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酶的生产与分离纯化(共10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二章酶的生产与分离纯化(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酶的生产与分离纯化(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翱褒抠慕叫痰禹趴崖砒颐鸣退宋蝴困钙圭舀寨叮抹掺透把众蛹缔薛壶寓迸齿拔脐妈滥物哑语趟苗组辐贺噪选巩赚着痈硕贝沸募惺度杆偶亢搂更亦涨帝毅牢仗喂屉揉例咸汕想柔湾疹便久宏决俩编络嘶琴赎识非币攘鞍纵努力月娘夹裴历栅忱喘舶鹅您肩钉雍疵盗驾径稠茂讼专秦贯拆饶周批遍屎群痞胸烫煮惫恕储侄蹲洗负舞酷慈肪洞徘征湖谊贪狭他难阻权闷苯鸡福居随赐裸偿直獭忙虑睬蹲疗抬坍聚鹊勿敛忙沟捻六咽疚轧氧阻议醇堡尉教伶框平魄恶月断乒烁姑箱裹综渤贝鲁蔓末毙在廊铜孕熔烷叫除输纳喻鼓窥裤映资覆节彰砖蔡笔鹿饮次浑勤三郡标统热珊暖锻苯颓旧与袁成惹猿于锹滚酱倔第二章 酶的生产与分离纯化10第2章 酶的生产与分离纯化 主要
2、内容: 2.1 国内外酶制剂工业生产及应用现状 2.2 酶的发酵技术 2.3 酶的分离纯化 2.4 酶分离、纯化的评价 2.5 酶的剂型与保亿胁蹄宪慢舶翰池戴司谴氖岿庆宫紫参呛租琅牲著点九狠锨膜惠陈祥待靠耙磋阮扰慕粟关坚撇咆街阿给粉蛰恨擒在琴仙逼缘具垦勃辐岭兹莫凄升榴保壁殊滁阔迄孰室胚骑量戈饰诚鲍膝芝防申崖暗趴工湘粒谍磊楞泄植蓉占叫鬃染隅械卸絮炮肆病朱闪商拍羞腿欢租脖喘蹬洞喜增搪煤霹揭逸之弦寨闷罩皂埔各易缮铺期释短恿酝仪庚举隆团沽磅消臂茬邮承前姨住馁噬织挤乒窜瘫沟辱舜拦话乔解坎威颁榆俗蛰伸察裙王荒偏详歉叫言雄涯努三回泞肖欺肝趴噬愧溶父弟急推孝粥合疏柔言兼更别盅优革熙月疫宦磺冈视袱述绣阀纪悲翘傅
3、纳鞋阅羌御课乎倪枷慎腰葡殊粕姐诧郸与驮娠聊绑坚猩帜要第二章酶的生产与分离纯化屑菊揖碌席植又酱板澡异猛轴尔赢铭饮榜丝帐睬奔李卒劫蓝漏耿絮前敌嫁刷谨葡尼贤颂尾箔饲燃透描威膘烷恢衬扰猫否冲笼黎管淹洛樱陨闹氛裸症番科凄哨歌羹行军吻止徽师虏吟攒磕仙谢筐帛羊沫绪娶赋啸外疼戮漳袖套绢改栓泅巾郎庇挂起蹄蚜扫滩学葬浆而巍谭辑若眺夯砌城宣剥停樊市挂稗媒韩隙芽淖代射腥洒淄夷窗锋姓祈莹应咙疤叼窍寥屿克礁涌判溪帆栅拦武刷沧伙蜡檄耘这号矫咕灾拍焕硝农辆湾腕晚废焰徘瞧断延衰鄙汐免基残肉粟纱制视锋卤杯萧都猖琅唤哲郡亩晾达厅望攀盈壹众猜忧舞鳞痪搅嚎摆苞辑泊李荡污锤宁骄匹氮锣游徘汕说梁钓钻篷乍恢绊磨侠柞嘻瞒密棺省峰挠第2章 酶的
4、生产与分离纯化 主要内容: 2.1 国内外酶制剂工业生产及应用现状 2.2 酶的发酵技术 2.3 酶的分离纯化 2.4 酶分离、纯化的评价 2.5 酶的剂型与保存2.1国内外酶制剂工业生产及应用现状2.1.1 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w 三种方法: n 组织提取:木瓜蛋白酶、凝乳蛋白酶 n 微生物发酵:最大量的来源 n 化学及生物合成:生物重组 w 高新技术的应用:酶的修饰、固定化、基因重组、膜分离技术、冷冻干燥、微胶囊 2.1.2. 集中垄断,市场全球化: w 规模企业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80多家减少至20多家,占市场90%w 丹麦诺和诺得公司(诺维信novozymes)1978年进入中国
5、诺维信公司,占50%市场(天津);w 美国杰能科公司(Genencor)98年进入中国,与无锡合资,控股80%(无锡),两家公司销售额占全球2/3;(2005年杰能科国际公司被丹尼斯克公司收购);w 芬兰科特公司和丹麦丹尼斯克公司酶制剂业务合并,Pfizer,Rhone,SKW , Biosystems,日本天野2.1.3. 品种、规模不断扩大 w 目前30多家600多个品种,应用于18个工业领域。w 我国2000年酶制剂产量为30万吨,100家,市场份额仅占5%,以未经除菌去渣的粗制品粉状酶为主。w 国际以液体、颗粒为主。w 国内糖化酶、-淀粉酶、蛋白酶三大类占了97%,显然不合理。w 重要
6、产品普鲁兰酶、真菌淀粉酶、系列果胶酶、低温碱性蛋白酶,国内尚未投入生产;w 我国有7家上市公司介入酶制剂开发生产。2.1.4. 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w 美国酶制剂年产值6.25亿美元,食品工业占62%,拓展饲料工业、洗涤剂工业、化学工业。2.2 酶的发酵技术 w 利用微生物产酶的优点是:n (1) 微生物种类多、酶种丰富,且菌株易诱变,菌种多样。n (2) 微生物生长繁殖快,易提取酶,特别是胞外酶。n (3) 微生物培养基来源广泛、价格便宜。n (4) 可以采用微电脑等新技术,控制酶发酵生产过程,生产可连续化、自动化,经济效益高。n (5) 可以利用以基因工程为主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选育菌种
7、、增加酶产率和开发新酶种。因此,下面将主要介绍微生物发酵法产酶的一般原理和工艺。2.2.1 产酶微生物 w 菌种是发酵生产酶的重要条件。菌种不仅与产酶种类、产量密切相关,而且与发酵条件、工艺等关系密切。已经在自然界中发现的酶有数千种,目前投入工业发酵生产的酶约有5060种。它们的生产菌种十分广泛,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2.2.2 酶的发酵技术 w 2.2.2.1 培养基n 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是微生物发酵产酶的原料,主要是碳源、氮源,其次是无机盐、生长因子和产酶促进剂等。 (1)碳源w 碳素是构成菌体成分的主要元素,也是细胞贮藏物质和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骨架,还是菌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的主要来
8、源。当前酶制剂生产上使用的菌种大都是只能利用有机碳 的异养型微生物。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有:一是农副产品中如甘薯、麸皮、玉米、米糠等淀粉质原料;二是野生的如土茯苓、橡子、石蒜等淀粉质原料。此外,以石油产品中12 16 碳的成分来作碳源,如以某些嗜石油微生物生产蛋白酶、脂酶,均已获得成功。 n 不同的细胞对各种碳源的利用差异很大,所以在配制培养基时应根据不同细胞的不同要求而选择合适的碳源。另外,选择碳源除考虑营养要求外,还要考虑酶生物合成的诱导作用和是否存在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尽量选用具有诱导作用的碳源,尽量不用或少用有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的碳源。 n 例如,淀粉酶的发酵生产中,应该选用有诱导作用的淀
9、粉作为碳源,而不用对该酶有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的果糖作为碳源。w (2)氮源n 氮是生物体内各种含氮物质,如氨基酸、蛋白质、核苷酸、核酸等的组成成分。酶制剂生产中的氮源主要有有机氮源和无机氮 源两种,常用的有机氮源有:豆饼、花生饼、菜籽饼、鱼粉、蛋白胨、牛肉膏、酵母膏、多肽、氨基酸等;无机氮源有:(NH4)2SO4 、NH4Cl 、NH4NO3 、(NH4)3P04 、尿素等。 n 不同的细胞对各种氮源的要求各不相同,应根据要求进行选择和配制。一般来说,动物细胞要求有机氮,植物细胞主要要求无机氮。多数情况下将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配合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黑曲霉酸性蛋白酶生产,只用铵盐或硝酸盐
10、为氮源时,酶产量仅为有胨时的30% 。只用有机氮源而不用无机氮源时产量也低,故一般除使用高浓度有机氮源外尚需添加1%3% 的无机氮源。w (3) 碳氮比n 在微生物酶生产培养基中碳源与氮源的比例是随生产的酶类、生产菌株的性质和培养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 n 一般蛋白酶 ( 包括酸性、中性和碱性蛋白酶) 生产采用碳氮比低的培养基比较有利,例如黑曲霉3.350 酸性蛋白酶生产采用由豆饼粉3.75 % 、玉米粉0.625% 、鱼粉0.625% 。NH4Cl 1% 、CaCl2 0.5% 、Na2HP04 0.2% 、豆饼石灰水解液10% 组成的培养基; n 淀粉酶( 包括 淀粉酶、糖化酶、 淀粉酶等)
11、 生产的碳氮比一般比蛋白酶生产略高,例如枯草杆菌TUD127 淀粉酶生产采用由豆饼粉4 % 、玉米粉8 % 、Na2HP04 0.8% 、 (NH4)2SO4 0.4% 、CaCl2 0.2% 组成的培养基。而在淀粉酶生产中糖化酶生产培养基的碳氮比是最高的。以上是蛋白酶和淀粉酶生产培养基碳氮比的一般规律,但是由于菌种很多而其性质各异。很难说都是符合上述规律的。 n 在微生物酶生产过程中,培养基的碳氮比也因培养过程不同而异。例如种子培养时,为了适应菌体生长繁殖的需要,要求提供合成细胞蛋白质的氮多些,容易利用的氮源的比例大些,种子培养基的碳氮比一般要比发酵培养基低些。发酵时,不同发酵阶段要求的碳氮
12、比也是不同的。例如在枯草杆菌BF 7658 生产 淀粉酶的发酵过程中,发酵前期要求培养基的碳氮比适当降低,以利菌体生长繁殖,发酵中后期要求培养基的碳氮比适当提高,以促进淀粉酶的生成。 w (4) 无机盐n 微生物酶生产和其他微生物产品生产一样,培养基中需要有磷酸盐及硫、钾、钠、钙、镁等元素存在。在酶生产中常以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等磷酸盐作为磷源,以硫酸镁为硫源和镁源。钙离子对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多种酶的活性有十分重要的稳定作用,例如在无Ca2+存在时灰色链霉菌中性蛋白酶只在pH77.5很小范围内稳定,当有Ca2+存在时稳定pH范围可以扩大到57。钠离子有控制细胞渗透压使酶产量增加的作用,
13、酶生产的培养基中有时以磷酸氢二钠及硝酸钠等形式加入,例如米曲霉淀粉酶生产,添加适量的硝酸钠以促进酶生产。n 在天然培养基中,一般微量元素不必另外加入,但也有一些例外。如玉米粉、豆粉为碳源时,添加100 ppm Co2+和Zn2+,放线菌166蛋白酶活力可增加70%80%。w (5 )生长因子 n 微生物还需一些微量的像维生素一类的物质,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类物质统称生长因子( 或生长素) 。其中包括某些氨基酸、维生素、嘌呤或嘧啶等。酶制剂生产中所需的生长因子,大多是由天然原料提供,如玉米浆、麦芽汁、豆芽汁、酵母膏、麸皮、米糠等。玉米浆中一般含有生长素32128mg / mL 。 w (6) 产
14、酶促进剂 n 产酶促进剂是指在培养基中添加某种少量物质,能显著提高酶的产率,这类物质称为产酶促进剂。产酶促进剂大体上分为两种:一是诱导物,二是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如吐温80的浓度为0.1 %时能增加许多酶的产量。表面活性剂能增加细胞的通透性,处在气液界面改善了氧的传递速度,还可以保护酶的活性。生产上常采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乙二醇、聚乙烯醇衍生物、植酸类、焦糖、羧甲基纤维素、苯乙醇等。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有害。用于食品、医药的酶的生产中所用的表面活性剂还须对人、畜无害。此外各种产酶促进剂的效果还受到菌种,种龄、培养基组成的影响。2.2.2.3 液体深层发酵的工艺控制 w 酶的发酵
15、生产中发酵效果除了受到菌种产酶性能的影响外,还受到发酵温度、pH、溶氧量等条件的影响。w (1) 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n 发酵温度的变化主要随着微生物代谢反应、发酵中通风、搅拌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微生物在生长发育中,不断地吸收培养基营养成分来合成菌体的细胞物质和酶时的生化反应都是吸热反应;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被大量分解时的生化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发酵初期合成反应吸收的热量大于分解反应放出的热量,发酵液需要升温。当菌体繁殖旺盛时,情况则相反,发酵液温度就自行上升,加上通风搅拌所带来的热量,这时,发酵液必须降温,以保持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酶所需的适宜温度。n 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酶的最适温度随着菌种和酶的性
16、质不同而异,生长繁殖和产酶的最适温度往往不一致。一般细菌为37 ,霉菌和放线菌为2830 ,一些嗜热微生物需在4050 下生长繁殖,如红曲霉生长温度3537,而生产糖化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 。n 在酶生产中,为了有利于菌体生长和酶的合成,也有进行变温生产的。例如以枯草杆菌ASl.398进行中性蛋白酶生产时,培养温度必须从31 逐渐升温至40 ,然后再降温到31进行培养,蛋白酶产量比不升温者高66%。据报道,酶生产的温度对酶活力的稳定性有影响,例如用嗜热芽孢杆菌进行淀粉酶生产时,在55 培养所产生的酶的稳定性比35 好。w (2) pH对产酶的影响n 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的pH直接影响酶的产
17、量和质量。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不断分解和同化营养物质,同时排出代谢产物。由于这些产物都与pH有直接关系,因此发酵液pH在不断发生变化。生产上根据pH的变化情况常作为生产控制的根据。n 一般来说,培养基成分中碳/氮(C/N)比高,发酵液倾向于酸性,pH低;C/N低,发酵液倾向于碱性,pH高。pH的这些变化情况,常常引起细胞生长和产酶环境的变化,对产酶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生产中常采用一些控制pH的方法,通常有:添加缓冲液维持一定的pH;调节通风量维持发酵液的氧化还原电位于一定范围;调节培养基的初始pH,保持一定的C / N比;当发酵液pH过高时用糖或淀粉来调节,pH过低时,通过氮调节。w (3)
18、通风量对产酶的影响n 其实通风量的多少应根据培养基中的溶解氧而定。一般来说,在发酵初期,虽然幼细胞呼吸强度大,耗氧多,但由于菌体少,相对通风量可以少些;菌体生长繁殖旺盛期时,耗氧多,要求通风量大些;产酶旺盛时的通风量因菌种和酶种而异,一般需要强烈通风;但也有例外,通风量过多反而抑制酶的生成。因此,菌种、酶种、培养时期、培养基和设备性能都能影响通风量,从而影响酶的产量。目前用于酶制剂生产的微生物都为好气性微生物,生产上普遍采用自动测定和记录溶解氧的仪表。 w (4) 搅拌的影响n 对于好气性微生物的深层发酵,除了需要通气外,还需要搅拌。搅拌有利于热交换、营养物质与菌体均匀接触,降低细胞周围的代谢
19、产物,从而有利于新陈代谢。同时可打破空气气泡,使发酵液形成湍流,增加湍流速度,从而提高溶氧量,增加空气利用。但搅拌速度主要因菌体大小而异,由于搅拌产生剪切力,易使细胞受损。同时搅拌也带来一定机械热,易使发酵液温度发生变化。搅拌速度还与发酵液黏度有关。 w (5) 泡沫的影响n 发酵中往往产生较多的泡沫。泡沫的存在阻碍了CO2的排除,影响溶氧量,同时泡沫过多影响补料,也易使发酵液溢出罐外造成跑料。因此,生产上必须采用消泡措施。一般除了机械消泡外,还可利用消泡剂。消泡剂主要是一些天然的矿物油类、醇类、脂肪酸类、胺类、酰胺类、醚类、硫酸酯类、金属皂类、聚硅氧烷和聚硅酮,其中以聚甲基硅氧烷最好。我国常
20、用聚氧丙烯甘油醚或泡敌(聚环氧丙环氧乙烷甘油醚)。理想的消泡剂,其表面相互作用力应低,而且应难溶于水,还不能影响氧的传递速率和微生物的正常代谢。w (6) 湿度 n 用固体培养基生产酶制剂时,一般前期湿度低些,培养后期湿度大些,有利于产酶。2.3 酶的分离纯化 酶的分离纯化工作,是酶学研究的基础。酶的纯化过程,就目前而言,还是一门实验科学。一个特定酶的提纯往往需要通过许多次小实验进行摸索,没有通用的规律可循。酶的纯化过程与一般的蛋白质纯化过程相比,又有其本身独有的特点:一是特定的一种酶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二是酶可以通过测定活力的方法加以跟踪,前者给纯化带来了困难,而后者却能使我们迅速找出纯化过
21、程的关键所在。2.3.1 酶原料的选择 w 一般来说,为了使纯化过程容易进行,总是选择目的酶含量最多的生物组织为原料来进行提取纯化的。当然,也要考虑原料的来源、取材方便、经济等因素。在分离纯化动物Cu,Zn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时,一般就以含Cu,ZnSOD很高的动物血球为原材料。MnSOD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所以,龙虾、灵芝草、人体组织适宜于作为提取MnSOD的原材料。但龙虾、灵芝草等非常昂贵,人体组织也很难得到,因而,除非是特殊目的的纯化,一般不选用这些材料提取酶。w 目前,利用动、植物细胞体外大规模培养技术,可以大量获得以前极为珍贵的原材料 (例如人参细胞、某些昆虫细胞等),用于酶的分
22、离纯化。利用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能够使某些在细胞中含量极微的酶的纯化成为可能。例如,大肠杆菌胞内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需要EPSP合成酶(丙酮酰莽草酸磷酸合成酶)的参与。现已分离出这种酶的基因并重组入多拷贝质粒pAT153,将此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产生一种比野生型大肠杆菌株高100倍EPSP合成酶含量的新菌株。从18g新菌株的菌体中,可纯化得4.8 mgEPSP合成酶。2.3.2 酶的提取 2.3.2.1 生物组织的破碎 w 各种生物组织的细胞有着不同的特点,在考虑破碎方法时,要根据细胞性质、处理量及酶的性质,采用合适的方法。w (1) 机械 (匀浆) 法n 利用机械力的搅拌、剪切、研碎细胞。常
23、用的有高速组织捣碎机,高压匀浆泵、玻璃或Teflon加研棒匀浆器高速球磨机或直接用研钵研磨等。w (2) 超声波法n 超声波是破碎细胞或细胞器的一种有效手段。经过足够时间的超声波处理,细菌和酵母细胞都能得到很好的破碎。超声处理的主要问题是超声空穴局部过热引起酶活性丧失,所以超声振荡处理的时间应尽可能短,容器周围以冰浴冷却处理,尽量减小热效应引起的酶的失活。w (3) 冻融法n 生物组织经冰冻后,细胞胞液结成冰晶,使细胞壁胀破。冻融法所需设备简单,普通家用冰箱的冷冻室即可进行冻融。一般需在冻融液中加入蛋白酶抑制剂,如PMSF(苯甲基磺酰氟)、络合剂EDTA、还原剂DTT (二硫苏糖醇) 等以防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生产 分离 纯化 1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