这些油清洗掉。学生报告。是什么启发了你?解释这个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目的】1. 不同的物质在
14、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2.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3. 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难点】讨论、设计比照实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装 50 毫升水的烧杯 2 只、细竹棍 2 根、食盐 20克、小苏打20 克、小纸片 20张。【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很快乐, 因为教师了解到有许多孩子在做家庭实验,而且有的孩子还拍了实验照片。我们在课堂上也做过一些实验,用到了我们身边容易找到的食盐、小苏打、粉笔末、沙子等。大家发现,不论是在课堂上做实验,还是在家里的厨房做实验,像食盐、小苏打等这些物质,它们能够溶解在水中。精品资料 - -
15、-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11 页 - - - - - - - - - - 5 / 11如果取一杯水, 把食盐或小苏打放进水中, 那么能溶解在这杯水中的食盐会多一些,还是小苏打会溶解的多一些?二、设计:1. 现在请你说说看, 你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 (比照,用同样多的水中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2. 这个比照实验怎样做才比较公平?哪些条件必须雷同?(两杯水一样多、都要搅拌、 每次分别加入的量要一样多、等第一份完全溶解了再加第二份、都不能再溶解时停止实验。 ) 怎样取
16、50 毫升水?怎样判断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了?3. 你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水、食盐、小苏打、烧杯、搅拌棒)4. 教师还为大家提供了小纸片,你认为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均匀分)5. 做实验,必须有记录,你打算怎样来记录。(老师提示)6. 你觉得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问习题?( 依照记录单中的要求,最后一份是否要计算 ?) 7. 怎样让教师知道你们组的实验已经完成了?(整理实验桌面、坐正、 举手)三、实验:1. 分组实验。2. 交流讨论。3. 点评小结。(全班交流)小提示:科学家通过使用测试证实:通常情况下,20 的水中, 50 毫升水能溶解约 18 克的食盐或约 5 克的小苏打。四、拓展:1. 这节课
17、我们用厨房里常见的食盐和小苏打又做了一个实验,我们发现,一定条件下,它们的溶解能力不同,那么其他固体呢?2. 气体也会溶解在水中吗?一定条件下,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我们先来看一段比较简略的实验视频。 (呈现气体溶解在水中、从水中析出的视频资料)3. 课外探究: (1)上网查资料,了解气体(比如氧气、二氧化碳)能溶解在水中吗,溶解能力大小雷同吗? (2) 汽水瓶实验。自己探究课本第 30 页的实验,然后思考并尝试创新这个实验。【板书设计】4.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食盐固体? 溶解能力 强?弱?小苏打公平 比照溶解的快与慢教材剖析:教材提供了四个活动素材: 哪一个溶解得快; 溶解快与慢
18、的比较记录表; 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糖块溶解的时间记录;教学方法哪一个溶解得快?老师引导学生研究“搅拌与不搅拌” “加热水和加冷水”两个比照实验, 在教学中便于观察, 我用红糖替代了教材中局部方糖,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照得出“搅拌和温度都对溶解有影响”的结论,并学会“如何进行比照实验”。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5 页,共 11 页 - - - - - - - - - - 6 / 11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先讨论“哪些方法可以加快方糖的溶解?”然后小组选择喜爱的方法进行实验,知道
19、了怎样使方糖溶解得快的方法。糖块溶解的名次记录 (吃糖比赛)。 “怎样吃糖,可以让它溶解得更快呢?”前一局部研究活动结束后, 老师安排学生体验并说说不同的方法溶解糖块时舌头的感受,记录不同方法溶解完同一种糖块的先后次序。尝试讨论得出: 糖块又咬碎又搅拌,为什么能溶解得更快的科学道理。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 使学生知道搅拌、 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碾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比照实验的方法。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加快溶解的方法。课前准备:烧杯、搅拌棒、水槽、冷水、热水、红糖、方糖、糖块;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溶解”, 现在你们能说说哪些物体在水中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溶解 2022 年教科版 小学 上册 自然 科学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