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医大温病学重点整理(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中医大温病学重点整理(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 宋金元时期对温病学创立做出贡献的主要医家及其学术思想朝代医家学术观点意义宋代韩祇和变通伤寒论治法;反对墨守经方初步变革庞安时朱肱金代刘河间创新论六经传受,皆是热証重大转折立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制新方表里双解剂元代王安道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脱却伤寒病机里热自内外达治则清泄里热二、 明清时期对温病学形成做出贡献的主要医家及其学术思想医家代表著作学术成就吴又可温疫论开专论温病之先河;立杂气致病学说;创疏利透达之法叶天士温热论创卫气营学辩证论治体系;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法薛生白湿热病篇创湿热病专论;丰富温病理论及証治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论治体系;规范
2、四时温病証治王孟英温热经纬以经典为经,以后世名著为纬,系统总结温病学理论体系(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第二章温病的概念 1.温病: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外感急性热病。2.新感温病:指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初起多见表热証。如风温、暑温、湿温等。3.伏气温病:指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发于里的温病,发病初期以里热証为主,若无外 感引发,一般无表証。如春温、伏暑等。一、 温病的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温邪的特异性体现在从外侵袭人体,温热性质显著,易消耗人体阴津。2.多数温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
3、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急、热、险、伤津)温病大多起病急,来势猛,传变快,变化多。以发热为主证。易内陷生变,致迫血发斑、动风闭窍等危重证候。易耗伤阴液。二、温病的命名方式:1.根据发病季节命名。例如:春温、冬温2.根据四时主气命名 。例如:风温、暑温、湿温3.发病季节与主气相结合命名。例如:秋燥4.根据临床表现命名。例如:烂喉痧、大头瘟 烂喉痧咽喉肿痛糜烂,肌肤布满丹痧,舌红绛起刺如杨梅状 大头瘟头面肿大,灼热疼痛5.根据流行特点命名。例如:温疫三、温病的分类1.温热类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温热疫、暑热疫。2.湿热类温病:包括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四、温
4、病与伤寒温病属于广义伤寒;温病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五、温病与温疫 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六、 温病与温毒(三班)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 温邪的共同特性:P15下方5点二、常见温邪的致病特点 简答题(课本P1519)好发季节致病特点风热病邪冬春季节1. 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2. 传变迅速、易逆传心包3. 易化燥伤阴暑热病邪夏季1. 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2. 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3. 易直中厥阴,闭窍动风湿热病邪夏秋雨湿季节1. 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2. 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3. 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燥热病邪秋天干燥季
5、节1. 病变以肺为主2. 易致津液干燥3. 易从火化第四章温病的辩证一、 卫气营血辩证证型病理辩证要点卫邪郁卫表,肺卫失宣发热,微恶寒,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气里热蒸迫,热炽津伤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脉数营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身热夜甚,心烦,时谵语,舌红绛血动血耗血,瘀热内阻身灼热,神昏谵狂,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二、三焦辩证证型证型病理辩证要点上焦温邪犯肺卫气受郁,肺气失宣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邪热壅肺,肺气闭郁身热,咳喘,苔黄,脉数湿热阻肺,肺失清肃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脉濡缓邪犯心包邪陷心包邪热内陷,机窍闭阻身浊热,身昏,肢
6、厥,舌绛湿蒙心包湿热酿痰,蒙蔽包络发热汗出热不解,神志时清时昧,脘腹胀满,舌苔垢腻中焦阳明热炽胃经热盛,热炽津伤壮热,汗多,渴饮,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数阳明邪结肠道热结,传导失司潮热,便秘,苔焦燥,脉沉实有力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身热,腹胀甚则痛,大便溏垢,苔腻溼热中阻溼热困阻,升降失司身热不扬,脘痞,呕恶,苔腻下焦肾精耗损邪热久羁,耗损肾阴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虚风内动肾精虚损,肝失涵养手指蠕动或瘛瘲,舌干绛而萎,脉虚弦第五章温病诊法一、紫舌1. 舌紫起刺,状如杨梅(杨梅舌):为血分热毒极盛,常为动血或动风之先兆。2. 舌紫晦而干,色如猪肝(猪肝舌):为肝肾阴竭,预
7、后不良之象。二、 斑疹的鉴别斑疹型态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退色小而琐碎,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病机热邪入营血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营血,血从肌肉外渍而成。(阳明热毒)太阴风热,窜入营分,血从肌肤血络发出而成。 (太阴风热)治法清泄胃热,凉血化斑宣肺达邪,清营透疹 l 若斑疹并见:治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l 治疗禁忌:1.忌妄用辛温发表升提药,恐助热动血。 2.忌壅补,以免恋邪。 3.忌在初透之时,过用寒凉,以使邪热遏伏,产生变症。l 临床意义(1)在温病过程中出现斑疹,表明邪热深入营血,但又有外达之机。(2)叶天士说: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故通过观察其形态,色泽,
8、分布及兼症,为治疗提供依据,帮助判断预后。三、1. 身热夜甚定义:指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临床意义:为热入营分,邪热炽盛,营阴受损,邪实夹虚;热入血分,瘀热交结亦见。2. 战汗(系邪正斗争的转折点)定义: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浮,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临床意义: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3. 神昏谵语:神昏是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是指语无伦次,神昏与谵语往往并 见,故昏谵并称。温病中的昏谵,多系闭証、实証。可见于营血分、气分、阳明腑实証。4.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5
9、.金囚木旺:因肺金受灼,肝木失制而风从内生,表现为在出现手足抽搐等肝风内动症状的同 时,伴有身高热、咳喘、汗出等肺金邪热亢盛的症状。6.昏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7.肢厥:四肢逆冷或不温,轻者到踝、腕,重者逆冷可过膝、肘。第六章温病的治疗l 三焦治则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l 温病的主要治法(课本P5158)一、清解气热法1.轻清宣气-温邪初入气分,热郁胸隔。 症状: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舌苔薄黄,脉数。 代表方: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2.辛寒清气-阳明气分邪热炽盛,表里俱热。 症状:壮热烦渴,汗出,舌苔黄燥,脉洪数。 代表方:白虎汤3.清热泻
10、火-邪热内蕴、郁而化火。 症状: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代表方:黄芩汤、黄连解毒汤二、和解表里法 1.清泄少阳:用辛苦芳化之品清泄少阳热邪,兼以化痰和胃。 适用于热郁少阳,兼痰湿犯胃的证候。 症状:寒热往来、口苦喜呕、胁脘闷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代表方:蒿芩清胆汤。(青蒿、竹茹、半夏、赤茯苓、青子芩、枳壳、陈皮、碧玉散)2.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轻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 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症状:寒热起伏,汗出不解,胸痞腹胀,尿短,苔腻。 代表方: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类。 (半夏、竹茹、茯苓、枳实、陈皮、甘草)3.
11、开达膜原:用辛通苦燥之品疏利透达湿浊之邪。 适用于湿热秽浊之邪郁闭膜原的证候。 症状:寒甚热微,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舌红绛或紫绛,苔白厚浊腻如积粉。 代表方:雷氏宣透膜原法或达原饮。三、滋阴生津法 1.滋养肺胃-温病气分邪热渐退 肺胃阴液未复 肺胃阴伤。 症状:少痰或无痰,口干咽燥,或干呕不欲食,舌光红少苔或干。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益胃汤2.增液润肠(增水行舟法)-温病气分邪热渐解,津枯肠躁便秘。 症状:大便数日不下,口干咽燥,舌红而干。 代表方:增液汤(元参、麦冬、细生地)3.滋补真阴-温病后期,真阴耗损。 症状:低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颧红,口干咽燥,神疲欲寐,舌干绛少苔或干绛 枯
12、萎,齿躁,脉虚细或结代。 代表方:加减复脉汤四 固脱救逆法1. 益气敛阴-温病气阴两伤,正气欲脱 症状:身热骤降,汗多气短,体倦神疲,舌光少苔,脉散大无力 代表方:生脉散 (人参,麦冬,五味子)第八章温热类温病一、 风温:概念:感受风热邪气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病因:风热病邪 初起:为肺卫表热证(卫受邪郁:发热,微恶寒,口微渴;肺气失宣:咳嗽) 季节:多冬春 性质:新感温病诊断要点:1. 春冬多发2. 发病较急,初起为肺卫表热证3. 病程中以肺经病变为主,也有阳明胃肠病变(气分);传变较速,易见逆传心包。4. 后期多见肺胃阴伤治则:以清泄肺热为中心,兼清胃肠邪热,重视透达和通腑两个法则 初起:邪
13、袭肺卫-辛散凉泄,透邪外达 邪气顺传气分: 阳明热盛:辛寒清气,达热外出 邪热雍肺:清热宣肺平喘 肠腑热结:泻热通腑 肺卫之邪逆传心包:清心开窍 热退肺卫阴伤:甘寒滋肺胃之阴二、暑温1. 暑厥:暑热病邪直中心包,出现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甚或神昏谵语表现。2. 暑风: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3. 暑瘵:暑热灼伤肺络而出现的高热咳嗽咯血,颇似劳瘵之证。4. 暑病的病理特点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暑必兼湿”。5. 暑病的治则张凤逵:”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辛凉白虎汤、银翘散;甘寒王氏清暑益气汤;酸泄酸敛生脉散三、 秋燥(三班说不考) 治法: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四、春温
14、 P73-75l 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课本P801102,掌握风温,春温,暑温的临床证候)一、热在胸膈1. 热郁胸膈:心烦懊憹,胸闷,身热不甚栀子豉汤 (栀子,豆豉)2. 热灼胸膈:烦躁不安,身热不已,胸膈灼热如焚,大便干结凉膈散 (大黄、芒硝、甘草、山栀子、薄荷、连翘、竹叶、黄芩、白蜜)二、 热炽阳明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王氏清暑益气汤生脉散)l 演变过程的症候,表现,治法,方药 (课本P87)热炽阳明暑热初起,阳明热盛兼津气耗伤暑热津伤证津气欲脱表现状热、多汗、渴饮、脉洪大身热、体倦少气、脉虚无力者大汗不止,气短喘喝,脉虚欲绝或散大无根治法清热保津清涤暑热,益气生津补气敛津,生脉固脱方药白
15、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王氏清暑益气汤生脉散吴鞠通提出白虎汤的使用禁忌:1.脉浮弦而细者,2.脉沉者,3.不渴者,4.汗不出者,不可与也三、邪热在肠 -热结肠腑1.病机肺经邪热不解,传入肠胃,与肠中积滞互结而致2.治法:攻下软坚泄热3.方:*调胃承气汤 (大黄、芒硝、甘草)4.类方:宣白承气汤:石膏,大黄,杏仁,瓜蒌(肺肠同治)*导赤承气汤:赤芍,生地,大黄,黄连,黄柏,芒硝(二肠同治)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 大黄,芒硝,生地,麦冬,玄参*新加黄龙汤:大黄,芒硝,生地,麦冬,玄参,人参,甘草,姜汁,海参,当归(攻下燥结,补气益阴)护胃承气汤*承气合小陷胸汤五仁橘皮汤*有伤寒承气汤结构的方:凉膈散,和
16、上面有打*的方四、热陷心包三宝的临床特点:三方皆性凉而有清热解毒,开窍止痉之功,属凉开之剂,是治疗温热病窍闭神昏之要药。1.安宫牛黄丸:药性最凉,长于清热解毒,多用于高热神昏证2.至宝丹:药性偏凉,长于凉肝息风止痉,多用于高热痉厥证3.紫雪丹:长于芳香辟秽,开窍醒神,多用于窍闭谵语证五、内闭外脱1. 定义:指邪热内闭心包,兼气阴外脱或阳气外脱。2. 临床表现:身灼热,神志昏聩不语,汗多,倦卧,气息短促,舌红绛少苔,脉细数无力或散大;甚者身热骤降,烦躁不宁,呼吸浅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细为欲绝。3. 治法:清心开窍,固脱救逆。4. 方药:生脉散或参复汤和温病三宝。六、气营两燔 (三
17、班) P95961. 证候:壮热、口渴、心烦、时谵语或斑疹隐隐,舌绛苔黄。2. 病机:气分邪热未解,而营血分邪热已炽盛之候。3. 治法:气营两清4. 方药: P96 加减玉女煎: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七、肺胃阴伤 1. 证候:身热不甚,干咳或痰少而黏,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苔,脉细数。2. 病机:燥热渐退而肺胃津伤未复3.治法:滋养肺胃,清涤余邪。4.方药: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扁豆、天花粉、甘草)八、阴虚火炽证1.证候:身热,心烦燥扰不寐,口燥咽干,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2.治法:泄火育阴3.方药:黄连阿胶汤(黄芩、黄连、阿胶、白芍、鸡子黄)九、 虚风内动证1. 証
18、候:低热,手足蠕动,甚或瘛瘲,心悸或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时时欲脱,形消神倦, 咽口齿黑,舌干绛,脉虚细无力。2. 治法:滋阴养血,柔肝息风3. 方药:三甲复脉汤 (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 第七章湿热类温病一、湿温 p1141.概念: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l 薛生白:“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中气的盛衰影响(决定)中焦湿热的转化:中气实而阳气偏旺,邪从热化,病位偏于阳明胃,发为热重湿轻证; 中焦阳气虚弱,邪从湿化,病位偏于太阴脾,发为湿重热轻证; 中阳之盛衰无明显偏颇,多发为湿热并重证。2. 诊断要点:(1) 多发于长夏
19、和初秋气候炎热雨湿较多之季,及大暑至白露间。(2) 初起以湿热郁遏卫气份见証为特征,亦可见有邪阻膜原之特殊类型,初起温热征象不明显(3) 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病程中可出现蒙上流下的变化。(4) 起病滞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愈后易复发。3. 治则:P116117 以分解湿热,湿去热孤为原则。(1)辨清湿热偏胜程度是关键。湿重者,则热势不显(第4行)到(第8行).均较着 (2)辨别部位上下浅深4.禁忌:禁汗、禁下、禁润二、暑湿 p.1171.概念:感受暑湿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王纶名医杂着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2.诊断要点:(1)季节:夏末秋初,气候炎热,雨湿较盛之时。(
20、2)起病急,初起以暑湿郁阻肺卫症候为主,表寒内郁暑湿者亦多见。(3)症状:既有发热,心烦,尿赤等暑热内盛症状,又兼有身重,胸痞,苔腻等湿邪内阻症状。3.治则:以清暑热,化湿浊,调气机,和脾胃为基本法则。l 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课本P121137,掌握湿温,暑湿的临床证候)(一)湿热蕴毒:1. 证候:发热口渴,胸闷腹胀,肢酸倦怠,咽喉肿痛,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苔黄而腻,脉滑数。2.治法:清热化湿,解毒利咽方药:甘露消毒丹(滑石,茵陈、黄芩、菖蒲、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蔻仁)(二) 暑湿弥漫三焦 P1291. 证候:发热汗出口渴,面赤耳聋,胸闷喘咳,痰中带血,脘痞腹胀,下利稀水,小
21、便短赤,舌红 苔黄滑,脉滑数。2.治法:清暑化湿,宣通三焦3.方药:三石汤(三石汤有哪三石?滑石、石膏、寒水石)(飞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金汁、白通草)专心-专注-专业条文叶天士 温热论一、 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8)二、 邪留三焦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
22、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三、 邪入营血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5)三班:十二 110十三 1-3 8-11 13名解1.温病: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外感急性热病。2.新感温病:指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初起多见表热証。3.伏气温病:指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发于里
23、的温病,发病初期以里热証为主。4. 顺传:温邪始犯上焦手太阴肺,继则传至中焦阳明胃的过程。5. 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传至手太阴心包的过程。6. 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7. 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浮,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8. 神昏谵语:神昏是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是指语无伦次,神昏与谵语往往并 见,故昏谵并称。9.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10. 金囚木旺:因肺金受灼,肝木失制而风从内生,肝风内动。11. 昏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12. 肢厥:四肢逆冷或不温,轻者到踝、腕,重者逆冷可过膝、肘。13. 暑厥:暑热病邪直中心包,出现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甚或神昏谵语表现。14. 暑风: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暑热内陷厥阴,闭塞机窍,引动肝风,导致痉厥。)15. 暑瘵:暑热灼伤肺络而出现的高热咳嗽咯血,颇似劳瘵之证。16. 内闭外脱:指邪热内闭心包,兼气阴外脱或阳气外脱。17. 轻法频下:轻法指苦寒攻下的作用轻;频下指反覆多次运用导滞通便之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