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概论笔记(共3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学概论笔记(共33页).doc(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绪论1、 林业的概念:以构建和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为核心,具有产业属性的社会公益事业。(1)林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它提供了生态环境和各种社会服务,促进了人文发展;(2)林业具有产业属性,它提供了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需的各种林产品,促进经济发展。林业生产的特点包括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益的综合性、生产过程的复杂性、生产具有可持续性。2、林学的概念林学是有关林业生产(特别是营林生产)科学技术的知识系统及与其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的集合,基本上是一门应用学科。广义的林学包括以木材采运工艺和加工工艺为中心的森林工业技术学科;狭义的林学以培育和经营管理森林的科学技术为主体,包含诸如
2、森林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林木育种学、造林学,森林保护学、木材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等许多学科。3、中国林业的现状.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 林业结构不合理. 造林绿化质量低,发展速度慢. 林业产业发展滞后,难以对生态建设形成有效的支持. 林业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林业市场发育滞后. 林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4、“十三五”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始终坚持把改善生态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始终坚持把做强产业作为林业发展的强大活力。. 始终坚持把保护资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作为林业发展的基本任务。. 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林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始终坚持把依法
3、治林作为林业发展的可靠保障。. 始终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林业发展的重要路径。5、世界林业发展十大热点与趋势21世纪以来,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严峻挑战,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实现绿色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使命。总体来看,世界林业发展呈现以下十大热点与趋势。. 森林与林业重新定位适应绿色发展新发展模式. 林业概念正在重构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备受关注. 可持续经营与多功能森林成为时代主题与森林资源的主体构架. 环境经济核算生态经济学的发展揭示出森林的真实价值和贡献. 林业生物质能源寄托着能源替代的新希望
4、. 打击非法采伐和相关贸易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的重要内容. 森林认证助推森林可持续经营. 承担环境与发展的国家责任为涉林国际公约的核心. 森林文化成为重建人与森林和谐关系的新载体. 林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孕育国际化的新林业专心-专注-专业森林的概念与特征一、森林的概念与特点1、森林的概念森林是以乔木为主的具有一定面积和密度的木本植物群落,受环境制约又影响环境,形成独特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即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包括乔木、灌木、草本、苔藓以及森林动物、微生物和土壤、水、热、大气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2、 森林的特点陆地上丰富多彩的植被类型,可分为木本植物群落、草本植物群落、荒漠植物群落3个基本类型,森林属
5、于木本植物群落类型。与其他植被类型相比,森林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寿命长,生长周期长成分复杂,产品丰富多彩体积庞大,地理环境多种多样,类型复杂森林具有天然更新的能力,是一种可以再生的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生产能力,拥有最大的生物产量对周围环境具有巨大的影响力3、森林的植物成分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的生物群落,除乔木树种外其他植物成分还很多。各种植物成分反映着森林植被的特点,起着不同的作用。森林中的植物根据其所处的地位可以分成林木、下木、幼苗幼树、活地被物和层外植物(层间植物)。3.1 林木林木或称立木,它指森林植物中的全部乔木。构成上层和中层林冠,立木层中的树种因其经济价值、作用和特点不同,分为
6、以下几类。优势树种又称建群树种。在森林中,株数材积最大和次大的乔木树种分别称为优势树种和亚优势树种,优势树种对群落的形态、外貌、结构及对环境影响最大,故又称建群树种,它决定着群落的特点以及其他植物的种类、数量、动物区系、更新演替方向。主要树种又称目的树种。是符合人们经营目的的树种,一般具有最大的经济价值,如果主要树种同时又是优势树种,是比较理想的。但有些天然林中,主要树种不一定数量最多,在天然次生林中,往往缺少主要树种。次要树种又称非目的树种,它是群落中不符合经营目的要求的树种,经济价值低,经济价值以木材价值为准,在次生林中大多由次要树种组成,这类树种生长快、易更新,如华北山区的桦木林、山杨林
7、,保水改良土壤作用强,次生林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及其重要的生态效益,对树种价值的认识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伴生树种又称辅佐树种,它是陪伴主要树种生长的树种,一般比主要树种耐荫,其作用促使主要树种干材通直、抑制其萌条和侧枝发育。在防护林带中,增加树冠层的厚度和紧密度,提高防护效益。先锋树种稳定的森林被破坏后迹地裸露,小气候剧变,特别是光强、温度变幅大,此时稳定群落中的原主要树种难以更新,而不怕日灼、霜害,不畏杂草的喜光树种,依靠其结实和传播种子的能力,适者生存抢先占据了地盘,这些树种,被人们誉为先锋树种。3.2下木下木即林内的灌木和小乔木,其高度一般终生不超过成熟林分平均高的一半。下木数量多少和种类
8、因地区的建群种而异,以喜光树种为优势树种的林下一般下木数量多。森林中下木种类与荒山上的灌木种类不同,森林形成后,原有的灌木种类减少甚至消失。森林采伐后,原林下的下木种类又会减少或消失。下木能保护幼苗幼树,减少地表径流和地表蒸发,有些下木种类还能为其他动物提供食物,还能改良土壤或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下木过渡繁茂对幼苗幼树生长发育不利,应及时加以调节。3.3幼苗幼树林内1年生幼龄树木(慢生树种23年生者)总称为幼苗,超此年龄以上但其高度尚未达到乔木林冠层一半则称为幼树,这是老一代林木的接替者,应受到经常的抚育和保护。3.4活地被物这是林内的草本植物和半灌木,小灌木、苔藓、地衣、真菌等组成植物层次
9、,居林内最下层,往往又可分两个层次:草本层和苔藓地衣层,这些草木苔藓植物受群落中立木和下木的制约,上层不均匀性造成该地被种类、数量的分布差异,上层愈是郁闭,活地被中喜光的种类愈少,其数量也随之减少,上层若是喜光郁闭度差,活地被种类数量多,该地被物明显影响森林的更新过程。活地被物中有着极丰富的药用植物和经济植物,如人参、天麻、三七、何首乌,半夏、党参均生长在林下。同时活地被物对立地,林型有指示作用,即根据林下植物的种类、数量判断森林的环境条件。3.5层外植物(层间植物)是林内没有固定层次的植物成分。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寄生和半寄生植物,层外植物往往是湿热气候的标志,亚热带、热带林内比在高纬度或
10、高山寒冷气候条件下的林内发达的多,层外植物具有双重性,有的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的缠绕在树干上可使林木致死,被称为“绞杀植物”。二 林分的特征及调查森林形成之后,那里的温度、水分、光照、风、湿度、植物种类和动物区系,以致林地土壤的性质,将会有明显的变化。为了揭示森林演替规律及科学经营、管理利用森林,有必要将大片森林按其本身的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且与四周相邻部分有明显区别的森林地段称为林分。任何一个林区,乃至整个森林植被,都是由一个个林分构成的,要认识森林先要划分林分。1 标准地的定义和种类标准地的定义在林分内,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所设置的实测调查地块,称作抽样样地,简
11、称样地。根据全部样地实测调查结果,推算林分总体,这种调查方法称作抽样调查法。在林分内,按照平均状态的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地块,称作典型样地,简称标准地。根据标准地实测调查结果,推算全林分的调查方法称作标准地调查法。按照标准地设置目的和保留时间,标准地又可分为临时标准地和固定标准地(亦称永久性标准地)。临时标准地一般用于林分调查或编制营林数表,只进行一次调查,取得调查资料后不需要保留。固定标准地,适用于较长时间内进行科学研究试验,有系统地长期重复多次观测,获得定期连续性的资料,如研究林分生长过程、经营措施效果及编制收获表等。选择标准地的基本要求标准地必须要求有充分的代表
12、性;标准地必须设置在同一林分内,不能跨越该林分;标准地不能跨越小河、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且应离开林缘(至少应距林缘为1倍林分平均高的距离);标准地设在混交林中时,其树种、林木密度分布应均匀;未经人为破坏。2、林分特征指标及调查方法林分起源林分起源是指森林发生形成特点,一般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由于自然媒介的作用,树木种子落在林地上发芽生根长成树木,而由此发生形成的森林称作天然林;用人工直播造林、植苗或插条造林方式而形成的森林称作人工林。无论天然林或人工林,凡是由种子起源的林分称为实生林。当原有林木被采伐或自然灾害(火烧、病虫害、风害等)破坏后,有些树种可以用根株上萌生或由根蘖萌芽形成的林分,称作
13、萌生林或萌芽林。 树种组成林分的树种组成,指乔木树种所占的比例,以十分法表示。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作纯林,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为表达各树种在林分中的组成,而分别以各树种的蓄积量(胸高断面积)占林分总蓄积量(总胸高断面积)的比重来表示,这个比重叫树种组成系数(用整数表示)。由树种名称及相应的组成系数组成。例如杉木纯林则林分组成式为“10杉”。在混交林中,蓄积比重最大的树种为优势树种,在组成式中,优势树种应写在前面,例如一个由云南松和栎类组成的混交林,林分总蓄积为245m3,其中云南松的蓄积为190m3,栎类蓄积为55m3,则该林分的树种组成式为“8松2栎”。如果某一树
14、种的蓄积量不足林分总蓄积的5%,但大于2%时,则在组成式中用“+”号表示;若某一树种的蓄积少于林分总蓄积的2%时,则在组成式中用“-”号表示,例如10油+栎-椴,说明该林分是油松纯林,但混有2%5%的栎类和不足2%的椴树。一个林分中,不论树种多少,组成式中,各树种组成系数之和都只能是“10”,大于或小于10都是错误的。一般林分内80%或80%以上的林木属于同一树种,除此还有其他的伴生树种时,这样的林分仍视为纯林。林龄林龄指林分的平均年龄,对于组成林层的各树种,分别求其平均年龄,但常以优势树种的平均年龄代表林分年龄。根据年龄,可把林分划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严格地说,林分中所有林木的年龄都相同,或
15、在同时期营造及更新生长形成的林分称为同龄林。与此相反,林分中大部分林木年龄均不相同则为异龄林。按照这个标准,一般人工营造的林分可为同龄林。在火烧迹地或小面积皆伐迹地上更新起来的林分有可能成为同龄林。而多数天然林分,一般为异龄林。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胸高断面积是反映林分粗度的指标,常以林分平均胸高断面积所对直径代替,该直径则反映林分粗度的平均胸径,简称林分平均直径。平均高林木的高度是反映林木生长状况的数量指标,同时也是反映林分立地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平均高则是反映林木高度平均水平的测度指标。在树高曲线上,与林分平均直径相对应的树高,称为林分条件平均高,简称平均高。林分密度林分密度是说明林木对其所
16、占有空间的利用程度,它是影响林分生长和木材数量、质量的重要因子。常用的林分密度指标有以下几种。株数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称为株数密度(简称密度)。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称为疏密度(以P表示)。郁闭度林分中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称为郁闭度。它可以反映林木利用生长空间的程度。林分蓄积量林分中一定面积森林的各种活立木的材积总和称作林分蓄积量,简称蓄积单位m3/hm2。林分蓄积是重要的林分特征指标。林型林型就是在树种组成,其他植物层、动物区系、综合的森林生长条件(气候、土壤和水分条件等),植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森林更新过
17、程和演替方向上都类似,因而在相同的经济条件下需要采取相同的经营措施的森林地段的综合。林型是最小的自然分类单位。林型命名采用双名法。优势树种是命名中的必有成分,置于最后,前者采用林型特征最突出的因素作为形容词,它可以是优势树种之外任何一种成分(下木、活地被物、地形、土壤等),不同划分者命名出不同林型名称。森林植物1、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植物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类群,根据各种植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特点,通常将其分成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6大类群,共15门。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和地衣植物称为低等植物。由于它们在生殖过程中,不产生胚,故又称为无胚植物。苔
18、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称为高等植物,它们生殖过程中可产生胚,故又称为有胚植物。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各类植物用孢子进行繁殖,所以称孢子植物,由于不开花、不结果所以称隐花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开花结果,用种子繁殖,所以称种子植物或显花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具有维管束,所以把它们合称为维管束植物;藻类、菌类、地衣、苔藓植物无维管束产生,所以称为非维管束植物。2、低等植物低等植物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一群古老而原始的植物,其形态结构比较简单。大部分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植物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低等植物的生殖器官除极少数为多细胞外,大都是单细胞的。其生殖过程亦比较简单,合子不形
19、成胚而直接萌发成新的植物体。根据其结构和营养方式可将低等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和地衣类植物3大类群。藻类植物藻类是极古老的植物,绝大多数为水生,少数为陆生。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植物体构造简单,仅有单细胞、群体、丝状体或叶状体。其形态、大小、结构差异很大。藻类为自养植物,植物体细胞中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供本身需要。除叶绿素外,植物体细胞中还分别含有其它色素。藻类植物在进行同化作用时能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增加水中的氧气,净化和氧化污水;许多藻类,虽然个体非常微小,但在水中能构成体积很大的浮游植物,成为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的主要食物;有些藻类可以用作家畜的饲料和农业上的绿肥;有些
20、藻类是工业和医药上的主要原料,有些还可以食用。菌类植物菌类植物在分类上不具有自然亲缘关系。其植物体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菌类植物体多不含色素,没有叶绿素,除极少数细菌外,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菌类植物是异养的,异养的方式有寄生和腐生,主要从活的或死的有机体中吸取养分而维持生活。菌类植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及人类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许多菌类植物可以分解、腐烂动植物残体,能使复杂的有机物还原成简单的化合物,重新为植物所利用;有些菌类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游离氮和固定土壤中游离氮,提高土壤肥力,如根瘤菌和固氮菌;有些可以做珍贵的药用和食用物质以及工业用处;当然,菌类还对人类
21、健康及动植物有直接影响,可以引起人、禽、畜及植物发生病害,甚至死亡。地衣类植物地衣是植物界中一种特殊的植物,是由藻类和菌类共生的复合体。在生长过程中,藻类具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整个植物体制造养料,而菌类没有叶绿素,不能制造有机物,但它能用菌丝体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供给藻类生活,为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并在环境干燥时保护藻类,不致干死。由于在这种共生关系中,藻、菌之间相互获利,经过长期的密切结合,使其在形态、构造和生理上成一有机整体,在分类上也自成一体系。据现有记载,地衣植物约有2.6万余种。根据其生长状态可分为三种类型:壳状地衣、叶状地衣和枝状地衣。地衣分布很广,从平原到高山,自热带到
22、寒带到处可见,通常生长在裸露的岩石、树皮、树叶和土壤的表面。地衣是多年生植物,生长极慢,抗旱性很强,能生长在其他植物不能生长的地方,甚至南北极的积雪地带。地衣作为其它植物的开路先锋,对岩石分化、土壤形成起着重大作用;此外不少地衣还可以药用;地衣对空气污染非常敏感,当空气中含有极少量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时,它们就会逐渐死亡,所以在城市区或供矿区很少有地衣生长。因此,可以从地衣的存在与否,数量的多少,来测定空气污染的程度。3、高等植物高等植物是植物界最大的一个类群,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现象都比较复杂。除少数水生外,绝大多数的高等植物都是陆生。由于长期适应陆地的环境条件,除苔藓植物外,其他植物体都有根、
23、茎、叶的分化。高等植物的生殖器官是由多细胞构成的。受精卵形成胚,再长成植物体。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3大类群。苔藓植物植物体构造简单而矮小,较低等的苔藓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常呈成扁平的叶状体;较高等的苔藓植物则有根、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起固定植物体、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苔藓植物的分布范围很广,多生于荫湿的土壤表面、石面、荒漠、冻原以及树干、枝叶上;有些也能生长在裸岩上,于地衣一样有促进岩石分解为土壤的作用。蕨类植物蕨类植物。一般为陆生,少数为水生。有明显的根、茎、叶的分化。根为须根状。茎多为根状茎,在土中横走、上升或直立。叶有小型叶和大型叶之分。
24、根茎中具有维管束的分化,担任着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比苔藓更能适应陆地的生活。蕨类植物的外形与种子植物相似,但从不产生种子,以孢子繁殖。蕨类植物常常是森林植被草本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种类可以作为反映环境条件的指示植物。许多种类可作药用;有些嫩叶可食用,茎中含淀粉可食用或工业用;有些可作饲料和肥料。种子植物种子植物是目前地球上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经济价值最大的一类植物。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产生种子,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胚被包藏在种子内,不但能够抵抗不良环境条件,而且还能获得发育所必须的养料。与种子出现有密切关系的另一特点是花粉管的形成,它将精子送到胚囊与卵细胞结合,使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不再受
25、外界环境水的限制。此外,种子植物的孢子体非常发达,有强大的根系,体内各种组织的分化越来越完善,相反配子体极为简单,并寄生在孢子体上,从孢子体上获取水分和养料。所以种子植物的结构更完善,能更好地适应陆生的环境,有利于种族的繁殖。现在地球上已被人类知道的种子植物约有25万余种,我国约有3万余种。根据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种子植物又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在形成种子的过程中,并不形成子房和果实,胚珠裸露,因此称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都有形成层和次生结构,维管组织比被子植物简单,大多数种类的木质部中只有管胞而无导管和纤维(买麻藤纲的植物例外),韧皮部中只有筛胞而无筛管和伴胞。绝大多数的裸
26、子植物都是木本植物,且多为高大的乔木,常绿,极少数是灌木,没有草本类型。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约有4纲11科41属近300种(包括变种),常形成大面积的森林,多为用材树种,如马尾松、红松、油松、杉木等;还有不少是我国特有的第三纪的孑遗植物或称“活化石”植物,如银杏、银杉、水杉、苏铁等。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最主要的特征是种子或胚珠包被在果实或子房中,不裸露。果实在成熟前对种子起保护作用,成熟后以各种方式散布种子或继续保护种子。其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特有的生殖器官花,所以又称为有花植物或显花植物。被子植物的孢子体高度发达,组织分化精细,配子体进一步简化。木质部中有导管和
27、纤维,韧皮部中有筛管和伴胞。保证了对陆生条件更强的适应性,比裸子植物更进化。被子植物有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有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的;可以生长在平原、高山、沙漠、盐碱地等;有些种类也可以分布在湖泊、河流、池塘等。被子植物是地球上种类最多,适应性最强的一群植物,约有25万余种,占植物界总数的一半以上,地球上的种子植物几乎大都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农作物、果树、蔬菜都是被子植物,医药、木材、纤维等轻工业原料也都取自于被子植物,因此被子植物是人类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植物资源。4、植物分类系统自然分类系统是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它力求客观地反映出生物界亲缘关系
28、和进化顺序。后来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众多的分类学家根据各自的系统发育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植物分类系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和克朗奎斯特系统。恩格勒系统 恩格勒的分类系统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裸子植物中的单性孢子叶球演化而来的,小孢子叶球和大孢子叶球分别演化成雄性和雌性的柔荑花序,由柔荑花序进一步演化成花,因此,被子植物的花不是一朵真正的花,而是一个演化了的花序。这种学说称为“假花说”。根据假花说的理论,裸子植物中的买麻藤目演化为柔荑花序类植物,如杨柳科等。由于买麻藤目具单性孢子叶球和杨柳科的柔荑花序相似。因而他们认为柔荑花序类植物的无花瓣、单性、木本、风媒传粉等特征是被子植物中
29、最原始的类型。与此相反,有花瓣、两性、虫媒传粉等是进化的特征。因此把木兰科、毛莨科认为是较进化的类型,同时认为单子叶植物出现在双子叶植物之前,应放在双子叶植物的前面。哈钦松系统哈钦松系统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在1926年发表的有花植物科志中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已灭绝了的裸子植物本类苏铁目的两性孢子叶球演化而成的,即孢子叶球的主轴演化成花托,生于主轴上的大小孢子叶演化为雌蕊,小孢子叶演化为雄蕊,下部苞片演化为花被。这一学说称为“真花说”。根据这一学说的理论,被子植物中花各部螺旋状排列的要比轮状排列的原始;离瓣花较合瓣花原始;单被花及无被花种类是后来产生的一种退化性状。因此,将木兰
30、科、毛茛科等作为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克朗奎斯特系统美国植物学家克朗奎斯特等人于1968年发表了一个有花植物分类系统,经过修订于1981年出版有花植物完整的分类系统提出的分类系统,这一系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克朗奎斯特分类系统的主要观点是:有花植物起源于一类已经灭绝的种子蕨。木兰亚纲是有花植物基础的复合群或称为毛莨复合群,花被十分发育,雄蕊多数,心皮分离,雌蕊由单心皮组成,具2层珠被,木兰目是现存原始有花植物类群。金缕梅亚纲是一群简化的风媒传粉群,通常无花瓣,花被小,多为柔荑花序(杨柳科不在此亚纲)。石竹亚纲通常为特立中央胎座或基底胎座,许多植物都含有甜菜碱(甜菜拉因)。蔷薇亚纲多为离瓣花,
31、如雄蕊多数时为向心发育,常具花盘和蜜腺,多为中轴胎座。五桠果亚纲有显著花被,多为离瓣花,稀合瓣花,雄蕊多数时为离心发育,多为侧膜胎座也有中轴胎座。菊亚纲包括合瓣花类,雄蕊通常少于花瓣裂片,是本纲中最进化的类群。百合纲可能起源于现代睡莲目,泽泻亚纲为水生植物,离心皮,可能接近睡莲目。5、植物分类单位分类学上是以种作为基本单位的,因为同种的植物都有它们自己共有的特征、特性,并与其它种相区别,所以在分类时就可以将彼此在形态特征、亲缘关系相近的种集合为属,再把近似的属集合为科,依此类推,再集合成目、纲,门,最后统归于植物界。这样,就形成了分类学上的界、门、纲、目、科、属、种七大等级分类单位。界是植物分
32、类中的最高等级,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或基层等级。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一般认为种是具有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有一定自然分布范围的植物类群,同种的个体彼此交配能产生遗传性相似的后代,而不同种通常存在生殖上的隔离或杂交不育。6、 植物的命名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定,用双名法对每一种植物进行命名。所谓双名法,就是每种植物名称由两个拉丁词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用名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词为种加词(种名或种区别词),常用形容词,第一个字母要小写。由此共同组成国际通用的植物的科学名称,称为学名。一个完整的学名还要在种名之后附以命名人的姓氏缩写,即完整的学名应为:属名+种加词+命名人(缩写)。7、植
33、物检索表及其应用植物分类检索表是识别鉴定植物时不可缺少的工具。检索表的编制是根据二歧分类原则,以对比的方式而编制成区分植物种类的表格。当检索一种植物时,先以检索表中次第出现的二个分支的形态特征,与植物相对照,选其与植物符合的一个分支,在这一分支下边的二个分支中继续检索,直到检索出植物的科、属、种名为止。然后再对照植物的有关描述或插图,验证检索过程中是否有误,最后鉴定出植物的正确名称。在进行植物分类、鉴定植物时,必须要具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一是要掌握和正确运用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二是要学会查阅有关工具书或文献资料中的检索表。鉴定植物常用的主要工具书是植物志。植物检索表的格式通常有下列2种:等距
34、(或定距)检索表平行检索表8、种子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一般名称根据植物生长环境划分陆生植物指生长于陆地上的植物,通常根着生于地下,茎生于地上。由于环境条件的多样性,陆生植物又可分为:沙生植物、盐生植物和高山植物等。水生植物指生长于水中(如湖泊、河流里)的植物。一些生于沼泽的植物叫沼生植物。附生植物指那些附着生长于其它的植物体上,能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无需吸取被附生者的养料而独立生活的植物。如兰科中的一些植物。寄生植物指那些寄生于它种植物体上,通过特殊的寄生根吸取寄主养料的植物。如菟丝子、肉苁蓉、锁阳等植物。腐生植物指生长于腐殖质较多的林下或由其它菌类植物提供养料的植物。如兰科的天麻、珊瑚
35、兰等。根据植物的性状划分乔木有明显主干而比较高大的树木。如松树、柏树、杨树等。灌木主干不明显,常从基部分枝形成丛状。如丁香,珍珠梅等。小灌木高在1 m以下的低矮灌木。如沙区常见的麻黄属、红沙属等植物。半灌木植株中下部茎干木质化,上部半木质化或草质。如胡枝子、沙蒿等植物。草本植物指植物体木质部不发达,茎柔软,通常于开花结果后即枯死的植物。藤本植物指植物茎细长,不能直立,只能缠绕或攀援其它植物或物体向上生长的植物。根据茎的木质化程度,又可分为木质藤本(如葡萄属)和草质藤本(如铁线莲属、野豌豆属中的一些植物)两类。根根是由植物种子幼胚的胚根发育而成的器官。通常向地下生长,使植物体固定在土壤里,并从土
36、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根不分节,一般不形成芽。茎茎是种子萌发时胚芽向地上伸长的部分,是植物体的中轴。通常在茎的叶腋处有腋芽,萌发后形成分枝。茎和枝上着生叶的部位叫节,各节之间的部位叫节间,叶柄与茎间的夹角叫叶腋。茎既是支持叶、花、果的器官,又是水分及营养物质运输的通道。茎有地上茎和地下茎之分。叶叶是由芽的叶原基分化而形成,通常绿色,是植物制造有机营养物质和蒸腾水分的器官。花花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花梗是着生花的小枝,花萼、花瓣、雄蕊、雌蕊都是变态的叶。所以,花其实是适应繁殖的变态枝。果实植物开花后,胚珠受精发育形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果皮加上里面的种子即为果实。这种果实叫真果。果皮通常可分为
37、3层,即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各层的质地、厚薄等随植物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些植物果实的形成除子房外,还有花托或其它部分参与,这种果实叫假果。如苹果。梨等。根据果实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3大类。单果一朵花中只有个雌蕊,由其子房形成的单个果实叫单果。根据成熟果皮干燥与否,可分为干果与肉质果2类:聚合果一朵花中有多数单雌蕊,每个单雌蕊形成一个单果,集生在花托上,将这样集生在一朵花内的单果合称聚合果。聚花果由整个花序形成的果实。如桑葚、菠萝等。森林与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总和。环境的概念总是相对于某个特定主体而言的,如环境科学领
38、域,特定主体通常是人类,环境就是指人类周围一切影响着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全部因素。在生物科学领域,特定主体通常是指生物本身,环境则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总和。因此,环境分类或环境因素的分析通常是相对于特定主体而言的。森林环境的主体是森林,而森林环境则是指森林所处的空间及其影响森林生长和发育的一切因素总和。一、森林环境因子1、气候因子光因子所谓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类物质。光质对植物的影响:光是太阳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射到地球的辐射线,其能量的99集中在波长为1504000nm的范围
39、内。不同波段的光照对植物的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青兰紫光会抑制茎的伸长,并产生向光性;它们还能促进花青素的形成,使花朵色彩鲜丽;紫外线也有同样的功能。就植物的光合作用而言,以红光的作用最大,其次是蓝紫光。红光有助于叶绿素的形成,促进CO2的分解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蓝光有助于有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绿光及黄光则大多被叶子所反射或透过,很少被利用;紫外辐射(UV)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抑制作用,因为UV对质膜和类囊体膜具有破坏性。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光合作用是一个光生物化学反应,当光照强度为零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负值,其数值的大小等于呼吸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植物的光合速率增大,达到一定数值时,
40、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为零,此时的光照强度即为该植物的光补偿点。在很大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和光照强度之间几乎呈正相关关系,但超过一定限度后继续增加光强光合速率增加开始转慢,达到一定阈值以后,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这一点被称之为光饱和点。达到光饱和点以后,如果继续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反而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光抑制现象。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多种方式或方法用以减轻或避免光抑制或光破坏。例如,通过叶片运动、叶片表面覆盖蜡质层或着生绒毛等减少光吸收,亦或通过提高光合能力而增加对光能的利用等。根据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不同,可将树种分为三种不同的生态类型。阳性树种 阳性树种的光饱和点
41、和光补偿点都比较高,只有在全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在光照不足的生境中生长不良甚至死亡。阴性树种 阴性树种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比较低,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比在全光照下生长良好,这是由于在全光照生境中会出现光抑制甚至光破坏。中性树种 中性树种对光照强度的需求介于阳性树种和阴性树种之间,在其它环境因子适宜的前提下,通常呈现出阳性树种的倾向。光周期对植物的影响:每日日照时数长短对植物开花的影响称为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根据植物对光周期的不同反应,可以将植物归纳为四类:长日照植物 植物开花之前的一段时期内,每日日照时数超过某一临界值(一般为14hr)才能正常开花的植物被称为长日照植物。对于这类植物而言
42、,日照时数越长,开花越早。否则,就只能维持营养生长而不能正常开花结实。短日照植物 每日日照时数少于某一临界值(一般为12hr)才能正常开花的植物被成为短日照植物。对短日照植物而言,在一定范围内,黑暗时数越长则花期越早,在长日照条件下只能进行营养生长而不能开花。中日照植物 有些植物只有当昼夜长短相当时才能正常开花,这类植物被归类于中日照植物。中间型植物 对光照与黑暗的长短没有严格的要求,只要发育成熟,无论长日照还是短日照条件都能正常开花结实,这类植物被称之为中间性植物。温度因子温度对植物生物化学过程的影响温度通过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而影响植物代谢过程。根据反应速度温度定律(RRT定律),在一定范
43、围内,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呈现指数式增加。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温度反应基本上都符合这种定律。节律性变温对树木的影响物候和物候期节律性变温主要包括季节变温和昼夜变温两种。植物在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形成和其内部的生命活动,总的来说是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和昼夜性变化节律相适应的,植物的这种习性通常被称为生物钟。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相伴随的植物内部的生理和外部形态的节律性变化被称为树木的年生长周期。而树木在形态上发生的有节奏地进行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规律性的周年变化被称为物候,与之相适应的树木各器官的动态时期称为物候期,不同物候期树木器官所表现出来外部形态特征称为物候相。树木主要物候期
44、对落叶树种而言,主要物候期包括:萌芽期,该期是树木由休眠期转入生长期的标志。生长期,在萌动之后,经幼叶初展至叶柄形成离层,直至叶片脱落为止的时期。落叶期,从叶柄开始形成离层至叶片落尽或完全失绿为止。休眠期,从叶落尽(或完全变色)至树液开始流动为止的时期。非节律性变温对树木的影响非节律性变温对树木影响的因素有极端温度的高低、持续时间、发生的突然性、温度变幅、树木自身的抗性和树木的发育阶段等,其中,极端温度的高低对树木的影响最大。低温对树木的影响温度超过植物适宜温度的下限后,会对林木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常见的低温危害主要有以下3种表现形式。冷害,也称为寒害,是指喜温植物在零度以上
45、的低温条件下所受到的伤害甚至死亡。冻害,是指气温低于0的低温对树木组织造成的伤害或死亡的现象。气温降到0的冰点以后,植物体内形成冰晶,而冰晶的形成将导致原生质膜破裂和蛋白质失活与变性。霜害,指由于温度急剧下降至冰点以下甚至更低,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在树体表面凝结成霜,从而导致树木幼嫩组织或器官产生伤害的现象。霜害多数发生在树木生长季节。高温对树木的影响高温对林木的影响主要扰乱或破坏林木内部的代谢平衡或对林木的组织和器官造成直接伤害。皮烧是由于树木受到强烈光照而导致树木的皮部和形成层坏死的现象。树皮光滑的树木容易发生皮烧危害,这为病原菌的侵入提供了条件。根颈伤害,也称为颈烧、日灼或干切,是由于过高
46、的土壤温度使苗木根颈部位的皮部和形成层受到灼伤而致死的现象,多发生于高温干旱的夏季。极端温度对树种分布的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具备适宜的有效积温环境,然而环境温度总是保持在最适宜的范围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树木还需要适应一定的温度变幅。极端温度(高温和低温)常常成为限制树木分布的重要因素。水分因子水分条件是树木生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先天性”环境条件。首先,它是树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它是树木一切生命活动的重要介质,树体内部的养分运输、废物的排除、激素的传递,包括光合和呼吸作用在内的许多代谢活动、矿质养分的吸收等都离不开水分介质;第三,原生质的活化状态是以充足含水量为前提的,水分亏缺会使原生
47、质活性下降甚至变性或死亡;第四,水分也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根据树木对水分的适应性,可把树木分为旱生树种、湿生树种和中生树种3种类型:湿生树种,抗旱能力小,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生长在光照弱、湿度大的森林下层,或生长在日光充足、土壤水分经常饱和的环境中;旱生树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干旱,主要分布于干热和荒漠地区;中生树种,适于生长在水湿条件适中的环境中,其形态结构及适应性均介于湿生树种和旱生树种之间,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和数量最大的生态类型。森林对水分因子的影响森林对水分因子具有很大影响。一方面森林参与水分循环过程,影响降水的形成;另一方面又起到重新分配降水量的作用,导致有林区和无林区水分状况的明显差异。森林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水分循环包括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类型。大循环是指由海洋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降水于地面,通过江河又流回到大海的过程,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小循环是指陆地蒸发的水汽,进入大气遇冷凝结降水,又回到地面的过程,它只是大循环的一个补充,具有区域牲的特点,如土壤水分蒸发和植物蒸腾等。从大循环的全球范围来看,陆地降水总量中约40%来自海洋水分蒸发,约60%来自陆地水分蒸发;从小循环系统的范围来看,森林的
限制150内